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安林 程顺有 +4 位作者 张朝锋 李广 谷华 葛菲 张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多重褶皱构造 构造关系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陆内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对称正交多重小波构造方法与相关预滤波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加忠 周敬利 +1 位作者 余胜生 何小诚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1-707,共7页
多重小波分解在图像压缩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目前已有的 2重对称小波如GHM ,由于生成小波的矩阵滤波器并不对称 ,因此在图像编码等应用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边界重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种正交矩阵滤波器也对称的紧支集 2重对称正交小波... 多重小波分解在图像压缩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目前已有的 2重对称小波如GHM ,由于生成小波的矩阵滤波器并不对称 ,因此在图像编码等应用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边界重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种正交矩阵滤波器也对称的紧支集 2重对称正交小波构造方法 ,并且根据矩阵滤波器的频谱特性 ,分析了与之匹配的预滤波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编码 图像压缩 小波分解 预滤波技术 对称正交多重小波构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张八岭隆起北段金矿化带构造特征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范建强 张均 张传昱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33-734,共2页
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张八岭隆起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接合部位的扬子板块一侧,与华北板块仅以郯城-庐江断裂带相隔。本次所研究范围自南部池河镇小庙山金矿床起至北部管店镇西张郢金矿床,平面上沿管店岩体... 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张八岭隆起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接合部位的扬子板块一侧,与华北板块仅以郯城-庐江断裂带相隔。本次所研究范围自南部池河镇小庙山金矿床起至北部管店镇西张郢金矿床,平面上沿管店岩体呈NNE-SSW走向的带状分布,管店岩体整体上沿张八岭复式背斜核部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带 金矿化带 找矿意义 构造控矿特征 华夏系构造体系 控矿断裂 矿化富集 NNE 张八岭 淮南丘陵 构造 地质构造 洪泽凹陷 郯庐断裂 多重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何家营地区三维构造模型:来自高精度线束三维资料的约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伟康 黄涵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69,共19页
川东北地区方斗山构造带发育典型的多重滑脱构造,中生代以来受大巴山南北向挤压与雪峰山北西向挤压叠加改造。其构造模型在区域性滑脱层的分布,不同构造变形层构造样式的厘定以及不同构造变形层在空间上耦合特征等方面存在争议,因此定... 川东北地区方斗山构造带发育典型的多重滑脱构造,中生代以来受大巴山南北向挤压与雪峰山北西向挤压叠加改造。其构造模型在区域性滑脱层的分布,不同构造变形层构造样式的厘定以及不同构造变形层在空间上耦合特征等方面存在争议,因此定量分析不同变形层构造样式的差异、空间组合特征成为研究分层变形成因机制的关键。本文应用数字高程、浅表地质信息与线束三维地震数据等资料,开展方斗山北段何家营地区地层与断裂构造解析,建立了何家营地区的三维构造模型,讨论方斗山北段多重滑脱层体系下,垂向上不同构造变形层的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何家营地区沉积盖层中存在中-下寒武统膏盐层、下志留统泥岩层、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层等3套区域性滑脱层以及二叠系煤层局部滑脱层。区域性滑脱层控制了褶皱—冲断构造的变形样式,构造在垂向解耦,形成基底、深部、中部与浅部等4套变形层。基底变形层发育指向北西的构造楔;深部变形层夹持于寒武系与志留系滑脱层之间,发育双重构造,形成低幅度背斜;中部变形层为志留系与嘉陵江组之间的高角度冲断构造,二叠系煤层作为局部滑脱层,发育顺层剪切;浅部变形层,以嘉陵江组盐滑脱褶皱为主。不同变形层的垂向叠置,共同形成了现今的高陡背斜。不同构造变形层地层能干性组合与缩短量的差异决定了构造样式的差异。软弱层传递位移,中寒武统膏盐层、志留系页岩与下三叠统膏盐层,缩短量最大,变形最强,是控制区域变形的主要滑脱层。何家营地区发育倾向南东的基底断层,不同变形层的主干断层与褶皱轴迹方向一致,均以北东、北东东向为主,反映出何家营地区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来自雪峰山方向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斗山构造 三维构造模型 薄皮构造 多重滑脱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