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部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与启示——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刘培 熊万林 宋朋霖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7,共14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型砂砾岩优质储集层发育特性、断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南海东部古近系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洼内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大量排气”的典型倾油型烃源岩排烃特征,为恩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洼内断裂陡坡带与转换带联合控制下近源规模性砂砾岩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有利相带-颗粒组分-微裂缝”三元分级控储特性,等粒、低泥质(含量小于5%)、高含量长石组分及近断裂组合的(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甜点储集层发育;(3)稳定湖泛泥岩封盖下的走滑增压型圈闭是油气保存的必备条件,斜交主应力的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圈效果最优;(4)优质烃源岩-断裂输导/封堵-砂砾岩储集层时空配置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自上而下划分为低充满带、过渡带和高充满带3个油气聚集单元,且近增压型通源断裂带河道主体区利于规模性油气富集。研究成果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规模性富砂砾型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新方向,并实现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惠州26洼 古近系 恩平组 砂砾岩 大中型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荔青 江东辉 +3 位作者 张尚虎 周兴海 杨鹏程 李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3-812,共10页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规律 构造—岩性油气 大中型油气田 保俶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靖舟 李启明 +3 位作者 王清华 庞雯 时保宏 罗继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7,共6页
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 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油气田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主要断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聿元 周荔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1-237,共7页
在松辽盆地深部发育的30多个中生界断陷中,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贯穿盆地中央区域的北北东向孙吴—双辽岩石圈断裂两侧的徐家围子、十屋、长岭等3个富油气深断陷之中。这些深断陷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和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研究... 在松辽盆地深部发育的30多个中生界断陷中,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贯穿盆地中央区域的北北东向孙吴—双辽岩石圈断裂两侧的徐家围子、十屋、长岭等3个富油气深断陷之中。这些深断陷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和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在箕状深断陷生烃中心周缘发育的中央断垒带、缓坡坡折带、缓坡坡垒带、陡坡坡折带上的一批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构造与地层超覆尖灭、岩性复合圈闭之中,其中,2个深断陷之间的中央隆起带往往是大型油气田的分布区域。为进一步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下一步应该围绕富油气深断陷的上述有利区带展开深度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带 大中型油气田 油气断陷 断陷层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被引量:30
5
作者 蔡希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3-702,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及其热演化决定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富集的纵向分布,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古斜坡以及前陆逆冲构造带是大中型油气田...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及其热演化决定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富集的纵向分布,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古斜坡以及前陆逆冲构造带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构造-岩性圈闭及低幅度构造圈闭控制上古生界—中生界油气成藏,多源多期动态成藏-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机理。碳酸盐岩领域重点突出大型表生岩溶型和礁滩相溶蚀孔隙型等复合圈闭的勘探,碎屑岩领域应突出志留系大型地层超覆型、构造-岩性圈闭。塔北地区的阿克库勒凸起及雅克拉断凸是近期增储上产的地区,应加强该区的多层系复合油气藏立体勘探。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巴楚隆起、古城墟古隆起、玛南断褶带是进一步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目标区。超深层及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大中型油气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金之钧(著) 本刊编辑部(译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5-388,共4页
根据中国15个含油气盆地的100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气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 根据中国15个含油气盆地的100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气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主要的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古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中型油气田 结构 分布规律 盆地类型 生烃岩 储集层 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与储集层分离型空间关系研究
7
作者 秦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34,142,共3页
为了搞清烃源岩与储集层空间关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为油气藏勘探提供依据,对有代表性的301个国内外大中型油气田主力源、储集空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关系大致分为2种类型:分离型和接触型,分离型空间关系是主要的生储组... 为了搞清烃源岩与储集层空间关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为油气藏勘探提供依据,对有代表性的301个国内外大中型油气田主力源、储集空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关系大致分为2种类型:分离型和接触型,分离型空间关系是主要的生储组合类型。沉积作用是控制烃源岩与储集层空间关系的主要因素,相序发育及相变演化决定了烃源岩与储集层在空间上的分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应更多考虑分离型空间格架下断裂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油气田 空间关系 统计分析 主力烃源岩 主力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钟锴 朱伟林 +3 位作者 薛永安 周心怀 徐长贵 牛成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差异 浅水三角洲 郯庐断裂带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起及其倾没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43
9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景富 沈怀磊 杨东升 宋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0-368,共9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存在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礁凸起,其上及其倾没端圈闭非常发育,这些(低)凸起被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包围,呈典型的凹间凸构造格局。深水区烃源岩主要是下渐新统崖城组,其...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存在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礁凸起,其上及其倾没端圈闭非常发育,这些(低)凸起被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包围,呈典型的凹间凸构造格局。深水区烃源岩主要是下渐新统崖城组,其次是上渐新统陵水组和始新统,沉积相-岩性类型主要是潮坪和泻湖相暗色泥岩、煤层、碳质泥岩,中深湖相和浅海相泥岩,具"早期生油、晚期生气"特征。深水区北部的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和乐东-陵水凹陷南侧缓坡带古近系输导体发育好,其上覆新近系岩性以半深海相泥岩为主,断裂不发育且地层超压,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主要沿古近系输导层侧向向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聚集;深水区南部的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结构均呈南断北超,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也主要向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运移。因此,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及其倾没端为周缘凹陷所生成油气汇聚的主要方向,是深水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最有利的成藏单元和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烃源岩 输导体 凸起及其倾没端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32
10
作者 徐长贵 范彩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5,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等多个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通过对南海西部近海盆地主要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阶段及其分布不均衡性的分析,以及对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生烃强度、构造背景、裂隙(断裂)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近海仍然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必须走领域突破之路,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必须围绕六大富烃凹陷展开,天然气勘探要优先突破莺-琼盆地的高强度生气中心-优势汇聚背景-垂向裂隙带三元耦合区,原油勘探必须紧抓珠江口西部和北部湾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带和具有隆起背景的近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近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突破 断裂转换带 湖底扇 海底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保耦合”控藏机制与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实践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金水 邹玮 +2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刘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9,共9页
长期以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存在“大构造、小油气藏”的勘探局面。从中央反转带断裂发育演化特征、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切入点,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物源及成岩作用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研... 长期以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存在“大构造、小油气藏”的勘探局面。从中央反转带断裂发育演化特征、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切入点,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物源及成岩作用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中央反转带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控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反转带具有近源、垂向、大跨度、晚期成藏特征,纵向上发育三套成藏组合,其中中下组合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中下组合已进入不稳定充注段。中央反转带油气成藏条件基本类似,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控于储层充注临界条件和晚期E—W向断层下倾末端之间的“储保耦合”窗。“储保耦合”窗是已探明大中型油气田发育的主要场所,该窗之上油气成藏规模小而散,该窗之下油气充注困难。受物源、断层活动强度等因素控制,“储保耦合”窗从南往北逐渐变宽导致中央反转带油气聚集规模往北逐渐变大。“十二五”以来,以“储保耦合”窗思想为指导在中央反转带中北部重新部署勘探共发现了近10×108m3油当量的三级地质储量。本文研究成果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和勘探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机制 储保耦合 成藏组合 不稳定充注 大中型油气田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顺利通过验收
12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2011年5月26日,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组织、由西北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华北分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共同承担、联合了国内9所知名高校共同参与的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 2011年5月26日,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组织、由西北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华北分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共同承担、联合了国内9所知名高校共同参与的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2008ZX05002)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大中型油气田 富集规律 碎屑岩 技术 层系 大专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周荔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2-366,379,共6页
近 10多年来 ,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陆相盆地的斜坡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如下 :(1)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 ,具特高 -中等油气资源丰度 (10× 10 4~ 6 0×10 4t/km2 ) ;(... 近 10多年来 ,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陆相盆地的斜坡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如下 :(1)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 ,具特高 -中等油气资源丰度 (10× 10 4~ 6 0×10 4t/km2 ) ;(2 )发育一定规模的汇烃单元 ,保证足够数量的油气充分地向同一个构造 -地层岩性带运移 ,在大型盆地的宽缓斜坡带 ,构造分割性较小 ,砂体能够大面积稳定分布 ;(3)多套 (扇 )三角洲前缘相砂体提供了巨大的储集空间 ,且其与优质湖相烃源岩构成不等厚 -略等厚互层 ,形成面接触、体接触 ,组成高效排液组合 ,提高了区块油气资源丰度 ;(4 )在区域性断层、深部隆起或地层超覆尖灭带的产状陡变区 ,岩性型油气藏纵向叠合好 ;(5 )反转性掀斜改造常使砂体前缘由下倾尖灭转为上翘尖灭 ,抬斜性掀斜改造则使砂体获得整体性侧向封堵 ,发育大中型岩性 -构造复合型圈闭 ;(6 ) (扇 )三角洲砂体走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 ,既保证油气输导系统的通畅性 ,又使得在砂体上翘方向形成大量岩性圈闭 ;(7)圈闭形成期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的适时配置 ,有利于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含油气盆地 斜坡区 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勘探对策 被引量:19
14
作者 洪太元 程喆 +1 位作者 许华明 陈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6-414,共9页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28个工业油气产层,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在对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有利领域与方向...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28个工业油气产层,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在对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有利领域与方向。四川盆地具有裂陷槽控烃、古隆起控藏、侵蚀面控储、盖层控保、断裂控储的天然气富集特点。近源供烃、大型古隆起聚集、侵蚀不整合面溶蚀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区域稳定盖层保存、深大断裂输导等是天然气得以富集的主控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勘探重点应该围绕三大古隆起、两个裂陷槽以及基底断裂展开,通过优选,认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中震旦系—下古生界、二叠系—三叠系高能相带及三叠系雷口坡组,陆相致密碎屑岩,二叠系火成岩以及页岩气等领域是下步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富集 主控因素 大中型油气田 有利领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油气田的发现推动中国海域油气勘探迈向新高峰——2012年中国海域勘探工作回顾 被引量:22
15
作者 朱伟林 米立军 +2 位作者 高阳东 高乐 钟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2,共7页
2012年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坚持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指导思想,在勘探投入和勘探工作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区域研究,依靠认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勘探成功率,自营勘探再次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渤海发现... 2012年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坚持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指导思想,在勘探投入和勘探工作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区域研究,依靠认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勘探成功率,自营勘探再次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渤海发现了蓬莱9-1和秦皇岛29-2两个大型油田,南海西部发现了东方13区大型气田,累计新发现石油和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再创历史新高。文中总结了2012年中国海域油气勘探主要成果及特点,分析了勘探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当前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对下一步勘探工作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油气勘探 大中型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进展 被引量:38
16
作者 朱伟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5期18-24,共7页
近年来,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坚持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指导思想,以区域研究为基础,以科学合理部署为保证,针对中国近海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通过创新认识和技术进步,坚持走高效勘探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发现储量屡创历史新高,步入了历... 近年来,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坚持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指导思想,以区域研究为基础,以科学合理部署为保证,针对中国近海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通过创新认识和技术进步,坚持走高效勘探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发现储量屡创历史新高,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勘探领域的拓展,中国近海油气勘探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大中型油气田 高效勘探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伟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5期4-9,共6页
在回顾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近年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探讨了如何在中国近海走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油气勘探 大中型油气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48
18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行动方案实施,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近海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指导思想。加大岩性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勘探,加快“南海万亿大气区”和“渤海万亿大气区”建设,加强风险领域勘探,是确保中国近海未来储量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并指出近期年中国近海原油和天然气领域有可能取得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勘探新进展 大面积岩性油气 源-渠-汇控砂模式 增压型构造转换带 转换断阶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将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和投资力度
19
作者 天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8-178,共1页
2021年7月21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将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和投资力度。国家能源局近日在北京组织召开2021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要求抓紧抓实油气增储上产实施方案,加大勘探开发资金和工作量投入;全力突破油气勘探... 2021年7月21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将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和投资力度。国家能源局近日在北京组织召开2021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要求抓紧抓实油气增储上产实施方案,加大勘探开发资金和工作量投入;全力突破油气勘探开发系列关键技术,力争再发现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积极培育油气增储上产新动能,加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深入推进页岩革命;全面实施油气绿色生产行动,推进生产环节节能降碳,开展生产用能清洁替代。据介绍,近三年来,我国原油实现增产稳产,天然气持续快速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开发 海洋油气勘探 大中型油气田 新动能 增储上产 实施方案 投资力度 清洁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领域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1
20
作者 田立新 施和生 +3 位作者 刘杰 张向涛 刘军 代一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0,共9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东部)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突破的地区。近10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东部)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突破的地区。近10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作为”的勘探信心,提出“立足富洼、聚焦古近系—古潜山、拓展新领域”的勘探理念;加强研究攻关,提出富油洼陷找气新认识,惠州26洼湖相混合型母质“油气兼生,晚期快速生气”,具有较大天然气资源潜力;提出环惠州26洼“古近系—古潜山”圈闭群具有“近源强势供烃、立体网状输导”成藏模式,是勘探转型、新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近期该区带惠州26-6“古近系—古潜山”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突破证实了高成熟富油洼陷找气新方向,揭开了惠州凹陷“古近系—古潜山”勘探新篇章,极大拓展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古潜山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转型 富油洼陷找气 “古近系—古潜山”新领域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