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别山-苏鲁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岩石变形分析 |
林伟
王清晨
石永红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9
|
|
2
|
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 |
陈仁旭
尹壮壮
夏春鹏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3
|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
侯泉林
武昱东
吴福元
翟明国
郭敬辉
李忠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26
|
|
4
|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 |
许志琴
李源
梁凤华
裴先治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51
|
|
5
|
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 |
李曰俊
陈从喜
买光荣
曾强
罗俊成
黄智斌
郑多明
彭更新
|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23
|
|
6
|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 |
周建波
刘建辉
郑常青
刘鹏举
孙加鹏
|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7
|
|
7
|
秦岭-大别造山带碰撞后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
周文戈
张本仁
杨巍然
赵志丹
谢鸿森
|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13
|
|
8
|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
何明喜
杜建波
曹建康
郭双亭
谢其锋
马荣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9
|
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及其中磷灰石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
郑永飞
李一良
龚冰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2001 |
3
|
|
10
|
大别—苏鲁造山带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三叠纪碰撞缝合带位置究竟在何处? |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1
|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
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
姚安平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59
|
|
12
|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 |
姜耀辉
蒋少涌
凌洪飞
戴宝章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6
|
|
13
|
桐柏-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意义 |
杨巍然
杨坤光
刘忠明
简平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1999 |
29
|
|
14
|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
王清晨
林伟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2 |
53
|
|
15
|
陆-陆碰撞造山带动力学成因机制的物理模拟实验 |
单家增
李继亮
肖文交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1999 |
12
|
|
16
|
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展布特征 |
周洋
刘海龄
朱荣伟
沈宝云
黎雨晗
王印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7
|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 |
邓晋福
刘翠
狄永军
冯艳芳
苏尚国
肖庆辉
赵国春
戴蒙
段培新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8
|
伊朗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马拉耶尔-伊斯法罕碳酸盐岩容矿铅锌成矿带——矿床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 |
刘英超
宋玉财
侯增谦
杨竹森
张洪瑞
马旺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8
|
|
19
|
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压型变质作用的pT轨迹——以南秦岭佛坪地区为例 |
魏春景
张翠光
|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1
|
|
20
|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 |
潘国强
赵连泽
夏木林
|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
1997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