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冬季五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
1
作者 张宇琪 常诚 +5 位作者 朱文明 张首威 李宣池 张洺瑀 卢冠军 许振文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洞穴是蝙蝠重要的栖息地,往往成为多种蝙蝠的繁殖地、冬眠地和夜间临时栖息地,洞穴利用研究是蝙蝠保护的关键。2023年6—8月和2023年12月至次年2月,我们在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古洞开展蝙蝠种类和数量调查,探究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 洞穴是蝙蝠重要的栖息地,往往成为多种蝙蝠的繁殖地、冬眠地和夜间临时栖息地,洞穴利用研究是蝙蝠保护的关键。2023年6—8月和2023年12月至次年2月,我们在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古洞开展蝙蝠种类和数量调查,探究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日间观察发现,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nippon)在夏季日间栖息于古洞,1只伊氏鼠耳蝠(Myotis ikonnikovi)仅于7月15日日间栖息于古洞。马铁菊头蝠的集群大小从6—8月总体先下降后上升,7月观察到2次马铁菊头蝠母蝠紧抱幼蝠现象。夏季通过夜间声学采样法录制到4种调频蝙蝠,包括阿拉善伏翼(Hypsugo alaschanicus)、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和伊氏鼠耳蝠的回声定位脉冲。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东方蝙蝠、东亚伏翼和伊氏鼠耳蝠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在夏季不同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阿拉善伏翼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在7月和8月间差异显著。在夏季的9次采样中,马铁菊头蝠平均出飞高峰期为日落后15~60.56 min,平均出飞结束时间为日落后(60.56±5.27)min。东亚伏翼和伊氏鼠耳蝠分别有1次和5次在马铁菊头蝠活动高峰期出现,阿拉善伏翼和东方蝙蝠在马铁菊头蝠活动高峰期后出现,说明这4种蝙蝠仅夜间临时栖息于古洞。冬季未录制到5种蝙蝠的回声定位脉冲。研究结果表明,古洞日间被马铁菊头蝠作为夏季繁殖地,夜间则作为其他4种蝙蝠的临时栖息地,冬季不被利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为后续蝙蝠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栖息地利用 繁殖地 夜间临时栖息 栖息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