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自由度无阻尼动力吸振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俊 金咸定 刘见华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3年第2期99-101,共3页
讨论了将简谐激振下无阻尼单自由度主系统的动力消振原理推广到多频谐波激励下无阻尼多自由度主系统的情况 ,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多自由度无阻尼动力吸振从系统 ,即从系统的固定频率正好是所有的激振力的频率 ,可以完全消除多频谐波激励... 讨论了将简谐激振下无阻尼单自由度主系统的动力消振原理推广到多频谐波激励下无阻尼多自由度主系统的情况 ,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多自由度无阻尼动力吸振从系统 ,即从系统的固定频率正好是所有的激振力的频率 ,可以完全消除多频谐波激励下无阻尼多自由度主系统中某质点的振动响应。还讨论了根据给定弹簧 -质量系统的特征值及对该系统进行小的、已知的修正后所得系统的特征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自由度无阻尼动力吸振器 逆特征值 动响应 固定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角铣头抑振的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设计与试验
2
作者 马文硕 张瑾丰 +3 位作者 张志超 杨毅青 邢普 危震坤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8-74,81,共8页
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机床加工范围和适应性的特殊刀柄,角铣头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复杂结构件的加工。然而,其大长径比造成的弱刚度极易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引发切削颤振,严重影响加工效率和精度。为此,设计了一种外装于角铣头的两自由度动力... 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机床加工范围和适应性的特殊刀柄,角铣头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复杂结构件的加工。然而,其大长径比造成的弱刚度极易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引发切削颤振,严重影响加工效率和精度。为此,设计了一种外装于角铣头的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旨在以最小化结构改动实现角铣头两正交方向的振动与切削颤振的高效抑制。基于实测角铣头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角铣头–吸振器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数值优化对吸振器的最优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针对角铣头振型特征,采用图谱法对动力吸振器进行构型设计,并对样机开展有限元仿真。最后分别开展模态试验与切削试验,对动力吸振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加装动力吸振器后,角铣头末端频响函数峰值降低了73.5%,稳定切深增加了300%(主轴转速为1000 r/min时,由加装前的0.4 mm增至加装后的1.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铣头 动力 自由度 构型设计 模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量动力吸振器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3
作者 高强 李筱筱 +1 位作者 孙吉超 段晨东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0,411,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动力吸振器有效频带过窄的缺陷,提高其减振效果,针对一种新型自适应动力吸振器-变质量动力吸振器,研究了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变质量动力吸振器与主系统振动信号的相位差判断吸振器固有频率与主系统激振... 为了克服传统动力吸振器有效频带过窄的缺陷,提高其减振效果,针对一种新型自适应动力吸振器-变质量动力吸振器,研究了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变质量动力吸振器与主系统振动信号的相位差判断吸振器固有频率与主系统激振频率是否相等,在吸振器失谐时采用模糊控制规则改变吸振器质量,使吸振器固有频率能够及时跟踪主系统激振频率的变化。通过数字仿真和台架实验对该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模糊逻辑的变质量动力吸振器控制策略能够根据主系统激振频率的变化调整吸振器质量,使吸振器总是处于调谐状态,可在一个较宽的频带内明显提高吸振器减振效果,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控制 动力 自适应动力 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管路的二重动力吸振器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任志英 朱怀文 +2 位作者 梁盛涛 何明圆 李振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203,共8页
核电机组中机械设备的振动会传递到与其相连的管路中,容易发生管路失效与气体泄露等事故,传统管路减振装置因管路布置复杂,存在安装困难和减振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且质量可调的二重动力吸振器(double dyn... 核电机组中机械设备的振动会传递到与其相连的管路中,容易发生管路失效与气体泄露等事故,传统管路减振装置因管路布置复杂,存在安装困难和减振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且质量可调的二重动力吸振器(doubl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简称DDVA)。首先,根据机组管路实际参数对该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设计,通过定点理论,以位移振幅比为参考对动力吸振器不断迭代优化,确定了DDVA的最优刚度与最优阻尼;其次,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管路添加DDVA后的吸振效果,并与单个动力吸振器(singl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简称SDVA)的吸振效果进行比对;最后,通过台架试验对DDVA吸振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DDVA将管路共振频率下的径向振动加速度降低了65%以上,吸振效果达到9 dB以上,这对于管路的吸振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管路 动力 自由度 有限元分析 调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确定吸振器最优阻尼的新型方法
5
作者 田戚可人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75,共7页
采用独立完备振动变量,推导正弦谐波扰动力作用下2自由度系统主质量的四参数通用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为使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取得最小值,运用洛必达第一法则,统一求解3种阻尼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与阻尼... 采用独立完备振动变量,推导正弦谐波扰动力作用下2自由度系统主质量的四参数通用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为使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取得最小值,运用洛必达第一法则,统一求解3种阻尼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与阻尼比构成V字型关系。以固定点的有解析式的极大值近似代替无解析式的最大值,相对误差为0.266 8%至1.80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阻尼动力 独立完备动变量 最大位移幅放大倍数最小化 洛必达第一法则 最优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放大机构的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
6
作者 周龙华 赵艳影 +2 位作者 王伟凯 周家才 涂建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740-9747,共8页
为了研究放大机构和负刚度装置的振动控制效果,对一个含放大机构的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减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获得振动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增量谐波平衡法获得系统的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解析解... 为了研究放大机构和负刚度装置的振动控制效果,对一个含放大机构的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减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获得振动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增量谐波平衡法获得系统的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解析解的正确性。分析了主系统阻尼对振动系统幅频响应曲线的影响规律,考察了放大机构的放大比、动力吸振器阻尼系数、动力吸振器负刚度系数对系统减振效果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振动系统进行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振动系统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获得了很好的振动抑制效果。可见,同时含有放大机构与负刚度装置的动力吸振器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设计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放大机构 负刚度 优化设计 增量谐波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动力吸振器三维动刚度矩阵测试和应用
7
作者 岳松涛 张林立 圣小珍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4,共12页
根据钢轨动力吸振器与钢轨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空间力系简化理论,提出吸振器提供给钢轨的三维动刚度矩阵的定义,基于锤击试验建立确定该矩阵的方法。在锤击试验中测试钢轨特定点之间的频率响应函数,根据频率响应函数得到钢轨质心加速度和... 根据钢轨动力吸振器与钢轨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空间力系简化理论,提出吸振器提供给钢轨的三维动刚度矩阵的定义,基于锤击试验建立确定该矩阵的方法。在锤击试验中测试钢轨特定点之间的频率响应函数,根据频率响应函数得到钢轨质心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再根据动量和动量矩定理建立钢轨的动力学方程,即可一次得到吸振器的全部动刚度(一步方法)。考虑钢轨/吸振器系统的结构对称性,还提出确定吸振器动刚度的分步方法。吸振器测试结果表明,分步方法可以克服某些力-响应之间相干性差带来的问题,优于一步方法。最后根据测定的吸振器动刚度,通过带有钢轨吸振器的无限长周期轨道结构模型,计算钢轨振动衰减率,并分析吸振器对钢轨振动衰减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动力 动刚度 锤击法 钢轨 动衰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油管路变参数波纹管动力吸振器设计及应力优化分析
8
作者 叶茂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1-197,共7页
波纹管吸振器在油气输运管线的减振降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变参数的非周期波纹管通过结构优化,在保证减振性能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吸振器的疲劳寿命,但目前变参数波纹管的力学特性尚缺少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针对一种变圆环... 波纹管吸振器在油气输运管线的减振降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变参数的非周期波纹管通过结构优化,在保证减振性能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吸振器的疲劳寿命,但目前变参数波纹管的力学特性尚缺少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针对一种变圆环半径的波纹管吸振器结构,建立了其板壳力学模型,通过圆环板和圆环壳的控制方程及连接条件并给出了波纹管刚度及应力的计算方法;继而通过有限元及文献结果比对,证实了板壳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变参数非周期波纹管结构,分析了变波纹管圆环半径对波纹管结构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圆环壳半径越大,子午面内由薄膜内力和弯矩引起的总正应力则越小,变圆弧半径优化结构对改善吸振器的疲劳寿命越有利。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变参数波纹管吸振器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有效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波纹管 输油管道 板壳模型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调控下两类动力吸振器的H_(∞)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范盛喆 孙汝奇 +2 位作者 赵轩 黄伟安 成利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24-3332,共9页
动力吸振器凭借其出色的吸振能力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其对共振频率、阻尼系数等系统参数的高敏感性给系统设计及其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油液式黏滞阻尼器难以实现阻尼的有效调节,新兴磁流变阻尼器高昂的造价也... 动力吸振器凭借其出色的吸振能力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其对共振频率、阻尼系数等系统参数的高敏感性给系统设计及其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油液式黏滞阻尼器难以实现阻尼的有效调节,新兴磁流变阻尼器高昂的造价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可调电磁分支电路阻尼的发展为动力吸振器现场最优调谐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文章基于直线式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的结构特点,采用永磁体同极对置的方法提升了阻尼器的机电耦合效率,通过数值仿真得出了六段对置式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的机电耦合系数及等效阻尼系数.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可通过调整外接分支电路的阻抗实现阻尼力的实时调整,并将其应用于悬置式和接地式动力吸振器系统中,实现了两类动力吸振系统基于H_(∞)优化方法的最优化吸振效果,有效抑制了主系统的振动响应.两类动力吸振系统的试验测试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充分证明了可调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的有效性,为动力吸振器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了设计准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分支电路阻尼 机电耦合 动力 H_(∞)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自由度阻尼振动系统的动力吸振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兴国 魏显坤 +1 位作者 王茂辉 石英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2,共4页
探索动态吸振器对多自由度系统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动力吸振器控制振动噪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一个带阻尼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接着应用线加速度法求解到系统的多个传递函数。然后分别将动力吸振器的阻尼比和质量作... 探索动态吸振器对多自由度系统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动力吸振器控制振动噪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一个带阻尼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接着应用线加速度法求解到系统的多个传递函数。然后分别将动力吸振器的阻尼比和质量作为变量,分析两个参数对动力吸振器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随着阻尼比增加对目标峰值衰减程度变化不大,然而新生成的峰值随着阻尼的增加有显著减小;动力吸振器的质量越大,对目标频率的衰减也越大,同时新峰值频率也越偏离目标频率。建议吸振器的阻尼比控制在6%~8%之间,同时质量最好控制在20%~40%目标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自由度 线加速度法 传递函数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分段阻尼特性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学礼 邢海军 阮子悦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5-953,共9页
利用凸轮机构设计了一种分段阻尼装置。以传统Voigt型动力吸振器为基础,将该装置安装于动力吸振器的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建立了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利用在一个振动周期内阻尼耗能等效这一原理,在相同振动频率下得到了分段阻尼装置的等... 利用凸轮机构设计了一种分段阻尼装置。以传统Voigt型动力吸振器为基础,将该装置安装于动力吸振器的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建立了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利用在一个振动周期内阻尼耗能等效这一原理,在相同振动频率下得到了分段阻尼装置的等效阻尼系数。推导得出了具有分段阻尼特性的动力吸振器的理论解,并用数值解进行了验证。比较分析了无阻尼、传统线性阻尼及具有分段阻尼特性的动力吸振器的吸振特性。结果表明,具有分段阻尼特性的动力吸振器的幅频特性综合了无阻尼和传统线性阻尼动力吸振器的特点,能保证反共振点处主系统的振幅很低,同时对主系统的共振振幅的抑制效果接近于传统线性阻尼动力吸振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分段阻尼 反共 能量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空间桁架多自由度振动抑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恺 崔龙 黄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299,共5页
为实现对大型空间柔性桁架结构的振动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吸振器的桁架多自由度自适应振动控制方法.首先阐述了采用多个动力吸振器实现桁架多自由度振动抑制的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控制策略,然后仿真验证了单吸振器系... 为实现对大型空间柔性桁架结构的振动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吸振器的桁架多自由度自适应振动控制方法.首先阐述了采用多个动力吸振器实现桁架多自由度振动抑制的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控制策略,然后仿真验证了单吸振器系统对多频扰动的自适应抑制能力.其中控制算法为多频ADC算法,该算法无需知道结构的精确模型,即能通过自适应控制律实现对多频振动的抑制.仿真结果显示,相对被动吸振器,各频率分量抑制效果分别提高了62.38 dB和42.51 dB.最后实验验证了多动力吸振器对三棱柱桁架多自由度振动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动力吸振器对单频振动的各自由度抑制效果分别为95.13%,93.59%和95.01%,对多频振动的各自由度抑制效果分别为94.26%,91.55%和9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控制 自适应算法 动力 多自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多自由度系统中动力吸振器优化参数的数值拟合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明武 卢旺明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将P.J.Den.Hartog提出的“定点等值法”推广运用于有限长多自由度系统中的动力吸振器设计,利用小步长搜索法确定了动力吸振器的优化结构参数。同时,为工程应用方便起见,对动力吸振器的一些最优参数进行了曲线拟合,并给出了相... 本文将P.J.Den.Hartog提出的“定点等值法”推广运用于有限长多自由度系统中的动力吸振器设计,利用小步长搜索法确定了动力吸振器的优化结构参数。同时,为工程应用方便起见,对动力吸振器的一些最优参数进行了曲线拟合,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优化参数 多自由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频响函数与有限元分析
14
作者 田红亮 周扬 +1 位作者 郑金华 陈甜敏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91-94,共4页
以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为实例,采用Matlab软件绘出不同阻尼所对应的系统传递函数的Nyquist图像.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动力吸振器进行谐波响应分析,得出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动态响应并讨论响应量(通常是位移)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动... 以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为实例,采用Matlab软件绘出不同阻尼所对应的系统传递函数的Nyquist图像.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动力吸振器进行谐波响应分析,得出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动态响应并讨论响应量(通常是位移)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动力吸振器系统自身的物理特性对其动态特性有影响.这能使设计者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全面地处理振动问题,以得到最优动态性能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传递函数 频响函数 谐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微耕机扶手架减振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欢 尹宜勇 +5 位作者 王通 王国强 朱文佳 齐林山 李浩 张伯伦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微耕机的扶手架结构较为简单,在田间作业时会造成扶手架的强烈振动,长时间的强烈振动会给操作者身心带来不适甚至严重伤害,针对此问题,对微耕机扶手架进行了减振设计。对于结构相对简单的构件,振动问题大多是由于主振动系统自身结构阻... 微耕机的扶手架结构较为简单,在田间作业时会造成扶手架的强烈振动,长时间的强烈振动会给操作者身心带来不适甚至严重伤害,针对此问题,对微耕机扶手架进行了减振设计。对于结构相对简单的构件,振动问题大多是由于主振动系统自身结构阻尼的不足导致的。为此,结合微耕机实际情况,将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微耕机扶手架上,对动力吸振器进行结构设计并试制样件。最后,对动力吸振器样件的减振效果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安装动力吸振器样件后,其手把处的振动强度在空挡和耕作状态下分别降低了13.9%和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耕机 扶手架 设计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洪田 刘志刚 +2 位作者 王芝秋 张天元 张志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9-25,共7页
建立了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强。计算效率及精度高的特点。
关键词 多自由度 动力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碰摩故障的吸振器-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17
作者 邢欢 刘子良 +2 位作者 许琦 贾磊 姚红良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4,129,共6页
对碰摩故障下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响应分岔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建立了吸振器的力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含碰摩故障的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Newmark-β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方程进... 对碰摩故障下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响应分岔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建立了吸振器的力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含碰摩故障的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Newmark-β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了碰摩参数及吸振器参数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生碰摩故障时,相比无吸振器的转子,吸振器-转子在低转速时由周期一运动进入周期二运动的转速节点更晚。在共振区附近,混沌运动的转速数量更少。转速较高时,更早地由周期一运动进入周期二运动。碰摩刚度越大,吸振器-转子越易发生混沌运动。摩擦系数越大,越难发生混沌运动。0.76~0.80倍最优值的单独弹簧刚度、串联单元中0.46~0.70倍最优值的弹簧刚度和0.62~0.82倍的阻尼时转子呈周期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要素型动力 转子 碰摩 动特性 周期运动 混沌 刚度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转子系统减振特性
18
作者 高象宏 蒋明宏 +1 位作者 张鹏 祝长生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8-1698,共11页
本文研究了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转子系统的减振特性。建立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干摩擦阻尼器接触界面的二维动力学模型。采用Newmark-HHT数值积分法求解了不同摩擦副正压力条件下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转子系统的稳态响... 本文研究了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转子系统的减振特性。建立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干摩擦阻尼器接触界面的二维动力学模型。采用Newmark-HHT数值积分法求解了不同摩擦副正压力条件下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转子系统的稳态响应及摩擦副正压力变化前后的瞬态响应。在所搭建的主控式干摩擦阻尼器-单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试验台上测量了不同摩擦副正压力情况下转子在过一、二阶临界转速区时的振动响应。理论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利用主控式干摩擦阻尼器只能在一定的摩擦副正压力条件下才能对转子系统的振动进行控制,为转子系统振动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系统 特性 干摩擦阻尼 动力学建模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多自由度系统中动力吸振器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旺明 王明武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1996年第6期13-15,共3页
本文讨论了安装在周期性有限长多自由度系统上动力吸振器的优化问题。动力吸振器安装在系统自由端的惯性元件上,根据传递矩阵法推导了系统中力传递率的理论公式,并在数值求解的基础上,讨论了动力吸振器各结构参数对多自由度系统隔振... 本文讨论了安装在周期性有限长多自由度系统上动力吸振器的优化问题。动力吸振器安装在系统自由端的惯性元件上,根据传递矩阵法推导了系统中力传递率的理论公式,并在数值求解的基础上,讨论了动力吸振器各结构参数对多自由度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小步长搜索法确定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线性 多自由度系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增强动力吸振器-浮置板轨道低频减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群 程志宝 石志飞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浮置板轨道(floating slab track, FST)对低频车轨耦合振动具有放大作用,由此引起的低频环境振动难以解决。引入惯性增强动力吸振系统(inerter enhanced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IDVA),提出带有IDVA的FST,即FST-IDVA,以减小列车移... 浮置板轨道(floating slab track, FST)对低频车轨耦合振动具有放大作用,由此引起的低频环境振动难以解决。引入惯性增强动力吸振系统(inerter enhanced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IDVA),提出带有IDVA的FST,即FST-IDVA,以减小列车移动荷载下的低频振动影响。理论分析给出浮置板轨道结构等效单自由度系统;考虑轮轨激励随机性,应用H_(2)优化理论给出IDVA的设计参数理论解;开发一种Matlab-Ansys联合仿真技术,应用该技术计算8编组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车轨耦合动力响应。对比无动力吸振器和普通动力吸振器,验证惯性增强动力吸振器对浮置板轨道低频振动的抑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应用惯性增强动力吸振器后,FST板在其基频处加速度响应、钢弹簧支反力、单块板传往基础的合力均得到有效减小。惯容器的动态质量效果使吸振器与FST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小大于50%。该技术可在浮置板轨道有限空间内实现更好的低频减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置板轨道 动力 惯容 车轨耦合 低频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