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轨道时序InSAR拟稳基准平差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杜钊锋 周晓敏 +2 位作者 程小凯 郑文科 朱新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9-1204,共6页
以我国重点沉降区(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分析多条相邻轨道InSAR监测结果中入射角差异、形变参考点差异和大气相位差异的影响,通过引入拟稳基准平差方法,综合考虑水准基岩点、InSAR形变参考点、CORS站等因素选取拟稳点,对研究区InSAR监测... 以我国重点沉降区(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分析多条相邻轨道InSAR监测结果中入射角差异、形变参考点差异和大气相位差异的影响,通过引入拟稳基准平差方法,综合考虑水准基岩点、InSAR形变参考点、CORS站等因素选取拟稳点,对研究区InSAR监测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拟稳基准平差方法对时序InSAR监测结果进行整体平差,实现大范围多轨道InSAR垂直形变场基准统一。基于InSAR相邻轨道重叠区多余观测值对平差结果进行内符合精度检验,拟稳基准平差后平均误差优于5 mm,中误差优于9 mm;基于CORS站垂直位移监测结果对平差结果进行外符合精度检验,两者吻合程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轨道时序insar 拟稳基准平差 拟稳点 地面沉降 精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中海村滑坡变形过程研究
2
作者 田述军 李珊 +2 位作者 尹庆宏 黄涛 罗明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7,共9页
借助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全天候、长时序、高精度的形变监测优势,可以实现滑坡长时序变形过程监测,其在捕捉滑坡加速期迹象及潜在灾害预警信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对于提升滑坡预... 借助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全天候、长时序、高精度的形变监测优势,可以实现滑坡长时序变形过程监测,其在捕捉滑坡加速期迹象及潜在灾害预警信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对于提升滑坡预测与警报系统的效能至关重要。该文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中海村滑坡不同分区的形变进行监测,分析了滑坡不同分区的形变过程,研究了降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发生前经历了初始变形、相对稳定和加速变形3个阶段,形变大小的顺序均表现为后缘、中部和前缘,不同分区的累积变形量在不同阶段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滑坡不同分区累积变形均表现为随降雨增大而增大,降雨对后缘形变的影响更为显著。采用InSAR技术能监测到滑坡发生前后缘显著的变形加速过程,持续降雨过程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形变监测 变形阶段 持续降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与机器学习的岩溶地区铁路沿线形变监测及预测方法
3
作者 徐林荣 何元幸子 +3 位作者 邓志兴 肖源杰 李永威 陈昀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8-1014,共17页
岩溶塌陷灾害对线性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能直接反映灾害体的当前状态。为捕捉岩溶地区铁路既有线的沉降靶区并分析其形变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时序InSAR与机器学习结合的铁路沿线形变监测及预测方法。以京... 岩溶塌陷灾害对线性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能直接反映灾害体的当前状态。为捕捉岩溶地区铁路既有线的沉降靶区并分析其形变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时序InSAR与机器学习结合的铁路沿线形变监测及预测方法。以京广铁路广州段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时序InSAR技术获取并分析铁路沿线2019—2023年地表形变,结合现场勘察对铁路沿线形变时空特征、特征点时序形变特征及靶区形变稳定性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算法对3处路基历史塌陷点时序形变进行降噪处理,再基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这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形变的预测分析,并利用最佳机器学习模型对其进行超前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铁路沿线存在A、B两处沉降靶区,2021—2023年,区内沉降量逐年增大且沉降范围不断扩大,其累计沉降量峰值为-118.01 mm;路基历史塌陷处均位于年平均形变速率的漏斗中心或边缘,结合正态分布统计,区域A、B均于2021年达到最不稳定状态,通过预测分析得到WT-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拟合优度分别高于0.98、0.94,基于超前预测结果发现未来形变预测的时间约为1 a。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地区铁路沿线沉降早期预防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地表形变 时序insar 机器学习 时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与ESMD的高填方膨胀土机场隐患识别与形变监测
4
作者 张双成 李思洁子 +2 位作者 任志鹏 司锦钊 胡兴群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本文首先运用小基线集时序InSAR技术(SBAS-InSAR)识别安康膨胀土机场的形变隐患区,获取隐患区特征点的长时间序列;然后基于ESMD算法对形变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提取季节性物理信号,突出地表形变信号,获取时间序列季节性波段周期和形变异常... 本文首先运用小基线集时序InSAR技术(SBAS-InSAR)识别安康膨胀土机场的形变隐患区,获取隐患区特征点的长时间序列;然后基于ESMD算法对形变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提取季节性物理信号,突出地表形变信号,获取时间序列季节性波段周期和形变异常发生的频率和时间;最后结合环境负载中的降水、温度因素对形变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机场地表形变主要发生在膨胀土填方区域,机场高填方边坡的形变尤为明显;②膨胀土形变受环境因素表现为季节性波动,且在夏季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膨胀土易发生周期性形变机制的重要线索,并对监测膨胀土地质条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机场 时序insar ESMD算法 隐患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内陆峡谷型水库的GACOS时序InSAR大气二次改正方法研究
5
作者 刘浩锋 孟令奎 +5 位作者 罗志 李靖霖 张镇 李涵曼 李林宜 张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大气延迟是影响时序InSAR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常见的InSAR大气改正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干涉图内部特性的自改正法和外部数据辅助改正法。为了进一步削弱大气延迟带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特征,提出了一种面向内陆峡谷型水库的时序In... 大气延迟是影响时序InSAR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常见的InSAR大气改正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干涉图内部特性的自改正法和外部数据辅助改正法。为了进一步削弱大气延迟带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特征,提出了一种面向内陆峡谷型水库的时序InSAR大气二次改正方法。该方法将回归模型和GACOS数据集结合实现了大气二次改正,发挥了二者在大气改正中的优势。以河口村水库为例,将大气二次改正结果与常规时序InSAR结果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表形变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方法,GACOS改正方法的精度提升5.576%,线性改正、指数改正及指数+GACOS改正方法的精度依次提升,其中线性+GACOS改正方法的精度提升22.538%,说明提出的大气二次改正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时序InSAR形变结果的精度,为InSAR技术在内陆峡谷型水库地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大气延迟 回归模型 GACOS 河口村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发性岩溶塌陷群时序InSAR变形特征分析与早期识别
6
作者 张磊 向喜琼 +3 位作者 程欢欢 刘宏 李麟玮 王文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857-4863,共7页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技术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一种集成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 PS)技术的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技术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一种集成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 PS)技术的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用于监测浅埋覆盖层岩溶塌陷群的形变特性。选取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洞丢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收集2020年1月30日—2022年12月21日期间覆盖该区域的83幅Sentinel-1A影像数据,并应用时序InSAR技术对塌陷区域的形变速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2年,塌陷区域经历了形变速率的快速发展阶段,监测结果与实际划定的塌陷区域范围相吻合;塌陷区域的最大形变速率为-167.5 mm/a,主要发生在塌陷最为集中的区域。提出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岩溶塌陷群识别判据,该判据通过分析监测区域内任意3点相连的形变累积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性以及局部突变点,作为群发性岩溶塌陷群发育的早期识别特征。研究成果可为群发性浅埋覆盖层岩溶塌陷发育过程的识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速率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时序InSAR与IRIME-LSTM模型的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预测
7
作者 陈兰兰 范永超 +2 位作者 肖海平 万俊辉 陈磊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2,共8页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实现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准确预测地表沉降对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短期时间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的参...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实现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准确预测地表沉降对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短期时间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的参数难以选取以及霜冰算法(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RIME)易陷入局部最优、依赖初始解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映射、改进莱维飞行机制和猎食者(hunter-prey optimizer,HPO)算法的全局勘探策略改进的霜冰算法(improved 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RIME)优化LSTM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以甘肃省红会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矿区高相干点的沉降时序,使用IRIME-LSTM模型对高相干点进行多步预测,并与InSA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在整体测试集中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65 mm,1.59 mm和3.92%,与RIME-LSTM和GS-LSTM模型相比,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37.20%和51.73%,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42.60%和56.3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35.63%和50.51%,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 深度学习 时序insar 沉降预测 IRIME-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时序InSAR和现场测量的地铁枢纽施工形变监测与多参量风险评估
8
作者 秦晓琼 张雅轩 +5 位作者 徐彬涛 刘宇舟 刘镇诚 洪成雨 陈湘生 汪驰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6,共6页
地铁里程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频发的施工事故,形变监测与解译对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地铁施工特性优化SAR影像集进行划分,改善施工区失相干现象,并联合现场测量补充其时空和视角缺失,解译了深圳地铁12号线沙浦站的施工形变过程,... 地铁里程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频发的施工事故,形变监测与解译对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地铁施工特性优化SAR影像集进行划分,改善施工区失相干现象,并联合现场测量补充其时空和视角缺失,解译了深圳地铁12号线沙浦站的施工形变过程,并基于形变结果进行多参量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沙浦站施工区的点目标数量和相干性显著提高;(2)联合分析InSAR、地下水位、水准测量数据,发现基坑开挖、隧道盾构导致周边构筑物发生10~30 mm不均匀沉降,并产生了3个沉降漏斗;(3)联合InSAR和机器视觉沉降监测结果,发现回填施工后主体结构形变主要原因为回填土荷载作用,回填土层平均压缩量约4.31 mm;(4)沿隧道和基坑两侧、车站37~42环块形变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监测 时序insar 地铁施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长白山天池火山长周期形变监测与分析
9
作者 胡晓宁 宋闯 +4 位作者 余琛 李振洪 杜建涛 周佳薇 彭建兵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0-1677,共18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一座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活火山.对其进行活动性连续监测,对于开展灾害早期预警和丰富我国火山监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为监测天池火山活跃性、开展天池火山长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一座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活火山.对其进行活动性连续监测,对于开展灾害早期预警和丰富我国火山监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为监测天池火山活跃性、开展天池火山长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形变监测,本文选用覆盖研究区的12景ALOS PALSAR和145景Sentinel-1影像,利用时序InSAR技术对天池火山地表形变进行了长期监测,并采用Mogi模型对岩浆囊参数进行了反演.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在2006—2011年和2014—2021年间视线向形变速率普遍在−10~10 mm·a^(-1)左右,地表形变呈现先沉降后隆升的趋势.结合形变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推测火山形变与六道沟—天池—甑峰山断层活动相关.此外,反演结果显示,天池火山的岩浆囊中心位于天池东南部一侧,在2014—2016年及2017—2021年内呈现膨胀趋势,其年体积变化速率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时序insar Mogi模型 相干性标准差 火山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鲜水河断裂震间地壳形变与蠕滑特征研究
10
作者 徐浪 陈强 +3 位作者 杨莹辉 刘森平 白运峰 赵晶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625,共8页
基于2014—2023年Sentinel-1升降轨影像,利用顾及长期构造速率的时间网络轨道误差校正方法去除轨道误差,同时联合外部GACOS大气数据和公共主影像叠加法去除大气延迟误差,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鲜水河断裂震间InSAR速度场,揭示出鲜水河断... 基于2014—2023年Sentinel-1升降轨影像,利用顾及长期构造速率的时间网络轨道误差校正方法去除轨道误差,同时联合外部GACOS大气数据和公共主影像叠加法去除大气延迟误差,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鲜水河断裂震间InSAR速度场,揭示出鲜水河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运动特征。基于升降轨InSAR速度场解算平行断层走向的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断裂远场两侧平行断层走向速率具有显著差异,约为8~11 mm/a。进一步引入GNSS南北向速度场获取高精度震间三维速度场,并计算高分辨率的最大剪切应变场。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侏倭至康定中段浅层蠕滑运动活跃,其中松林口至康定中段剪切应变最显著,最大量级约为0.6 ustrain/a,最大蠕滑速率约为7.0 mm/a。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对鲜水河断裂震间变形机制和蠕滑运动特征的科学认知,也可为震间耦合模型反演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时序insar技术 震间蠕滑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时空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昱鑫 袁希平 +2 位作者 甘淑 彭翔 王松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0,共6页
针对地表沉降对矿区安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带来的危害问题,首先获取2021年12月31日至2024年3月2日的63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时间序列干涉测量)技术对白草矿区的地表变形进行监测,从而获得该矿区的地... 针对地表沉降对矿区安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带来的危害问题,首先获取2021年12月31日至2024年3月2日的63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时间序列干涉测量)技术对白草矿区的地表变形进行监测,从而获得该矿区的地表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结果;然后利用实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最后基于LSTM模型对矿区进行沉降预测,并详细分析了矿区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演化规律。最终得出结论:①空间上,白草矿区地表沉降主要集中矿区西部,最大沉降量达-316.86 mm,最大平均沉降速率达-148.4 mm/a,总沉降面积为0.6236 km^(2),其中0.2804 km^(2)的重度和极重度沉降区域需要重点监测;②时序上,沉降较严重区域自监测起始点便开始发生沉降,且沉陷速率趋于匀速,若不加以防护,该区域未来将持续沉降,且可能会加剧沉降;③实测数据和监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决定系数R 2达到0.994,LSTM预测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效果较好,预测值和监测值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 2在0.946以上,表明利用LSTM模型进行地表沉降预测能达到精度要求。该试验结论可为矿区的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为更精准的矿区地表形变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SBA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 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分模态分解下融合时序InSAR沉降监测的HPO-LSTM预测模型
12
作者 陈兰兰 范永超 +1 位作者 肖海平 夏益强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5,共9页
InSAR技术是实现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准确预测地表沉降对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InSAR技术提取的矿区地表沉降数据存在较强的波动性和非线性,以及长短期时间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 InSAR技术是实现大范围矿区地表沉降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准确预测地表沉降对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InSAR技术提取的矿区地表沉降数据存在较强的波动性和非线性,以及长短期时间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的超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变分模态分解(VMD)结合猎食者算法(Hunter-Prey Optimizer,HPO)优化LSTM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以某矿为研究对象,通过VMD算法将矿区沉降信息分解为多个模态分量,然后使用HPOLSTM模型对这些模态分量进行预测,并与InSA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VMD-BP和VMD-ELM模型相比,该方法的预测效果更好,平均绝对误差最少降低85.41%,均方根误差最少降低85.0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最少降低87.05%,表明该方法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沉降监测 变分模态分解 HPO-LSTM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InSAR形变大气残余效应及其校正研究
13
作者 王勇 迟皓哲 +1 位作者 刘严萍 刘宇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5-698,共4页
时序InSAR形变可能受到季节差异、天气变化(如降水、降雪等)引起的大气残余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其精度降低。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开展时序InSAR形变大气残余效应及校正研究。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A影像,获取时序InSAR形变... 时序InSAR形变可能受到季节差异、天气变化(如降水、降雪等)引起的大气残余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其精度降低。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开展时序InSAR形变大气残余效应及校正研究。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A影像,获取时序InSAR形变结果;然后,将时序InSAR形变与精密水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季节和天气变化特征,分析时序InSAR形变中的大气残余效应;最后,基于ERA5水汽资料构建大气残余误差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去除大气残余效应误差,提高时序InSAR形变精度。结果表明,时序InSAR形变存在大气残余效应误差,尤其是降水天气变化引起的大气残余效应较为明显,从而影响时序InSAR形变精度;时序InSAR月形变量与精密水准月形变量的差值和同一时间段内的水汽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的大气残余效应校正模型能够有效改善时序InSAR形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Sentinel-1A 大气残余效应 ERA5水汽 校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与改进LSTM的露天矿沉降分析与预测
14
作者 王辉 雷新鹏 +3 位作者 栾博钰 邵杏红 刘庆雨 朱方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9-84,共6页
针对露天矿地表沉降监测精度不足、时序预测模型适应性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与改进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相结合的露天矿区沉降分析与预测方法。首先,本文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59景Sentinel-1卫星影像,获取矿区总体... 针对露天矿地表沉降监测精度不足、时序预测模型适应性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与改进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相结合的露天矿区沉降分析与预测方法。首先,本文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59景Sentinel-1卫星影像,获取矿区总体形变空间分布特征及毫米级的年平均沉降率;其次,基于传统的LSTM模型进行优化改进,引入编码器与解码器架构,构建沉降预测框架。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监测精度较高;改进LSTM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四个点位平均绝对误差为1.946 mm、平均均方根误差为2.453 mm;传统LSTM模型四个点位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670 mm、平均均方根误差为4.560 mm;相较于传统LSTM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至少降低了46.98%和46.21%。因此,时序InSAR与改进LSTM的融合方法在露天矿区沉降分析与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时序insar 矿区地表沉降监测 改进型LSTM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与多因子耦合模型的长宁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15
作者 肖波 赵良军 +1 位作者 郑莉萍 谭亮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文中选取长宁县为研究区,将长宁县境内179个历史滑坡灾害点作为评价样本,结合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地表形变数据,选取地层岩性、多年平均降雨量、坡向、土地利用、距水系距离... 文中选取长宁县为研究区,将长宁县境内179个历史滑坡灾害点作为评价样本,结合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地表形变数据,选取地层岩性、多年平均降雨量、坡向、土地利用、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地表曲率以及地表起伏度共计13个影响因子,采用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information value-logistic regression coupling model,I-LR)、频率比-逻辑回归耦合模型(frequency ratio-logistic regression coupling model,FR-LR)对长宁县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I-LR模型的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01,FR-LR模型的AUC值为0.793,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滑坡发生的概率,前者的预测效果略优。根据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将长宁县划分为5个易发性等级区域。I-LR模型评价结果中,高、极高易发性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18.2%和9.9%;FR-LR模型评价结果中,高和极高易发区域面积分别占21.4%和11.9%。高、极高易发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乡镇周边、陡坡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 时序insar 信息量模型 频率比模型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天津市地铁沿线地面沉降监测
16
作者 王勇 乔飞 +3 位作者 刘严萍 王沛 王洪生 刘宇博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103,共8页
该文以天津市为例,利用Sentinel-1A影像数据,选取PS-InSAR时序InSAR技术获取地面沉降,并与SBAS-InSAR形变结果及精密水准测量结果对比,验证PS-InSAR形变精度。结合实际降水过程,分析大气残余效应对时序InSAR形变的影响。将去除天气变化... 该文以天津市为例,利用Sentinel-1A影像数据,选取PS-InSAR时序InSAR技术获取地面沉降,并与SBAS-InSAR形变结果及精密水准测量结果对比,验证PS-InSAR形变精度。结合实际降水过程,分析大气残余效应对时序InSAR形变的影响。将去除天气变化影响的时序InSAR形变,开展天津市地铁沿线地面沉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时段的时序InSAR形变存在大气残余效应,去除降水时段的时序InSAR形变精度优于1.3 mm。地铁沿线地面沉降呈现不同特征,抬升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士力站、一中心医院站、东南角站、一号桥站、李楼站以及东丽三经路站附近,最大抬升速率约为15.89 mm/a;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1号线北段、2号线西段、5号线北段、6号线北段及10号线南段,最大沉降速率约为16.85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分布式散射体 地面沉降 地铁 大气残余效应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春雷 张媛静 +2 位作者 陆晨明 李亚松 李剑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er, PS-InSAR)技术获取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信息和演变规律,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对地面沉降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和PS-InSAR两种方法均发现在研究期间九龙河口地区地面整体呈现出沉降趋势,SBAS-InSAR监测结果发现研究区沉降速率为6.2 mm/a;研究期间该区域的沉降中心持续扩大且沉降量呈增加趋势,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250 mm以上,主要分布在浮宫镇中南部地区、海澄镇、东园镇中南部地区、角美镇和榜山镇东南部地区;该区域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养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淤泥层发生固结排水、压密,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面沉降 Sentinel-1A 时序insar技术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沿线滑坡隐患识别与形变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迎潮 王小松 +5 位作者 蒋毅 顿佳伟 冯文凯 刘威 丁治文 张洋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7-1369,共13页
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沿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构造活跃、复杂地质条件下发育多种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对中贵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危害极大,因此,对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段沿线滑坡隐患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具... 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沿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构造活跃、复杂地质条件下发育多种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对中贵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危害极大,因此,对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段沿线滑坡隐患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entinel-1A升降轨卫星数据,基于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对中贵天然气天水段沿线滑坡隐患进行了解译识别、现场复核、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变分析。研究区共识别17处滑坡隐患点,现场复核最终确定13处,其余4处为人类工程活动区,其中常沟村和磨峪沟村滑坡形变受降雨影响。统计发现研究区管道沿线滑坡多发生在坡度40°~50°,高差400~600 m,东北坡向和距管道100~150 m范围内,且岩土体强度较低,地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_(4)^(a1+p1))为主。结果表明:联合升降轨的时序InSAR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管道沿线滑坡隐患,为油气管线的安全运营及今后油气管道选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 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滑坡隐患识别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周边及机场内地裂缝形变时序InSAR监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祖行 杨成生 +2 位作者 雷瑞 胡涛 王子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6-642,共7页
利用StaMPS技术,基于2017~2021年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133景升轨和9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对机场及周边地面沉降、机场内地裂缝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机场南部、温榆河以南区域形成沉降漏斗... 利用StaMPS技术,基于2017~2021年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133景升轨和95景降轨Sentinel-1影像,对机场及周边地面沉降、机场内地裂缝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机场南部、温榆河以南区域形成沉降漏斗,漏斗内部最大沉降速率超过40 mm/a,沉降漏斗沿温榆河分布。对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进行内符合精度验证,结果表明,90%以上公共像元的形变速率差位于±10 mm/a之间,证明了升降轨影像监测结果的一致性。特征点时序形变结果表明,金盏乡、富豪村和黄金花园小区附近沉降较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超过250 mm、150 mm和110 mm。从机场整体形变及地裂缝两侧时序和剖线结果均可看出,地裂缝两侧地表的差异形变对比明显,且差异分界线与地裂缝位置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地面沉降 StaMPS技术 地裂缝 时序分析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与MIDAS的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预测
20
作者 蒙齐 吴彩燕 +3 位作者 曾特林 谭宝会 贾应 应欣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6-223,共8页
针对当前矿区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监测范围小、周期长、采样率低等问题,以龙首露天矿为工程背景,融合SBAS-InSAR技术、MIDAS数值模拟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提出了一种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与预测一体化方法。利用SBAS... 针对当前矿区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监测范围小、周期长、采样率低等问题,以龙首露天矿为工程背景,融合SBAS-InSAR技术、MIDAS数值模拟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提出了一种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与预测一体化方法。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2014—2023年地表垂直向形变时序反演结果,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形变机理。以典型形变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 GTS NX软件模拟边坡在强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并分析边坡破坏规律及形变特征。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bayesian optimization,BO)优化LSTM网络,搭建并优化预测模型用于矿区地表形变预测。结果表明:南侧边坡垂直向形变相对严重,沉降速率达176.3 mm/a,累积沉降量达1489 mm;在强震数值模拟中边坡产生严重位移变形并最终失稳;基于SBAS-InSAR监测结果对各预测模型进行精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BO-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优,平均绝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至少降低了18%和16%。采用该模型预测矿区未来地表垂直向形变,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 a内矿区形变速率放缓,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分析 数值模拟 长短期记忆网络 贝叶斯优化 时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