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方方 钱伟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跟踪至少6个月;根据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最后统计分析。结果 (1)复发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2)AR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P<0.05);(3)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时,年龄、糖尿病、TC、Hcy、Apo-a在两组之间有差异(P<0.05);(4)复发组中AR和AS之间,糖尿病、LDL-C和Hs-CRP在两组间分布不同(P<0.05);(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Hs-CRP、TC是AR的危险因素。结论 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等不良因素时AR更易发生,TEG能方便快速检测AR,这对及时预防脑梗死复发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复发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阿司匹林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血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时建铨 赵红东 +2 位作者 田有勇 张颖冬 周俊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患者。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患者。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为有CMBs组(56例)和无CMB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病史、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结果及头颅MRI,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脑室周围高信号、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s分级的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CMBs组与CMBs组患者的年龄(61.620±11.479 vs.70.620±11.185)、UA(278.920±69.512 vs.353.460±111.206)、Cr(71.360±19.797 vs.90.450±44.989)、Hcy(12.587±2.664 vs.21.715±10.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3,95%CI:0.905~1.025,P〈0.05)、Hcy(OR=1.487,95%CI:1.219~1.813,P〈0.05)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Hcy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性 微出血 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OVL6基因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通路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柳华 刘信东 +3 位作者 罗丹阳 聂毅 季一飞 刘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家族成员6(elongase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family member 6,ELOVL6)基因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体通路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 目的探讨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家族成员6(elongase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family member 6,ELOVL6)基因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体通路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LAA)的发病机制。方法以LA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采用小干扰RNA技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研究目标人群外周血ELOVL6、NLRP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蛋白定量,以分析ELOVL6基因参与LAA发病的可能机制。结果在LAA患者和健康人群中,ELOVL6基因、NLRP3基因mRNA水平(ELOVL6:0.0011±0.0003 vs.0.0005±0.0003,P<0.05;NLRP3:0.049±0.015 vs.0.003±0.002,P<0.05)和蛋白定量(ELOVL6:0.801±0.347 vs.0.451±0.193,P<0.05;NLRP3:0.897±0.346 vs.0.406±0.339,P<0.05),LAA患者均较对照人群增加;IL-6和TNF-α两个炎性指标蛋白表达量(IL-6:1.087±0.178 vs.0.507±0.094,P<0.05;TNF-α:0.600±0.092 vs.0.196±0.044,P<0.05)高于对照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LAA患者NLRP3基因与IL-1β(r=0.937,P<0.001)、IL-6(r=0.723,P=0.018)和TNF-α(r=0.672,P=0.033)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ELOVL6基因与NLRP3基因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785,P=0.007),小干扰RNA干扰ELOVL6基因会引起NLRP3基因mRNA(0.002±0.001 vs.0.049±0.015,P=0.010)和蛋白(0.399±0.081 vs.0.897±0.346,P=0.002)表达水平降低。结论ELOVL6基因可能通过ELOVL6-NLRP3-炎症因子信号通路参与了LAA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性卒中 ELOVL6基因 NLRP3基因 炎症因子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采用NBP与LIPost C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松 贺兴友 +3 位作者 贺电 汪波 詹彧 孙晶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6-1292,共7页
目的 分析丁苯酞(NBP)注射液联合肢体缺血后适应(LIPost C)治疗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1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分为NBP组(NBP... 目的 分析丁苯酞(NBP)注射液联合肢体缺血后适应(LIPost C)治疗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1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分为NBP组(NBP注射液治疗)、LIPost C组(LIPost C治疗)、NBP+假LIPost C组(NBP注射液联合假LIPost C治疗)及NBP+LIPost C组(NBP注射液联合LIPost C治疗),各40例。4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4组治疗前后侧支循环[软脑膜评分法(r LMC)]、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功能残缺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记录4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4组rLMC评分均上升,且NBP+LIPost C组r LMC评分较其他3组高(P <0.05);4组治疗各时点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且NBP+LIPost C组低于其他3组(P <0.05);4组治疗各时点的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升高(P <0.05),且NBP+LIPost C组高于其他3组(P <0.05);4组治疗期间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P联合LIPost C能有效促进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恢复,并能提高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肢体缺血后适应 大动脉硬化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必泰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农朝雷 谭文澜 +6 位作者 张永全 覃辉 欧俐羽 黄金媚 覃旭胜 徐文丽 唐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ow densith lipoprotein, LDL-C)、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斑块面积、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必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脂必泰 超敏C反应蛋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岩 欧阳和中 +2 位作者 刘凤国 刘淑艳 谢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56-46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对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按血清NSE、胆红素水平增高与正常分为试验组41...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对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按血清NSE、胆红素水平增高与正常分为试验组41例、对照组32例。于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测量血清NSE、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并与患者住院第7、14天复查结果比较;于发病/入院3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患者发病/入院1年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进行良好结局率的分析,并对两组/层间(不同胆红素、NSE水平)的良好结局率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1)试验组第1、7、14天NIHSS评分、血清NSE及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第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及NSE水平均低于第1天。(2)试验组第30天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6,P=0.001)。(3)第1天时,试验组大面积梗死CT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1%(23例)比28.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2,P=0.017)。(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按分组,还是按入院时患者血清NSE水平分层,其良好结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精确χ2值分别为4.063、4.685,P值分别为0.044、0.030)。结论早期高水平的血清NSE、高胆红素血症能够作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胆红素 预后 大动脉硬化性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9P21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婷 许宏伟 +1 位作者 石志鸿 纪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探讨染色体9p21的rs7049105、rs647188、rs1333035位点与湖南长沙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LAS)的相关性,并研究这3个位点在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人群中与LAS的相关性。方法 ... 目的 探讨染色体9p21的rs7049105、rs647188、rs1333035位点与湖南长沙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LAS)的相关性,并研究这3个位点在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人群中与LAS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湖南长沙汉族人群中229例LAS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门诊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中233例为对照组1,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对照150例(64.38%)纳入对照组2,无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对照83例(35.62%)纳入对照组3。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方法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rs647188位点在湖南长沙汉族人群中可能不存在多态性;病例组与对照组1间、病例组与对照组3间rs7049105和rs1333035位点及病例组与对照组2间rs7049105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2间rs133303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发现有统计学差异(χ^2=6.502,P=0.039)。结论 染色体9p21的rs10757274、rs7049105多态性与湖南长沙地区汉族人群LAS可能不相关,在湖南长沙汉族人群中rs647188位点可能不存在多态性,rs1333035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启动斑块破裂及血栓栓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p21 大动脉硬化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H-FABP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永俊 畅雪丽 +4 位作者 杜文贤 李晓峰 杨文明 赵文珺 杨文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therosclerosis of aorta,LAA)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shaped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发病48 h内诊断为LAA型急性脑梗... 目的探讨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therosclerosis of aorta,LAA)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shaped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发病48 h内诊断为LAA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葛酮通络胶囊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America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及14 d清晨空腹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FABP水平。随访3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78/8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69/84)(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H-FABP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治疗后14 d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7 d及14 d观察组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月发现观察组mR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更明显改善LAA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更好地保护脑细胞,降低H-FAB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酮通络胶囊 丁苯酞 大动脉硬化 急性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43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俊彦 何来鹏 +2 位作者 陆冰 叶剑 李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1-745,共5页
目的分析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x43基因启动子区rs2071166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 目的分析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x43基因启动子区rs2071166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43 mRNA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rs2071166位点基因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rs2071166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C vs.A:OR=1.569,P=0.001;基因型AA vs.AC vs.CC:P=0.008);病例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CC+AC基因型(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AA基因型(P<0.05)。结论Cx43基因启动子区rs2071166位点与ACI易感性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ACI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43(Cx43) 大动脉硬化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46
10
作者 陈庆康 石挥扬 +2 位作者 曾广绥 邓素雅 邓劲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60-2361,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左右两侧IMT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其中软斑、溃疡斑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好发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两组左右两侧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数目及斑块性质有关,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 硬化斑块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征差异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田冰 王铁功 +6 位作者 杨鹏飞 尹伟 许兵 陈录广 刘崎 刘建民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 目的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 L和64(30,126)m 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 L和10(0,70)m 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 L vs 10(0,64)m 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动脉硬化 心源性栓塞 缺血半暗带 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丰丽英 宋玉丽 +4 位作者 张金华 李洪资 闫慧丽 庄红丽 姜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对 52例脑梗死患者与 50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作扫查 ,观察血管直径 ,内膜 -中膜 ( IMT)厚度、光滑度 ,有无斑块、斑块位置 ,回声强度。结果 脑梗死组的颈动...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对 52例脑梗死患者与 50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作扫查 ,观察血管直径 ,内膜 -中膜 ( IMT)厚度、光滑度 ,有无斑块、斑块位置 ,回声强度。结果 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直径较对照组增宽 ,IMT较对照组增厚、毛糙 ,粥样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数目较对照组增多 ,尤以软斑及混合斑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动脉 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金玲 滕军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斑块性质,并测定血CRP及UA水平。结果:17例未检出斑块,43例检出稳定斑块,30例检...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斑块性质,并测定血CRP及UA水平。结果:17例未检出斑块,43例检出稳定斑块,30例检出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1.1%(73/90)。无斑块、不稳定斑块及稳定斑块组间血CRP及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8.802,61.813,P均<0.001);不稳定斑块组血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U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CRP与血UA水平正相关(r=0.558,P=0.019)。结论:血CRP及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硬化斑块 C-反应蛋白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急性 彩色多普勒检查 常见病因 斑块 卒中 患者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冯骏 肖新莉 +5 位作者 刘哲 秦皓 刘丽华 张敏 张波 刘亚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939-194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41~88(60.8±12.9)岁,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41~88(60.8±12.9)岁,健康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2~79(59.3±12.1)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类型,颅脑CT检查计数颅内分布区的梗死病灶。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26)、稳定型斑块组(n=38)、不稳定型斑块组(n=60)。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膜联蛋白A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膜联蛋白A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膜联蛋白A1蛋白质表达水平。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颈动脉正常组、稳定型斑块组、不稳定型斑块组的颈内动脉分布区病灶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显著(F=21.36、24.5,P<0.05);②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正常组、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型斑块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的含量比较差异显著(F=19.8,P<0.05);不稳定型斑块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组织膜联蛋白A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蛋白表达率明显少于稳定型斑块组(t=2.19、2.876,χ2=9.23,P<0.05)。结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并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 膜联蛋白A1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2
16
作者 刘亚平 张莹 +1 位作者 王从旭 李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相关性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动脉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总动脉分叉 狭窄程度 患者 动力学改变 检出情况 峰值流速 搏动指数 对照组 检出率 多发生 防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颖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1期781-782,共2页
目的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无脑梗死者53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 目的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无脑梗死者53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TC、TG、Fib及FBG的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Fib及FBG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糖、颈动脉斑块等对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高脂血症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x40基因多态性与粥样斑块性质发展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毓新 周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6期1475-1478,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缝隙连接蛋白40(Cx40)基因多态性与粥样斑块性质发展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缝隙连接蛋白40(Cx40)基因多态性与粥样斑块性质发展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并测定Cx40基因rs35594137位点的多态性,采集血清并测定细胞因子、蛋白酶及其相关分子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中Cx40基因AA+AG基因型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GG基因型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IL-17、HMGB1、VCAM1、MCP-1、P-selectin、YKL-40、MMP9、TIMP1、Caspase-3的含量以及MMP9/TIMP1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DAMTS13、Vaspin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中CX40基因AA+AG基因型患者血清中IL-17、HMGB1、VCAM1、MCP-1、P-selectin、YKL-40、MMP9、TIMP1、Caspase-3的含量以及MMP9/TIMP1的比值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患者,ADAMTS13、Vaspin的含量均显著低于GG基因型患者。结论: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x40基因rs35594137位点等位基因G向A突变会促进粥样斑块性质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40 基因多态性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白志勇 李敬府 +4 位作者 杨玉杰 张华斌 刘蕾 李小刚 贾建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94-219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36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将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分为3级:无增强(1级)、基底部增强(2级)和中心部增强(3级)。比较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36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将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分为3级:无增强(1级)、基底部增强(2级)和中心部增强(3级)。比较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随访观察各级增强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新发脑梗死病例比例。结果近期脑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出现2级、3级增强者分别占30.77%(16/52)和40.38%(21/52),陈旧性脑梗死为28.00%(21/75)和21.33%(16/75),无脑梗死患者为24.03%(31/129)和8.53%(11/1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6,P<0.01)。随访发现,1、2、3级增强斑块,同侧大脑半球新发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2/136)、8.93%(5/56)和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动脉 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3 位作者 任士卿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皮质下 硬化 狭窄 发病机制 动脉 多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