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与上地壳高速体体积大于大别;而莫霍面下凹程度不如大别地区,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显示了苏鲁地区曾发生过更激烈的俯冲与折返构造运动,与大别地区相比,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然而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后期等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地段的造山、演化过程中,在构造运动基本相似的背景下,存在着区域性特征。苏鲁地区的造山运动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有起始略晚、发生时期较短但相对激烈、结束早、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等特征。笔者分析了苏鲁区域性特征形成的主要构造原因是,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其中,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的大区域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可能是该区俯冲到地幔内的超高压变质岩能够大量折返回地表或上地壳的重要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地壳结构 P波速度高速异常 郯庐断裂 扩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与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启东 钟增球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54,共8页
对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主要构造单元各类地质体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相变温度的观察与测定。流体包裹体类型和成分特征显示 ,与超高压变质、早期退变质有关的流体成分主要属于盐 -H2 O体系 ,减压熔融释放的流体成分主要属于NaC... 对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主要构造单元各类地质体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相变温度的观察与测定。流体包裹体类型和成分特征显示 ,与超高压变质、早期退变质有关的流体成分主要属于盐 -H2 O体系 ,减压熔融释放的流体成分主要属于NaCl-CO2 -H2 O体系 ,脆性变形期间涉及的成分流体主要属于NaCl-H2 O体系。由于超高压变质岩系的快速折返抬升造成的压力迅速降低等影响 ,各个事件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颈缩及爆裂等捕获后变化 ,其密度大都已不能反映捕获时的状态。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岩石中常常叠加了与不同流体事件有关的流体包裹体组合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流体性质 捕获后变化 等组分—等容条件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金红石SHRIMP原位U-Pb定年及其年代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侯晨阳 杨天水 石玉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34-340,共7页
对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金红石进行了SHRIMP原位U-Pb定年,得到金红石U-Pb年龄为(219±4)Ma,与前人利用TIMS方法获得的金红石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验证了金红石用于SHRIMP原位U-Pb定年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赋存... 对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金红石进行了SHRIMP原位U-Pb定年,得到金红石U-Pb年龄为(219±4)Ma,与前人利用TIMS方法获得的金红石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验证了金红石用于SHRIMP原位U-Pb定年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赋存状态的金红石U-Pb年龄无明显差别。根据本次测得的年龄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金河桥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为冷却年龄,代表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折返阶段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榴辉岩 金红石 SHRIMP U-Pb年龄 封闭温度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古贤 胡宝群 +3 位作者 罗毅甜 刘瑞珣 王方正 刘智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53,共14页
研究发现,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基本都发育于全球或区域规模的大型构造带,产于强烈构造变形带中相对较弱应变的部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明显的构造变形,这成为追索构造应力-应变作用和探讨形成构造环境与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本... 研究发现,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基本都发育于全球或区域规模的大型构造带,产于强烈构造变形带中相对较弱应变的部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明显的构造变形,这成为追索构造应力-应变作用和探讨形成构造环境与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本研究用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进行野外观察、岩石变形-应力测算及构造校正测算。其结果显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在23~55km之间。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锆石SHRIMP年龄显示,具有环带的内核高压矿物年龄大于680 Ma,而其含柯石英幔圈里超高压变质矿物在(231±4)Ma形成,角闪岩相等退变质矿物形成在(211±4)Ma,可见超高压变质发生在陆缘和陆内的地质环境。综合研究其岩石矿物的Sr-Nd、O和He同位素含量,有力证明了岩石的壳内成因特征。深钻孔岩心的岩石矿物学系统显示,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几公里宽范围里的各类围岩普遍含有柯石英等高压-超高压矿物包体。上述实际资料,用超高压变质的"深俯冲-折返"模式已经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本文提出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模式",认为这些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发育在陆内地块之间的强烈构造挤压环境。在230Ma左右,由于构造压力与重力压力叠加致使局部达到超高压及相应温度等条件,特别是当p≥2.8GPa时,变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得到满足,可以在23~55km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经应力松弛和拆离构造,岩石又逐步抬升并发生退变质作用。也可以说,该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构造物理化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 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壳源同位素 构造增压壳内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深部“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状态”研究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测算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古贤 胡宝群 +4 位作者 罗毅甜 刘瑞珣 王方正 李勃辉 王宗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共15页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识,需要从总静水压力中先去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进而用构造校正[深度=重力引起压力/(总压力-构造附加的压力)]的方法,进行形成深度的测算。考虑岩石作为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作者用黏弹性本构方程,获得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成岩深度≥30km,安徽岳西碧溪岭地区含柯石英榴辉岩深度为23~53km,河南新县地区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为36~40km。再进一步用变质深度的流变学公式,在黏性系数0.2×10^(23)条件下,推算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约50~55km。可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介于23~55km,而不是前人认为的超过100km甚至更深,由此,"深俯冲-折返"模式需要科学的论证。本研究为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 柯石英榴辉岩 构造附加静压力 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构造增压壳内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同碰撞构造 应变分解 张扭构造 同位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学 被引量:2
7
作者 钟增球 索书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岩石流变作用是大陆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也是大陆深俯冲带内物质的复杂流变过程。要深入理解大陆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必须对大陆地壳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岩... 岩石流变作用是大陆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也是大陆深俯冲带内物质的复杂流变过程。要深入理解大陆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必须对大陆地壳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流变学分层性、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及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流变学效应等。应用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特点,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过程的塑性流变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塑性流变学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岳西县石关混合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夏斌 蔡周荣 +6 位作者 张玉泉 钟立峰 吴维平 王洪 刘立文 杨之青 董春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6-210,共5页
安徽岳西县石关混合岩属于原北大别变质杂岩的一部分。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第一次变质时间为232Ma,相当于晚三叠世早期,第二次变质时间为207Ma,相当于晚三叠世晚期。复合锆石的核部(继承锆石)为发育韵律环带的岩浆碎屑锆石,其年龄... 安徽岳西县石关混合岩属于原北大别变质杂岩的一部分。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第一次变质时间为232Ma,相当于晚三叠世早期,第二次变质时间为207Ma,相当于晚三叠世晚期。复合锆石的核部(继承锆石)为发育韵律环带的岩浆碎屑锆石,其年龄值分别为560Ma、444Ma、394Ma、378Ma和331Ma,暗示其原岩非岩浆岩,而应为沉积岩;研究结果还表明,北大别石关混合岩经历了两次变质作用:①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时间为232Ma(n=5加权平均年龄);②退变质作用,时间为207Ma。与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时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混合岩 岳西石关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郭震 唐有彩 +3 位作者 陈永顺 宁杰远 冯永革 岳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91-3600,共10页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断裂带地区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鲁西隆起下方的莫霍面的深度要比华北盆地和青岛地区浅约5km,形成类似屋顶状的莫霍面隆起.郯庐断裂带和聊考断裂带下方的莫霍面有明显的错断.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以下简称LAB)的深度从太行山山前的约100km深度上升到鲁西隆起下方约60km深,向东在青岛地区下方LAB深度进一步变浅.我们利用倾斜叠加计算台站下方波速比得到地壳内的泊松比变化,结果显示鲁西隆起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而青岛地区内泊松比变化剧烈,可能反应了该地区作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 S波接收函数 LAB 泊松比 鲁西隆起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和实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古贤 刘瑞 +3 位作者 王方正 丁悌平 李晓波 陈晶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50-62,共13页
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 ,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 ,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筑在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 ,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 ,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 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 ,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 ,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筑在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 ,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 ,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力 /密度方法得出的深度更符合于实际情况。该文以胶东玲珑 -焦家式金矿床为例 ,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研究方法——开展变形岩相形迹填图 ,在室内利用三维变形和古差应力测量 ,计算差应力时根据样品所处构造部位和性质 ,选择不同的参数换算成矿时的差应力值。观测统计位错密度时采用“最大位错密度”观测方法 ,给出恢复三维主应力的应力应变方程组 ,利用测算总压力 P和构造附加静水压力 PS的关系 ,P=PS+ PG,取得重力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值 PG,根据Terzaghi假设求得成矿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校正测算 成岩成矿深度 大别超高压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县宝安寨钼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伟 李红超 +4 位作者 徐兆文 何雨霖 陈进全 王少华 王浩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2-13,共2页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董树文,2002),也是一条重要的钼多金属成矿带,带内分布有新发现的钼矿床十余处(郭铁朋,2007;邱顺才,2006;杨泽强,2007;2008),与东秦岭钼成矿带相连,构成了中国最大的钼矿省。
关键词 钼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大别造山 成矿流体 宝安 辉钼矿 铅同位素 大别超高压变质 新发现 多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东海预先导孔(CCSD-PP2)岩心样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顺生 殷秀兰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0-543,共4页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的11个钻孔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10个样品的结果为79.6~52.0 Ma。经数学处理后,初步可以看出裂变径迹年龄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隆升速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初步讨论,推...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的11个钻孔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10个样品的结果为79.6~52.0 Ma。经数学处理后,初步可以看出裂变径迹年龄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隆升速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初步讨论,推算该地块在80.4~52.0 Ma以前的隆升速度约为35.0 m/Ma,当时的古地温梯度约为35.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预先导孔-PP2 磷灰石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金红石微晶相变与形变的透射电镜研究
13
作者 孙凡 孟大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0,共1页
关键词 天然金红石 透射电镜研究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形变 相变 超高压变质 金红石晶体 微晶 现代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岩芯榴辉岩中的重晶石副矿物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红 张立飞 刘福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73-2082,共10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芯190~320m榴辉岩中的富锶重晶石作为副矿物存在于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阶段,其中大部分的重晶石发现于绿辉石的退变质后成合晶中。具有不同Sr含量的重晶石在榴辉岩中至少具有3种产出状态,形成于3个变质阶段:Ⅰ超...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芯190~320m榴辉岩中的富锶重晶石作为副矿物存在于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阶段,其中大部分的重晶石发现于绿辉石的退变质后成合晶中。具有不同Sr含量的重晶石在榴辉岩中至少具有3种产出状态,形成于3个变质阶段:Ⅰ超高压榴辉岩相阶段,存于石榴石包裹体中,SrSO4含量约在45mol%;Ⅱ早期退变质阶段,存于后成合晶(单斜辉石+钠长石)中,SrSO4含量变化范围很大,在0mol%~21mol%之间;Ⅲ晚期角闪岩相阶段,作为黄铁矿的氧化边存在,SrSO4占2mol%~5mol%。重晶石的形成与流体作用相关,富锶重晶石能反映原赋存流体的Sr/Ba值比较高。重晶石与其伴生矿物尤其硫化物的结构关系对岩体的相对氧化还原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通过榴辉岩中重晶石副矿物学研究,确定了榴辉岩曾经历超高压变质阶段的氧化环境、早期退变质阶段的还原环境和角闪岩相阶段的氧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D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重晶石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