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距离空间聚类的城市建筑景观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国安东 李永化 杨俊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以大连市中山区6个街道建筑信息为数据基础,选取建筑景观指标,基于Arc GIS空间统计与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各街道10年间建筑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2003—2013年,各街道建筑景观逐渐由水平向垂直空间扩展,其中青泥... 以大连市中山区6个街道建筑信息为数据基础,选取建筑景观指标,基于Arc GIS空间统计与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各街道10年间建筑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2003—2013年,各街道建筑景观逐渐由水平向垂直空间扩展,其中青泥洼桥街道、人民路街道及海军广场街道城市建筑景观变化明显突出;2003年4种类型建筑物在尺度为928.68 m时,空间分布上均呈聚集状态,当大于928.68 m时,超高层建筑空间聚集程度降低。到2013年,高层建筑物随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减低,低层、多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一定的聚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建筑景观指标 时空分异 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空间分布动态的点模式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志强 徐欢欢 +4 位作者 徐伟义 林剑 刘贤赵 李振国 朱佳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8-174,共7页
【目的】研究扎龙湿地丹顶鹤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和局部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准确揭示研究区内丹顶鹤种群特征及栖息生境质量状况,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栖息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扎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引... 【目的】研究扎龙湿地丹顶鹤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和局部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准确揭示研究区内丹顶鹤种群特征及栖息生境质量状况,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栖息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扎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引入多尺度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和局部G-统计量研究方法,从全局和局部2种空间尺度来分析研究区自1981年成立保护区以来的30年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动态。【结果】1)1981—2008年的近30年间,研究区丹顶鹤空间分布模式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81—1990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随机或均匀分布模式,1996—2005年为聚集分布模式,2006—2008年为随机或均匀分布;2)丹顶鹤的全局分布模式经历了由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分布模式→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的变化过程;3)局部空间分布模式经历了由离散→聚集→离散→聚集的反复变化过程;4)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着较强的尺度依赖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而在不同时间段,尺度效应的表现方式也有显著差异。【结论】1)无论从全局还是从局部分布看,丹顶鹤种群的空间分布变化剧烈;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丹顶鹤种群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模式的趋势,且聚集程度不断加强;2)局部模式变化是全局模式变化的指针;3)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着较强的尺度依赖效应;4)综合运用全局和局部的指数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种群空间分布模式是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分布模式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 局部G-统计量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岩浆岩成矿核心时空聚集特征分析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婷婷 陈国旭 +3 位作者 袁峰 张明明 李晓晖 赵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5,共7页
岩浆岩地球化学数据作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于指示元素特征、研究成矿规律至关重要。该文以构建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浆岩地球化学数据库为基础,以岩浆岩成矿3个地质时期及其成矿岩体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为依据,利用GIS的Ripley′s ... 岩浆岩地球化学数据作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于指示元素特征、研究成矿规律至关重要。该文以构建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浆岩地球化学数据库为基础,以岩浆岩成矿3个地质时期及其成矿岩体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为依据,利用GIS的Ripley′s K函数对不同时期成矿岩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获取成矿岩体的空间聚集尺度,进而利用GIS的核密度分析工具求取3个地质时期的成矿核心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并以控矿元素Cu、Au为例展开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成矿核心区对于成矿预测及科学找矿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3个成矿时期(124~148 Ma)的岩浆岩成矿核心呈动态变化,形成一强多弱相结合的成矿核心空间分布格局,空间上成矿核心由铜陵、安庆—贵池矿集区向庐枞、宁芜盆地方向扩展,时间上成矿聚集程度逐渐变弱;2)以铜金成矿为主的第一时期,铜金等成矿岩体及其形成的重要多金属矿床受长江深断裂构造控制,安徽段主要集中于长江深断裂以南4~28 km处的铜陵、安庆—贵池等断隆区,其Cu、Au含量高值位于成矿核心东、西两侧的扇形带上,该区域是铜金等多金属矿床找矿的有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库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核密度分析 成矿核心区 时空聚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天山云杉林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4
4
作者 车畅 叶尔江·拜克吐尔汉 +1 位作者 魏立志 张怡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95,共10页
为了研究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林的空间分布格局,选取天山山脉不同经度天山云杉林,设置4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 K函数)方法,分析天山云杉空间格局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小径阶(D... 为了研究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林的空间分布格局,选取天山山脉不同经度天山云杉林,设置4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 K函数)方法,分析天山云杉空间格局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小径阶(D_(BH)≤4 cm)天山云杉的聚集强度极大,随径阶的增大,天山云杉林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的趋势;天山云杉各龄级之间的级差越小,正关联性越大,随着龄级差变大,逐渐变为负关联性,成熟林与过熟林之间并无明显空间关联性;天山中西部天山云杉与忍冬空间上存正关联性,其余各经度均无明显关联性,各样地的天山云杉与其它灌木空间上多表现为负相关(抑制作用);天山中西部的天山云杉林整体聚集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空间格局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景观格局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赵永华 贾夏 +1 位作者 刘建朝 刘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56-2564,共9页
以TM、中巴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4.7、ARCGIS 9.2、IDRISI 15等软件,研究了西安市辖区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格局,预测了未来的景观变化,提出了景观格局预测的数据转化和多距离空间分析的精简步... 以TM、中巴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4.7、ARCGIS 9.2、IDRISI 15等软件,研究了西安市辖区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格局,预测了未来的景观变化,提出了景观格局预测的数据转化和多距离空间分析的精简步骤。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本底是一个由林地和耕地构成的复合景观基质,建设用地在研究时段内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2004—2011年间的增加量高于2000—2004年间的增加量;林地面积略有降低,林地和草地总面积略呈增长趋势,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较小。研究时段内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林地景观的连通性增强了,耕地的降低了。各景观类型在所设定的最大预期研究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聚集空间格局;各年和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聚集、随机和离散的临界阈值差别相对比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高于耕地、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空间分布存在一个异质性最大的特征尺度,且均出现了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离散分布3种分布格局,以2011年最为明显。利用景观指数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特征的效果要比单一的景观指数法较理想。CA-Markov模型模拟的结果基本能够反映未来的景观格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多距离空间分析 预测 CA-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钟莉娜 赵文武 +1 位作者 吕一河 刘源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68-3377,共10页
以陕西省延安市1985年、2000年和2008年三期1∶25万景观单元类型图,1∶5万地形图等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 9.3软件,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景观格局的演... 以陕西省延安市1985年、2000年和2008年三期1∶25万景观单元类型图,1∶5万地形图等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 9.3软件,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的景观是由林地、灌木、草地和农田等基本景观单元构成的复合景观;研究期间农地面积急剧减少,流失的农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和聚落,除农地和裸地外,其他景观单元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85—2008年,林地、灌木和草地聚集的最大尺度减小,而农田聚集的最大尺度变大,农田和草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小于林地和灌木;延安市主要景观单元类型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1100—1500 m之间的区域和坡度范围7—21°之间的区域,但农田向聚落的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900—1300 m)、坡度较缓(<7°)的平川缓丘地带。1999年之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延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1999年之后,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重建措施成为延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演变 多距离空间分析 空间分异 空间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村地名分布与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初探——以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区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段晨曦 鲁瑞洁 +1 位作者 丁之勇 刘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7-393,共7页
地名作为对地表特定地域空间的指称,可以反映特定时期地域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的榆林地区5个市(区)县的1704个行政村名作为离散点,在ArcGIS中进行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和多距离空... 地名作为对地表特定地域空间的指称,可以反映特定时期地域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的榆林地区5个市(区)县的1704个行政村名作为离散点,在ArcGIS中进行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和多距离空间分析函数(Multi-Distance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分析,并对地名蕴含的自然地理要素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和特定自然要素地名的缓冲区分析(Buffer)。结果表明:区内行政村的分布总体呈现显著的集聚分布,其中榆阳区和横山区的聚落密度最高。1704个行政村名与自然要素有关的为1542个,占85.97%。其中以水文类要素命名的地名最多,占41.73%;地貌类的地名占31.04%,此外还有与方位、植被、颜色等要素有关的地名。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部分水文类聚落点与现代河流湖泊距离较远,可能与近两千年来气候总体呈干冷趋势发展,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地名 聚落 多距离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