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石长波 梁昌谋 +2 位作者 王鹏宇 姜承泽 赵钜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共4页
阐述了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食品掺假、食源性致病菌和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
关键词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过敏原 食源性病原菌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红细胞血型基因分型的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在一例抗Di^a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姬艳丽 莫春妍 +6 位作者 魏玲 周秀珍 张润青 赵阳 骆宏 王贞 罗广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运用高通量红细胞血型基因的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辅助诊断一例罕见的由抗Di^a导致的严重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方法运用传统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相... 目的运用高通量红细胞血型基因的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辅助诊断一例罕见的由抗Di^a导致的严重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方法运用传统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相关红细胞血型抗体进行鉴定,运用MLPA对患儿及其父母的超过40种红细胞血型抗原进行基因分型,对鉴定的抗体进行效价分析。结果血型血清学检测表明患儿体内含有针对某种低频抗原的抗体,MLPA基因分析结果提示母婴红细胞MNS血型系统及Diego血型系统抗原不匹配,可能存在抗N或抗Di^a,经进一步的血型血清学检测,证实母亲及患儿血清中存在抗Di^a,并且其母亲血清抗Di^a效价为1:32。结论抗Di^a可引起包括核黄疸在内的严重新生儿溶血病;高通量红细胞血型基因分型的MLPA技术能够协助并有效解决临床疑难样本稀有血型鉴定;针对国人的Di^a阳性的试剂红细胞应该常规应用于日常的抗体筛查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血型 Diego血型系统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技术 新生儿溶血病 核黄疸 抗D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自然流产样本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敏娟 段程颖 +5 位作者 王玮 阚慧娟 孙健 王挺 李红 陈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评价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MLPA产前非整倍体筛查试剂盒对12例胚停后行清宫术的绒毛组织... 目的评价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MLPA产前非整倍体筛查试剂盒对12例胚停后行清宫术的绒毛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核型分析12例绒毛样本仅11例得到结果,而MLPA成功分析12例样本。两种方法均成功分析的样本中,7例为非整倍体,1例为结构异常。结构异常的样本核型分析无法定位,由MLPA法检测明确拷贝数异常的区间。1例非整倍体样本核型分析无法明确多余的染色体来源,MLPA检测明确了其来源。结论 MLPA技术在流产病因检测上可以作为核型分析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技术(MLPA) 自然流产 非整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 被引量:13
4
作者 申本昌 张成 +1 位作者 孙筱放 李少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比较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2位无关DMD男性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DHPLC... 目的比较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2位无关DMD男性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DHPLC技术检测过的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先证者的23位女性亲属进行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检测。结果DHPLC技术和MLPA法均检测出11位先证者具有DMD基因缺失突变,3位先证者具有DMD重复突变;MLPA法除能更精确地检测出上述突变外,还检测出DHPLC法未检测出的两位患者的DMD基因存在缺失突变。16个家系中18位可能的女性携带者中,12位经检测为缺失/重复突变携带者。两种方法均未检测到6位先证者及其女性亲属DMD基因具有缺失/重复突变。结论与DHPLC法和传统的多重PCR方法相比,MLPA法检测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位置更为准确。MLPA法可用于检测先证者及家系中女性携带者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检测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大片段缺失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宏 盛剑秋 +3 位作者 耿洪刚 韩英 李世荣 李爱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7-839,共3页
目的 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特点。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和GeneMapper分析技术检测17个HNPCC家系先证者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大片段缺失。结果 在3个家系... 目的 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特点。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和GeneMapper分析技术检测17个HNPCC家系先证者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大片段缺失。结果 在3个家系中分别发现hMSH2基因第8外显子、1~6外显子和1~7外显子3种大片段缺失类型,未发现h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大片段缺失占hMSH2和hMLH1基因总种系病理性突变的19%。结论 中国人HNPCC错配修复(MMR)基因大片段缺失发生率较高,hMSH2基因缺失可能更为常见。在分子遗传学检测中有必要开展MMR基因大片段缺失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大片段缺失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丁宇 余永国 +1 位作者 叶晓来 王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1-1005,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指导SMA的遗传咨询。方法收集3例疑似SMA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存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指导SMA的遗传咨询。方法收集3例疑似SMA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存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端粒侧(SMN1)的纯合缺失,拷贝数为0;患儿父母均存在SMN1基因的杂合缺失,拷贝数为1。结论 MLPA技术可以应用于SMA患儿的基因诊断,不仅快速、简便,还可辨别携带者致病基因杂合缺失情况,可筛查携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7
作者 何名扬 王鸣秋 +6 位作者 刘艳 李诗瑶 付文雯 郭雅晴 周陶鸿 张莉 彭青枝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68-174,222,共8页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11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异性MLPA探针,与高温变性后的标准菌株DNA进行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表明,利用1...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11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异性MLPA探针,与高温变性后的标准菌株DNA进行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表明,利用11对探针分别对单一致病菌核酸样品进行检测,每种待测物均为单一峰,未出现杂峰,说明11对探针之间不存在交叉影响,探针特异性良好;利用11对探针同时对混合致病菌核酸样品进行多重检测,每种待测物均可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扩增峰,扩增峰之间互不干扰,空白对照中没有扩增出任何目的扩增峰,说明该体系能同时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该技术检测结果特异性强,可检出的最低致病菌污染量为1.5×10^(5)CFU/mL,作为对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补充,MLPA技术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早期筛查以及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食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在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产前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谦 金春莲 +3 位作者 林长坤 崔婉婷 麻宏伟 武盈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0-604,共5页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是一种由于DMD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建立一种既可以对携带者进行检测又可以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文章联合应用多重连...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是一种由于DMD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建立一种既可以对携带者进行检测又可以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文章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为遗传标记连锁分析的方法对26例有高风险再生育患儿的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家系的孕妇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26例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羊水标本中有7例诊断为男性患儿,4例诊断为女性携带者。MLPA可以作为筛查DMD基因缺失和重复突变的首选方法。联合应用MLPA和STR连锁分析,可以提高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的产前基因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DMD基因 多重连接探针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及甲基化特异性PCR诊断Prader-Willi综合征方法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薇 魏珉 +3 位作者 宋红梅 邱正庆 施惠萍 赵时敏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69-375,共7页
目的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和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方法对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 目的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和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方法对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进行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0月至2014年2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患儿及正常对照共102例,男57例,女45例。其中正常对照16例;荧光原位杂交或高分辨染色体确诊PWS阳性对照2例;临床疑似PWS患儿84例。提取受试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分别应用MS-PCR及MS-MLPA方法进行基因分析,对疑似患儿进行确诊和遗传类型分型,并计算两种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度,应用卡方检验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MSPCR结果示正常对照及阳性对照与其表型全部相符,84例疑似患儿中有39例提示为PWS,45例提示正常。MS-MLPA结果示除正常对照外的86例受试者中,29例提示为父源缺失型PWS;9例提示为母源二体型PWS;47例提示为正常;1例因DNA过于陈旧未检出有效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2例MS-PCR结果显示为PWS,但MS-MLPA结果显示为正常,通过增加DNA用量重新进行MS-PCR检测后,除外PWS。结合临床表现,受试者中明确诊断PWS的患儿39例,非PWS者63例。MS-PCR方法共出现2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3.17%(2/63)。MS-PCR方法敏感性100%,特异性96.83%,准确度98.03%;MS-MLPA方法敏感性97.43%,特异性100%,准确度99.02%。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PCR及MS-MLPA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皆佳,均可用于PWS诊断,MS-MLPA可区分父源缺失型及母源二体型。MS-PCR应保证DNA用量充足以避免假阳性出现。MS-MLPA应使用新鲜提取的DNA,且实验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检测以获得准确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综合征 甲基化特异性PCR 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常见线粒体疾病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凤霞 睢瑞芳 +2 位作者 张为民 戴毅 郭玉璞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用于常见线粒体疾病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281例可疑线粒体异常病例,包括神经科存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23...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用于常见线粒体疾病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281例可疑线粒体异常病例,包括神经科存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233例及眼科疑诊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48例,运用MLPA法对常见线粒体疾病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并使用线粒体基因序列测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281例标本中共38例检测到线粒体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13.5%。眼科48例标本中,3460G>A、11778G>A和14484T>C3种突变共检测到19例,检出率为39.6%;神经科233例标本中,3243A>G、8344A>G、8993T>G和大片段缺失共检测到19例,检出率为8.2%。除1例大片段缺失暂无PCR测序验证外,其余MLPA结果均经序列测定验证为相符。结论 MLPA法是一种可行的快速、准确、简便的基因诊断方法,可作为筛查常见线粒体疾病的检测工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疾病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基因突变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 卒中样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猝死症4种重要病原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鉴别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莹珊 陈琳 +7 位作者 孙静 姜胜 邵春艳 周彬 宋泉江 黄保续 王晓杜 宋厚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为了快速检测引起猪猝死的病原,本研究针对临床引起猪猝死症的4种疾病病原(猪尼帕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别设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同时检测这4种病原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扩增产物进行... 为了快速检测引起猪猝死的病原,本研究针对临床引起猪猝死症的4种疾病病原(猪尼帕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别设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同时检测这4种病原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探针之间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不同病原核酸的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140拷贝μ/L~370拷贝μ/L,敏感性较高。应用该MLPA方法对129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且该方法检测猪产气荚膜梭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到100%,Kappa值均为1。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国家或行业标准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且克服了后者无法同时进行多重检测的缺点,最多可以同时检测45种病原,对于复杂症候群的快速和高通量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多重病原体的检测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MLPA) 猪猝死症 多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胎儿非整倍体异常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凤羽 马林先 +2 位作者 李聪敏 张华 丰慧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2-635,共4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份羊水标本,提取标本DNA,采用MLPA技术对样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00例样本中,除1例...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份羊水标本,提取标本DNA,采用MLPA技术对样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00例样本中,除1例因羊水污染应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失败外,其余检测结果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的结果一致(21三体4例,18三体3例,13三体1例,X单体1例,X三体1例,其余190例正常)。结论:MLPA技术分析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非整倍体 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鉴别半夏及其常见混伪品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静 王文斌 +3 位作者 程华春 李小芳 刘红 汪波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2-328,共7页
目的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一种中药材半夏与其常见伪品虎掌、滴水珠的分子鉴定方法,为半夏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半夏属核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利用MEGA 6.05版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依据半... 目的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一种中药材半夏与其常见伪品虎掌、滴水珠的分子鉴定方法,为半夏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半夏属核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利用MEGA 6.05版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依据半夏、虎掌及滴水珠ITS序列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物种特异性MLPA探针,MLPA反应后采用熔解曲线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半夏、虎掌和滴水珠样品DNA与物种特异性MLPA探针可分别产生位于84.84,82.76及80.14℃的单一熔解峰,表明探针具有良好特异性;构建的探针体系可对0.1 ng模板DNA进行检测,并可有效检出半夏中掺混1%的虎掌或滴水珠样品。对市场收集样品进行检测,鉴别结果准确,灵敏度高。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可准确鉴别半夏和虎掌、滴水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为半夏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虎掌 滴水珠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中药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的食品中六重过敏原成分检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鸣秋 刘艳 +5 位作者 李诗瑶 董婉婷 张涛 林津 朱必婷 张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0-305,共6页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建立了一种六重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可实现食品中大豆、芝麻、花生、杏仁、榛子和核桃6种成分的同时检测。选取多拷贝ITS基因为靶标基因,设计并合成6...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建立了一种六重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可实现食品中大豆、芝麻、花生、杏仁、榛子和核桃6种成分的同时检测。选取多拷贝ITS基因为靶标基因,设计并合成6组特异性杂交探针。探针经杂交、连接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得到扩增片段,经毛细管电泳分析扩增片段大小可明确区分6种过敏原成分。该体系经20余种相关植物、动物及微生物DNA验证显示其特异性良好,经模拟参考样品验证其检出限为5 mg/kg。30份不同种类市售食品MLPA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满足实际样品的过敏原的多重检测。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基于MLPA技术的六重过敏原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为食品过敏原评估、标识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探针 食品过敏原 多重检测 检出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合熔解曲线法鉴别南、北板蓝根掺杂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小芳 王文斌 +3 位作者 莫静 定天明 谢云 汪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4-1208,共5页
目的 针对南、北板蓝根在市场流通和中医临床用药中混用现象,建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合熔解曲线法来快速准确地鉴别两者。方法 针对南、北板蓝根ITS2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探针,通过DNA变性、杂交、连接、扩增和进行熔解程序建立MLPA-熔解... 目的 针对南、北板蓝根在市场流通和中医临床用药中混用现象,建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合熔解曲线法来快速准确地鉴别两者。方法 针对南、北板蓝根ITS2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探针,通过DNA变性、杂交、连接、扩增和进行熔解程序建立MLPA-熔解曲线,根据T_(m)值的差异进行鉴别,并对其探针特异性和检测灵敏度进行考察。结果 在特异性试验中,南板蓝根产生84.98℃的熔解曲线峰,北板蓝根产生83.35℃的熔解曲线峰;在灵敏度试验中,南板蓝根中掺杂10%的北板蓝根或北板蓝根中掺杂5%的南板蓝根均可被检出。26批商品药材中,有12批熔解曲线峰与北板蓝根相符,14批熔解曲线峰与南板蓝根吻合,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特异性强,可为南、北板蓝根的鉴别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熔解曲线 IT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简便高效检测Prader-Willi综合征的基因缺失(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Va LIP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Objective: 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hypotonia and feeding difficulties in early infancy, followed by excessive eating and gradual development of morbid obesity in later infancy or early c... Objective: 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hypotonia and feeding difficulties in early infancy, followed by excessive eating and gradual development of morbid obesity in later infancy or early childhood. Patients with PWS are often too young to manifest sufficient features or have atypical findings, making genetic testing important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of PWS. Approximately 99% of patients with PWS have a diagnostic abnormality in the parent-specific methylation imprint within the Prader-Willi critical region (PWCR) at chromosome 15q11.2-q12. Of them, 70% have a paternal deletion; 25% have a maternal uniparental disomy (UPD); and <5% have a mutation in the imprinting center. Methods: Current techniques can identify a diagnostic abnormality, such as paternal deletion or maternal UPD for most of patients with PWS, but they are labor-intensive and cost-expensive.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 is a novel, simple, and cost-effective technique for analysis of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in a single assay,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applied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omic deletions, duplications, and amplifications in a variety of genes. Results: Six out of 20 patients referred for genetic diagnosis of PWS were found to have a deletion by MLPA, confirmed by FISH and DNA methylation analysis with 100% concordance. Conclusion: MLP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eletion detection is the same as FISH or Southern blot based analysis. Additional collaborative effort for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the complete MLPA-PWS assay, for not only detecting deletion but also identifying methylation abnormality, is on go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综合征 多重连接探针 基因缺失 遗传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合熔解曲线法鉴别五味子与南五味子掺杂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华春 王文斌 +2 位作者 莫静 聂晶 汪波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35-1840,共6页
目的探究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结合熔解曲线在五味子和南五味子鉴别中的应用。方法以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为研究对象,基于其ITS2序列设计探针进行MLPA反应,通过分析荧光熔解曲线的Tm值对二者进行鉴别,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市场随机收集... 目的探究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结合熔解曲线在五味子和南五味子鉴别中的应用。方法以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为研究对象,基于其ITS2序列设计探针进行MLPA反应,通过分析荧光熔解曲线的Tm值对二者进行鉴别,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市场随机收集的31份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商品中,通过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对探针都表现出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只出现对应的单一熔解曲线峰,五味子产生82.3℃的熔解曲线峰,南五味子产生80.7℃的熔解曲线峰。31份五味子商品中,16份商品的熔解曲线Tm值与五味子吻合,15份商品的熔解曲线Tm值与南五味子吻合,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快速鉴别五味子及其掺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南五味子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熔解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检测和识别脊柱肌肉萎缩症的纯合型或杂合型SMN基因缺失(英文)
18
作者 KeithTOMASZEWICZ PeterKANG Bai-LinWU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7,共3页
Object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an autosomal recessive neuromuscular degeneration of the anterior horn cell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stem, results in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muscle fatigue a... Object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an autosomal recessive neuromuscular degeneration of the anterior horn cell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stem, results in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muscle fatigue and atrophy. Most SMA cases including all the types are due to the homozygous deletion of at least exon 7 within the survival motor neuron 1 (SMN-1) gene. Although a “golden standard” assay (PCR with mismatch primer followed by enzyme digestion) is very reliabl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omozygous SMN-1 deletion, the carrier detection of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 remains a challenge. Methods: Some PCR-based gene dosage assays or multiplex PCR allow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py number of SMN-1 gene to identify heterozygous deletion, but these procedures are often time consuming and available on a limited clinical basis. Recently developed MLPA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is an efficient procedure that can accurately analyze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py number of the SMN gene. We performed a validation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homozygous SMN-1 deletions of SMA patients and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s of SMA carriers in a simple assay using a MLPA-SMA assay specific reagent. Results: Six out of 20 patients with SMA were found to have homozygous SMN-1 deletion, confirmed by the PCR/digestion assay. All 4 parents of the children with SMA had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 confirmed by an independent rel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nclusion: MLPA provides a simple,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detecting homozygous deletions and heterozygous deletions in a single assay for both SMN-1 and SMN-2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基因 SMN 多重连接探针 基因缺失业 杂合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高分辨熔解法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混伪品
19
作者 王咏懿 莫静 +3 位作者 王文斌 程华春 李小芳 汪波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39,共6页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3种混伪品。方法根据4个物种核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性探针,结合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与高分辨熔解(HRM)曲线技术,根据特异性探针熔解温度(T m)差异鉴别鸡血...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3种混伪品。方法根据4个物种核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性探针,结合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与高分辨熔解(HRM)曲线技术,根据特异性探针熔解温度(T m)差异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混伪品大血藤、白花油麻藤、香花鸡血藤。结果4个物种特异性探针T m值分别为:鸡血藤(87.0±0.2)℃、大血藤(82.8±0.2)℃、白花油麻藤(85.4±0.2)℃、香花鸡血藤(80.1±0.2)℃。探针特异性考察中,交叉反应与空白组均未产生熔解峰,表明探针具有良好特异性。构建的方法可用于1.0 ng模板DNA的检测,并可有效检出鸡血藤中掺混5%大血藤、白花油麻藤或香花鸡血藤。结论基于MLPA-HRM技术建立的鸡血藤及其混伪品鉴别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有效解决市场上鸡血藤药材植物来源复杂、混伪品难以鉴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混伪品 多重连接探针技术 高分辨熔解曲线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喜菊 郝俊虎 +5 位作者 柏亚铎 马贵平 乔彩霞 刘全国 李炎鑫 李冰玲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5年第11期66-68,71,共4页
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是将核酸杂交和PCR链式扩增相结合的一项高通量检测技术。该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以实现多达50个靶分子的同步检测。自2002年被报道以来,该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广泛用于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肿瘤预后... 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是将核酸杂交和PCR链式扩增相结合的一项高通量检测技术。该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以实现多达50个靶分子的同步检测。自2002年被报道以来,该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广泛用于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肿瘤预后及传染病高通量检测领域。本文就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链接探针技术 原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