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名名 韩冰 +3 位作者 张珍珍 张金庆 何蔚 闫硕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2020年4-6月)40例,术后3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对照组(2020年7-9月)35例,术后6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1)比较2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值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比较2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3)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出院前表面肌电信号RMS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RMS值、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及椎体不稳等不良事件。结论多节段腰椎内固定术后3周开始腰背肌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腰背肌锻炼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席健伟 马超 +4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 脊柱融合 后路短减压固定融合 脊柱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3
作者 梅俊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24-26,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实施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 d,两组疼痛评分低于术后3 d,且术后3 d、6 d,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4周,两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脊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P<0.05)。结论: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均能有效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但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但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脊柱骨折 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变疗效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萌萌 唐海 +5 位作者 贾崇哲 贾璞 陈浩 包利 冯飞 李锦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9期34-36,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并比较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变的疗效。方法在Pub Me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目的系统评价并比较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变的疗效。方法在Pub Me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I)中检索Coflex手术和P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变的对照研究,观察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ODI)评分、腰推节段活动度(ROM)评分。使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研究,包括613例患者,其中Coflex组274例、PLIF组3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组ODI评分(WMD=-0.01,95%CI:-0.43~0.41)、VAS评分(WMD=-0.11,95%CI:-0.23~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Coflex组ROM评分优于PLIF组(WMD=6.20,95%CI:5.81~6.60)。结论 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变疗效相当,但前者在腰椎活动度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后路椎间融合固定动态稳定 融合 融合 腰椎退行性病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学伟 魏斐 +3 位作者 魏颖 杨涛 张军 耿立成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TLIP阻滞组(T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TLIP阻滞组(T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组(TD组),每组30例。T组全麻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双侧TLIP阻滞,TD组全麻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双侧TLIP阻滞,C组不予TLIP阻滞,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6、12、24、36、48 h静息时和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Bruggemann舒适量表(BCS)评分,术后48 h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量,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与C组比较,T组术后2、6、12 h以及TD组术后2、6、12、24、36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T组比较,TD组术后24、36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术后2、6、12、24、36 h BCS评分明显增加(P均<0.05);与T组比较,TD组术后24、36 h BCS评分明显增加(P均<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术后48 h内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曲马多补救量均明显减少(P均<0.05),而T组与TD组比较P均>0.05。T组和TD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均<0.05),而T组与TD组比较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可有效缓解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疼痛,延长TLIP阻滞的镇痛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 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 镇痛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术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腰椎功能及椎旁肌的影响
6
作者 石海龙 殷铁林 +1 位作者 张华 王祥善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3期2389-2392,共4页
目的分析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术式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腰椎功能及椎旁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5例患者中接受MIS-TLIF治... 目的分析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术式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腰椎功能及椎旁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5例患者中接受MIS-TLIF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微创组,接受传统切口椎间固定融合术的43例患者纳入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腰椎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疼痛指数量表(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椎旁肌功能、血清疼痛介质指标[血一氧化氮(NO)、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_(2)(PGE_(2))]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M-JOA评分、VAS评分均相对术前降低,且微创组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多裂肌横截面积均下降,且微创组高于传统组,多裂肌脂肪沉淀等级均升高,且微创组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NO、SP、PGE 2指标均下降,且微创组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并发症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MIS-TLIF相比较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可提高手术效果,恢复腰椎功能,保护椎旁肌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 开放 腰椎功能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ADS并椎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7
作者 练继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498-2501,共4页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并椎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ADS并椎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内固定组(n=3...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并椎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ADS并椎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内固定组(n=30),分别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和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7 d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痛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测定患者的疼痛水平;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定患者的腰椎功能水平;使用影像学检查患者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突(Lumbar lordosis,LL)变化;术后3 m使用肌张力测试仪测试患者腰部前屈、后伸的躯干肌力和活动度,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 m的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低于内固定组,JOA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联合组术后脊柱Cobb角高于内固定组,两种患者的TK、LL角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3 m的腰椎躯干肌力、活动度均高于内固定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m复发率均低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可有效缓解ADS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腰椎活动能力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腰椎后路短减压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8
作者 罗思进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6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计80例,均被收治于河池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择期采取手术治疗,按照治疗期间所用术式分...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计80例,均被收治于河池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择期采取手术治疗,按照治疗期间所用术式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前者应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后者予以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测定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相应的手术方案后,指标测定数值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前,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测定上述指标,其中观察组伤椎前缘平均高度较高,Cobb角较小,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选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可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纠正畸形,促进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值得借鉴以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多节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开放式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经皮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树仁 李卓 +3 位作者 王连波 赵桂松 贾晨光 付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以是否发生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建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存在并发症、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合并脊柱外结核、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前术后合并症、术后结核药物耐药,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作为自变量,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风险,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结核 腰椎结核 内固定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时行植骨融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9
12
作者 林家钟 李亮 +1 位作者 王新家 吴锦欢 《循证医学》 CSCD 2010年第4期218-224,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期行植骨融合的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1966-2009年)、EMBASE(1980-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等数据库。手工检索6种主要中文... 目的系统评价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期行植骨融合的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1966-2009年)、EMBASE(1980-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等数据库。手工检索6种主要中文骨科杂志。收集比较后路短节段固定同时行植骨融合与非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4篇,221例患者,按植骨融合手术方式不同分成3个亚组,Meta分析结果表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期行椎体后外侧或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与非融合组比较,二者在防止术后后凸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及内固定物失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同时行椎体后外侧加椎体内植骨融合与非融合组比较,在防止术后后凸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和P<0.0001)。植骨融合组与非植骨融合组在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植骨融合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普遍高于非融合组,且术后伴随相当比例的供骨区疼痛。结论单纯的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或椎体内植骨融合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效果并不优于非植骨融合组,同时行椎体内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对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时可能是需要的。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增加证据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固定 植骨 融合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关节间隙植骨用于腰椎多节段融合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常太 张良 +2 位作者 王强 王英民 徐宏兵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8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小关节间隙植骨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横突间植骨组(A组)52例同时采用异体骨横突间植骨的方法,小关节间隙植骨组(B组... 目的:探讨小关节间隙植骨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横突间植骨组(A组)52例同时采用异体骨横突间植骨的方法,小关节间隙植骨组(B组)36例同时采用小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2周~5年,平均1年2个月.根据Oswestry评分标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并观察术后1年的X线、CT,比较两组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得到较高评分.术后1年时两组评分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与CT显示植骨愈合情况相差不明显.结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小关节间隙植骨术与横突间植骨术相比,出血少,术后近期腰腿痛解除效果好,远期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椎管狭窄症 腰椎 小关 多节腰椎管狭窄症 横突间植骨 间隙 多节融合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全椎板切除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利宾 袁鑫 +2 位作者 鲁世保 陈学明 张衍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1期92-95,99,共5页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连续的具备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条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连续的具备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条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接受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对照组接受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分别于术后3 d开始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指标包括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评分、伤椎椎体压缩率、矢状面Cobb角,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和矫正度保持方面。结果随访结束后试验组有28例,对照组有25例。末次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椎体压缩率、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迟发神经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试验组无螺钉及钛棒弯曲断裂,有2例出现螺钉松动。对照组有1例出现螺钉断裂,3例出现螺钉松动。结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在治疗AO分型A1型及A3.1型胸腰段骨折时均可使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得到满意恢复。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在治疗AO分型A1型及A3.1型胸腰段骨折时在术后畸形矫正、保持及手术时间方面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伤椎 固定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杜鑫冲 王军 +3 位作者 赵御森 李化光 马朋朋 杨新明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8期80-85,共6页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93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93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后路经伤椎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3、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以及术后内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3及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3和6个月低于术后2周,术后6个月低于术后3个月(P<0.01)。术后2周、3及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患者伤椎功能、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及降低内固定失败率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 压缩性 椎弓根内固定 椎弓根内固定 视觉模拟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凌挺 徐宏光 王弘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在我科诊疗并接受腰椎融合术的61例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主要分为单节段组和多节段组。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以...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在我科诊疗并接受腰椎融合术的61例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主要分为单节段组和多节段组。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以及Pfirrmann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年后随访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但在末次随访评分中,多节段组明显高于单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多节段组患者上、下邻近节段的Pfirrmann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节段组,而椎间隙高度则明显小于单节段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多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较单节段融合术更易发生退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邻近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后矫正丢失及相关因素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茂生 杨民 +3 位作者 丁国正 王林 谢加兵 陆汉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54-658,共5页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后矫正丢失情况并分析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的48例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3~60(45.98±8.20)岁;骨折节段为L2...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后矫正丢失情况并分析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的48例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3~60(45.98±8.20)岁;骨折节段为L2-L4。测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e height,AVH),伤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及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angle,LKA)并计算随访中局部椎间盘角度(segmental discal angle,SDA),LKA,AVH的丢失(分别表示为LoSAD,LoLKA,LoAVH);评估术前载荷分享评分(load-sharing scores,LSS),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和邻近椎间盘损伤(intervertebral disc injuries,IDIs)。分析年龄,随访时间,LSS,TLICS,IDIs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6.13±5.39)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LKA,AVH,VW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LKA较术后1周丢失(5.70±3.17)°,末次随访AVH较术后1周丢失(4.31±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W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SDA(r=0.706,0.579,0.449)和LoLKA随LSS、TLICS和IDIs增加而加重,LoAVH随LSS、TLICS增加而加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SS评分增加均为LoSDA、LoLKA、LoAVH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间盘角度和伤椎高度有不同程度丢失,且多因素分析提示均与骨折的载荷分享评分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固定 矫正丢失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小彬 徐启飞 赵广辉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腰椎功能及硬膜囊面积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单节段LSS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腰椎功能及硬膜囊面积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单节段LSS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微创组予以小切口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ILF)。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 d、3 d免疫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疼痛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低,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较短(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与常规组(12.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降低,且微创组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改善,且微创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微创组总满意度(95.74%)显著高于常规组(80.85%)(P<0.05)。结论同传统PLIF相比,TILF治疗单节段LSS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引流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椎管形态恢复,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硬膜囊面积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斌 王与荣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39-541,共3页
复习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文献 ,揭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以关节突肥大增生、椎体间不稳和椎管狭窄多见 ;这一病理变化以上方相邻节段多见。加行内固定术患者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时间缩短 ,其原因主要... 复习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文献 ,揭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以关节突肥大增生、椎体间不稳和椎管狭窄多见 ;这一病理变化以上方相邻节段多见。加行内固定术患者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时间缩短 ,其原因主要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所受压力增加 ,活动度增大以及术后脊柱曲度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内固定 邻近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国鹏 张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6期50-53,共4页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指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区域邻近节段(上或下)的退行性病变。近年来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得到满意效果并被脊柱外科医生普遍应用的同时,术后ASD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ASD发生的影响因...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指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区域邻近节段(上或下)的退行性病变。近年来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得到满意效果并被脊柱外科医生普遍应用的同时,术后ASD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ASD发生的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将ASD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为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绝经期、骨质疏松、早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及肥胖、吸烟等;另一类为手术相关因素,包括后方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邻近节段预防性减压、椎弓根螺钉植入位置、矢状面平衡、术中椎间隙的过度撑开、融合方式、融合长度及融合位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邻近退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