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超声深度学习模型诊断腰部多裂肌慢性损伤
1
作者 闫龙涛 毛鹏 +5 位作者 朱谦 张超 陈伊葶 郑锐 张明博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目的:多裂肌作为稳定脊柱的核心肌群,其慢性退行性改变导致腰痛。本研究通过三维超声成像解析多裂肌纹理,探索人工智能无创评估腰部慢性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4年5月至2025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诊的46例腰痛病人,采用三维... 目的:多裂肌作为稳定脊柱的核心肌群,其慢性退行性改变导致腰痛。本研究通过三维超声成像解析多裂肌纹理,探索人工智能无创评估腰部慢性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4年5月至2025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诊的46例腰痛病人,采用三维容积探头采集L2~S1节段双侧多裂肌共368个三维超声容积数据。同步记录病人临床资料。以MRI脂肪浸润诊断为金标准,分别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模型进行特征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模型性能。结果:DCNN模型诊断多裂肌脂肪浸润的准确率达69%(AUC=0.76),显著优于RF模型的62%(AUC=0.68)(P=0.032)。结论:基于三维超声的深度学习技术能有效评估多裂肌慢性损伤,为腰痛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型无创影像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多裂 深度学习 脂肪浸润 慢性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转录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杜佳文 任文义 +1 位作者 徐晓锋 张力莉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21,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挖掘影响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的差异基因。【方法】分别采集3、6、9月龄滩羊的背最长肌,提取RNA后构建文库。采用Illumian软件对数据进行过滤、质控、比对,使用HTSeq统计后以P adj(校正后的P值)<0.05... 【目的】本研究旨在挖掘影响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的差异基因。【方法】分别采集3、6、9月龄滩羊的背最长肌,提取RNA后构建文库。采用Illumian软件对数据进行过滤、质控、比对,使用HTSeq统计后以P adj(校正后的P值)<0.05和|log 2FoldChange|>1作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随机选取5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3月龄相比,6月龄筛选到12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47个,下调82个);9月龄筛选到521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19个,下调402个);与6月龄相比,9月龄筛选到20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45个,下调162个)。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与3月龄相比,6月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花生四烯酸单加氧酶活性、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活性等过程;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胞质钙离子的正调控、多细胞生物发育的调控等过程;与6月龄相比,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细胞内钙介导的信号传导、脂质磷酸酶活性等过程。KEGG通路注释结果显示,与3月龄相比,6月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胆固醇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等信号通路;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与6月龄相比,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等信号通路。FGF 10、ADCY 7等5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通过对不同月龄滩羊的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FGF 10、STAR可作为3、6月龄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调控的候选基因,ADCY 7、CNR 1作为6、9月龄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调控的候选基因,PPARGC 1 A、SLC 2 A 4作为3、9月龄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调控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羊 转录组 脂肪 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宁乡猪肌肉的生长发育
3
作者 张维 崔清明 +9 位作者 任慧波 陈晨 李华丽 胡雄贵 朱吉 杨仕柳 李述初 张四阳 彭英林 刘莹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8,共9页
分别选取3头1、60、120、180、240、300、360日龄(分别记为ND1、ND60、ND120、ND180、ND240、ND300、ND360)宁乡猪的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9个比较组所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分别选取3头1、60、120、180、240、300、360日龄(分别记为ND1、ND60、ND120、ND180、ND240、ND300、ND360)宁乡猪的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9个比较组所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DEGs水平。结果表明:ND60 vs ND1、ND120 vs ND60、ND180 vs ND120、ND240 vs ND180、ND300 vs ND240、ND360 vs ND300、ND180 vs ND1、ND360 vs ND180和ND360 vs ND1这9个比较组中分别鉴定出1982、245、131、311、26、84、2257、1377和2654个DEGs。GO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参与肌肉收缩、骨骼肌组织发育和钙离子结合过程;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富集于糖异生/糖酵解、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对DEGs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转录组测序和试验验证结果发现,THBS3在ND180 vs ND1和ND360 vs ND1比较组中均下调,THBS4分别在ND180 vs ND1和ND360 vs ND180中显著下调和上调,这表明THBS3和THBS4的表达方式与猪生长发育规律相反,推测它们可能负向调控骨骼肌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乡猪 最长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GO分析 KEGG通路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速度撒坝猪背最长肌lncRNA筛选与功能预测
4
作者 任灏 朱怡轩 +5 位作者 晁婷婷 王孝义 鲁绍雄 杨永立 陈强 李明丽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94-2505,共12页
【目的】筛选快、慢生长速度撒坝猪背最长肌组织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探讨其在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322日龄体重最大和最小的撒坝猪各6头(公、母各3头),分为快长组(fast-growth group,... 【目的】筛选快、慢生长速度撒坝猪背最长肌组织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探讨其在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322日龄体重最大和最小的撒坝猪各6头(公、母各3头),分为快长组(fast-growth group,FG)和慢长组(slow-growth group,SG),分别取其背最长肌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经质控、比对和拼接后,使用DESeq2软件包筛选出快长组和慢长组的差异表达lncRNA,预测其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lnc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共筛选出165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71个上调,94个下调,并预测到了65个靶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显著富集在脂质代谢过程、经典Wnt信号通路等功能条目,以及Wnt信号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所挑选的6个差异表达lncRNAs(ENSSSCT00000085548、MSTRG.8918.1、MSTRG.20943.30、MSTRG.7048.7、MSTRG.11735.9、MSTRG.20943.40)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且在快、慢长组撒坝猪背最长肌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的部分lncRNAs与肌肉生长发育过程有关,其可能通过调控WNT10B、SFRP4、LEP、MAOB、ARG1、PRICKLE1和DUSP1等基因的表达影响平均日增重等生长性状,进而导致撒坝猪群体内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猪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平均日增重等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坝猪 最长 转录组测序 lncRNA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真空长时煮制时间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杜汶清 张佳敏 +4 位作者 刘琰艳 唐丽 白婷 任春平 吉莉莉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探究低温真空长时煮制时间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特性的影响,选取猪背最长肌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煮制时间下羰基含量、总巯基含量、SDS-PAGE、微观结构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与分析。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 为探究低温真空长时煮制时间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特性的影响,选取猪背最长肌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煮制时间下羰基含量、总巯基含量、SDS-PAGE、微观结构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与分析。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呈现上升趋势(P<0.05),总巯基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煮制时间为30 min时,肌原纤维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条带颜色更浅。由扫描电镜结果可知,60 min时,肌原纤维蛋白聚集形成大量小颗粒聚集物,其破坏程度加深。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α螺旋相对含量减少,β折叠相对含量先下降后上升,β转角相对含量增加,无规则卷曲相对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由有序向无序转变。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煮制60 min时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氧化与降解明显,煮制30 min时蛋白结构变化相对较小。该研究为低温真空长时煮制工艺提高猪肉产品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原纤维蛋白 低温真空时煮制 煮制时间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蒙古羔羊背最长肌风味转录组的影响
6
作者 李博扬 李述方 +2 位作者 卢赫男 孙璐 王海荣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4,共8页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氮源饲粮对羔羊背最长肌风味转录组的影响。选取24只蒙古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豆粕(C组)、1.5%尿素+豆粕(U1.5组)、1.0%尿素+豆粕(U1.0组)、1.0%尿素+棉粕+菜粕+豆粕(UM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预试期15 d,...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氮源饲粮对羔羊背最长肌风味转录组的影响。选取24只蒙古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豆粕(C组)、1.5%尿素+豆粕(U1.5组)、1.0%尿素+豆粕(U1.0组)、1.0%尿素+棉粕+菜粕+豆粕(UM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60 d。每组选取3个重复,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试验羊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对筛选出的9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U1.5组、U1.0组和UM组分别有459、2407和2251个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过程(BP)、细胞成分(CC)、分子功能(MF)等基因本体(GO)二级分类。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表明,U1.5组、U1.0组和UM组分别富集到272、334和334条通路,其中,与风味相关的显著通路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调节叉头转录因子(FoxO)、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刺激生长因子(TGF-β)等。9个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其中,U1.5组的脂肪酸合成酶(FASN)、U1.0组的酰基辅酶A氧化酶(ACOX1)、跨膜蛋白65(TMEM65)和脂蛋白酯酶(LPL)以及UM组的ACOX1、AMP激活蛋白激酶β2(PRKAβ2)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U1.5组的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谷氨酸脱羧酶样1(GADL1)和腺苷一磷酸脱氢酶1(AMPD1)、U1.0组的UCP2、GADL1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UCP3),UM组的GADL1、AMPD1和UCP3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不同氮源可能通过影响脂肪酸和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或基因表达潜在影响肌肉风味,且1.5%尿素代替豆粕涉及的风味相关通路最少,可能对肌肉风味的影响最小,具有更多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为后续廉价氮源的开发和羔羊肌肉风味相关代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羔羊 最长 风味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子岭猪与大约克夏猪背最长肌miRNA-mRNA共调控网络分析
7
作者 刘晓林 许栋 +11 位作者 刘付穗 陈文武 王开明 肖镧林 陈博赫 易磊 刘财洪 刘静雯 徐信 付显创 马海明 邓秋纯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非编码核糖核酸(ribonucleiacid,RNA)小分子,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本研究对沙子岭猪和大约克夏猪背最长肌组织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两个猪种的mi RNA与信使RNA(messengerRNA,... 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非编码核糖核酸(ribonucleiacid,RNA)小分子,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本研究对沙子岭猪和大约克夏猪背最长肌组织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两个猪种的mi RNA与信使RNA(messengerRNA,m RNA)的差异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试验通过小RNA测序共鉴定出307个mi RNA,其中9个显著差异表达(5个上调,4个下调),并分别在沙子岭猪和大约克夏猪中鉴定出4个和5个特异性mi RNA;转录组分析显示鉴定出55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341个上调,212个下调。整合分析发现8个差异表达mi 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DEMs)与59个DEGs形成70对调控关系,构建了关键共调控网络。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o,GO)富集分析表明,靶基因显著参与肌肉收缩调控、脂肪酸氧化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分析揭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Fox O(Forkhead box O,FoxO)信号通路和铁死亡等代谢调控途径的显著富集,其中MAPK14基因同时参与内分泌抵抗与免疫调控,ACOX1基因在丙酸和碳代谢中发挥双重作用。这些发现系统解析了沙子岭猪与大约克夏猪肌肉组织在电生理特性、能量代谢和分子调控水平的关键差异,为解析猪种质特性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长 MIRNA芯片 Solexa测序沙子岭猪 约克夏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屠宰体重对长白猪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8
作者 杜玉诗 郭建凤 《中国猪业》 2025年第3期50-62,共13页
本文研究分析了21头长白猪在92.4~118 kg屠宰体重阶段的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肌内脂肪、蛋白质等的含量及其随屠宰体重变化的规律,以期为确定长白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将21头长白猪按体重分成3组,1组为92.4~100 kg阶段、... 本文研究分析了21头长白猪在92.4~118 kg屠宰体重阶段的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肌内脂肪、蛋白质等的含量及其随屠宰体重变化的规律,以期为确定长白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将21头长白猪按体重分成3组,1组为92.4~100 kg阶段、2组为100~110 kg阶段、3组为110~118 kg阶段。屠宰测定结果表明,92.4~118 kg阶段,屠宰体重对长白猪背最长肌中17种氨基酸含量影响显著(蛋氨酸除外),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肌内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绝大部分氨基酸指标都以110~118 kg阶段极显著高于92.4~100 kg阶段。相关性分析显示,长白猪的多数胴体肉质指标与氨基酸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除眼肌面积、瘦肉率、皮脂率、a24、剪切力、肌内脂肪与部分脂肪酸有显著相关性外,其他胴体肉质性状指标与脂肪酸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氨基酸间相关性很强(蛋氨酸除外),棕榈酸与硬脂酸、亚油酸间,油酸与亚油酸间相关性显著,氨基酸与脂肪酸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除蛋氨酸外,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随屠宰体重的变化呈显著回归关系,即随长白猪屠宰体重的增大其升高或降低的趋势明显。综合分析,长白猪适宜屠宰体重为110~118 kg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宰体重 白猪 最长 氨基酸 脂肪酸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符剑花 闫雪 +2 位作者 吴晶梅 陈才菊 王景妹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产后SU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均4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实施盆... 目的探讨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产后SU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均4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实施盆底肌电刺激联合长针骶刺法治疗,治疗12周后评估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尿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版(pelvic floor function impact questionnaire simplified version,PFIQ-7)评分]。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Ⅰ型肌纤维耐力、Ⅱ型肌纤维耐力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_(max))、功能尿道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pressure leak point pressure,ALPP)值均增大,且联合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FIQ-7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可有效提高产后SUI疗效,促进盆底肌功能及尿动力学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针骶刺法 盆底电刺激 盆底功能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腰背部浅层与深层椎旁肌超声形态特征
10
作者 张珊珊 王艳君 +4 位作者 练志伟 许轶 杨斌斌 梁秋丽 王楚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6-375,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腰背部凸凹侧浅层与深层椎旁肌静息及收缩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侧凸角度影响,分析侧凸角度与椎旁肌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本院2020... 目的:探讨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腰背部凸凹侧浅层与深层椎旁肌静息及收缩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侧凸角度影响,分析侧凸角度与椎旁肌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本院2020年7月~2023年12月收治的21例Cobb角为20°~45°、胸段为主弯的S型AIS患者(男4例,女17例,年龄13.9±1.6岁)和21例健康对照组(男7例,女14例,年龄14.6±1.4岁),通过肌骨超声采集两组胸腰段椎旁肌形态学数据:AIS患者凸、凹侧(健康对照组为左、右侧)竖脊肌、多裂肌静息状态及最大随意等长收缩时肌肉厚度变化。分析两组间胸腰段浅层及深层椎旁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收缩厚度变化率及椎旁肌总静息厚度与总收缩厚度(竖脊肌+多裂肌)等差异,并分析AIS凸侧、凹侧胸腰段椎旁肌结构特征差异。对胸腰段Cobb角与相应节段的竖脊肌、多裂肌的形态学指标(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变化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侧凸严重程度对浅层与深层椎旁肌形态学的影响。结果:AIS患者主胸段Cobb角为31.62°±7.68°,腰段Cobb角为19.52°±6.4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S患者胸段凸侧、凹侧椎旁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及厚度变化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患者胸段竖脊肌静息厚度凹侧小于凸侧,多裂肌静息厚度凸侧小于凹侧(P<0.01),S型AIS患者胸段多裂肌凸侧与凹侧的收缩厚度小于正常人(P<0.05),而胸段竖脊肌凸侧、凹侧的收缩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患者胸段凸侧竖脊肌、凹侧多裂肌收缩厚度变化率明显变小(P<0.05)。AIS患者胸段(凸、凹侧)椎旁肌总静息厚度(竖脊肌+多裂肌)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的数值(左、右侧)无明显差异(P>0.05),且AIS患者胸段椎旁肌总静息厚度凸侧与凹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胸段(凸侧、凹侧)椎旁肌总收缩厚度(竖脊肌+多裂肌)小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S患者腰段凸侧、凹侧多裂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及厚度变化率均显著减低(P<0.05),腰段凹侧竖脊肌收缩厚度变化率小于正常人(P<0.05)。AIS患者腰段凸侧与凹侧椎旁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变化率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IS患者腰段(凸侧、凹侧)椎旁肌总静息厚度(竖脊肌+多裂肌)、总收缩厚度(竖脊肌+多裂肌)均小于对照组(P<0.05)。S型AIS患者主胸段Cobb角与胸段凹侧多裂肌静息厚度、胸段凸侧竖脊肌收缩厚度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3/-0.45,P<0.05),腰段Cobb角与腰段凸凹侧竖脊肌、多裂肌的静息厚度及收缩厚度变化率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S型AIS患者主胸弯凸侧与凹侧椎旁肌是存在不同的肌肉形态学改变,其中凹侧椎旁肌受侧凸畸形的影响更大;腰段双侧深层核心稳定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浅层及深层椎旁肌萎缩及收缩力下降模式不同可能是AIS患者脊柱运动障碍和侧凸进展的关键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 竖脊 多裂 骨超声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长肌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毓幸 陈新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8-1009,共2页
胸腰段是脊柱从胸椎到腰椎的移行区,由于其解剖的特殊性,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导致该区脊柱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是首选治疗方法。传统后正中人路由于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与牵拉。造成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导致顽固性... 胸腰段是脊柱从胸椎到腰椎的移行区,由于其解剖的特殊性,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导致该区脊柱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是首选治疗方法。传统后正中人路由于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与牵拉。造成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等术后并发症。我院对不需要减压的胸腰段骨折采用最长肌多裂肌间隙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入路 胸腰段骨折 治疗方法 椎弓根钉内固定 脊柱骨折 术后并发症 失神经支配 切开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后路微创肌间隙入路寰枢椎侧块融合术(Mis-PALF)手术教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0-333,共4页
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或脱位的经典方式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由中线切开、剥离枕颈部后方肌群显露寰枢椎椎板进行手术。该术式需要纵行切开项韧带,显露寰枢椎的椎板时需剥离多组肌肉止点(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小直肌、头下斜肌、头... 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或脱位的经典方式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由中线切开、剥离枕颈部后方肌群显露寰枢椎椎板进行手术。该术式需要纵行切开项韧带,显露寰枢椎的椎板时需剥离多组肌肉止点(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小直肌、头下斜肌、头半棘肌等),其缺点包括:剥离破坏后方的项韧带、肌肉,术后枕颈部疼痛发生率高;肌肉止点剥离后,对术后枕颈部活动功能造成影响;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造成的失血量较多[1~4]。近5年来,国内外多位学者借鉴腰椎Mis-TLIF技术,报道了由后路肌间隙入路实施寰枢椎固定、融合术[5~9]。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自2018年开始应用此术式(后路微创肌间隙入路寰枢椎侧块融合术Mis-posterior atlantoaxial lateral mass joint fusion,Mis-PALF),并结合显微镜实施该手术,从而达到微创、精确的固定融合。2022年本课题组首次于国内报道了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技术(Mis-PALF)与传统开放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队列比较,证实该术式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快速康复外科的目标,同时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症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寰枢椎融合率良好[9]。目前本术式实施已逾150例,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有效。现将该术式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寰枢椎 项韧带 融合术 枕颈部 间隙 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8
13
作者 单建林 张志成 +5 位作者 陈萌萌 陈浩 贾璞 包利 冯飞 唐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方法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方法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及其深面是否还存在其它结构可作为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隙的解剖标志。结果多裂肌虽有少许纤维与竖脊肌腱膜相连接,仍可视为在竖脊肌腱膜上无起点;在腰部,最长肌在竖脊肌腱膜形成起点,起点的内缘自内上向外下斜行,并发出筋膜向深部延伸副突、横突,由此形成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分隔;在所有20具标本的左右两侧,以此隔膜为解剖标志向深部钝性分离,直接、顺利到达关节突;在竖脊肌腱膜表面未发现任何可作为多裂肌和竖脊肌间隙标志的解剖结构,剥离竖脊肌腱膜后在最长肌和多裂肌表面亦未发现可定位二者间隙的解剖标志;在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内,最长肌的内侧面可见清晰的节段神经及伴随血管。结论竖脊肌腱膜在最长肌内侧向深部的延续是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可靠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入路 多裂 最长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嫩度徐州牛肌肉转录组比较分析
14
作者 沈阳阳 安振江 +7 位作者 高林娜 夏淑雯 陈坤琳 丁强 高运东 薛金果 仲跻峰 王慧利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533,共12页
[目的]探究徐州牛不同嫩度背最长肌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挖掘相关调控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徐州牛肌肉生长调控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江苏地方特色牛种——徐州牛为研究对象,屠宰后对背最长肌进行剪切力测定,依据... [目的]探究徐州牛不同嫩度背最长肌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挖掘相关调控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徐州牛肌肉生长调控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江苏地方特色牛种——徐州牛为研究对象,屠宰后对背最长肌进行剪切力测定,依据剪切力值大小分为高嫩度组6头(剪切力<5.5 kg)和低嫩度组4头(剪切力>7 kg),并对两组肌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数据进行过滤、质控、比对、定量后使用R语言DEseq2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差异极显著基因胱抑素B(cystatin B,CSTB)进行物种相似性比对及蛋白理化性质等分析。[结果](1)转录组结果显示,相对于低嫩度组,高嫩度组中有94个基因上调、37个基因下调,位于前二十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CSTB、VWF、DIRAS3、CDKN1A、CFB等。(2)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凝血、免疫效应、伤口愈合等生物学过程,以及参与脂质代谢的Wnt信号通路等。基因通路网络分析发现,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共同存在CSTB、PRKG1、PLAUR等差异表达基因。(3)牛CSTB基因与羊的相似性最高,为97.96%,其次是猪;蛋白理化性质发现,CSTB含有98个氨基酸残基,不稳定系数为33.17(<40),为稳定蛋白;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CSTB主要是由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构成;STRING在线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CSTB可能与CTSH、WC1-10、CTSB等存在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影响徐州牛肌肉不同嫩度的差异表达基因CSTB、VWF、DIRAS3、CDKN1A、CFB等。研究结果可为牛肉品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牛 最长 转录组测序 肉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发育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健 魏亚楠 +4 位作者 李法磊 张慧琳 李东伟 刘勇 徐高骁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87-2197,共11页
骨骼肌是畜禽的主要产品、人类重要的肉食品和蛋白质来源,也是养殖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位于肌膜和基膜之间的骨骼肌卫星细胞(SCs)是骨骼肌的干细胞,其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在动物出生后机体骨骼肌发育、维持和损伤后再生修复等生命活动中都... 骨骼肌是畜禽的主要产品、人类重要的肉食品和蛋白质来源,也是养殖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位于肌膜和基膜之间的骨骼肌卫星细胞(SCs)是骨骼肌的干细胞,其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在动物出生后机体骨骼肌发育、维持和损伤后再生修复等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动物肌肉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和细胞膜内的一类长度>200 nt的具有较低或无编码能力的RNA分子,通过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发挥靶微小RNA(miRNA)分子吸附海绵作用,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与分化调控及器官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随着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与调控牛、羊、猪、猴、鸡及鼠等动物骨骼肌发育有关的lncRNA被发现和报道。lncRNA具有调控SCs的激活、增殖、分化及脂质代谢等肌肉发育的作用。作者对骨骼肌SCs增殖、分化过程中关键lncRNA、上下游靶点、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lncRNA调控骨骼肌SCs的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和技术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畜禽肌肉发育、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卫星细胞 链非编码RNA 分化 增殖 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萌晨 拾一方 +10 位作者 李龙域 张立博 贾杰 龚克 时利军 尚春风 尚国伟 陈松峰 寇红伟 毛克亚 刘宏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腰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完整。根据是否伴有滑脱及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无滑脱组(28例)、Ⅰ度滑脱组(46例)和Ⅱ度滑脱组(34例)。在腰椎轴位MRI的L5下终板层面测量椎体横截面积(V 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S CSA)、多裂肌横截面积(MF CSA)以及关节突关节角度(FJA),并计算平均关节突关节角度(mFJA)、多裂肌相对横截面积(MF rCSA)、竖脊肌相对横截面积(ES r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率(MF FIR)及竖脊肌脂肪浸润率(ES FIR)。比较三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V CSA、mFJA、MF CSA、ES CSA、MF rCSA、ES rCSA、MF FIR以及ES FIR之间的差异,并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病程、BMI、mFJA、MF rCSA、ES rCSA、MF FIR、ES FIR等参数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BMI、V CSA、mFJA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滑脱组女性患者(29%)占比显著低于Ⅰ度滑脱组(61%)和Ⅱ度滑脱组(76%)(P<0.05);无滑脱组的身高(1.68±0.06m)相较于Ⅰ度滑脱组(1.64±0.75m)和Ⅱ度滑脱组(1.63±0.54m)更高(P<0.05),病程相较于Ⅰ度滑脱组和Ⅱ度滑脱组更短(P<0.05)。三组间MF CSA、MF rCSA以及ES F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滑脱组的ES CSA和ES rCSA(3183.2±1196.38mm^(2)和2.14±1.11)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2579.28±896.56mm^(2)和1.65±0.65)及无滑脱组(2401.40±742.98mm^(2)和1.56±0.58)(P<0.05);Ⅱ度滑脱组的MF FIR(40.70±14.05)%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30.39±12.98)%及无滑脱组(26.69±9.96)%(P<0.05);Ⅰ度滑脱组与无滑脱组间ES CSA、ES rCSA和MF 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81,95%CI:1.120~7.062,P=0.028)及MF FIR增加(OR=1.044,95%CI:1.003~1.088,P=0.034)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滑脱程度较重的双侧峡部裂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更严重,并且出现了竖脊肌的肥大,女性及MF FIR增加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性腰椎滑脱 椎旁 脂肪浸润 横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参数成像评价腰部多裂肌损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 毛译 +7 位作者 王雁 袁林 孙豪 李盈盈 毛鹏 朱谦 张明博 闫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2-438,共7页
目的:应用超声多参数成像评估慢性腰痛病人与无症状者腰部多裂肌超声影像特征。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前瞻性纳入慢性腰痛病人(腰痛组)与无症状志愿者(无症状组)各60人,由2位超声医师分别测量受试者多裂肌厚度、面积,L3筋膜厚度以... 目的:应用超声多参数成像评估慢性腰痛病人与无症状者腰部多裂肌超声影像特征。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前瞻性纳入慢性腰痛病人(腰痛组)与无症状志愿者(无症状组)各60人,由2位超声医师分别测量受试者多裂肌厚度、面积,L3筋膜厚度以及多裂肌弹性模量。分析上述参数的一致性、随腰椎节段的变化趋势,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上述超声参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随着腰椎节段的增加,多裂肌的厚度和面积均不断增加。腰痛组与无症状组相比,L3~4、L4~5多裂肌厚度显著减低,L2~3、L3~4、L4~5多裂肌面积显著减低;L3筋膜厚度及多裂肌弹性显著增加。结论:腰痛病人腰部多裂肌超声影像特征可发生明显变化,提示腰部多裂肌损伤可能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多裂 视觉模拟评分法 超声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评估
18
作者 冯思仪 李艳娇 +1 位作者 钟锐 郭俊彪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25-1532,共8页
目的 分析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DLSS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肌肉锻炼+四维牵引,40例)和对照组(常规肌... 目的 分析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DLSS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肌肉锻炼+四维牵引,40例)和对照组(常规肌肉锻炼,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肌肉锻炼,观察组接受肌肉锻炼+四维牵引治疗,治疗4周。进行超声多模态检查,比较两组腰肌肌群形态学、力学性能、腰椎活动度、间歇性跛行距离、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多裂肌厚度、多裂肌周长、多裂肌横截面积、压痛阈、腰椎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多裂肌剪切波速度(SWV)、多裂肌杨氏模量、肌张力、屈曲伸直比均小于对照组(P <0.05),间歇性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12个月期间,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四维牵引联合肌肉锻炼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DLSS患者的临床症状、肌肉功能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四维牵引 肉锻炼 超声多模态 多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6
19
作者 黎庆初 胡辉林 +2 位作者 刘宝戈 闫慧博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微创 多裂间隙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子华 刘丹 +4 位作者 陈鑫营 陈建威 曾红生 方磊 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神经损伤 开窗 椎旁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