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9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半野生药用林立体栽培工艺的应用
1
作者 刘绍纯 《林业科技情报》 2008年第2期34-34,共1页
通过探索在北方高寒地区进行林、药立体栽培技术,发展林下经营,在林业生产建设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 立体栽培 药用林 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 半野生药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保护大兴安岭生态安全
2
作者 马秀梅 赵伟波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3期7-9,共3页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泰加林林区,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做到精准监测调查、科学...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泰加林林区,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做到精准监测调查、科学有效治理、严格检疫监管,严防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侵入,促进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大兴安岭 内蒙古森工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启示: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顾玉超 陈仁义 +1 位作者 杜继宇 鞠楠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16,共26页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类,加强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区成岩与成矿关系和早白垩世碰撞造山机制。【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类,加强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区成岩与成矿关系和早白垩世碰撞造山机制。【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样品,进行岩相学、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及Rb−Sr、Sm−Nd、Pb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141.9~139.1 Ma,较成矿年龄早约3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低铝、低镁、富钾少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87)Sr/^(86)Sr)_(i)和^(143)Nd/^(144)Nd值分别介于0.70031~0.70543和0.512572~0.512636之间,ε_(Nd)(t)值为0.07~1.18,Nd同位素模式年龄T_(DM2)为926~838 Ma。【结论】黄岗梁矽卡岩型锡铁矿床成岩物质于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分离,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在早白垩世经历了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闭合伸展作用和古太平洋高角度俯冲作用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 花岗岩 碰撞后伸展环境 锆石U−Pb年龄 黄岗梁地区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4
作者 赵阳 贾炜玮 +4 位作者 李凤日 李泽霖 郭昊天 王帆 赵子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4,共13页
【目的】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了解各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对优化森林空间结构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林分类型构建生物量模型,有助于为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7种典... 【目的】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了解各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对优化森林空间结构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林分类型构建生物量模型,有助于为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7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1 157块监测样地数据,结合Sentinel-2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坡度等变量。将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气候数据相结合,建立广义最小二乘生物量模型(GLS)和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GAM)。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检验,并使用2020年复测的328块样地数据对模型进行辅助验证。【结果】在7种典型林分类型下,GAM的拟合效果优于GLS。其中,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的MAE较最小二乘生物量模型降低了1.99%~27.48%,RMSE降低了4.29%~20.87%,MSE降低了6.72%~35.43%。二次检验结果表明,每种林分类型的GAM预测精度均在80%以上。【结论】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是一种建立生物量模型的非参数方法,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生物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林分类型 植被指数 广义加性模型 大兴安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5
作者 张欣 郭宏宇 +4 位作者 王文东 徐建鑫 李福明 赵巍 张春雨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729,共19页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钾玄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137×10^(-6)~256.53×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6.4~18.24),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64~1.0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源区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蒙古—鄂霍茨克洋 玛尼吐组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边家大院、毛登、宝盖沟矿床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雪旎 张宇飞 +2 位作者 彭蓉 杨颖 曾庆栋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60,共18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测定,结果显示成岩年龄分别为(136.9±0.8)Ma,(143.6±0.8)Ma和(135.0±1.4)Ma,均侵位于早白垩世。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这些花岗侵入岩都具有高硅、钾和钠,低钙、镁和钛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花岗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它们均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根据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TZr温度(753~796℃)判断,这些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研究表明3个岩体_(εHf)(t)为–0.86~13.7,T_(DM2)=307~124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为新元古代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纪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较大的寻找锡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锡矿 高分异花岗岩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LA-MC-ICP-MS锡石U-Pb定年及其意义
8
作者 赵伟策 陈佳德 +4 位作者 魏良民 李伟 秦季军 柳爱新 刘孜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7-1010,共14页
内蒙古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内,伴随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发育矽卡岩型锌—多金属、斑岩型钼、花岗岩型锡等矿化类型。然而,花岗岩型矿化及其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且缺... 内蒙古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内,伴随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发育矽卡岩型锌—多金属、斑岩型钼、花岗岩型锡等矿化类型。然而,花岗岩型矿化及其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且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笔者等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浩布高矿集区产于乌兰坝岩体中的花岗岩型锡矿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两件锡石样品并开展LA-MC-ICP-MS锡石U-Pb定年工作,获得其U-Pb Tera-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48.7±5.1 Ma、146.4±3.4 Ma。结果表明,浩布高矿集区花岗岩型锡矿化的年龄与乌兰坝岩体中部的容矿碱性花岗岩的侵位年龄(148.9~142.0 Ma)基本一致,表明两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等认为,花岗岩型锡矿化与矽卡岩型锌—多金属矿化、斑岩型钼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均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此外,浩布高矿集区锡矿化年龄(148.7~139.6 Ma)与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发生时代(150~130 Ma)一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笔者等认为,浩布高矿集区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布高矿集区 锡石U-Pb定年 LA-MC-ICP-MS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1年大兴安岭野火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李明星 丽娜 +3 位作者 那日苏 银山 许志丽 毕力格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5-1368,共14页
本文基于MCD64A1火烧迹地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大兴安岭野火时空格局演变,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大兴安岭野火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1年大兴安岭野火过火面积总体呈递减趋势,季节变化表现为主... 本文基于MCD64A1火烧迹地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大兴安岭野火时空格局演变,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大兴安岭野火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1年大兴安岭野火过火面积总体呈递减趋势,季节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中春季过火面积占全年的73%。从空间分布上看,大兴安岭春季野火主要聚集于研究区东北部以及中部区域,而夏、秋、冬季野火则多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此外,春秋两季野火在空间上呈较高的聚集性。近20 a研究区37%的区域野火面积呈上升趋势,而63%的区域呈减少趋势。按影响因子对野火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居民点密度>月总降水量>水系网密度>月平均饱和水汽压差>植被类型>坡向>月平均风速>坡度>道路网密度>海拔高度,表明大兴安岭人为因子、与湿度相关的因子以及植被因子是野火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火 MCD64A1 逻辑回归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小大川铅锌铜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背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永强 吕志成 +1 位作者 王虎 程海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23,共20页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小大川铅锌铜矿赋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在空间上受到燕山晚期侵入岩的影响。其成岩成矿时代、岩石成因及成矿地质背景等尚不清楚,对其研究可以为区域内铅锌成矿规律提供新的依据。【研究方法】采...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小大川铅锌铜矿赋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在空间上受到燕山晚期侵入岩的影响。其成岩成矿时代、岩石成因及成矿地质背景等尚不清楚,对其研究可以为区域内铅锌成矿规律提供新的依据。【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小大川铅锌铜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岩相学、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小大川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5.9±0.8 Ma和134.9±0.8 Ma,表明铅锌矿化发生在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富SiO_(2)(71.29%~72.92%)、K_(2)O+Na_(2)O(7.17%~7.89%)、Al_(2)O_(3)(13.35%~14.48%),贫MgO(0.61%~0.64%)、CaO(1.24%~1.73%),富集Nb、Ta、Zr、Hf、Th元素,亏损Ba、K、Sr、P、Ti元素且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海鸥型”分布,δEu值为0.35~0.47,负Eu异常明显,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A2型花岗岩。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87Sr/86Sr)i值为0.70545~0.70548,ε_(Nd)(t)值为-1.7~-0.3,Nd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957~1071 Ma。【结论】结合年代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石成因为新生地壳和幔源物质混合同时受到上地壳混染。小大川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该环境同时还导致了区域内成岩成矿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小大川铅锌铜矿床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SR-ND同位素 伸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杆塔基础病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11
作者 林峻岑 张航 +6 位作者 李国玉 苏安双 高凯 曹亚鹏 陈敦 王旭 王淼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656,共11页
由基础病害造成的多年冻土区结构或构件失效将对林区生态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为此通过对东北多年冻土区京漠线及中俄原油管道沿线附近林区的杆塔基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其主要病害特征及现有防治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出... 由基础病害造成的多年冻土区结构或构件失效将对林区生态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为此通过对东北多年冻土区京漠线及中俄原油管道沿线附近林区的杆塔基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其主要病害特征及现有防治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出现冻拔病害的输电线铁塔基础占18.1%,包括均匀冻拔(8.5%)和不均匀冻拔(9.6%),而出现融沉病害的基础仅占3.7%;混凝土基础表面出现裂缝(2.7%)、剥落(2.7%)、裂纹(4.3%)、侵蚀(5.9%)、倾斜(3.7%)和压裂(0.5%)等病害;基础不均匀冻拔与倾斜对铁塔安全影响较大;混凝土保护帽冻害严重,主要表现为裂缝(15.4%)、剥落(8.5%)、裂纹(15.4%)和侵蚀(58%);冻拔和冻裂也是造成线杆倾斜和断裂倒塌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基础病害问题,建议对冻土区域内的工程结构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并完善改进现有处置措施。调查结果可为多年冻土区基础设施的设计、建造及病害防治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以期减弱工程对自然林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林区 多年冻土区 基础 病害调查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呼玛地区晚石炭世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制约
12
作者 张国宾 孔金贵 +3 位作者 王翠彭 史宏江 鞠楠 何云龙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82,共21页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及其间缝合带拼接形成,各地块间的拼合时间、位置及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呼玛地区晚石炭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LA-I...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及其间缝合带拼接形成,各地块间的拼合时间、位置及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呼玛地区晚石炭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特征及成岩构造环境,并尝试限定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10.3±2.6)Ma和(313.4±2.5)Ma,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两类岩体表现出富硅、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及明显负铕异常,具有典型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晚期—显生宙新增生下地壳角闪岩相物质的部分熔融源区,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推测大兴安岭北段晚石炭世花岗岩形成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后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代表了区域从挤压向伸展体制转变的地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晚石炭世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13
作者 肖云友 蔺雪莹 董灵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09-4021,共13页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能够反映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物种共存的生态策略。以2017年和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白桦林(先锋阶段)、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和兴安落叶松林(顶级阶段)的3个100 m×100 m动态监测样地数据为基...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能够反映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物种共存的生态策略。以2017年和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白桦林(先锋阶段)、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和兴安落叶松林(顶级阶段)的3个100 m×100 m动态监测样地数据为基础,采用成对相关函数、汇总统计函数和三变量随机标记法,分析各阶段林分中优势树种大树、死幼树和活幼树的空间格局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的大树、死幼树和活幼树格局均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随着演替的进行,在小尺度(≤5 m)内,白桦大树均呈现均匀分布,活幼树则由聚集分布逐渐向随机分布转变,死幼树呈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的变化规律。兴安落叶松大树和死幼树在小尺度内呈随机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的变化规律,活幼树均在小尺度聚集分布。其次,两树种种内关联性大多呈负相关和无相关,其中展现聚集格局的物种,种内空间关联主要呈无相关。密度依赖效应在演替进程中普遍存在,两树种幼树检测到的密度依赖作用均随着演替阶段由负向正转变。研究不支持Janzen-Connel假说,即各演替阶段的幼树在接近同种大树时,未检测到存活概率显著降低。相反,白桦幼树在顶级阶段的不同尺度上接近同种和异种大树能提高存活概率。兴安落叶松幼树在过渡阶段的同种大树0—15 m尺度范围内和在顶级阶段的白桦大树5—15 m尺度范围内能提高存活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空间格局 三变量随机标记 演替阶段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林下苔藓层穿透雨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王鑫涛 樊笑荧 +2 位作者 张锦豪 蔡玉山 段亮亮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6,共11页
苔藓在森林水源涵养、养分固定和水质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苔藓对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在大兴安岭北部选取泥炭藓和赤茎藓为研究对象,对2023年6—9月生长季2种苔藓层穿透雨水化学特征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藓的最大... 苔藓在森林水源涵养、养分固定和水质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苔藓对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在大兴安岭北部选取泥炭藓和赤茎藓为研究对象,对2023年6—9月生长季2种苔藓层穿透雨水化学特征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藓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厚度均显著大于赤茎藓(P<0.01);2种苔藓穿透雨各离子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泥炭藓淋溶作用最显著的为K^(+),截留作用最显著的为F-,经过泥炭藓层后相较于林冠层穿透雨K^(+)质量浓度提高241%,F-质量浓度降低51.6%,经过泥炭藓层后金属离子总质量浓度提高71.7%,非金属离子总质量浓度降低19.9%。赤茎藓淋溶作用最显著的是PO_(4)^(3-),截留作用最显著的为Ca^(2+),经过赤茎藓层后相较于林冠层穿透雨PO_(4)^(3-)质量浓度提高147.7%,Ca^(2+)质量浓度降低5.2%,经过赤茎藓层后金属离子总质量浓度提高10.2%,非金属离子总质量浓度降低62.6%;苔藓层穿透雨离子淋溶质量浓度受pH、温度和林冠层穿透雨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其中除Fe^(3+)、Cl^(-)外的其余离子均与林冠层穿透雨中离子质量浓度呈负相关性。研究表明林冠层穿透雨在经过苔藓层后水中各离子质量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会对森林土壤化学含量产生影响,结果可为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水文和水化学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苔藓层穿透雨 水化学 阴离子 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西沙拉地区流纹岩地层归属及构造背景
15
作者 王鹏 郭嘉 +2 位作者 张潇 徐正林 王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745-5755,共11页
大兴安岭南段西沙拉地区出露大量的中生代新民组(J_(2)x)和满克头鄂博组(J_(3)m)地层,由于其岩石组合中流纹岩的存在,易混淆地层的划分,导致该流纹岩的地层归属存在争议。因此,以流纹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大兴安岭南段西沙拉地区出露大量的中生代新民组(J_(2)x)和满克头鄂博组(J_(3)m)地层,由于其岩石组合中流纹岩的存在,易混淆地层的划分,导致该流纹岩的地层归属存在争议。因此,以流纹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开展了新民组和满克头鄂博组地层剖面对比研究,进而探讨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地层归属问题。研究指出西沙拉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高硅(SiO_(2)平均含量为75.74%)、富碱(Na_(2)O+K_(2)O平均含量为7.69%),并且镁、钙含量较低,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La/Yb)N介于10.61~14.21,显示出较强的负铕异常(δEu介于0.44~0.53);大离子亲石元素(large ion lithophilic elements,LILE)Rb、Ba和K相对富集,同时高场强元素(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Nb、Ta和Ti相对亏损,这说明岩浆起源于地壳物质;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流纹岩年龄为(167.7±2.6)Ma,形成于中侏罗世,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构造作用所形成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剖面岩石组合类型对比研究认为该流纹岩应归属为满克头鄂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新民组 满克头鄂博组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麓黑土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16
作者 刘雅萍 李学敏 +4 位作者 李学峰 李濛池 王籽懿 黄修梅 杨忠仁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8-42,共5页
为筛选适宜大兴安岭西麓黑土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促进当地马铃薯产量的提高,以当地主栽品种费乌瑞它为对照,收集和引进19个新品种,对比分析其产量、块茎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20个马铃薯品种中仅中薯早35和费乌瑞它(CK)成... 为筛选适宜大兴安岭西麓黑土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促进当地马铃薯产量的提高,以当地主栽品种费乌瑞它为对照,收集和引进19个新品种,对比分析其产量、块茎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20个马铃薯品种中仅中薯早35和费乌瑞它(CK)成熟,分别为68和65 d;薯形以椭圆形居多,薯皮薯肉颜色以黄皮黄肉居多,芽眼以浅居多,薯皮以光滑居多,块茎均为整齐。20个马铃薯品种在大兴安岭西麓地区平均产量、商品薯率均呈显著差异,产量在23~50 t/hm^(2),平均为36 t/hm^(2);商品薯率在13.41%~85.37%,平均为51.59%。发生晚疫病的品种有5个,分别是青原高、费乌瑞它、内繁24号、龙薯15和青原红,病害指数分别为5.6、5.2、3.8、3.2和3.1。综合产量和商品薯率2项经济指标,中薯早35、龙薯22、内繁24号、中加16号、龙薯23、延薯13号、龙薯20和费乌瑞它(CK)均表现较高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并具有一定抗病性,种植户可根据品种特性自行选择;其余供试品种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以确定其对高寒黑土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兴安岭西麓 新品种 产量 商品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蓝果忍冬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7
作者 黄宏 魏殿文 +3 位作者 石德山 马铭浩 孙丰 许艳玲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93-98,共6页
蓝果忍冬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寒地蓝色小浆果树种,积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我国最北的林区,拥有发展蓝果忍冬产业的地域优势。然而,当前推广工作面临困境,产业... 蓝果忍冬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寒地蓝色小浆果树种,积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我国最北的林区,拥有发展蓝果忍冬产业的地域优势。然而,当前推广工作面临困境,产业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为深入剖析该地区蓝果忍冬产业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简述了国内外蓝果忍冬产业的发展概况,并从研究推广、种植和加工方面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的产业现状,深入探讨了种植管理、企业发展、生产成本、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托科技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宣传扩大营销和完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该地区蓝果忍冬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果忍冬 大兴安岭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矽卡岩型铁锡矿成矿花岗岩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U-Nb-Ta-REE成矿远景讨论
18
作者 张博辉 曹会 +1 位作者 刘翼飞 王丰翔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6-1131,共26页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黄岗和莫古吐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成因与高分异的碱长花岗岩或正长花岗岩有直接的时空和成因联系,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找矿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黄岗和莫古吐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成因与高分异的碱长花岗岩或正长花岗岩有直接的时空和成因联系,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找矿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通过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和矿物学研究,探讨成矿花岗岩的特征和对找矿的启示。【研究结果】矿物学研究发现,成矿花岗岩样品中钠质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具有低温共结熔体结晶的特点,且镜下可见文象结构和蠕虫状石英。锆石U-Pb年龄显示,黄岗矿床碱长花岗岩结晶年龄131.8±2.0 Ma(MSWD=1.3),大莫古吐矿床碱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为137.1±1.3 Ma(MSWD=0.8),均侵位于早白垩世。全岩主量元素显示花岗岩具有高硅(73.97%~79.05%)、高碱(7.83%~8.88%),低钙、铁、镁、钛和磷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3~1.09)高分异花岗岩。全岩微量和稀土元素显示,花岗岩具有高Rb、Th、Pb,低Ba、Sr、P、Ti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平坦(La_(N)/Yb_(N)=0.96~12.04),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01~0.03)及弱的负Ce到正Ce异常的过渡特点(Ce/Ce^(*)=0.96~1.56),微量元素配分图具有弱的四分组效应(TE_(1,3)=0.99~1.14)。成矿花岗岩中,随着分异程度的增加,Th、U、Nb、Ta、Yb元素富集。【结论】大兴安岭南段黄岗和莫古吐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成矿花岗岩为早白垩世高硅高分异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对U、Sn、Nb、REE等成矿元素具有显著的富集作用。本次年代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区内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研究进展显示,大兴安岭南段燕山晚期分异花岗岩分布区域除具有Sn-Pb-Zn-Ag多金属成矿潜力外,还具有U-Nb-Ta-REE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花岗岩 大兴安岭南段 矽卡岩型铁锡矿 早白垩世 U-Nb-Ta-REE找矿远景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锡铁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来自锡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原位Sn同位素的约束
19
作者 师江朋 武广 +2 位作者 陈公正 张术清 李铁刚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79-1902,共24页
黄岗矽卡岩型锡铁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黄岗-甘珠尔庙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最重要的矿床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锡铁共生矿床。黄岗矿床发育Sn-Fe矿体和Sn-W多金属矿体,矿体多呈似层状,主要产于燕山期正长花岗岩与中-下二叠统... 黄岗矽卡岩型锡铁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黄岗-甘珠尔庙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最重要的矿床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锡铁共生矿床。黄岗矿床发育Sn-Fe矿体和Sn-W多金属矿体,矿体多呈似层状,主要产于燕山期正长花岗岩与中-下二叠统安山岩和大理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黄岗矿床Sn-Fe-W多金属超常富集机制一直存在争议,锡成矿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EMPA、LA-ICP-M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矿石中不同世代的锡石进行了微区矿物学和Sn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黄岗矿床锡石富集、沉淀过程和Sn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表明,黄岗矿床锡石可以分为3个世代,分别为Cst-1、Cst-2和Cst-3。黄岗矿床的锡石整体上具有富Fe和W,贫Nb和Ta特征,属于与花岗岩相关的锡石类型。Fe^(3+)、Al^(3+)、Nb^(5+)、Ta^(5+)、Zr^(4+)、Hf^(4+)、W^(4+)和Ti^(4+)等以不同形式耦合替代Sn^(4+)进入锡石晶格。早阶段锡石(Cst-1)指示高温、高氧逸度环境驱动W^(5+)+U^(5+)耦合迁移,Zr和Hf直接替代为主;中阶段锡石(Cst-2)形成的温度和氧逸度降低,激活Fe^(3+)的羟基补偿以及Nb和Ta的初始富集;晚阶段锡石(Cst-3)低温、还原条件促使Nb^(5+)+Ta^(5+)空位补偿主导。黄岗矿床锡石沉淀是由成矿流体温度、氧逸度、pH值和/或流体中F、Cl含量变化共同驱动的。岩浆分异的连续演化是黄岗矿床锡石的Sn同位素分馏主要控制因素,与成矿流体性质及动力学演化存在多阶段耦合关系。黄岗矿床锡矿化与花岗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锡石为岩浆热液成因。黄岗矿床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演化通过Sn-Fe-W元素耦合及同位素-微量元素协同分馏,形成独特的Sn-Fe-W共生矿床。锡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Sn的赋存机制及Sn同位素示踪可以为大兴安岭南段Sn-Fe-W矿产勘查提供新的多元找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矿物地球化学 锡石原位Sn同位素 黄岗Sn-Fe-W多金属矿床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质量指数与QBS-ar指数的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健康评价
20
作者 池成林 崔嵘 +2 位作者 董立本 王剑南 张吉利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分,在火干扰导致的森林土壤退化下,通过综合评估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中国生态脆弱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 【目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分,在火干扰导致的森林土壤退化下,通过综合评估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中国生态脆弱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提质增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9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选择偃松-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林随机布设处理与对照各10块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为10 m×10 m。分别采用土钻法和改良的Berlese-Tullgren干漏斗法提取中型土壤动物,同时测定土壤pH、土壤养分(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镁、全铝、全硼和全钠)等土壤环境因子,评价与分析火干扰7年后对大兴安岭白桦-落叶松林和偃松-落叶松林土壤质量与主要障碍因子。【结果】2024年9月,分别在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与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收集中型土壤动物38 525头和67 012头,均隶属2纲。数据分析表明,火干扰显著提高了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土壤全钙和全钠(P <0.05或P <0.001),但对白桦-落叶松林无显著影响。火干扰显著降低了白桦-落叶松林中型土壤动物群的个体数(P <0.05),但对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无显著影响。火干扰均显著降低了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和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土壤质量指数(P <0.05),但对两种林型火烧迹地的QBS-ar指数无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火烧迹地的土壤质量指数与QBS-ar指数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火干扰降低了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质量指数和QBS-ar指数。因此,在未来偃松-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林的自然恢复经营中,应针对土壤障碍因子精准调整土壤改良措施,合理施策以提质增效,加快土壤地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质量指数 QBS-ar指数 土壤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