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下率对大厚度比Al/Mg/Al层合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付文石 王涛 +3 位作者 马啸昌 锅渺 李莎 黄庆学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1,共8页
采用0.2 mm Al+5 mm Mg+0.2 mm Al的组坯方式,400℃保温10 min热轧制得大厚度比Al/Mg/Al层合板,研究了压下率对其界面结合、镁基材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对压下率为41%、49%和60%热轧制备的Al/Mg/Al层合板进行了界面SEM观察、微观组织... 采用0.2 mm Al+5 mm Mg+0.2 mm Al的组坯方式,400℃保温10 min热轧制得大厚度比Al/Mg/Al层合板,研究了压下率对其界面结合、镁基材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对压下率为41%、49%和60%热轧制备的Al/Mg/Al层合板进行了界面SEM观察、微观组织观察、拉伸实验及拉伸断口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厚度比Al/Mg/Al层合板在压下率为60%时,边部的附加拉应力造成边裂的出现;经41%压下率热轧可实现界面结合,但存在微缺陷,压下率为49%及以上可实现良好结合;压下率对Al/Mg/Al层合板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影响较小,对其伸长率影响较大。随着压下率增加,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压下率为49%时,伸长率最大为26%,其原因在于该工艺下镁基材的晶粒均匀细小,韧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比 Al/Mg/Al层合板 压下率 拉伸性能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比零件(外侧)和波纹管(内侧)的缝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建平 于斌 郑医 《航空制造技术》 2015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某重点型号波纹管组合件的设计要求是缝焊,对照以往产品的结构,比较明显的情况是波纹管在零件的内侧。零件的厚度是3mm,波纹管的厚度是0.1mm,零件与波纹管的厚度比比较大。波纹管在零件的内侧会产生一个问题:波纹管在焊接过程中会逐渐收... 某重点型号波纹管组合件的设计要求是缝焊,对照以往产品的结构,比较明显的情况是波纹管在零件的内侧。零件的厚度是3mm,波纹管的厚度是0.1mm,零件与波纹管的厚度比比较大。波纹管在零件的内侧会产生一个问题:波纹管在焊接过程中会逐渐收缩,到最后与零件之间产生间隙,导致局部形不成焊缝。研究通过减小车配间隙,增加冷却手段、滚轮厚度和压力等措施来实现大厚度比的零件和波纹管之间的缝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比 缝焊 车配间隙 冷却 焊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DH36-Z35钢打底焊不清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3
作者 朱军 方晨鹏 +4 位作者 连江滨 姚秋峰 叶建明 罗伟 窦战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本研究采用半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打底(焊丝CHW50C6SM)+自动埋弧焊SAW填充和盖面对正火态60 mm厚DH36-Z35海工钢对接平焊,研究打底焊不清根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焊缝组织主要为先共析和针状铁素体,... 本研究采用半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打底(焊丝CHW50C6SM)+自动埋弧焊SAW填充和盖面对正火态60 mm厚DH36-Z35海工钢对接平焊,研究打底焊不清根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焊缝组织主要为先共析和针状铁素体,热影响粗晶区组织为板条和粒状贝氏体,细晶区为等轴铁素体和珠光体。打底焊不清根焊接接头的强度、塑性和-20℃冲击韧性与清根接头相当,满足焊接相关制造要求,可取消打底焊清根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工钢 不清根焊接 大厚度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浸水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亚军 白晨帆 +3 位作者 蒋应军 李瀚盛 范江涛 袁可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为明确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天然黄土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密桩处理前后黄土地基入渗特性和湿陷变形的差异,并探讨了桩间距及桩长对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密桩处理显著增强了黄土... 为明确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天然黄土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密桩处理前后黄土地基入渗特性和湿陷变形的差异,并探讨了桩间距及桩长对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密桩处理显著增强了黄土地基的抗渗性,浸水作用下地基的日均入渗量从150.3 m^(3)降至52.0 m^(3)。此外,挤密桩有效控制了黄土地基的地表湿陷变形,未对湿陷下限深度产生影响。挤密桩处理后黄土地基的地表湿陷变形降低约61.8%,影响范围由40.0 m降至29.5 m。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受桩长和桩间距影响,桩间距每增加0.1 m,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增加约10.1%,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增加约25.6%;桩长每增加1 m,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减少约14.8%,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减少约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地基 挤密桩 浸水试验 桩参数 沉降变形 入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超声检测方法
5
作者 高晓进 梁成瑜 +2 位作者 王丙阳 付亮 梅辉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新型飞行器的舱门、机翼、尾翼等结构大量采用了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粘接结构。针对该结构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了常规超声反射法和超声穿透法检测蜂窝夹芯与面板粘接质量的适用性,发现常规的超声反射法和穿透法均难以检测大厚... 新型飞行器的舱门、机翼、尾翼等结构大量采用了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粘接结构。针对该结构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了常规超声反射法和超声穿透法检测蜂窝夹芯与面板粘接质量的适用性,发现常规的超声反射法和穿透法均难以检测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的脱粘缺陷。提出了喷水耦合超声C扫描反射法和接触耦合高分辨力聚焦超声A扫描反射法结合的检测方法。采用提出的检测方法对含有人工缺陷的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粘接结构试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够检出试样中I界面、Ⅱ界面的所有人工脱粘缺陷,可检测出Φ5 mm的脱粘缺陷,实现60 mm厚度的蜂窝夹芯与复合材料面板粘接质量的超声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大厚度 蜂窝 脱粘 超声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弧焊接铝合金厚板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沿厚度方向的梯度特征
6
作者 章朋田 王小伟 +3 位作者 龚康 仉恒毅 姜楠 隋彦涛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113,120,共8页
针对大厚度铝合金焊接头强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变极性等离子弧-钨极氩弧焊(variable polarity plasma arc-tungsten inert gas, VPPA-TIG)复合焊接工艺.为进一步验证VPPA-TIG复合焊的焊接质量,开展了厚度为17 mm的2219铝合金板焊接试验... 针对大厚度铝合金焊接头强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变极性等离子弧-钨极氩弧焊(variable polarity plasma arc-tungsten inert gas, VPPA-TIG)复合焊接工艺.为进一步验证VPPA-TIG复合焊的焊接质量,开展了厚度为17 mm的2219铝合金板焊接试验,详细研究了焊缝厚度方向上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分布特征,并通过显微组织分析揭示了强度分布特征的机理.结果表明,VPPA-TIG复合焊焊缝成形质量较好,内部冶金程度较高.焊缝熔合区硬度分布均匀,平均值为67.6±2.7 HV0.2;抗拉强度达到了母材的62.83%,而断后伸长率仅为24.81%.焊件厚度的增加扩大了熔池的散热面积,造成焊缝晶粒生长不充分,在界面区形成“蜿蜒”状微孔.微孔在受到拉伸载荷作用时将会继续生长,是影响焊缝拉伸强度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拓展了VPPA-TIG复合焊工艺应用范围,阐明了厚板焊接头强度失效的机理,为解决大厚度板材焊接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焊接 大厚度板材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铝合金板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伍黎明 何宇廷 张腾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试样厚度增加引发的裂纹扩展“马鞍效应”是厚度与三维裂纹端部应力应变场内在联系的表象反映,在未得出这种内在联系机理与规律的情况下,基于传统模型对大型机械设备中的厚板及变厚度板进行损伤容限评定必然存在很大的风险。以大厚度铝... 试样厚度增加引发的裂纹扩展“马鞍效应”是厚度与三维裂纹端部应力应变场内在联系的表象反映,在未得出这种内在联系机理与规律的情况下,基于传统模型对大型机械设备中的厚板及变厚度板进行损伤容限评定必然存在很大的风险。以大厚度铝合金板为研究对象,从三维裂纹端部应力应变场与裂纹扩展形貌之间的关系、疲劳裂纹扩展的厚度效应、腐蚀与疲劳共同作用下裂纹扩展机理与模型等三个方面,对裂纹扩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大厚度铝合金板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铝合金板 疲劳裂纹扩展 研究现状 关键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柔性基层长寿命沥青路面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谢恩连 聂忆华 +2 位作者 黄新摇 谭波 宁鹏森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216,共11页
为研究大厚度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力学行为特征及疲劳寿命,以田新高速试验段、主路面结构为原型,分别制作全厚路面结构模型,开展同条件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静力加载对比试验。采集不同轴... 为研究大厚度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力学行为特征及疲劳寿命,以田新高速试验段、主路面结构为原型,分别制作全厚路面结构模型,开展同条件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静力加载对比试验。采集不同轴载、温度工况下各层位力学响应值,进行变化规律拟合分析,并根据实际工况计算分析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同条件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下面层底、基层底的横向及纵向应变和竖向压应力指标均明显小于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且2种结构的下面层底各力学指标均大于其对应基层底指标;2种结构下面层、基层的疲劳寿命对数值随荷载等级增加呈线性下降,前者受温度变化影响更小,且数值均较后者明显提高;正常环境温度和标准交通荷载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大厚度沥青路面结构下面层与基层预期可实现长寿命。研究结果为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提供新的试验途径与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大厚度柔性基层 轮载试验 力学行为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综合观测研究 被引量:81
9
作者 姚志华 黄雪峰 +1 位作者 陈正汉 张建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4,共10页
对兰州地区Q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不设注水孔,埋设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的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厚度黄土场地的不同深度土层均会出现多次湿陷,湿陷次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减少;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 对兰州地区Q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不设注水孔,埋设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的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厚度黄土场地的不同深度土层均会出现多次湿陷,湿陷次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减少;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10 m以上基本由6段组成,10~22.5 m由5段组成,而22.5 m以下则由3段组成;25 m以上范围内水分入渗较为容易,该深度以下土层,由于上部土体发生湿陷压密以及空隙中的气体压力增大导致了水分入渗缓慢;离试坑周边较远的裂缝的产生由于试坑较近裂缝剧烈活动引起;水分运移基本呈现椭圆状形态入渗(长轴位于水平向),后期整个椭圆状湿润区的离心率越来越小,椭圆更扁;浸润角随着外部水源不断供给逐渐扩大,本次试验其变化范围在0°~55°;场地中水分入渗率基本呈现出幂函数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体积含水率 吸力 渗透 浸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45
10
作者 黄雪峰 张广平 +1 位作者 姚志华 张建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00-108,共9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DDC桩间距为1.0~1.4 m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地基处理 湿陷变形 入渗 剩余湿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15
11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5 位作者 哈双 薛塞光 孙树勋 徐毅明 金学菊 朱元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不同的3个显著特征:①湿陷量随浸水历时的发展过程包含5个阶段,即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停水后的陡降段和后期平缓段;②湿陷速率在浸水期间呈显“小→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在停水后则呈显“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③湿陷量、试坑周边裂缝的宽度和裂缝两侧地面的高差远远大于既往同类研究记录。通过分析,建议把连续5d的平均湿陷量不大于2m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的停止注水标准;采用建议的停水标准,缩短了该建设项目的工期、节省了费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的地基处理工程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大型现场浸水试验 稳定标准 湿陷变形特征 湿陷量 湿陷速率 预浸水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世径 黄雪峰 +2 位作者 朱彦鹏 杨校辉 姚志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44-350,共7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湿陷下沉,而地基处理在15 m深度时(剩余湿陷量远大于200 mm)地基整体实际下沉量相对较小,说明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乙、丙类建筑地基关于最小处理深度的规定过于严格,不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将12~15 m作为乙、丙类建筑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对乙、丙类建筑剩余湿陷量控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该折减系数的建议值,可为同类工程建设和规范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挤密地基 深层浸水 剩余湿陷量 合理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黄土自重湿陷性场地浸水湿陷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马闫 王家鼎 +3 位作者 彭淑君 李永伟 王军海 陈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7-546,共10页
在晋中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打设注水孔的浸水试验,提出了一种浸水试坑外部土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对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水分扩散规律、浸水湿陷范围、试坑周围裂缝发展及试坑外围地下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对地... 在晋中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打设注水孔的浸水试验,提出了一种浸水试坑外部土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对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水分扩散规律、浸水湿陷范围、试坑周围裂缝发展及试坑外围地下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对地区修正系数0?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场地黄土湿陷经历初始浸水、湿陷起始、剧烈湿陷、稳定湿陷、剧烈固结、稳定固结6个阶段;探讨了浸水过程中水分扩散规律及其对湿陷变形的影响,提出了"湿陷沉降迟滞–突变"效应并用"层壳"作用对其进行了解释;对比其它试验资料发现地面湿陷影响范围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的比值具有一定规律,均在1.6左右;建立了一个以面积为权重的0?反算方法并算得该地区0?为0.7;试坑周围的裂缝发展经历侧向拉开、纵向发展、新裂缝产生、受压变窄4个阶段;该场地实测自重湿陷下限深度为18 m;试坑外围浅部土层向试坑中心方向位移,深部土层则向外部位移,拐点的深度随与试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该场区后期地基设计,并可指导该地区未来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水分扩散 湿陷迟滞-突变效应 β0的计算方法 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层的现场砂井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邵生俊 李骏 +3 位作者 邵将 黄双林 王永鑫 陈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9-1558,共10页
针对大厚度黄土湿陷变形室内试验评价不准确,现场原位浸水试坑试验评价方法周期长、费用高且难以适应线性工程技术要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现场试验评价方法:砂井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湿陷变形土体与未湿陷变形土体之间产生相... 针对大厚度黄土湿陷变形室内试验评价不准确,现场原位浸水试坑试验评价方法周期长、费用高且难以适应线性工程技术要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现场试验评价方法:砂井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湿陷变形土体与未湿陷变形土体之间产生相对沉降差及地裂缝,通过湿陷性黄土场地设置砂井,将水直接导入某一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层及砂井圆周边土体,以此来测定砂井井底下地层和砂井孔深范围内黄土的湿陷变形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花费小、周期短和灵活性高等特点。依托宝兰客专建设项目,在具有代表性的大埋深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开展了4个不同深度的砂井浸水试验,测试了砂井场地的沉降变形及井底湿陷性土层的沉降变形,同时配合井底土层含水量的量测,分析了井底黄土的湿陷性变形特征。参考现有规范中建议的该地区自重湿陷量修正系数,对比砂井浸水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初步论证了砂井浸水试验的合理性,及其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线性工程上运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井浸水试验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评价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过程中黄土孔隙气压特性的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15
作者 曲晨飞 杨庆义 +6 位作者 刘荣豪 程洋 纪成亮 李仁杰 张继超 姚志华 张登飞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土灾害频发,其关键的地质基因在于对水极为敏感。其中黄土场地遇水后的湿陷变形的科学评价,是黄土灾害研究的主题之一。黄土场地湿陷性逐渐由“最大湿陷势”向“可能湿陷势”转变,迫切需要查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土灾害频发,其关键的地质基因在于对水极为敏感。其中黄土场地遇水后的湿陷变形的科学评价,是黄土灾害研究的主题之一。黄土场地湿陷性逐渐由“最大湿陷势”向“可能湿陷势”转变,迫切需要查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过程中,黄土中水分入渗-气体迁移-湿陷变形的多场耦合过程。目前,有关现场浸水试验过程中真实测定孔隙气压演化规律鲜有报道。因此,笔者开展黄土高原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现场浸水试坑试验,在典型剖面不同深度布置湿度传感器和孔隙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浸水过程中水分运移和孔隙气体压力,揭示水分运移和气压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坑浸水-停水过程中,呈现出水分入渗的感知-增湿-饱和-减湿-稳定的5阶段变化规律;打设注水孔,明显地改变了试坑中的水分扩散路径,以注水孔的径向渗流——古土壤富水向上迁移的扩散路径为主;首次实现了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大型试坑浸水过程中土体孔隙气压力的原位测定,呈现波动特征,提出了浸水过程中孔隙气压的形成模式。成果为非饱和黄土中水-气运移过程提供实测证据,为进一步精细化预测大厚度黄土的增湿湿陷过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灾害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水分入渗 孔隙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4
16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2 位作者 哈双 薛塞光 孙树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8-346,共9页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吊桩),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钢筋应力计、滑动测微计等)。研究结果表明:空底桩和悬吊桩在长度比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小许多时,所测得的正、负摩阻力数值偏小,穿透整个湿陷性黄土层的摩擦端承试桩所得结果比较符和实际;实测负摩阻力远高于黄土规范建议的负摩阻力值,且负摩阻力的数值与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量的大小无明确对应关系;桩土相互作用能减小场地的湿陷变形量。对黄土中几个大型工程的现场灌注桩试验资料分析发现,中性点位置超出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供的参考值范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场地的灌注桩的设计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灌注桩 桩的现场浸水试验 桩的承载性状 负摩阻力 中性点 黄土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抽水在大厚度含水层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海学 程旭学 +1 位作者 韩双宝 刘伟坡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4-181,共8页
为查明深埋于240m以下总厚度达660m的多个大厚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水质等参数,基于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划分6个抽水试段,利用分层抽水试验进行取样和计算相关参数。研究表明:研究区洛河组和环河组平均渗透系数均为上段小于下段... 为查明深埋于240m以下总厚度达660m的多个大厚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水质等参数,基于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划分6个抽水试段,利用分层抽水试验进行取样和计算相关参数。研究表明:研究区洛河组和环河组平均渗透系数均为上段小于下段,同一含水岩组上下段含水层之间几乎没有水力联系;洛河组上段含水层富含锶优质淡水资源,可作为城镇集中水源地的目标开采层,同时要防止过度开采导致水质变差;单孔多层段含水层分层抽水试验不仅可以精确获取大厚度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还对厘清含水层间越流关系及合理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抽水试验 大厚度含水层 白垩系 水文地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田耀刚 石帅锋 +2 位作者 刘芳 李宏超 李炜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0-425,共6页
为研究层间状态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对整体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耐久性能包括干缩、温缩和抗冲刷性能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不同层间状态和上下层不同压实度差异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状态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对整体大厚度水泥稳... 为研究层间状态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对整体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耐久性能包括干缩、温缩和抗冲刷性能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不同层间状态和上下层不同压实度差异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状态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对整体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干缩、温缩和抗冲刷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比较而言,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对干缩性能影响更大,而层间状态对抗冲刷性能影响更明显,层间状态和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对其温缩性能均有明显影响;提高层间状态的连续性、降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可提高整体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耐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 水泥稳定碎石 干缩性能 温缩性能 抗冲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合理深度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豫川 赵伟 熊靖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5,共5页
以全部剩余湿陷量作为处理深度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基于人工地基具有一定的抵御湿陷变形能力的观点,通过建立人工地基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场地人工地基在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湿陷面积和处理深度的关系及规律.结果表... 以全部剩余湿陷量作为处理深度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基于人工地基具有一定的抵御湿陷变形能力的观点,通过建立人工地基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场地人工地基在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湿陷面积和处理深度的关系及规律.结果表明:人工地基抵御湿陷变形的能力随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当处理深度达12 m以上时,抵御能力的增加已很小.在剩余湿陷量仍大于规范要求时,选择12 m作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在安全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应力应变关系 剪切破坏 剩余湿陷量 合理处理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豫川 羊群芳 张兴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63-266,共4页
建筑物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是建设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面临着缺少经验、按常规设计思路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分析认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注重考虑工程场地的水环境和基底下土层的具体... 建筑物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是建设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面临着缺少经验、按常规设计思路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分析认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注重考虑工程场地的水环境和基底下土层的具体状况,当能确定通过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可以避免黄土浸水湿陷时,可以以防水措施为主设计地基基础,选用合理的地基基础型式和地基处理深度。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分析,阐述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地基基础设计 水环境 地基处理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