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众传媒与“平民艺术”的早期实践:以《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为例
1
作者 张文志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71-74,共4页
1928年,进步文艺家王森然创办《大公报·艺术周刊》。本文从报刊文献入手,对《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年发表的44期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美术作品方面,重点关注赵望云、李苦禅等表现平民生活题材的作品;在文章刊发方面,主要介... 1928年,进步文艺家王森然创办《大公报·艺术周刊》。本文从报刊文献入手,对《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年发表的44期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美术作品方面,重点关注赵望云、李苦禅等表现平民生活题材的作品;在文章刊发方面,主要介绍西方美术史及“为人生的艺术”理论的翻译与评论。《大公报·艺术周刊》从视觉图像和理论文本双重角度推动“平民艺术”的发展,以大众传媒身份促进了中国近代美术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艺术周刊》 平民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 王森然 赵望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与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
2
作者 黄贵珍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1,共8页
湖南《大公报》围绕儿童观念、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以及文言与白话的优劣进行充分讨论,推动本地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与白话代文言的语言变革,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与语言条件。《大公报》刊载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其儿童小说... 湖南《大公报》围绕儿童观念、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以及文言与白话的优劣进行充分讨论,推动本地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与白话代文言的语言变革,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与语言条件。《大公报》刊载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其儿童小说通过描写儿童的苦难生活和校园生活,展现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其童话则通过拟人手法和白话语体,向儿童介绍科学知识和生活哲理;其儿歌则反映婚嫁风俗、表现童真童趣,语言鲜活,诙谐幽默。《大公报》还引进翻译了王尔德、格林兄弟、安徒生等作家的多篇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湖南儿童文学的内容,也为本地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典范。在湖南儿童文学发生期缺乏儿童文学期刊、其他一般报纸很少刊发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大公报》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支持,奠定了湖南儿童文学的格局,为20世纪30年代湖南儿童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大公报 湖南儿童文学 儿童观 白话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银行广告
3
作者 雷晓鑫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79-81,共3页
《大公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办,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郅隆是《大公报》的第二任主要负责人。在王郅隆接管时期,《大公报》的金融广告特别是银行广告异军突起,究其原... 《大公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办,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郅隆是《大公报》的第二任主要负责人。在王郅隆接管时期,《大公报》的金融广告特别是银行广告异军突起,究其原因,与当时天津银行业的发展、王郅隆的助力及政府当局的支持不无关系。银行广告的宣传促进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得近代储蓄思想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王郅隆时期 银行广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被忽视了的准同仁副刊——《大公报·星期文艺》论
4
作者 邱雪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5-78,共4页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诗人群 大公报 副刊 大公报·星期文艺》 “中国新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载民国天津疫病救疗文本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木锐 陈柳 +1 位作者 韩赫宇 王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394-397,共4页
基于《大公报》(1912-1949年)与疫情有关的报道、公告、通讯(信)原文作出统计,疫病种类涵盖霍乱、天花、猩红热、脑脊膜炎、痢疾、白喉、伤寒及鼠疫,总结疫病时空分布情况。通过整理发病范围较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疫病报道原文,梳理疫病... 基于《大公报》(1912-1949年)与疫情有关的报道、公告、通讯(信)原文作出统计,疫病种类涵盖霍乱、天花、猩红热、脑脊膜炎、痢疾、白喉、伤寒及鼠疫,总结疫病时空分布情况。通过整理发病范围较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疫病报道原文,梳理疫病的发生、传播过程,从政府、社会力量及患者的不同角度呈现疫病救疗的概况并总结分析政府的应对措施与影响。结论指出,地方医疗资源的制度建设缺失,医疗机构设置并不充足,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民众公共卫生意识有所增强,较大程度的接受接种并配合公共防疫;中医在防治疫病上的成效,在该阶段得到了民众及官方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大公报 文献研究 医学史 天津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恒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2-59,共8页
关键词 “京派” 沈从文 大公报 周作人 “海派” 李健吾 文艺副刊 发展史 书评 卞之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以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六年《大公报》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肜新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43,共10页
1953年至1966年,《大公报》被指定为中央级财经类机关报。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进行了审慎客观的报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经济运行的情况及基层经济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在指导全国财经工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受... 1953年至1966年,《大公报》被指定为中央级财经类机关报。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进行了审慎客观的报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经济运行的情况及基层经济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在指导全国财经工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公报》经济职能的发挥受到一定局限,但它还是积极开展经济理论的探索与争鸣,报道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考察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信息、舆论与决策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经济建设所依赖的舆论氛围和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经济建设 信息 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对“清党”前后国民党前途的即时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文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大公报 “清党” 法西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场关于新诗格律的试验与讨论——梁宗岱与《大公报·文艺·诗特刊》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洁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4期27-37,共11页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文艺·诗特刊》 梁宗岱 新诗格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湖南《大公报》的科学话语传播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中阳 《船山学刊》 2006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在五四时期,倡扬科学成为报刊的一时风尚,湖南《大公报》可作为地方报刊的代表。该报办了许多介绍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宣讲科学的价值观念的专刊专栏;在科普教育方面用力最多,刻意地把科普教育通俗化、大众化;对教育的关注也特别... 在五四时期,倡扬科学成为报刊的一时风尚,湖南《大公报》可作为地方报刊的代表。该报办了许多介绍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宣讲科学的价值观念的专刊专栏;在科普教育方面用力最多,刻意地把科普教育通俗化、大众化;对教育的关注也特别广泛和深刻;对封建迷信也进行了坚决的挞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科学话语 湖南 传播 地方报刊 科普教育 五四时期 科学知识 科学精神 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大公报》载相声史料简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鲍国华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第4期62-67,共6页
作为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之范本的天津是相声艺术的发祥地,除拥有繁荣的演出市场外,相声在各类传媒中也时常出现。其中,秉承忘己无私、平实中正立场的《大公报》,对于相声艺术及其从业者的状况和地位进行了客观的呈现,为考察近现代中国相... 作为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之范本的天津是相声艺术的发祥地,除拥有繁荣的演出市场外,相声在各类传媒中也时常出现。其中,秉承忘己无私、平实中正立场的《大公报》,对于相声艺术及其从业者的状况和地位进行了客观的呈现,为考察近现代中国相声史和天津城市社会生活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天津 相声 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报刊向独立报刊转型的舆论建构途径——基于1925—1928年《大公报》社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雪艳 李春雷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7-20,共4页
《大公报》在中国报坛上具有崇高的声望,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新闻史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1925—1928年,《大公报》由王郅隆时期向新记公司时期转型,舆论环境较为特殊,各种思潮风云际会,国内外矛盾同时存在,《大公报》作为当时的... 《大公报》在中国报坛上具有崇高的声望,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新闻史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1925—1928年,《大公报》由王郅隆时期向新记公司时期转型,舆论环境较为特殊,各种思潮风云际会,国内外矛盾同时存在,《大公报》作为当时的主要媒体之一,通过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立场。针对这期间《大公报》的社评,探析该时期其在舆论建构上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转型期 舆论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版《大公报》副刊的抗战译诗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骆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5-71,共7页
抗战时期,重庆版《大公报》文学副刊《战线》和《文艺》刊登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诗歌译作。文章详细考察了两个文学副刊抗战译诗主题的趋时性以及语言和形式的大众化,并揭示了抗战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规导和影响。
关键词 重庆版《大公报 《战线》 《文艺》 抗战译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湖南知识男性对“节妇烈女”的再现——以湖南《大公报》(1915-1919)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万琼华 石临风 《云梦学刊》 2016年第2期33-38,共6页
"五四"前的湖南《大公报》率先标举并践履"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理念,其进步性不言而喻,吊诡的是在1915年至1919年间却刊载了为数不少的歌颂"节妇烈女"的诗歌评论,此举在呼应官方"褒扬贞节烈妇"... "五四"前的湖南《大公报》率先标举并践履"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理念,其进步性不言而喻,吊诡的是在1915年至1919年间却刊载了为数不少的歌颂"节妇烈女"的诗歌评论,此举在呼应官方"褒扬贞节烈妇"主流话语的同时,背离了时代风潮,给时人留下观念陈腐的印记。细读此期的相关文本,既可感受到处新旧之变中的湖南知识男性面临的性别主体身份和道德主体身份的双重焦虑,也能体察到他们将"节妇烈女"作为挽救人心世风手段的良苦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男性 节妇烈女 再现 湖南《大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大公报》“教育立国”言论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文明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38-42,共5页
"教育救国"论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思潮,《大公报》是清末北方大报。文章通过《大公报》对"教育救国"思潮的议论,探讨了该报提倡这一思潮的因由和基本态度,阐明了该报在教育方面的立场。
关键词 大公报 教育立国 言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派”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关系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雪松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派” 北方诗人群 大公报·星期文艺 准同人副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军三者之博弈——从长沙《大公报》看北伐时期国民党党治模式的基层运行
17
作者 李晔晔 刘俊梅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国民大革命过程中,国民党的党治模式从广东一隅推向南方数省,在此前后随着国民党内权力结构的持续变化,"以党治军""以党统政"等党治原则逐渐被修改。长沙《大公报》在北伐期间的大量报道,以舆论的角度呈现了湖南地... 国民大革命过程中,国民党的党治模式从广东一隅推向南方数省,在此前后随着国民党内权力结构的持续变化,"以党治军""以党统政"等党治原则逐渐被修改。长沙《大公报》在北伐期间的大量报道,以舆论的角度呈现了湖南地区党政军三者之间的博弈,展现了党治模式推广过程中多种矛盾的交织,以微观视角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大革命 长沙大公报 党治模式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全集》《国父全集》1912年佚文异文考略──以《申报》《大公报》为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路生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3期15-25,共11页
中华书局(北京)版《孙中山全集》和近代中国出版社(台北)版《国父全集》,是孙中山文集的集大成者。然而,两书仍然有一些遗漏,经笔者核对,仅1912年《申报》和《大公报》就有52篇佚文或异文。这些佚文和异文,有的反映了孙中山当时的... 中华书局(北京)版《孙中山全集》和近代中国出版社(台北)版《国父全集》,是孙中山文集的集大成者。然而,两书仍然有一些遗漏,经笔者核对,仅1912年《申报》和《大公报》就有52篇佚文或异文。这些佚文和异文,有的反映了孙中山当时的重大政治活动,有的可以在不同角度订正两书中日期、文字的伪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2年 《申报》 大公报 《孙中山全集》 《国父全集》 佚文 异文 考证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的中共媒体形象——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明臣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13,共9页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大公报》的大量报道与评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媒体形象经历了重大变化:从一个被国民党政权围剿的"匪"变成了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抗战力量。中共媒体形象之所以出现从负面到正面的积极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中...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大公报》的大量报道与评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媒体形象经历了重大变化:从一个被国民党政权围剿的"匪"变成了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抗战力量。中共媒体形象之所以出现从负面到正面的积极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政策的调整。中共媒体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大公报》代表的中国中间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由不抱同情到认可赞赏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中共 媒体形象 大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2年以前《大公报》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20
作者 韩晓虎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4-66,共3页
研究《大公报》从1902年至1912年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倡办"新式学堂",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大公报》强调体育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强化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新式学堂 大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