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多重叙述中的刘备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贝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29,41,共5页
尽管《三国演义》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在论述中,多数研究者有意无意地为文本假设了一个统一的作者或作者群,这就无法透彻地解释文本叙述中的矛盾性,也难以准确理解其形象书写。此文以刘备形象书写为中心,阐述《三国演... 尽管《三国演义》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在论述中,多数研究者有意无意地为文本假设了一个统一的作者或作者群,这就无法透彻地解释文本叙述中的矛盾性,也难以准确理解其形象书写。此文以刘备形象书写为中心,阐述《三国演义》多重叙述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多重叙述 刘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叙述视角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
2
作者 高雪艳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129-131,共3页
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娴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在业内取得一致好评。福克纳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手法:多重叙述视角。他分多次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 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娴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在业内取得一致好评。福克纳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手法:多重叙述视角。他分多次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人或同一情况截然不同的反映。采用多重叙述视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完美的描述了衰落的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的精神堕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叙述视角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叙述·历史审思·精神探求——从《梁光正的光》透视“灵光”消逝的人
3
作者 姜汉西 《南腔北调》 2021年第9期90-96,共7页
《梁光正的光》借助于“灵光”消逝的父亲形象的多重叙述,勾勒出一个特定时代下充满矛盾性的行为主体,展开了对历史建构过程中叙述话语的思考。在不同的话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情感基础和价值逻辑,导致了同一叙述对象在体认上的分歧和差异... 《梁光正的光》借助于“灵光”消逝的父亲形象的多重叙述,勾勒出一个特定时代下充满矛盾性的行为主体,展开了对历史建构过程中叙述话语的思考。在不同的话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情感基础和价值逻辑,导致了同一叙述对象在体认上的分歧和差异。在对这种分歧和差异的追踪、考察与研究中,作为具象化的个体成为了一个触点,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的平面联接进一步强化,对历史、自我与他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纵深探求,成为了小说文本最终的归宿点。作为父亲的梁光正身上具有较多的争议性,这种争议性也是这个世界的一种镜像和投射,重新正视梁光正,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新起点,也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一个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叙述 历史审思 精神探求 《梁光正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达米恩·查泽雷电影的多重叙事话语
4
作者 翁健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37,共4页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电影作品深受观众与学者好评。经探讨得出其作品中的多重叙事话语及其背后的艺术特色。首先以查泽雷四部代表作《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巴比伦》为探求对象,尝试揭示多重叙事话语在他电影中...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电影作品深受观众与学者好评。经探讨得出其作品中的多重叙事话语及其背后的艺术特色。首先以查泽雷四部代表作《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巴比伦》为探求对象,尝试揭示多重叙事话语在他电影中的应用方向与形式。同时还深入探讨了查泽雷叙事的独特艺术风格,包括其情感的多维展现、对社会议题的敏锐观察及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他的风格不仅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丰富的电影世界,而且也为现代电影叙事艺术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米恩·查泽雷 多重叙述 《爆裂鼓手》 《巴比伦》 《爱乐之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红楼梦》的“断纹焦尾”与艺术思维的整体性
5
作者 陈维昭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一方面,《红楼梦》文本存在“断纹焦尾”现象,另一方面,曹雪芹艺术思维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点。前八十回的断纹现象并非断简残编,它们往往指向家族盛衰或风月情孽这两条主线,分属于这两条或平行、或交叉的叙述声音。程、高所续后四十回,... 一方面,《红楼梦》文本存在“断纹焦尾”现象,另一方面,曹雪芹艺术思维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点。前八十回的断纹现象并非断简残编,它们往往指向家族盛衰或风月情孽这两条主线,分属于这两条或平行、或交叉的叙述声音。程、高所续后四十回,以重建与前八十回的“接榫”为己任,但由于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的不同,在一些重要的关目上反而消解了前八十回的预设。曹雪芹对全书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有着全盘的掌控,成竹在胸,通过设置种种映射机制,使用各种艺术手段,将不同的人物、事件统摄为一个近乎全息关联的艺术整体。“断纹焦尾”的文本特点与鲜明整体性的艺术思维的同时存在,给读者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并以程、高所续后四十回为考察参照,才能充分认识《红楼梦》的小说史意义,恰如其分地评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纹焦尾 多重叙述声音 整体性思维 映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祥电影作品叙事风格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池艳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0-74,共5页
从电影《恋人絮语》到《少年的你》,从香港到内地,曾国祥克服了文化背景差异易导致的表达失据现象,在艺术性与商业性、社会写实与类型模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且逐渐确立起他个人表达的特点和风格。曾国祥把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刻体察和人... 从电影《恋人絮语》到《少年的你》,从香港到内地,曾国祥克服了文化背景差异易导致的表达失据现象,在艺术性与商业性、社会写实与类型模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且逐渐确立起他个人表达的特点和风格。曾国祥把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刻体察和人本意识融入具有哲思意味的影像叙事话语,并通过建构多重叙述模式的影像文本,达成作者性表达与商业类型的兼顾,且形成了他电影作品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祥 思辨话语 多重叙述 叙事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