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析《非诚勿扰》主题曲中意象的多重意蕴 |
任慧群
|
《电影评介》
|
2010 |
1
|
|
2
|
李杨爱情的多重视角与《长恨歌》的多重意蕴 |
陈慧敏
|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3
|
|
3
|
建立一种流动的秩序——李佳怡散文《读水》的多重意蕴 |
董喜阳
|
《南腔北调》
|
2019 |
0 |
|
4
|
《散步》的多重意蕴 |
冉茂易
|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
2007 |
0 |
|
5
|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 |
冯凯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6
|
《小狗包弟》:“我”是如何变成“包弟”的? |
杨姿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7
|
生死与人性的思索——评影片《入殓师》 |
王永青
|
《电影评介》
|
2009 |
3
|
|
8
|
大诗歌理念在“大诗”写作中的艺术显现——以梁平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三十年河东》为例 |
周建军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9
|
老舍作品中人物形象描写探析——以祥子和祁瑞宣为例 |
朱烩
|
《写作》
|
2016 |
2
|
|
10
|
起源、介入与方法:论“大地”与新时代的文艺创作 |
杨光宗
郑雪礼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