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
29
1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
栖
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兴安岭北坡黑嘴松鸡越冬期种群密度及夜栖地利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井丽
孙雪莹
+6 位作者
张琦
崔多英
徐卓
沙力瓦·拍依祖拉木
吴庆明
邹红菲
戎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6974-6980,共7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其夜栖地利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黑嘴松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7—2018年1—2月采用样线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量法、因子分析法、GPS定位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其夜栖地利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黑嘴松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7—2018年1—2月采用样线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量法、因子分析法、GPS定位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夜栖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种群密度为(1.18—8.06)只/km^2,即每平方千米分布有黑嘴松鸡1—8只;(2)黑嘴松鸡夜栖卧迹长为(52.64±9.28)cm、宽为(26.55±6.91)cm、高为(17.11±3.78)cm;(3)黑嘴松鸡夜栖地利用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夜栖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夜栖区选择、夜栖微生境选择;(4)夜栖生境类型对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具有绝对的选择性(100%);夜栖区对林缘雪地和林中乔木树下的偏好利用较高(75.00%);夜栖微生境选择通过隐蔽因子、应急逃逸因子、温度因子来判定,隐蔽因子包括乔木密度和干扰区距离,选择具有高密度乔木的、远离人为干扰区(约为4.5 km)的区域;应急逃逸因子包括海拔、卧迹头端开阔度、乔木距离,选择高海拔的、卧迹头端具有开阔度的、贴近乔木(小于1 m)的位置;温度因子包括卧迹雪深、卧迹头端方位角,选择保温效果显著的、适合体尺指标的背风点(东南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密度
夜栖地利用
黑嘴松鸡
越冬期
大兴安岭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
29
1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朱家贵
高振建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00468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830030
30070117)
文摘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
栖
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Keywords
Reeve-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roosting behavior
roost-site use
radio telemetry
分类号
Q959.725 [生物学—动物学]
Q958.12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兴安岭北坡黑嘴松鸡越冬期种群密度及夜栖地利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井丽
孙雪莹
张琦
崔多英
徐卓
沙力瓦·拍依祖拉木
吴庆明
邹红菲
戎可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6974-698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978,31470460,31770423,31372209)
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572017CA16)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LBH-Q14009)
文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其夜栖地利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黑嘴松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7—2018年1—2月采用样线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量法、因子分析法、GPS定位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夜栖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种群密度为(1.18—8.06)只/km^2,即每平方千米分布有黑嘴松鸡1—8只;(2)黑嘴松鸡夜栖卧迹长为(52.64±9.28)cm、宽为(26.55±6.91)cm、高为(17.11±3.78)cm;(3)黑嘴松鸡夜栖地利用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夜栖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夜栖区选择、夜栖微生境选择;(4)夜栖生境类型对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具有绝对的选择性(100%);夜栖区对林缘雪地和林中乔木树下的偏好利用较高(75.00%);夜栖微生境选择通过隐蔽因子、应急逃逸因子、温度因子来判定,隐蔽因子包括乔木密度和干扰区距离,选择具有高密度乔木的、远离人为干扰区(约为4.5 km)的区域;应急逃逸因子包括海拔、卧迹头端开阔度、乔木距离,选择高海拔的、卧迹头端具有开阔度的、贴近乔木(小于1 m)的位置;温度因子包括卧迹雪深、卧迹头端方位角,选择保温效果显著的、适合体尺指标的背风点(东南出口)。
关键词
种群密度
夜栖地利用
黑嘴松鸡
越冬期
大兴安岭北坡
Keywords
population density
nocturnal habitat utilization
Black billed capercaillie
wintering
northern area of Greater Khingan Range
分类号
S71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孙全辉
张正旺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兴安岭北坡黑嘴松鸡越冬期种群密度及夜栖地利用
朱井丽
孙雪莹
张琦
崔多英
徐卓
沙力瓦·拍依祖拉木
吴庆明
邹红菲
戎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