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岩 欧阳和中 +2 位作者 刘凤国 刘淑艳 谢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56-46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对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按血清NSE、胆红素水平增高与正常分为试验组41...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胆红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脑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对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按血清NSE、胆红素水平增高与正常分为试验组41例、对照组32例。于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测量血清NSE、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并与患者住院第7、14天复查结果比较;于发病/入院3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患者发病/入院1年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进行良好结局率的分析,并对两组/层间(不同胆红素、NSE水平)的良好结局率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1)试验组第1、7、14天NIHSS评分、血清NSE及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第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及NSE水平均低于第1天。(2)试验组第30天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6,P=0.001)。(3)第1天时,试验组大面积梗死CT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1%(23例)比28.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2,P=0.017)。(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按分组,还是按入院时患者血清NSE水平分层,其良好结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精确χ2值分别为4.063、4.685,P值分别为0.044、0.030)。结论早期高水平的血清NSE、高胆红素血症能够作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胆红素 预后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段振鹏 代成波 +9 位作者 张玉虎 张雄 王硕 马桂贤 刘新通 黄飚 唐红梅 曹裕民 龙隆 王丽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改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L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改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L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狭窄或闭塞脑动脉数等),采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ARWMC)量表评估 LA,依据 MRI T2加权像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将患者分为无LA组72例及有LA组240例,同时依据 ARWMC评分将有 LA组患者分为轻度LA组140例、中度LA组42例及重度LA组58例,并对患者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12例LAA患者中男227例(72.8%),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240例(76.9%)存在 LA。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2.911,95%CI:1.647~5.146,P<0.01)、高血压(OR=2.583,95%CI:1.373~4.857,P<0.01)、糖尿病(OR=1.882,95%CI:1.058~3.348,P <0.05)、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OR =1.851,95%CI:1.018~3.367,P<0.05)、腔隙性脑梗死(LI)(OR=1.493,95%CI:1.202~1.853,P<0.01)是LA的危险因素。(2)不同严重程度LA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显示,3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及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数及LI是LAA患者LA的危险因素,且与LA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大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符鹏程 曹黎明 +2 位作者 朱佳倩 赵桂玉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4-1011,共8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再灌注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有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研究
4
作者 景娇 张思瑶 +3 位作者 刘艳伶 王芬 肖伟 王振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非LA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共纳入3448例发病48 h内的...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非LA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共纳入3448例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随机接受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和安慰剂治疗14 d。研究对象按照LAA型和非LAA型卒中分为2组。主要疗效指标为随机化后(90±7)d发生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完全生活自理(mRS达到0~1分)的比例。结果共纳入3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non-LAA型患者1604例(46.52%),LAA型患者1844例(53.48%)。non-LAA患者(OR=1.24,95%CI:1.02~1.51;P=0.03)和LAA患者(OR=1.37;95%CI:1.14~1.65;P<0.00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相比于安慰剂均可显著提高90 d mRS评分0~1分患者的比例。LAA分型与不同治疗方式无显著交互作用(交互P=0.48)。结论在不同LAA分型患者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能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的功能预后,但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分型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缺血性 功能预后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 T MR HR-VW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与DSA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敏 邓亚利 +6 位作者 黎川 甄志铭 左朦 王健 陈伟 陈炜 陈家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47,共6页
目的分析7.0 T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 目的分析7.0 T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47例,2周内分别完成7.0 T HR-V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名高年资医师对所有患者MCA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狭窄直径、狭窄长度、最狭窄处内外壁面积以及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内外壁面积分别进行独立测量,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组内、组间测量一致性;由一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在DSA图中测量MCA粥样硬化斑块处最大狭窄率和狭窄长度,并与HR-VWI测量均值进行Bland-Atman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名观察者分别独自测量了47名患者69处最狭窄处,其管腔直径均值为(1.19±0.49)mm、斑块长度均值为(6.12±3.06)mm、内外壁面积均值分别为(1.88±1.11)mm^(2)、(8.99±2.49)mm^(2),斑块近端正常管腔直径均值为(2.31±0.35)mm、内外壁面积均值为(4.74±1.31)mm^(2)、(10.54±2.44)mm^(2),所有测量结果一致性分析结果ICC均大于0.8,P≤0.001;在DSA与HR-VWI测量最大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中,94.74%(54/57)和96.49%(55/57)的差异值位于差异均值±1.96标准差之间,ICC分别为0.944和0.897,两种方法在狭窄率和狭窄长度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狭窄率:r=0.955,P<0.001;狭窄长度:r=0.890,P<0.001)。结论7.0 T 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7.0 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征差异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田冰 王铁功 +6 位作者 杨鹏飞 尹伟 许兵 陈录广 刘崎 刘建民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 目的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 L和64(30,126)m 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 L和10(0,70)m 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 L vs 10(0,64)m 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大动脉硬化 心源性栓塞 缺血半暗带 梗死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血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时建铨 赵红东 +2 位作者 田有勇 张颖冬 周俊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患者。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患者。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为有CMBs组(56例)和无CMB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病史、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结果及头颅MRI,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脑室周围高信号、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s分级的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CMBs组与CMBs组患者的年龄(61.620±11.479 vs.70.620±11.185)、UA(278.920±69.512 vs.353.460±111.206)、Cr(71.360±19.797 vs.90.450±44.989)、Hcy(12.587±2.664 vs.21.715±10.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3,95%CI:0.905~1.025,P〈0.05)、Hcy(OR=1.487,95%CI:1.219~1.813,P〈0.05)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Hcy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动脉硬化性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基线特征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比较:DIRECT-MT研究亚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宣 张敏敏 +7 位作者 邢鹏飞 姜一 沈红健 张磊 呼延梅华 袁绘 吴雄枫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30-1037,共8页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24/45)vs 41.9%(26/62),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42/45)vs 77.4%(48/62),P=0.026],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低于串联闭塞组[57.1%(24/42)vs 77.2%(44/57),P=0.034],最终梗死体积小于串联闭塞组[20.1(0.3,65.3)mL vs 34.5(19.9,124.6)mL,P=0.025]。术后NIHSS评分、90 d欧洲五维五水平量表评分和巴塞尔指数评分为95或100分的患者比例等其他次要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内的死亡率、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7 d时其他血管区域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新流域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于孤立颅内闭塞,末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较低,梗死体积更大,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较高,且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与颅内闭塞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型脑 串联闭塞 颅内闭塞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方方 钱伟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跟踪至少6个月;根据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最后统计分析。结果 (1)复发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2)AR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P<0.05);(3)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时,年龄、糖尿病、TC、Hcy、Apo-a在两组之间有差异(P<0.05);(4)复发组中AR和AS之间,糖尿病、LDL-C和Hs-CRP在两组间分布不同(P<0.05);(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Hs-CRP、TC是AR的危险因素。结论 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等不良因素时AR更易发生,TEG能方便快速检测AR,这对及时预防脑梗死复发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复发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阿司匹林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叶长青 黄一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1-5,共5页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远期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ICAD导致的脑卒中约占10%;在亚洲则高达50%。在美国,ICAD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更常见,研...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远期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ICAD导致的脑卒中约占10%;在亚洲则高达50%。在美国,ICAD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更常见,研究显示,在中国,发生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ICAD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3%~50%和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 硬化性 颅内血管 狭窄性病变 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动脉狭窄 去氧血红蛋白 血管狭窄程度 闭塞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常晓赞 张磊 +5 位作者 李子付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杨鹏飞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大脑动脉M1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大动脉硬化 心源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柯婷 周淑宇 +5 位作者 蔡必扬 曹琴琴 杨昉 蔡晋 王兆露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43-1047,共5页
目的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不仅可预测健康个体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而且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但hs-CRP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卒中严重程... 目的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不仅可预测健康个体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而且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但hs-CRP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尚未明确。文中旨在探讨血清hs-CRP水平和LAA型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就诊的急性LAA型脑卒中患者251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分定义为轻型卒中,NIHSS〉3分为重型卒中。根据hs-CRP值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3组,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与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研究纳入的251例患者中,轻型卒中患者106(42.2%)例、重型卒中145(57.8%)例,轻型卒中患者中位hs-CRP水平显著低于重型卒中患者(2.00mg/L vs 3.15 mg/L,P=0.014)。相关分析示,患者hs-CRP值与入院NIHSS评分(γ=0.223,P〈0.001)、出院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s,mRS)(γ=0.188,P=0.003)显著相关。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示,hs-CRP水平是LAA型重型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4,95%CI:1.12~2.12,P=0.008)。结论 hs-CRP水平升高与LAA型重型卒中显著相关,故可作为急性LAA型卒中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大动脉硬化 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OVL6基因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通路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柳华 刘信东 +3 位作者 罗丹阳 聂毅 季一飞 刘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家族成员6(elongase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family member 6,ELOVL6)基因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体通路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 目的探讨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家族成员6(elongase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family member 6,ELOVL6)基因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体通路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LAA)的发病机制。方法以LA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采用小干扰RNA技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研究目标人群外周血ELOVL6、NLRP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蛋白定量,以分析ELOVL6基因参与LAA发病的可能机制。结果在LAA患者和健康人群中,ELOVL6基因、NLRP3基因mRNA水平(ELOVL6:0.0011±0.0003 vs.0.0005±0.0003,P<0.05;NLRP3:0.049±0.015 vs.0.003±0.002,P<0.05)和蛋白定量(ELOVL6:0.801±0.347 vs.0.451±0.193,P<0.05;NLRP3:0.897±0.346 vs.0.406±0.339,P<0.05),LAA患者均较对照人群增加;IL-6和TNF-α两个炎性指标蛋白表达量(IL-6:1.087±0.178 vs.0.507±0.094,P<0.05;TNF-α:0.600±0.092 vs.0.196±0.044,P<0.05)高于对照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LAA患者NLRP3基因与IL-1β(r=0.937,P<0.001)、IL-6(r=0.723,P=0.018)和TNF-α(r=0.672,P=0.033)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ELOVL6基因与NLRP3基因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785,P=0.007),小干扰RNA干扰ELOVL6基因会引起NLRP3基因mRNA(0.002±0.001 vs.0.049±0.015,P=0.010)和蛋白(0.399±0.081 vs.0.897±0.346,P=0.002)表达水平降低。结论ELOVL6基因可能通过ELOVL6-NLRP3-炎症因子信号通路参与了LAA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性 ELOVL6基因 NLRP3基因 炎症因子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莫梦辉 王慧敏 +3 位作者 周海燕 师利芬 董敏 程舒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经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的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随访1年的IS患者,将再发缺血事件者纳入再发组(46例),未再发缺血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经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的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随访1年的IS患者,将再发缺血事件者纳入再发组(46例),未再发缺血事件者纳入未再发组(5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HR-MRI检查分析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特征与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再发组高血压病史比例高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斑块形态学正性重构、斑块表面不规则比例高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与未再发组间斑块范围弥漫、斑块内高信号、斑块偏心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与未再发组间血管总面积、参考血管总面积、参考管腔直径、管腔直径、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斑块负荷指数、管腔狭窄率均大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斑块强化程度大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正性重构、表面不规则、斑块强化以及斑块负荷指数增加、管腔狭窄率增大是IS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R-MRI下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正性重构、表面不规则、斑块强化以及斑块负荷指数增加、管腔狭窄率增大可导致IS后再发缺血事件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 后循环缺血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成像 动脉斑块 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勇 薛爽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前,弓上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心脏是被公认的脑栓塞的主要来源,但仍有资料显示近1/3的脑栓塞栓子来源不明,提示着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栓塞来源。随着各种影像学手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尤其是经食道超声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发现主... 目前,弓上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心脏是被公认的脑栓塞的主要来源,但仍有资料显示近1/3的脑栓塞栓子来源不明,提示着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栓塞来源。随着各种影像学手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尤其是经食道超声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发现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aorticarch atheroma,AAA)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本文旨在结合文献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二者相关性及诊治方面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与卒中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斑块 缺血性 动脉硬化 硬化性斑块 经食道超声 脑栓塞 颅外动脉 栓子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新方法
16
作者 柳澄 周存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0年第2期56-57,共2页
球囊血管扩张术是目前流行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术中损伤血管壁常导致术后的再狭窄。最近有一种顶端装有机械装置的导管问世,用来直接切除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
关键词 血管扩张术 硬化斑块 再狭窄 硬化性 于术 充盈气囊 进入血管 化斑 多发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17
作者 黄亚琴 刘雨森 +3 位作者 杨甲 蔡忻懿 方琪 惠品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3-372,共10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舒张压、收缩压(<140 mmHg、140~<160 mmHg、≥160 mmHg)]、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计算LDL-C/HDL-C、TG/HDL-C、非HDL-C(non-HDL-C)、non-HDL-C/HDL-C(nHHR),其中non-HDL-C=TC-HDL-C。影像学资料包括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评估的狭窄侧别(左、右)、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以及颈部血管超声评估的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斑块钙化(表面钙化、基底部钙化)、斑块溃疡(是、否),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PI=(Vs-Vd)/Vm],并计算健、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值(ΔVm、ΔVs、ΔVd、ΔPI;均为健侧MCA值-患侧MCA值)。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个指标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差异。结果纳入166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患者,其中卒中组99例,非卒中组67例。(1)卒中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8%(78/99)比59.7%(40/67),P=0.008]、收缩压[(152±15)mmHg比(137±18)mmHg,P<0.01]、舒张压[(84±10)mmHg比(80±10)mmHg,P=0.042]、TG[1.33(0.95,1.77)mmol/L比1.10(0.87,1.48)mmol/L,P=0.019]、TG/HDL-C[1.35(0.97,2.08)比1.07(0.81,1.52),P=0.003]、nHHR[2.89(2.25,3.61)比2.48(1.93,3.27),P=0.027]均高于非卒中组,HDL-C[0.96(0.80,1.15)mmol/L比1.03(0.91,1.16)mmol/L,P=0.014]低于非卒中组,收缩压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溃疡患者比例高于非卒中组[35.4%(35/99)比16.4%(11/67),P=0.007],而狭窄侧别、狭窄程度、斑块回声及斑块钙化类型分布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卒中组患者ΔVm[19(4,32)cm/s比10(-3,21)cm/s,P=0.001]、ΔVs[32(9,55)cm/s比24(3,40)cm/s,P=0.005]、ΔVd[10(-1,19)cm/s比6(-3,12)cm/s,P=0.006]均高于非卒中组,而ΔPI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OR=1.063,95%CI:1.036~1.090,P<0.01)、高TG/HDL-C(OR=2.802,95%CI:1.551~5.061,P=0.001)、高ΔVm(OR=1.032,95%CI:1.010~1.055,P=0.004)、斑块溃疡(OR=2.777,95%CI:1.123~6.871,P=0.027)为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收缩压、TG/HDL-C、ΔVm、斑块溃疡四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28(95%CI:0.765~0.892,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均P<0.01)。结论高收缩压、高TG/HDL-C、高ΔVm、斑块溃疡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硬化斑块特征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度与卒中机制——一项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虞雁南 许玉园 +3 位作者 李明利 高山 冯逢 徐蔚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8期619-625,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脑中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与MCA斑块形态学及梗死类型的相关性,并探索不同狭窄率患者卒中的发生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09-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周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高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脑中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与MCA斑块形态学及梗死类型的相关性,并探索不同狭窄率患者卒中的发生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09-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周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P.MRI)扫描的患者。纳入MCA M1段存在斑块的患者,排除心源性、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病因的卒中患者。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穿支、皮层、分水岭和混合型梗死,并测量梗死体积。在矢状位HRM耻L测量MCAM1段狭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信号和斑块连续性等形态学指标。将狭窄率〉50%的患者分入重度狭窄组,将狭窄率≤50%的患者归入轻度狭窄组。结果研究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重度狭窄组39例,轻度狭窄组63例。重度狭窄组患者卒中,穿支梗死14例(35.9%),皮层梗死9例(23.1%),分水岭梗死4例(10.5%),混合型梗死12例(30.8%);轻度狭窄组患者中,穿支梗死44例(69.8%),皮层梗死8例(12.7%),分水岭梗死5例(5.8%),混合型梗死8例(12.7%),两组构成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与轻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斑块更长(P〈0.001)、更厚(P〈0.001)、更多混合信号斑块(P〈0.001)。斑块厚度(P〈0.001,OR 87.792,95%CI 13.120—587.453)和斑块混合信号(P=0.007, OR 7.358,95% CI 1.725~31.382)是MCA狭窄率〉50%的独立预测因子。重度狭窄组中,梗死体积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4)相关。轻度狭窄组中,梗死类型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2)及斑块厚度(P=0.032)相关。且斑块表面不连续是发生栓塞性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3,OR 5.778,95%CI 1.788~18.672)。结论MCA狭窄率〉50%和≤50%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卒中分型比例和斑块形态学;狭窄率≤50%的斑块表面不连续是栓塞性梗死独立预测因子,提示轻度狭窄MCA斑块破裂可能是引起栓塞性病灶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斑块 高分辨磁共振 机制 大脑动脉 颅内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梗死类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焦晟 宋焱 +3 位作者 周诚 黄娟 张晨 李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4-348,共5页
目的利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斑块特征与患者梗死类型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49例行颅内动脉HRMRI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形态、斑块分布及斑块强化程... 目的利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斑块特征与患者梗死类型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49例行颅内动脉HRMRI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形态、斑块分布及斑块强化程度。按斑块强化程度将患者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稳定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根据扩散加权成像结果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分为单穿支动脉阻塞、多穿支动脉阻塞及动脉栓塞,分析不同梗死类型的斑块特征。结果 49例患者共发现位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5处,其中62处(95.4%)为偏心性斑块,斑块最常见于腹侧壁(31处,50.0%)。明显强化组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患者比例(56.7%)明显高于非明显强化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栓塞组中明显强化斑块的发生率(88.9%)明显高于非动脉栓塞组(单穿支动脉阻塞及多穿支动脉阻塞,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位置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利用HRMR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并推测其梗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大脑动脉 硬化斑块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TCD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晓明 罗喜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459-2462,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病例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研究表明,风痰瘀阻和痰热腑实组的斑块检出率、斑块面积均明显...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病例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研究表明,风痰瘀阻和痰热腑实组的斑块检出率、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气虚血瘀组和风痰火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颈部斑块性质方面,痰热腑实组和风痰瘀阻组与气虚血瘀组、风痰火亢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及气虚血瘀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 辨证分型 动脉斑块 血液流变学 T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