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电图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金翔 吕飞舟 +3 位作者 马晓生 夏新雷 郑超君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9-434,共6页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 :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责任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S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贾瑞平 蔡然泽 顾宇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48-951,954,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多。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弯、腰椎退行性滑脱等一系列因腰椎退变而引发的腰、腿疼痛的症候群[1,2]。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多。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弯、腰椎退行性滑脱等一系列因腰椎退变而引发的腰、腿疼痛的症候群[1,2]。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是退行性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指征明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如何选择合适、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变 多节 退行性脊柱侧弯 疗效研究 手术指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估新指标
3
作者 张静 黄钟轶琛 +3 位作者 文冬琳 章瑶 王怡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0,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椎旁肌等亚结构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与节段稳定性的关系,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并通过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及棘间韧带水肿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小关节间隙增大、黄韧带增厚及邻近节段椎小关节积液增多为潜在失稳和失稳的危险因素。区分节段稳定与否的最佳临界值为椎间关节间隙<0.99 mm和黄韧带厚度<3.54 mm。结论: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和棘间韧带水肿与节段稳定性显著相关,有助于识别适合单纯减压手术的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稳定性 椎小关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用于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2年随访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利元 张承旻 +6 位作者 罗磊 赵晨 侯天勇 罗飞 代飞 何清义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4例,融合组27例。应用腰椎疼痛视觉模拟指数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高度、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术式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6.2(23~31)个月。两组病例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较融合组保留了更多的腰椎整体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因融合而丢失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两组病例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邻近上一椎间高度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SD方面,融合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临床干预。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活动度,减缓ASD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多节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 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阮狄克 王德利 何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椎板或节段椎板开窗减压并固定,其中固定2节段27例,3节段9...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椎板或节段椎板开窗减压并固定,其中固定2节段27例,3节段9例,4节段2例。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腰腿痛采用VAS评分,椎间融合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二维重组CT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28.9%)。平均随访31个月,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3.44±2.94分增加到术后23.39±3.88分(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03±1.89分改善至术后3.08±3.33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9.28±2.39分降到术后1.65±2.69分(P<0.01)。X线平片评估示37例为不确切性骨融合,1例为假关节形成;12例二维重组CT评估示骨融合7例,不确切性骨融合5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相对适应证的前提下,多节段节段内固定能够促进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减少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退行性腰椎疾病 多节 内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万根 申才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207-3210,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amen lumbar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amen lumbar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的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评分、Os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障碍评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以及腰椎曲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行PLIF的患者比较,行MIS-TLIF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伤口引流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较低(P <0.05),行MIS-TLIF的患者术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腰疼VAS评分低于行PLIF的患者(P <0.05)。而对于ODI功能障碍得分,其在术后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患者低于PLIF组(P <0.05)。结论与行PLIF的患者比较,经MIS-TLIF治疗的患者其术后的临床效果较好,且VAS腰疼评分和ODI功能障碍评分低于PLIF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展 李宗阳 +5 位作者 万顺 张新胜 来佳辉 简磊 史家兴 罗建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 目的: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和单纯TLIF手术治疗的双节段LDD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n=36)和对照组(行TLIF手术,n=3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随次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隙高度,在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MRI上记录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术后的LL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对照组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硬膜撕裂、断钉断棒和融合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治疗双节段LDD能够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腰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TLIF手术,早期可以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IntraSPINE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邻近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超 阮狄克 +3 位作者 何勍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 退行性 减压 内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楚野 梁斌 +1 位作者 曾佳兴 谷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
关键词 邻近退变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融合区 发生率 症状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加宁 田伟 +1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邻近退变性疾病 再手术 年龄 融合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并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术对多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伯明 杨操 +2 位作者 杨述华 刘克斌 何小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8例患者接受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手术。临床结果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Odom标准,并对融合率...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8例患者接受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手术。临床结果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Odom标准,并对融合率、颈椎曲度和手术并发症进行了评估。结果 28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9~36个月)JOA评分,术前(7.54±0.78),术后3d(10.82±0.93),术后6个月(14.14±0.74),终访时(13.86±1.22),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椎影像资料显示牢固融合25例(89.3%),平均融合时间5.9个月。颈椎曲率为术前(14.96±1.90)°,术后3d(26.89±3.78)°,术后6个月(25.86±3.67)°,终访时(24.89±3.69)°,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多节段颈椎退变病中应用颈椎间盘切除自体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取得了有效减压和稳定脊柱等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多节颈椎间盘切除融合 自体骨 动态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汉清 邱婉 +6 位作者 吴继功 谭荣 高博 孙靖 王加旭 陶有平 陈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7-504,共8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353例,有1...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353例,有11例患者发生融合术后AVCF,均为女性,年龄70±7.2岁(61~83岁),其中T12椎体骨折1例,T12合并L1椎体骨折1例,L1椎体骨折4例,L2椎体骨折2例,L1合并L2椎体骨折1例,L3椎体骨折1例,L3合并T11椎体骨折1例。依据AVCF患者的骨折特点,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3例发现骨折时已趋于愈合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采用抗骨质疏松等保守治疗;3例单纯骨折无严重神经损伤症状,采用局麻下后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5例骨折合并下肢神经压迫症状,采用后路翻修、椎管减压、向上延长固定术治疗。随访24.5±6.4个月(24~31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定期复查,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融合术后AVCF的发生率为3.1%(11/353)。腰痛VAS评分术前5.2±2.3分,术后1周3.5±1.8分(P<0.05),末次随访时3.9±2.0分(P<0.05);下肢痛VAS评分术前7.1±2.2分,术后1周3.0±1.6分(P<0.05),末次随访时3.7±1.9分(P<0.05);腰椎JOA评分术前14.8±5.6分,术后1周21.5±4.2分(P<0.05),末次随访时18.7±3.9分(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JOA改善率(recovery rate,RR),优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临床疗效满意率72%。共有4例(36%)患者出现5例次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深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切开清创灌洗引流,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双下肢无力加重,出现尿潴留,术后再次行椎管减压、骨水泥螺钉延长固定,翻修术后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功能不全,经限盐限水、强心利尿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椎体压缩骨折,给予PKP骨水泥强化治疗;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AVCF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再次翻修延长固定。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VCF多发生在胸腰段,以老年女性多见,单纯AVCF不伴神经症状采取PKP治疗,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AVCF采取腰椎翻修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VCF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骨折 脊柱内固定术 邻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金伟 邹伟民 +1 位作者 许汉权 吕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49-2450,2452,共3页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它主要是指成年以后既往没有腰椎侧凸病史的患者由于椎间盘退变、双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退变等原因出现的原发性侧凸[1]。DLS患者往往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早...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它主要是指成年以后既往没有腰椎侧凸病史的患者由于椎间盘退变、双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退变等原因出现的原发性侧凸[1]。DLS患者往往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病情隐匿,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后期部分椎体滑脱移位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压迫以及顽固性的腰腿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手术治疗被临床一致认为是治疗严重型DLS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患者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恢复平衡,延缓脊柱畸形的发展,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经验 固定治疗 减压融合 椎间盘退变 LUMB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清华 彭文 +4 位作者 陈忠羡 刘一涛 冯志强 雷洪後 付兆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1-817,共7页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脊柱外科对4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相邻节段已出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通过动态固定椎弓根螺...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脊柱外科对4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相邻节段已出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通过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进行Topping-off手术,其中男性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6岁(52~76岁);双节段手术32例,三节段手术11例;L2/3动态固定8例,L3/4动态固定19例,L4/5动态固定16例;头端动态固定39例,尾端动态固定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动态固定节段与其相邻节段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椎间盘高度(DSH)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等。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7±16min(90~1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280±72ml(200~450ml),平均住院时间9±2d(7~12d);腰/腿痛VAS和ODI术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前动态固定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低于或等于Ⅴ级时术前与术后1年椎间盘退变情况有差异(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ROM、DSH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能够保留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一定的活动度,有效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以及椎间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退变 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 腰椎退行性疾病 Topping-off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邻近节段退变的手术策略
15
作者 马军 杨伟民 +2 位作者 朱裕成 王冰 郑红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47-948,共2页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往往伴有邻近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对这些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给制定手术方案带来困难。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伴邻近节段退变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例,在对滑...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往往伴有邻近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对这些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给制定手术方案带来困难。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伴邻近节段退变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例,在对滑脱节段减压融合的同时对邻近节段退变均进行了相应处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邻近退变 手术策略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突出 不稳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节段不稳的影像诊断进展
16
作者 李生文 沈忆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0-952,共3页
腰椎节段不稳(l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LSI)被认为是引起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1]。腰椎退行性变、创伤、肿瘤、炎症以及各种腰椎手术都可以引起LSI。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其对LSI的诊断作用日益重要。
关键词 腰椎不稳 影像诊断 腰椎退行性 坐骨神经痛 腰椎手术 影像技术 诊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双节段融合术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薛鹏飞 陈佳佳 +3 位作者 徐冠华 保国锋 李卫东 崔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0-535,共6页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单/双节段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情况,分析上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LIF的退行性腰椎...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单/双节段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情况,分析上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LIF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共49例,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8.6(41~72)岁,随访时间33.0±6.3(25~43)个月,根据融合节段分为L4/5组26例;L4-S1组23例。收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上邻近节段FJ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依据Weishaupt分级评估FJ退变特征及退变分级,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BMI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4/5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侵蚀的发生率分别为51.9%、38.4%;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73.1%,67.3%。L4-S1组术前发生率分别为67.3%、34.8%;末次随访时发生率分别为97.8%、60.9%。末次随访时,L4/5组邻近FJ重度退变率为52%,L4-S1组为78.2%。术前L4/5组椎间隙高度、关节突角不对称度分别为8.95±0.38mm、7.79°±0.21°;L4-S1组分别为8.65±0.63mm、7.90°±0.09°;末次随访时,L4/5组分别为8.33°±0.51mm、10.43°±0.33°;L4-S1组分别为7.68±0.53mm、12.06°±0.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双节段融合固定较单节段更易引起上邻近节段FJ退变,且更容易引起关节突的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邻近退行性 突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疾病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克骏 米明珊 +2 位作者 白海明 麻承德 伍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2-863,共2页
传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方法是采用椎弓根钉非动态固定系统,但患者术后病变节段活动度降低甚至丧失,并伴有慢性腰痛、临节段退变加速,因此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1-3]。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 传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方法是采用椎弓根钉非动态固定系统,但患者术后病变节段活动度降低甚至丧失,并伴有慢性腰痛、临节段退变加速,因此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1-3]。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用于稳定腰椎的非融合性椎弓根系统,Dynesys在传统椎弓根坚强内固定系统上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腰椎退行性 椎弓根系统 临床疗效 病变 相邻 椎间隙高度 手术 螺钉位置 退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俞仲翔 詹红生 +1 位作者 史萌 邹翰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7-634,共8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14.5岁;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11.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患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椎间孔面积(IFA)改变情况比较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8.4±8.2个月(8~36个月).OLIF组术中出血量129.2±15.2ml,手术时间81.2±17.4min;PLIF组术中出血量205.6±23.8ml,手术时间127.8±26.2min,OLIF组均较PLIF组显著降低(P<0.05).OLIF组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膜、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PLIF组出现3例术中硬膜囊破裂,行术中硬膜囊修补术,其中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39±0.82分、1.43±0.58分、(20.61±4.2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97±0.66分、1.22±0.75分、(13.47±4.56)%.P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75±1.28分、1.54±0.79分、(21.88±5.9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60±1.14分、1.61±1.15分、(15.12±4.71)%.两组术后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10.54±0.88mm、20.86±2.67mm、206.24±11.45mm^2;P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8.52±1.27mm、23.18±2.26mm、227.74±12.89mm^2.两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一致,但O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邻近退变 腰椎融合术后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阳 李放 +3 位作者 单建林 关凯 赵广民 文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问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l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O.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疾病 动态内固定 Dynesys系统 相邻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