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释迦三尊到华严三圣的图像转变看大乘菩萨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殷光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0,共10页
随着大乘菩萨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犍陀罗时期作为主流题材的释迦与弥勒、观音组合的三尊像,发展成为卢舍那(释迦)与文殊、普贤组合的华严三圣像。这一造像题材的发展、变化,既有经典义理的主导,也有一定时期佛教思潮和流派的影响,还有佛... 随着大乘菩萨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犍陀罗时期作为主流题材的释迦与弥勒、观音组合的三尊像,发展成为卢舍那(释迦)与文殊、普贤组合的华严三圣像。这一造像题材的发展、变化,既有经典义理的主导,也有一定时期佛教思潮和流派的影响,还有佛教图像艺术自身的演变与发展,作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三尊 华严三圣 图像转变 大乘菩萨思想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文《大乘无量寿经》考释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颖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期88-95,共8页
本文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大乘无量寿经》残卷进行了翻译和校注,指出西夏本与现存两种汉译本均有差异,其所据藏文底本可能略有不同。
关键词 西夏 佛经 大乘无量寿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杜甫诗歌的大乘悲怀与家国观念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轶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139,共9页
杜诗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悲悯情怀,超越了儒家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阐释范畴。杜诗中最具"诗史"风貌的纪事诗、纪行诗所展现的为民请命、热爱生灵的品格,以及一生执着的济世之心与一贯所走的现实之路,深契大乘佛教不住涅槃... 杜诗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悲悯情怀,超越了儒家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阐释范畴。杜诗中最具"诗史"风貌的纪事诗、纪行诗所展现的为民请命、热爱生灵的品格,以及一生执着的济世之心与一贯所走的现实之路,深契大乘佛教不住涅槃、关注人间、饶益众生、利乐有情的精神主张。杜诗由是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与时政的狭隘,蕴藉着铺天盖地的气力,呈现出大慈悲、大关怀的气象,无愧"诗史"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大乘佛教 慈悲 诗史”家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理图书馆藏八思巴"赞叹"《大乘无量寿宗要经》:至元三十年(1293)的西夏文译本考释 被引量:5
4
作者 孙伯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106,共12页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西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后附八思巴所撰颂赞《出有坏无量寿智莲华赞叹》,于"癸已年(1293)神足月十五日"译自藏文本,是目前发现的翻译年代最晚的西夏文刻本,八思巴所撰"赞叹"是目前仅见的有明...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西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后附八思巴所撰颂赞《出有坏无量寿智莲华赞叹》,于"癸已年(1293)神足月十五日"译自藏文本,是目前发现的翻译年代最晚的西夏文刻本,八思巴所撰"赞叹"是目前仅见的有明确翻译时间的帝师八思巴作品的西夏文译本。该本在甘州(今张掖)禅定寺译成,可能曾短暂汇集于大都弘法寺,最后于大德十一年(1307)被管主八刊入《河西藏》。它的发现,为进一步明确党项遗民于蒙元时期在西夏故地继续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思巴 《出有坏无量寿智莲华赞叹》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西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考释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爱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92,共11页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 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轶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6,175,共11页
杜甫自言其早年即"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晚年自语"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诗中更有"师粲可"、"依迦叶"等语句,可知诗人追求的是大乘佛法。杜集中与佛法感触相通之禅诗近50首,与大乘义学思... 杜甫自言其早年即"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晚年自语"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诗中更有"师粲可"、"依迦叶"等语句,可知诗人追求的是大乘佛法。杜集中与佛法感触相通之禅诗近50首,与大乘义学思想关联密切,除了对"无常"、"无我"等原始佛理的解悟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观的体证;第二,对"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观的活泼机用;第三,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乐观精神以及仁者情怀与回向人生、自利利他、弘济众生的大乘精神主张不谋而合,亦是践行着大乘"实相涅槃"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大乘思想 般若空观 中道观 实相涅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大手印法与禅宗关系考——以《大乘要道密集》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袁志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92,共7页
噶举派大手印法是西夏后期藏传佛教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唐代南宗禅思想和西夏禅学思想。西夏大手印法以"本心"("真心")思想为理论核心,以"无念""无住"禅观为主要修行途径,反映出大手... 噶举派大手印法是西夏后期藏传佛教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唐代南宗禅思想和西夏禅学思想。西夏大手印法以"本心"("真心")思想为理论核心,以"无念""无住"禅观为主要修行途径,反映出大手印法与唐代禅宗的理论同源、心性论和修行论思想基本一致。以大手印法为重要内容的西夏藏传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融合汉藏佛学传统的佛教体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元明清时代汉藏佛教的融合,以及党项、吐蕃和汉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佛教 大手印法 禅宗 大乘要道密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传统下阐释的大乘学说——以宗喀巴(格鲁派)和摩诃衍(禅宗)为例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丽霞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8,共8页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数次批驳了摩诃衍的“无分别”说。本文首先陈述了摩诃衍在“吐蕃僧诤”中所阐释的观点 ,接着陈述了宗喀巴对其批判的核心所在 。
关键词 宗喀巴 摩诃衍 格鲁派 禅宗 佛教 大乘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的目录学考察——《大乘起信论》翻译新考之二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维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5,共8页
近代以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对《大乘起信论》的真正的"怀疑",备受学者所重视的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将其列入"疑惑"部,"可疑"的是译者,而不是论本身。费长房所记"太清四年"是近代认定《起信论》... 近代以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对《大乘起信论》的真正的"怀疑",备受学者所重视的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将其列入"疑惑"部,"可疑"的是译者,而不是论本身。费长房所记"太清四年"是近代认定《起信论》并非真谛译籍的关键"证据"。在一般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太清年号只有3年,但《梁书》等史籍中赫然记载了太清四年继续使用的缘由。道宣照抄费长房的记载,但所用"同四年"在现行本中多了"大"字。这很大可能是传抄所误。真谛弟子中,曾经存在过曹毗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智敫撰集《真谛三藏翻译历》、僧宗撰《真谛三藏行状》三种真谛翻译记录或传记。费长房对真谛翻译的记录是依据曹毗所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而作出的。从现有的证据看,曹毗所撰更全面些。综合考虑,费长房记载的太清四年(550)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有充分依据,所有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真谛三藏 法经 费长房 太清四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92,共8页
立功济人、无量度人并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得救,圆满完成"升天之道",这就是《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宣讲的大乘道教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对后世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大乘道教 人生观 无量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敦煌本唐人草书《大乘百法明门论疏》残卷述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0,i0003,共3页
新发现的敦煌唐人草书写本《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是国内仅存的孤本,不仅在文献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 敦煌文献 唐人草书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书法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慧超所见于阗大乘佛教的戒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广中智之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5年第4期67-76,共10页
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P.3532)记载了一些西域佛教的情况,其中很值得注目的是有关“大乘戒”的消息,如:“于阗……行大乘法,不食肉也”。本文考察唐代大乘汉僧玄奘对小乘吃“三净”的习俗的反感与对遵守“大乘戒”的严格性,认... 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P.3532)记载了一些西域佛教的情况,其中很值得注目的是有关“大乘戒”的消息,如:“于阗……行大乘法,不食肉也”。本文考察唐代大乘汉僧玄奘对小乘吃“三净”的习俗的反感与对遵守“大乘戒”的严格性,认为玄奘、慧超等西行求法的汉僧对大乘戒的观念明显地说明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积极性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超 P.3532 玄奘 于阗 大乘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藏黑水城《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及相关问题考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红芬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7-213,共7页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是宋法天于开宝六年(973)翻译完成,15年之后,即端拱元年(988)经再次校勘详证后,与施护译经一起入藏流行。通过梳理分析遗存文献,可以确定《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入藏应在宋代三次增补佛经目录时期,它随着西...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是宋法天于开宝六年(973)翻译完成,15年之后,即端拱元年(988)经再次校勘详证后,与施护译经一起入藏流行。通过梳理分析遗存文献,可以确定《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入藏应在宋代三次增补佛经目录时期,它随着西夏与宋的官方或民间交往而传至西夏。文章还探讨了《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的别本在西夏流传和翻译的情况。黑水城文献中,不同版本和不同文字《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皆有保存,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比较,确定宋法天本与唐法成本不是同本异译,这表明西夏政权既继承了河西地区佛经流行的传统,也深受宋佛教文化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西夏佛经来源的多元化和西夏佛教文化的融合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藏黑水域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王经》 法天 法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乘唯识心理观之辨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建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3,共4页
玄奘建立的中国佛教唯识宗,继承了印度瑜伽大乘细致的心理认识和分析,从而构建成为一个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佛法精义皆在寓理幽玄、含义深远的法相唯识学。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的许多误读皆源于此。唯识学从禅慧之修证中而来,所研修... 玄奘建立的中国佛教唯识宗,继承了印度瑜伽大乘细致的心理认识和分析,从而构建成为一个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佛法精义皆在寓理幽玄、含义深远的法相唯识学。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的许多误读皆源于此。唯识学从禅慧之修证中而来,所研修问题与科学、哲学相连,因而其凸显科学的实证性而更加充实,蕴含哲学的玄奥性而更加深刻。唯识学非科学而科学,非哲学而哲学,具有宗教的信仰性而更加广泛,显示非有神论宗教而至深、至圆、至显的宗教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唯识 心理观 科学 哲学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传《圣大乘胜意菩萨经》的夏汉藏对勘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40-45,共6页
《圣大乘胜意菩萨经》作为西夏时期新译的极少数佛典之一,存有新译汉文本和西夏文校译本,与《圣大乘胜意菩萨经》同名的藏文经典为《圣胜意大乘经》。通过对勘比较,《圣大乘胜意菩萨经》的西夏文本并非直接译自藏文本,而是根据汉文本转... 《圣大乘胜意菩萨经》作为西夏时期新译的极少数佛典之一,存有新译汉文本和西夏文校译本,与《圣大乘胜意菩萨经》同名的藏文经典为《圣胜意大乘经》。通过对勘比较,《圣大乘胜意菩萨经》的西夏文本并非直接译自藏文本,而是根据汉文本转译的,并且西夏文残缺卷首题款与汉文本基本一致,由此可以了解到西夏时期某些番、汉两译佛经可能是先翻译成汉文,然后再根据汉文翻译成西夏文的。基于这一认识,可据西夏文本和《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卷尾发愿文,补全《圣大乘胜意菩萨经》汉文本之残佚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胜意菩萨经 藏传佛教 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乘唯识能成立之心理相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建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3,共5页
唯识学为玄奘继承印度瑜伽大乘正义而依真了幻之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的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消除学者对佛教的诸多误解与误读,需要从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其"正理&q... 唯识学为玄奘继承印度瑜伽大乘正义而依真了幻之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的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消除学者对佛教的诸多误解与误读,需要从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其"正理"。依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心理相说一心二门与无相无元之心理观,通过显示三能变相与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成立大乘唯识之心理相,依据此见真了幻的途径,在住持正法并适应时代的意义上离偏失而归于中道,引导当代佛教能够趣入大乘的轨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 唯识 心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东美论中国大乘佛学与道家哲学智慧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秉颐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6期95-98,共4页
方东美认为,华严宗以其“理事圆融”的本体论和“内具圣德”的人性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大乘佛家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是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他肯定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 方东美认为,华严宗以其“理事圆融”的本体论和“内具圣德”的人性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大乘佛家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是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他肯定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他更多地作出论述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在其形成阶段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当佛教传人中国之后,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导致的儒家思想衰退、道家思想复兴时期,因此外来的佛学主要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之下而形成高度哲学智慧的。这种对于儒家与道家在魏晋思想界不同地位的看法,再次表明了方东美在学术文化上反对卫儒家之“道统”的基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中国大乘佛学 华严宗 道家哲学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古秘方——大乘丹方 被引量:1
18
作者 艾儒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82年第3期17-17,共1页
考证:大乘丹是清末流传于四川西北地区的一张效佳的古秘方。由于自清末至解放前近百年间动乱不已,大乘丹几经转辗濒于失传。我院文琢之老教授,多方收集得大乘丹方有数种之多,而数方无一相同者,因此数方中真假无法辨识。后得俚歌一首曰:... 考证:大乘丹是清末流传于四川西北地区的一张效佳的古秘方。由于自清末至解放前近百年间动乱不已,大乘丹几经转辗濒于失传。我院文琢之老教授,多方收集得大乘丹方有数种之多,而数方无一相同者,因此数方中真假无法辨识。后得俚歌一首曰:“一人圭,千人降,非也。大丹古,八七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 白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义书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形上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学国 《湖湘论坛》 2012年第6期87-93,112,共8页
早期佛学是实践的、宗教的,其世界观是一种经验的多元实在论,拒斥形上学和绝对主义,以此与奥义书传统有别。然而初期大乘重智的般若思想,在世界观上明确包含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形上学。这使大乘的世界观与早期佛教传统之间表现出巨大断裂... 早期佛学是实践的、宗教的,其世界观是一种经验的多元实在论,拒斥形上学和绝对主义,以此与奥义书传统有别。然而初期大乘重智的般若思想,在世界观上明确包含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形上学。这使大乘的世界观与早期佛教传统之间表现出巨大断裂,却与奥义书形上学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事实上,初期大乘形上学的基本图景,即以性空如幻等解释经验存在,以非有非无、不二、无分别等描述绝对,并用二谛论把二者统一起来,都是继承、发展奥义书的形上学而来的,它的形成是奥义书思想对佛教长期渗透的结果。同时大乘佛学乃进一步破除奥义书形上学对梵作为永恒实体的执着、舍"有"入"空",从而进入无住、无得的绝对自由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义书 大乘佛学 形上学 空性 绝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佛教文献《大乘无量寿经》缀合研究
20
作者 张磊 左丽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敦煌佛教文献《大乘无量寿经》共约1259号,包括730余号残卷或残片。通过对英藏、俄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19号残片缀合成9组。
关键词 敦煌文献 大乘无量寿经 缀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