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菌发酵植物源杀菌剂的成分测定及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自平 李市场 +2 位作者 龚明贵 张亚娟 白轶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83,M0007,共9页
为了明确通过发酵方式得到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主要成分和体外抑菌能力,采用液质联用法对杀菌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96孔板微量肉汤法和菌落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杀菌剂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杀菌剂中一共有598种物质... 为了明确通过发酵方式得到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主要成分和体外抑菌能力,采用液质联用法对杀菌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96孔板微量肉汤法和菌落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杀菌剂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杀菌剂中一共有598种物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种类最多(146种),而酚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占比29.38%)。杀菌剂对5种动物源性细菌的抑菌能力较差,MIC≥10%;对4种腐败真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EC_(50)>16%;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较为理想,EC_(50)<9%,其中对芹菜尾孢的抑菌能力最强,EC_(50)=2.74%、MIC=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发酵 植物源杀 液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发酵对如式香肠营养与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蒋云升 于海 +1 位作者 汪志君 王畏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01-305,共5页
以米酒乳杆菌L04、耳式葡萄球菌C131和德巴利汉逊酵母Y163为复合发酵剂研制一种新型如式香肠,以不接菌的自然发酵样品为对照,测定其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结果显示:优配方组起始菌数构成比L04:C131:Y163为1:2:1的氨基... 以米酒乳杆菌L04、耳式葡萄球菌C131和德巴利汉逊酵母Y163为复合发酵剂研制一种新型如式香肠,以不接菌的自然发酵样品为对照,测定其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结果显示:优配方组起始菌数构成比L04:C131:Y163为1:2:1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3%、54%;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分别提高59%、45%;脂肪酸构成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之比由1.0:1.1:0.4优化为1.0:1.2:0.5;醛类、酮类香气物质分别提高62.07%、13.96%,理想效果归于C131作用以及与其他菌的巧妙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式香肠 多菌复合发酵 氨基酸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乳酸菌发酵苹果汁香气成分 被引量:59
3
作者 李维妮 郭春锋 +2 位作者 张宇翔 魏建平 岳田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6-154,共9页
以乳酸菌单一菌种和多菌组合分别发酵苹果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发酵过程中苹果汁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9组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结合不同香气物质的阈值与香气值... 以乳酸菌单一菌种和多菌组合分别发酵苹果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发酵过程中苹果汁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9组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结合不同香气物质的阈值与香气值分析特征香气成分,并对各组苹果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苹果汁的OD值呈对数上升趋势。各组苹果汁中共鉴定出48种香气成分,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酚类,其中酯类是各发酵组中种类最多且含量最大的香气类别,其次是醇类。9组苹果汁的主要香气成分和香气值较大并有突出贡献的特征香气成分均为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和乙酸己酯等。多菌发酵和单菌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含量及香气值差异显著(P<0.05),说明多菌发酵中醇类、酯类和其他类香气物质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单菌发酵,且赋予苹果汁更强烈的果香、青香和花香。多菌发酵组的总体感官评分高于单菌发酵组,当副干酪乳杆菌20241、动物双歧杆菌6165、嗜热链球菌6063、嗜酸乳杆菌6005活菌数比为1∶1∶1∶1时,感官评分最优。研究结果为今后乳酸菌在发酵果蔬汁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汁 乳酸 多菌发酵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菌渣开发饲料蛋白质替代源的菌种筛选与多菌共同发酵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志香 王一鸣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4期19-22,共4页
本研究筛选了适合分解利用废菌渣的大型食用真菌和多种酵母菌,通过菌种的优化组合,采用单独培养和多菌共同发酵工艺,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废菌渣生产为饲料蛋白质替代源。以实现废物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减少环境污染,拟在探索建立... 本研究筛选了适合分解利用废菌渣的大型食用真菌和多种酵母菌,通过菌种的优化组合,采用单独培养和多菌共同发酵工艺,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废菌渣生产为饲料蛋白质替代源。以实现废物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减少环境污染,拟在探索建立循环经济链条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蛋白质替代源 大型食用真 酵母 多菌共同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混合发酵酿造苹果醋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卢怡 苏有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86,共3页
研究多菌混合发酵酿造苹果醋的工艺,主要考察温度、菌种量和糖度对苹果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的酿造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多菌混合发酵法酿造苹果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0℃、接菌种量为原料质量的10%、原料糖度为15%,发酵周期8... 研究多菌混合发酵酿造苹果醋的工艺,主要考察温度、菌种量和糖度对苹果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的酿造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多菌混合发酵法酿造苹果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0℃、接菌种量为原料质量的10%、原料糖度为15%,发酵周期8~10天。多菌混合发酵法简化了工艺,具有周期短、经济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果醋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混合发酵 苹果醋 工艺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种双重发酵粗饲料提高其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立新 张红肖 +1 位作者 李华启 伍丁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32,共3页
本研究采用筛选优质多种菌株和双重发酵新工艺 ,对以花生壳和麦草为主的粗饲料进行多菌种双重发酵处理 ,然后测量多菌双重发酵粗饲料营养成分 ,并进行育肥猪的饲养试验 ,发现多菌双重发酵粗饲料、粗纤维降解率达 4 6 2 1% ,粗蛋白含... 本研究采用筛选优质多种菌株和双重发酵新工艺 ,对以花生壳和麦草为主的粗饲料进行多菌种双重发酵处理 ,然后测量多菌双重发酵粗饲料营养成分 ,并进行育肥猪的饲养试验 ,发现多菌双重发酵粗饲料、粗纤维降解率达 4 6 2 1% ,粗蛋白含量提高 116 93% ,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用其饲喂育肥猪 ,猪的生长速度提高 16 2 % (P <0 0 5) ,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 7 86 %和4 5 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饲料 多菌双重发酵 育肥猪 日增重 饲料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协同发酵萝卜过程中不同盐浓度对菌相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黄道梅 胡露 +7 位作者 贾秋思 郑秀艳 孟繁博 陈曦 李国林 李咏富 林茂 刘书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6-43,共8页
采用传统培养计数方法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以自然发酵12%盐度的工业化盐渍萝卜为对照,对多菌协同发酵不同盐度(8%、10%、12%)工业化盐渍萝卜... 采用传统培养计数方法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以自然发酵12%盐度的工业化盐渍萝卜为对照,对多菌协同发酵不同盐度(8%、10%、12%)工业化盐渍萝卜过程中(188 d)菌相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发酵方式盐渍水中菌落总数均维持在10~5~10~8CFU/m L左右,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缓慢上升至平稳的变化趋势。乳酸菌受盐度影响较大,其数量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其中自然发酵盐渍萝卜比多菌协同发酵萝卜乳酸菌数低;酵母菌因其耐盐性较强受盐度影响较小,但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数量不断增加,且4种发酵方式之间酵母菌数无明显差异。4种方式盐渍萝卜中的细菌种类及真菌种类相似,优势细菌包括Weissella cibaria、Lactobacillus curvatus、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actobacillus plantarum、Halomonas taeanensis等,其中乳酸菌占绝大多数;优势真菌包括Kodamaea ohmeri、Debaryomyces sp.、Candida sp.等,酵母菌为主要菌群。发酵至88 d后,自然发酵中的优势细菌种类略高于多菌协同发酵;盐度的增加明显抑制了部分细菌的生长,使细菌种类及数量明显降低。自然发酵与多菌协同发酵的真菌种类在发酵过程中无明显差异,但酵母菌数量前者多于后者;不同盐浓度的酵母菌并无明显差异,发酵28 d,二次加盐使得酵母菌的种类及数量产生了差异,盐度的增加抑制了部分酵母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萝卜 多菌协同发酵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蔡静 张紊玮 +1 位作者 贠建民 武建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酵母菌、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混合发酵菌剂进行固态发酵,结合正交试验,建立并优化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以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1∶1∶2)为混合菌... 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酵母菌、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混合发酵菌剂进行固态发酵,结合正交试验,建立并优化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以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1∶1∶2)为混合菌剂,接种量1.0%,尿素添加量1.0%,30℃发酵48 h,含水量60%,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58.7%;粗纤维、粗淀粉和粗灰分含量均显示下降;氨基酸总含量增加了1.08倍,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了95.9%;维生素B1、B2的含量也有显著提高;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T 5009.23—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体蛋白 多菌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酱缸工艺读《齐民要术·作酱法》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德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24,30,共4页
传统发酵调味品酿造工艺符合自然法则,多菌是发酵的根本,常温是发酵的条件。常温发酵生化反应慢,长期酿造不可避免。从《齐民要术.作酱法》被历史尘封的事实,说明挖掘传统酿造工艺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发酵调味品 多菌常温发酵 传统酿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酱油酿造工艺的改革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德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酱油酿造工艺的改革要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多菌(酶)混合发酵是传统工艺的核心,任何高新技术用于酱油改革,都必须与之相结合,以中日两国酱油工艺改革的历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工艺改革 传统工艺 多菌(酶)混合发酵 风味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利用微生物继承和发展酱油传统工艺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德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0,共4页
文章从科学利用微生物酿造酱油的含义入手,闻明传统工艺符合自然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以中日两国酱油工艺变革说明"多菌常温混合发酵"是生产优质酱油的客观需要,和"采用冷温高盐稀态工艺促进我国新一轮酱油工艺变革"... 文章从科学利用微生物酿造酱油的含义入手,闻明传统工艺符合自然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以中日两国酱油工艺变革说明"多菌常温混合发酵"是生产优质酱油的客观需要,和"采用冷温高盐稀态工艺促进我国新一轮酱油工艺变革"的盲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多菌常温混合发酵 风味 平衡调和 客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