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莱斯芽胞杆菌NZ-4挥发性有机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1
作者 石艳华 李朔 +4 位作者 高玉珠 郑保坤 朱杰华 张岱 杨志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0-310,共11页
【目的】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能够分泌具有抑菌作用挥发性物质的5株芽胞杆菌菌株,进一步明确生防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的促生功能,并鉴定其挥发性活性组分,以期获得具有抑菌和促生双重功能的优良菌株,研发具有促生作用的挥发性天然产物。... 【目的】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能够分泌具有抑菌作用挥发性物质的5株芽胞杆菌菌株,进一步明确生防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的促生功能,并鉴定其挥发性活性组分,以期获得具有抑菌和促生双重功能的优良菌株,研发具有促生作用的挥发性天然产物。【方法】采用盆栽熏蒸法、选择培养基测定和熵值计算法综合评定出最佳促生菌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其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中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内源激素相关合成基因(StCKX1、StLAX1和StGA2ox1)表达量的影响。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GC-MS)对菌株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利用NIST/EPA/NIH数据库鉴定成分。根据峰面积比例,购买相对含量最高的3种纯品,体外检测其对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贝莱斯芽胞杆菌NZ-4分泌的挥发性物质熏蒸后马铃薯促生作用最为显著,植株株高和根长分别增加了40.01%和15.15%;NZ-4具有溶磷、固氮和产生铁载体的能力;熵值法综合评价结果中NZ-4菌株得分最高,为0.9476。因此,确定NZ-4为最优促生菌株。经贝莱斯芽胞杆菌NZ-4挥发性物质熏蒸后,马铃薯叶片中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9倍、0.87倍和1.89倍,StGA20ox1和StLAX1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提升了3.61倍和4.71倍。GC×GC-MS结果表明,2-庚酮、3-乙基甲苯和2-壬酮相对含量最高;浓度为1μg/μL的2-庚酮和100 ng/μL的3-乙基甲苯能够显著促进植株的生长,2-壬酮对植株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NZ-4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具有良好的促生作用,明确了2-庚酮和3-乙基甲苯为挥发性活性成分,NZ-4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具有开发新型天然产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 贝莱斯杆菌菌株nZ-4 2-庚酮 3-乙基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根肿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邮洲 杜艳 +3 位作者 乔俊卿 梁雪杰 王神云 李建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90,共8页
近年来,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严重,筛选生防菌并研究其对甘蓝根肿病的控制作用,为其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筛选拮抗细菌并进行拮抗细菌抑菌谱的测定,常... 近年来,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严重,筛选生防菌并研究其对甘蓝根肿病的控制作用,为其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筛选拮抗细菌并进行拮抗细菌抑菌谱的测定,常规PCR方法扩增拮抗细菌16S rDNA序列,应用BLAST进行同源性搜索,送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拮抗细菌的种属鉴定,用地衣红染色法测定拮抗细菌对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盆栽试验测定生防菌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多黏芽胞杆菌N3-4和枯草芽胞杆菌PTS-394具有较好的抑菌谱,对多种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60.84%和53.78%。不同地区病土和不同甘蓝品种的盆钵条件下,多黏芽胞杆菌N3-4和枯草芽胞杆菌PTS-394防控根肿病效果不同,最高防效分别达71.09%和65.62%。表明,多黏芽胞杆菌N3-4和枯草芽胞杆菌PTS-394是2株对甘蓝根肿病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根肿菌 多黏芽胞杆菌n3-4 枯草杆菌PTS-394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效转化Phytosterol为雄甾烯酮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海锋 饶志明 +2 位作者 廖伟宏 徐美娟 许正宏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从保藏的200多株菌中筛选出1株高效转化植物甾醇为4-烯-雄甾-3,17-二酮和1,4-二烯-雄甾-3,17-二酮的菌株,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的研究。结果发现菌株ST06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可以水解淀粉,但不利用纤微素。用16SrDNA的方法对其进... 从保藏的200多株菌中筛选出1株高效转化植物甾醇为4-烯-雄甾-3,17-二酮和1,4-二烯-雄甾-3,17-二酮的菌株,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的研究。结果发现菌株ST06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可以水解淀粉,但不利用纤微素。用16SrDNA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发现与Bacillus属Bacillus amyloiquefaciens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9.9%,将该菌株命名为Bacillus amyloiquefaciens ST06。该菌在培养温度30℃,pH7.0,转速220r/min,转化时间7d,底物添加量为0.3%时,ADD与AD的总得率高达40%以上,此时底物转化率高达9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杆菌 微生物转化 4-烯·雄甾-3 17-二酮 1 4-二烯-雄甾-3 17-二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