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曹建康 郭双亭 谢其锋 马荣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5-681,共7页
受中三叠世以来中央造山带东段从陆缘碰撞造山—陆内造山的构造机制转换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具有从陆缘—陆内,从海相—陆相的连续过渡特征,经历了发生—兴盛—消亡的完整过程。依据造山带构造机制转换及前陆盆地构造层序... 受中三叠世以来中央造山带东段从陆缘碰撞造山—陆内造山的构造机制转换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具有从陆缘—陆内,从海相—陆相的连续过渡特征,经历了发生—兴盛—消亡的完整过程。依据造山带构造机制转换及前陆盆地构造层序所反映的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即1)前造山期被动陆缘(P3—T1—T21)阶段,包括局部裂陷、持续沉降、萎缩残留3个亚阶段;2)陆缘主造山期周缘前陆盆地(T22—T3)阶段,具有海陆过渡相(T22)—陆相(T3)前陆盆地的连续演化特征;3)陆内造山期陆内前陆盆地(J1-2)阶段,发育陆内山前含煤碎屑岩沉积;4)后造山期转换伸展-伸展断陷盆地(J3—E)阶段,前陆盆地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转换 陆缘 陆内 周缘前陆盆地 陆内前陆盆地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
2
作者 王朱亭 胡圣标 +4 位作者 郑立博 张克松 王一波 姜光政 张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3-1754,共12页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基础地热数据的匮乏制约了对该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认识。本文以搜集的造山带及周边3口钻井测温曲线和69块岩芯样品热物性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不...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基础地热数据的匮乏制约了对该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认识。本文以搜集的造山带及周边3口钻井测温曲线和69块岩芯样品热物性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不同构造单元内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数据,对该区域及其周边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别造山带相比于周边构造单元具有较低的温度场特征,在1000 m埋深处地层温度仅在40.0℃左右(南华北盆地、桐柏造山带、扬子板块北缘多在50.0℃以上),对应的地温梯度普遍在26.0℃/km以下,大地热流值在50.0 mW/m^(2)左右,区内温度或热流异常处可能与测点异常高的岩石生热率有关(个别均值高达7.34μW/m^(3))。对于深部温度场及岩石圈热结构,大别造山带莫霍面温度异常低,其值在359.9℃左右,热岩石圈厚度大于200 km,壳、幔热流值分别为30.0 mW/m^(2)和17.5 mW/m^(2),壳幔热流比为1.71。对于流变学特征,大别造山带与地表热流值呈反相关关系,热流低岩石圈强度大,为2.19×10^(14)N/m,壳幔累积强度比值为0.04,表现出异常强的岩石圈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测温 岩石热物性 地热地质 -流变结构 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达岭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华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对比 被引量:78
3
作者 钱青 钟孙霖 +1 位作者 李通艺 温大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5-292,共18页
八达岭杂岩侵位于华北北部 ,由辉长闪长岩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组成 ,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除了含 V- Ti磁铁矿的堆晶辉长闪长岩 ,整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较大 ,Si O2 =... 八达岭杂岩侵位于华北北部 ,由辉长闪长岩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组成 ,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除了含 V- Ti磁铁矿的堆晶辉长闪长岩 ,整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较大 ,Si O2 =4 6 .5 %~ 75 .3% ,Mg O=5 .6 %~ 0 .2 % ,中酸性岩石的 K2 O/Na2 O为 0 .5 9~ 1.0 9。碱长花岗岩和少数石英二长岩 Ba和Sr含量较低 ,且具有明显 Eu负异常。大多数中酸性岩石 (高 Ba- Sr花岗岩 )具有如下显著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Ba,Sr和轻稀土 (L REE)富集 ,Y和重稀土 (HREE)亏损 ,L REE/ HREE强烈分离 ,Sr/ Y和 L a/ Yb比值较高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中具有显著的 Nb,Ta和 Ti亏损 ,不具明显的 Sr和 Eu亏损。在 Harker图解中 ,基性岩和高 Ba- Sr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相关性明显 ;两者还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 (REE)分配特征 ,并且 ,REE,Y,Sr,P和 Ti含量从基性到酸性逐渐降低。辉长闪长岩和高 Ba- Sr花岗岩的 Sr- Nd同位素初始值呈 EM1特征 (ISr=0 .70 5 1~ 0 .70 6 8,εNdi=- 8.2~ - 2 0 .2 ) ,大致呈负相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岩浆为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 ,而高 Ba- Sr花岗岩则为基性岩浆通过陆壳混染和结晶分离形成 ;富 P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高Ba-Sr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大别-苏鲁山带 中生代 岩浆岩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被引量:26
4
作者 侯泉林 武昱东 +3 位作者 吴福元 翟明国 郭敬辉 李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59-1666,共8页
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中国的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针对这次碰撞作用向东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近些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式,但都有其局限性。通过比较临津江带、沃川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构造活动关... 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中国的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针对这次碰撞作用向东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近些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式,但都有其局限性。通过比较临津江带、沃川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构造活动关系,结合已有的变质地质学和地质年代学数据,建立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模式。推测自临津江带至沃川带构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中生代造山带,即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的东部延伸,原来意义上的"京畿地块"已不复存在。而岭南地块上与华北板块相似的信息可能是造山作用后期伸展拆离作用下来自朝鲜半岛北部的外来构造岩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山带 朝鲜半岛 临津江构 沃川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 被引量:51
5
作者 许志琴 李源 +1 位作者 梁凤华 裴先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1-680,共10页
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 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条位于两者之间的220~204 Ma的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的存在,提供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新的视角,为此,我们提出南秦岭的勉略蛇绿岩带向东通过宁陕-湘河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和大陆俯冲与深俯冲造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缘连接,构成"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缝合带新模式。沿着这条边界,南秦岭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南部的南秦岭被动陆缘单元和北部的南秦岭主动陆缘单元,后者向东的延伸由于南、北板块之间三叠纪的剪切碰撞而尖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苏鲁山带 古特提斯蛇绿岩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宁陕-湘河左行走滑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建波 刘建辉 +2 位作者 郑常青 刘鹏举 孙加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根据大别-苏鲁造山带北缘和吉林—黑龙江东部的三叠纪浅变质加积杂岩特征标志,认为大别地区的板块缝合线为信阳-舒城断裂,苏鲁地区的为郯庐-鸭绿江断裂,且苏鲁造山带向北延入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而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构造缝合... 根据大别-苏鲁造山带北缘和吉林—黑龙江东部的三叠纪浅变质加积杂岩特征标志,认为大别地区的板块缝合线为信阳-舒城断裂,苏鲁地区的为郯庐-鸭绿江断裂,且苏鲁造山带向北延入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而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构造缝合线的东延部分则为郯庐-鸭绿江-图们江-延吉断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亚洲东部三叠纪以来连续的俯冲-加积模型:(1)三叠纪扬子板块在华北板块向南突出部位(大别—苏鲁一带)发生点碰撞形成超高压变质岩,之后扬子板块由点碰撞逐渐向两侧旋转拼贴形成加积杂岩;(2 )侏罗纪—新生代在三叠纪碰撞基础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连续俯冲和加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山带 东部延伸 板块缝合带 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 亚洲东部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6
7
作者 邱检生 蒋少涌 +1 位作者 张晓琳 胡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大别 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广泛发育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 ,主要岩石组合为粗面玄武岩 玄武粗安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 ,这套岩石总体具有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 ,贫高场强元素 (如Nb、Ti等 ) ,(87Sr/ ... 大别 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广泛发育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 ,主要岩石组合为粗面玄武岩 玄武粗安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 ,这套岩石总体具有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 ,贫高场强元素 (如Nb、Ti等 ) ,(87Sr/ 86Sr) i值偏高 ,εNd(t)值偏低等特点 ,但南、北两侧富钾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造山带北侧富钾火山岩稀土总量更高 ,轻、重稀土分异更明显 ,且 (87Sr/ 86Sr) i 值更高 ,εNd(t)值和2 0 6Pb/ 2 0 4Pb值显著偏低。元素 同位素综合示踪显示 ,区内富钾火山岩均起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 ,但南、北两侧源区地幔的富集机制存在差异 ,南侧富集地幔的形成主要与俯冲洋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有关 ,而北侧富集地幔的形成除受到俯冲洋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外 ,在更大程度上主要起因于俯冲的扬子陆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 ,即其源区遭受了多次富集事件的影响 ,后者是导致南、北两侧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山带 晚中生代 富钾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苏鲁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岩石变形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石永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95-1214,共20页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 NW-SE 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碰撞山带 几何学 运动学 岩石多期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基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12
9
作者 武昱东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87-3204,共18页
本文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观测,在朝鲜半岛的不同构造单元采集14件糜棱岩和片麻岩样品进行^(40)Ar/^(39)Ar年代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朝鲜半岛与大别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探讨大别苏鲁构造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特征,取得如... 本文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观测,在朝鲜半岛的不同构造单元采集14件糜棱岩和片麻岩样品进行^(40)Ar/^(39)Ar年代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朝鲜半岛与大别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探讨大别苏鲁构造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特征,取得如下认识:朝鲜半岛中部的主要构造带在中生代经历了碰撞阶段(~210Ma)、逆冲推覆(200~150Ma)、造山后伸展阶段(140~90Ma)三个主要的构造过程;从变形期次和变形特征看,临津江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北淮阳构造带、苏鲁构造带北部威海地区具有可比性,沃川构造带与南大别构造带有相似之处;在朝鲜半岛,自临津江带至沃川带构成了较完整的中生代碰撞造山带,即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原认为的"京畿地块"应属造山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山带 京畿地块 ^40Ar/^39Ar构年代学 朝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印支期以来构造层序耦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严金泉 郭战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层序 沉积响应 前陆盆地 东泰岭-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应力场、构造运动特征以及超高压变质带折返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317-3324,共8页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的3000余年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6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的3000余年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6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苏鲁带以及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右旋走滑运动是苏鲁地区和郯庐断裂带的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地震发生类型多为右旋走滑型或右旋走滑正断层型地震。华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受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方位为110~120°挤压应力的控制。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现代地壳应力场的分界线,西部与秦岭带大致相符,在大别东开始则逐渐偏离大地构造,到黄山附近向东南偏转,在温州附近转为向东延伸,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研究结果还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运动机制,即致使大量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原因为,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存在着较强扩张应力场的主控作用。此外,岩石圈地幔的蘑菇云构造增强了华北地区扩张应力场及扩张构造运动,导致形成大量深裂谷、裂隙,深部物质上涌。苏鲁及东大别地带处于或接近蘑菇云构造运动发育地区的中心,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导致并加剧了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山带 震源机制解 岩石圈应力场 运动 折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及其中磷灰石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永飞 李一良 龚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应用EA MS连线技术 ,对大别山东部和苏鲁地体南部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及其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碳的含量和同位素分析。结果得到 ,榴辉岩全岩的δ1 3 C值变化较大 (- 30 .7‰~ +2 .5‰ ) ,而所含磷灰石中结构碳酸根的δ1 3 C值变化较小并显著... 应用EA MS连线技术 ,对大别山东部和苏鲁地体南部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及其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碳的含量和同位素分析。结果得到 ,榴辉岩全岩的δ1 3 C值变化较大 (- 30 .7‰~ +2 .5‰ ) ,而所含磷灰石中结构碳酸根的δ1 3 C值变化较小并显著亏损1 3 C(- 2 8.1‰~ - 2 0 .8‰ )。部分榴辉岩具有高的全岩δ1 3 C值 ,指示其形成后受到过含CO2 流体的退化蚀变。低的磷灰石δ1 3 C值指示 ,榴辉岩中含有地表有机碳 ,因此证明这些榴辉岩的原岩曾出露过地表 ,在超高压变质阶段存在以亏损1 3 C为特征的含CO2 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碳 碳同位素 磷灰石 榴辉岩 山带 大别-苏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元保 郑永飞 龚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118-120,共3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有两种类型,为变质增生锆石和变质重结晶的残留碎屑锆石。变质增生锆石和完全变质重结晶锆石都具有较低的U、Th含量和Th/U比值,且给出两组变质年龄,分别为240.9±4.8~245.1±3...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有两种类型,为变质增生锆石和变质重结晶的残留碎屑锆石。变质增生锆石和完全变质重结晶锆石都具有较低的U、Th含量和Th/U比值,且给出两组变质年龄,分别为240.9±4.8~245.1±3.1Ma和223.7±4.2-226.0±3.9Ma。年龄为240.9±4.8~245.1±3.1Ma的变质锆石的生长对应于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期间的流体活动,而223.7±4.2-226.0±3.9Ma的变质锆石的生长可能对应了板块折返早期的流体活动。这些年龄同样可以很好地用来限定其寄主大理岩的变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流体活动 U—Pb年龄 板块俯冲 板块折返 锆石U-PB年龄 大别-苏鲁山带 榴辉岩相 地质意义 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大别西北部浒湾变质带榴辉岩的年龄和性质及其对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多期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元保 高山 +5 位作者 刘小驰 杨赛红 邱华宁 杨启军 刘勇胜 袁洪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3-331,共19页
浒湾高压变质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西北部,是研究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演化过程和时间的关键地区。我们对产于该高压变质带的三个榴辉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以限定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及原岩形成的... 浒湾高压变质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西北部,是研究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演化过程和时间的关键地区。我们对产于该高压变质带的三个榴辉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以限定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及原岩形成的时间和原岩性质。苏家河榴辉岩中的变质锆石颗粒具低Th/U值、弱的Eu负异常、较平坦的重稀土(HREE)配分模式,以及低的176Lu/177Hf值。表明这些锆石形成过程中有石榴子石的存在而缺乏斜长石,因此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条件。Ti含量温度计计算表明,这些变质锆石的形成温度约为655°C和638°C,与在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温度条件下形成一致,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309±4Ma(2σ),代表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时间的最佳估计值。胡家湾变质锆石可能形成于前进变质作用阶段,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12±11Ma(2σ),这一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苏家河的年龄结果一致。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榴辉岩核部的锆石属岩浆型,年龄为406±5~420±7Ma(2σ),表明原岩晚于中古生代华北与秦岭地体的碰撞时间。三个榴辉岩样品的锆石颗粒εHf(t)值的变化范围较大(-4.9~21.3)。变质锆石与岩浆锆石的Hf同位素的变化范围相近,少数变质增生边部锆石与核部残留岩浆锆石给出较一致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变质增生锆石可能是原岩岩浆锆石溶解再结晶作用的结果,因此保留了原岩的初始Hf同位素组成。高的εHf(t)值表明它们的原岩来自亏损的地幔源区,可能是古特提斯洋壳;而低εHf(t)值则归因于地壳混染作用。少量继承核锆石的出现表明榴辉岩的原岩形成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浒湾地区一些榴辉岩具明显的来自扬子板块大陆地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古生代的洋壳和新元古代的陆壳在石炭纪共同经历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表明古生代古特提斯洋壳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边缘盆地的环境。高压变质作用的陆壳岩石可能在洋壳岩石的折返和保存过程中起到了浮力牵引的作用。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的聚合可能经历了超过200Ma的多阶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浒湾变质带 古特提斯洋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
15
作者 于悦颖 顾勤平 +4 位作者 张海江 李正楷 周昱辰 高磊 韩守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81-4697,共17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安徽、河南三省103个自建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内8~70 s瑞雷面波频散数据,采用体波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水平方向上0.5°×0.5°网格的Vp、Vs模型,并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研究表明:(1)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的壳内速度分布具有上凸下凹的相似结构,中地壳同时存在高、低速异常,但苏鲁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相对更薄.(2)襄樊—广济断裂南侧、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下方出现岩石圈地幔缺口,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推测中地壳高速体可能是热物质通过岩石圈薄弱位置上涌后在壳内冷却形成的结晶物.(3)大别山和苏鲁地体早期可能是同生构造,受扬子板块俯冲、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等因素控制,造成现今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差异.(4)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体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或高速异常区域.郯庐断裂带中段郯城下方的地震在纵向上呈高角度条带状展布,最大震源深度接近25 km,表明断裂面在深部可能存在高倾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山带 体波面波联合反演 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仁旭 尹壮壮 夏春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84,438,共26页
地壳交代作用是洋壳俯冲带板片-地幔界面的普遍现象,由于地幔楔样品的缺乏,其识别存在困难。而碰撞造山带广泛出露的地幔楔来源的造山带橄榄岩则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成果... 地壳交代作用是洋壳俯冲带板片-地幔界面的普遍现象,由于地幔楔样品的缺乏,其识别存在困难。而碰撞造山带广泛出露的地幔楔来源的造山带橄榄岩则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成果表明这些橄榄岩在大洋俯冲向大陆碰撞转换的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期地壳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地壳交代作用不仅改变了地幔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成分,而且导致了交代矿物的生长以及超镁铁质交代体的形成。这些交代体或作为同碰撞和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幔源区,或将地壳组分传输到深部地幔,或释放流体交代大陆俯冲隧道中的俯冲陆壳。本文对地壳交代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解决思路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带橄榄岩 碰撞山带 俯冲带 -幔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传输 大别-苏鲁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中侏罗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杰 邓新 +2 位作者 彭练红 刘浩 徐大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9-632,共14页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龄,是目前桐柏-大别造山带已知最早的造山后晚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之一,表明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开始于中侏罗世晚期,与北大别地区初始深融作用时间相当,比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峰期(~130 Ma)早约3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eHf(t)值为+5.8^+10.8(平均值为+9.7±0.7),对应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_(DM1)为387~595Ma(平均值为434±29Ma),明显大于岩脉成岩年龄,表明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亏损地幔为早古生代伸展过程的产物。结合区域研究资料,163±3 Ma是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缘中生代陆-陆碰撞后最古老的岩浆岩年龄之一,与大别造山带山根软化的时代一致,可能代表桐柏-大别造山带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初始转换时间,据此认为桐柏-大别造山带从山根软化到大规模伸展垮塌间隔-30Ma,地幔经历了亏损-富集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变辉长辉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桐柏-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大陆熔融: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
18
作者 赵子福 郑永飞 黄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77-,共1页
  板块俯冲物质再循环的岩浆岩表现形式,是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化学地球动力学,在研究大洋地质的许多基本问题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关键词 中生代岩浆岩 锆石U-PB年龄 元素和同位素 俯冲板块再循环 大别-苏鲁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99
19
作者 徐佩芬 刘福田 +3 位作者 王清晨 从柏林 陈辉 孙若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7-385,T001,共10页
对包含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内的东经 112°-124°,北纬28°-39°区域进行地 震层析成像研究,重建其地壳及上部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造山带岩石圈速度横 向不均匀性显著;大别造山带以商城... 对包含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内的东经 112°-124°,北纬28°-39°区域进行地 震层析成像研究,重建其地壳及上部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造山带岩石圈速度横 向不均匀性显著;大别造山带以商城-麻城断裂为界,东侧的大别地块与西侧红安地块在地 壳速度上是两个不同的速度块体;中地壳 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带,与伸展滑脱构造 有关;南、北大别构造单元之下,莫霍面下凹,地壳内发育了速度为6.5-6.6km/s、向北倾斜的 相对高速体,与超高压变质岩体相对应;在大别-苏鲁造山带下方的上部地幔中存在向北倾 斜的板片状高速体,结合已有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推测,它是三叠纪俯冲的扬子地块的残留 体;俯冲板片在深部发生了断离.本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揭示的造山带岩石圈速度结构 细节,对研究与地表地质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山带 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中锆石U-Pb计时问题评述——兼论大别造山带锆石定年 被引量:79
20
作者 陈道公 李彬贤 +2 位作者 夏群科 吴元保 程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锆石是 U- Pb计时的首选对象 ,对于地质历史复杂的变质岩地区 ,如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年代学研究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变质岩中锆石经历了 Pb的扩散丢失作用 ;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 ;增生 -混合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 锆石是 U- Pb计时的首选对象 ,对于地质历史复杂的变质岩地区 ,如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年代学研究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变质岩中锆石经历了 Pb的扩散丢失作用 ;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 ;增生 -混合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计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测定的年龄有确定的地质意义 ,在进行锆石 U - Pb定年前 ,必需对锆石进行成因矿物学和矿物内部结构研究 ,特别是阴极荧光和背散射电子成像研究 ,通过内部结构特征确定锆石成因过程。在化学 U- Pb法定年时注意普通铅校正和 2 0 4Pb测定值对年龄的影响 ,尽量选择单一成因锆石。特别强调在大别造山带年代学研究中引入锆石微区离子探针定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计时 岩浆锆石 变质锆石 蜕晶化作用 增生-混合作用 -铅计时 变质岩 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