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众传媒与“平民艺术”的早期实践:以《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为例 |
张文志
|
《美术大观》
|
2024 |
0 |
|
2
|
《大公报》与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 |
黄贵珍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浅析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银行广告 |
雷晓鑫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4
|
一份被忽视了的准同仁副刊——《大公报·星期文艺》论 |
邱雪松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5
|
《大公报》载民国天津疫病救疗文本研究 |
杨木锐
陈柳
韩赫宇
王鹏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8 |
1
|
|
6
|
《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 |
高恒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6
|
|
7
|
《大公报》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以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六年《大公报》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
肜新春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8
|
《大公报》对“清党”前后国民党前途的即时观察 |
张文涛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9
|
一场关于新诗格律的试验与讨论——梁宗岱与《大公报·文艺·诗特刊》 |
张洁宇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1 |
4
|
|
10
|
论湖南《大公报》的科学话语传播 |
田中阳
|
《船山学刊》
|
2006 |
3
|
|
11
|
天津《大公报》载相声史料简释 |
鲍国华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8 |
2
|
|
12
|
政党报刊向独立报刊转型的舆论建构途径——基于1925—1928年《大公报》社论的思考 |
钟雪艳
李春雷
|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
2013 |
1
|
|
13
|
重庆版《大公报》副刊的抗战译诗特征分析 |
骆萍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5 |
2
|
|
14
|
“五四”前湖南知识男性对“节妇烈女”的再现——以湖南《大公报》(1915-1919)为中心 |
万琼华
石临风
|
《云梦学刊》
|
2016 |
1
|
|
15
|
民初《大公报》“教育立国”言论初探 |
范文明
|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
2009 |
1
|
|
16
|
“中国新诗派”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关系论 |
邱雪松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7
|
党·政·军三者之博弈——从长沙《大公报》看北伐时期国民党党治模式的基层运行 |
李晔晔
刘俊梅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8
|
《孙中山全集》《国父全集》1912年佚文异文考略──以《申报》《大公报》为据 |
刘路生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0 |
1
|
|
19
|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的中共媒体形象——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
曹明臣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20
|
1912年以前《大公报》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
韩晓虎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