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对NIHSS评分、mRS评分及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屈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对NIHSS评分、mRS评分及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于秭归县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对NIHSS评分、mRS评分及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于秭归县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异性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替奈普酶治疗,试验组应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0%,组间相比,试验组较高,但P>0.05。治疗后1 d、7 d、14 d,两组的NIHSS评分相比,试验组均较低,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的mRS评分相比,试验组均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PT、TT相比,试验组均较短,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调节凝血功能,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替奈普酶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 NIHSS评分 mRS评分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2
作者 谢孟岐 刘梽颍 +3 位作者 冉晏文 马子鹏 迪丽胡马尔·白克热 王晓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6-9,76,共5页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C-2(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C-2(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和预后良好组(63例)。检测两组PLCL2基因型rs9821630位点基因型,分析PLCL2基因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LCL2基因rs9821630位点在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基因型频数和等位基因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种基因模型的分析结果中,等位基因模型、显性模型、共显性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C反应蛋白、GG基因型为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LCL2基因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发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C反应蛋白和GG基因型为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酯酶C-2 大动脉硬化缺血性 遗传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
作者 潘德雾 黄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77-79,188,共4页
目的:探究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掷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各30例的常规组(给予常规药... 目的:探究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掷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各30例的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上尤瑞克林治疗)和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上丁苯酚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w w后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管储备能力(搏动指数值、储备功能值、屏气指数)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血清丙二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用药结束后,联合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搏动指数值、血清丙二醛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储备功能值、屏气指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用药后不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能够明显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且具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酚 尤瑞克林 大动脉硬化 血管储备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与尤瑞克林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4
作者 王琼琼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 探究并对比丁苯酞与尤瑞克林分别应用及联用方案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1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尤瑞克林组及联合组,每组38例。对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治疗,对尤瑞克林组给予尤... 目的 探究并对比丁苯酞与尤瑞克林分别应用及联用方案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1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尤瑞克林组及联合组,每组38例。对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治疗,对尤瑞克林组给予尤瑞克林治疗,对联合组给予丁苯酞及尤瑞克林联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丁苯酞组、尤瑞克林组、联合组NIHSS评分分别为(24.43±4.88)、(24.13±4.95)、(24.36±4.89)分;治疗第7天,丁苯酞组、尤瑞克林组、联合组NIHSS评分分别为(20.33±4.21)、(20.26±4.17)、(18.12±3.88)分;治疗第15天,丁苯酞组、尤瑞克林组、联合组NIHSS评分分别为(18.12±3.77)、(17.56±3.98)、(14.02±3.25)分。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5天,三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5天,丁苯酞组与尤瑞克林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5天,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丁苯酞组及尤瑞克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hs-CPR、NLR、PLR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hs-CRP、NLR、PLR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丁苯酞组hs-CRP、NLR、PLR低于尤瑞克林组,联合组hs-CRP、NLR、PLR均低于丁苯酞组和尤瑞克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腹部不适、皮疹、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均未见幻觉、心悸、皮肤出血、颅内出血等情况发生。结论 丁苯酞及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均有确切疗效,其中丁苯酞减轻患者炎症能力更强,且两种药物联用后治疗效果强于单独用药,对改善患者预后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尤瑞克林 大动脉硬化性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联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颗粒的效果
5
作者 张家诚 董丽霞 齐林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749-753,共5页
目的:探究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黄芪桂枝五物颗粒治疗的效果。方法:2022年8月—2023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归性分析,并根据美国国立... 目的:探究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黄芪桂枝五物颗粒治疗的效果。方法:2022年8月—2023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归性分析,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47例)与非神经功能恶化组(13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后比较,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91例,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B组(91例,阿加曲班注射液+黄芪桂枝五物颗粒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A组、B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恶化组心房颤动、糖尿病、颈动脉狭窄≥50%患者占比高于非神经功能恶化组,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非神经功能恶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糖尿病、颈动脉狭窄≥50%、WBC、hs-CRP水平高均是影响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7.652、3.501、5.286、4.586、6.495)(P<0.05);与治疗前、A组比,B组经过临床治疗后发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WBC、hsCRP水平降低(P<0.05)。结论:心房颤动、糖尿病、颈动脉狭窄≥50%、WBC、hs-CRP水平高均是影响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联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颗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硬化性 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黄芪桂枝五物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6
作者 蒋晗 宋春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根据The Trial of Org101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观察组1(LAA组),诊断为其他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2(其他病因分型组);对照组为同期行健康体检者52例,对所有研究对象都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监测。结果:观察组1、2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1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2(P〈0.05)。结论:Hcy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大动脉硬化缺血性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7
作者 李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讨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 目的讨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晚,连续服用14d,治疗前后记录NIHSS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CRP、TC、LDL-C、Cr与ALT,及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TC、LDL-C有显著降低(P<0.01),不良反应少,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阿托伐他汀 大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尊奉 李军 刘珂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58-59,共2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3例(观察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63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颈动脉各段腔内的斑块数量、形态、最大厚度、最大长度...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3例(观察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63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颈动脉各段腔内的斑块数量、形态、最大厚度、最大长度、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检出斑块19例(30.16%),观察组检出39例(61.91%),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斑块形态、最大厚度、最大长度、IMT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β=1.865,OR=7.102,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高血压时应重视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缺血性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高分辨MRI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殷亮 王晶 +1 位作者 韩武师 阴祖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79-382,395,共5页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依据颅脑的DWI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利用MR高分辨血管壁...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依据颅脑的DWI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利用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两组强化特征、斑块的分布位置、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探讨斑块特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61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的强化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的位置分布均多见于前壁,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分布于上壁的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将三个因素作为协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很好的预测效能(AUC=0.834)。结论磁共振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可以无创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联合多发斑块特征分析可以有效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硬化斑块 缺血性 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性质、TNF-α、CRP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司友锋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2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硬化患者,均经过超声造影检查确定颈动脉斑块性质,且根据斑块性质分为颈动脉斑...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硬化患者,均经过超声造影检查确定颈动脉斑块性质,且根据斑块性质分为颈动脉斑块稳定组(A组,73例)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组(B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中TNF-α、CRP含量,追踪随访6个月,统计入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5例,发病率6.85%;B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9例,发病率19.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患者血清中TNF-α、CRP水平分为升高组(C组)32例与正常组(D组)88例。C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例,发病率6.25%;D组发病6例,发病率6.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及TNF-α、CRP水平升高患者21例(E组),颈动脉斑块稳定、TNF-α、CRP指标中任意一项异常患者99例(F组)。E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8例,发病率38.10%;F组发病11例,发病率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超声声像图表现将斑块分为Ⅰ、Ⅱ、Ⅲ级,Ⅰ级斑块46例,CRP(12.13±3.86)mg/L,TNF-α(23.16±4.91)pg/ml;Ⅱ级斑块34例,CRP(19.54±4.87)mg/L,TNF-α(29.03±4.38)pg/ml;Ⅲ级斑块40例,CRP(34.71±5.38)mg/L,TNF-α(43.61±5.82)pg/ml;3个等级间CRP与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TNF-α及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高低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性质不稳定,TNF-α及CRP水平升高,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明显增加,几项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主动脉复杂斑块逆行性栓塞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爽 刘鑫 +2 位作者 贺磊 周君 沈轲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5期757-759,共3页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4 mm[1-2]。但降主动脉(DAo)复杂斑块通常被忽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
关键词 降主动脉 缺血性 动脉硬化斑块厚度 逆行性 动脉复杂斑块 动脉硬化 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TOAST分型结果及颅内梗死灶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游文霞 钟剑萍 +3 位作者 欧阳基鹏 黎宏庄 杨少民 胡秋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SSS-TOAST分型情况,并分析颅内梗死灶的特点。方法缺血性小卒中患者516例,进行SSS-TOAST分型,观察颅内梗死灶情况。收集患者年龄、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R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头... 目的观察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SSS-TOAST分型情况,并分析颅内梗死灶的特点。方法缺血性小卒中患者516例,进行SSS-TOAST分型,观察颅内梗死灶情况。收集患者年龄、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R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颈部血管检查等资料,并在不同SSS-TOAST分型间进行比较。结果 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74例(33.72%)、心源性脑栓塞型39例(7.56%)、小动脉闭塞型229例(44.38%)、其他原因11例(2.13%)、原因不明63例(12.21%),主要类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大动脉狭窄、90 d mRS评分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小动脉闭塞型(P均<0.05)。357例(69.19%)颅内梗死灶为孤立性病灶,其中231例(64.71%)病灶在皮层下、深部白质、基底节等常见位置;159例(30.81%)为多发病灶。282例(54.65%)患者颅内梗死灶直径(或之和)<20 mm,234例(45.35%)直径(或之和)≥20 mm。本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颅内梗死灶多为孤立性病灶,多数病灶大小<20 mm,孤立性病灶多位于常见位置(P均<0.05)。结论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TOAST分型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前者合并大动脉狭窄和预后不良比例更高;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颅内梗死灶多为常见位置的孤立性病灶,但部分患者颅内梗死灶直径≥20 mm,多发梗死灶者也占一定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缺血性 大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喜环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6-17,21,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的表达.方法 将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卒中组,将同期有眩晕症状的8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胱抑素C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卒中组血浆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的表达.方法 将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卒中组,将同期有眩晕症状的8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胱抑素C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卒中组血浆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t=2.13,P〈0.05).性别、高血压、血浆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较高,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和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体内升高更显著,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血浆胱抑素C 动脉斑块 大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S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海涛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9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的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云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及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70例...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的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云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及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根据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根据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将其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浆Lp-PLA2的水平,分析其血浆Lp-PLA2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及C组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B组及C组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均高于A组患者,B组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高于C组患者,P<0.05。重型组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高于中型组患者及轻型组患者,中型组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高于轻型组患者,P<0.05。AIS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IS患者血浆Lp-PLA2的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均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缺损 硬化斑块稳定性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急性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心肺功能、心理及排泄障碍的康复
15
作者 张其乐 李晨光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46期7-7,共1页
心脏疾病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脑卒中有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所以,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治疗。脑卒中早期卧床不动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调节失常,还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
关键词 心肺功能 排泄障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康复 心理 危险因素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郭朝群 孙建赟 +5 位作者 袁莉莉 曹灿 丁贤慧 黄显军 葛良 周志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短期预后与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最终入组的96例首发LAA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0 d,后氯吡格雷单药长期治疗,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短期预后与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最终入组的96例首发LAA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0 d,后氯吡格雷单药长期治疗,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使用非扩增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比较各种基因型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判断患者预后与上述两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结果:治疗前,CYP2C19三种不同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CYP2C19三种基因型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有CYP2C19 EM型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即未携带CYP2C19无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携带者好。治疗前,PON1(576G>A)三种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预后改善在三种基因型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短期预后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 PON1(576G〉 A) 基因多态性 大动脉硬化性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理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凤娟 谢梦珂 杨巧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年第10期416-419,共4页
赋能理论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综述了赋能理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赋能理论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期刊应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术语)
18
《抗感染药学》 2012年第4期276-276,共1页
关键词 科技名词 科技期刊 血-脊液屏障 缺血性 文献标识码 硬化性 急性血管病 皮质 皮层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