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流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络结构分析
1
作者 卢婉婷 刘艳芳 +2 位作者 安睿 杨佳明 刘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采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交通和信息多维流数据,加权叠加构建综合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线、面全方位解析4种网络的联系特征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各网络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结构,网络中心节点集中于广深港莞,各节点辐射/聚集能... 采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交通和信息多维流数据,加权叠加构建综合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线、面全方位解析4种网络的联系特征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各网络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结构,网络中心节点集中于广深港莞,各节点辐射/聚集能力差距较大,空间上东多西少;(2)区域经济、交通和信息联系不平衡,综合网络以“佛广莞深港”为核心骨架,珠西城市对外联系薄弱;(3)各城市子群存在较明显的政策边界和地理边界效应,区域协同性有待加强;(4)多维网络整体以广深港莞为核心呈三大圈层分布,外围圈层缺乏区域增长极。未来可通过多极化、网络协调化和“去边界化”措施,促进城市群协调联动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流 网络结构 综合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流序列并行预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峰 李庆华 金莉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336,共4页
提出并行算法MSSF-VQ(Multiple Sequential Stream Forecast algorithm based on Vector Quantization),以解决多维序列流的未来趋势预测问题.算法利用矢量空间表示序列流的计算模型,并采用量子化技术离散处理连续序列流,然后提出了序... 提出并行算法MSSF-VQ(Multiple Sequential Stream Forecast algorithm based on Vector Quantization),以解决多维序列流的未来趋势预测问题.算法利用矢量空间表示序列流的计算模型,并采用量子化技术离散处理连续序列流,然后提出了序列流矢量概率树的构造算法和搜索算法,最后阐述了算法步骤.真实流序列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SSF-VQ算法预测的准确率高,速度快,在线处理占用的空间小,并有良好的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序列 预测 矢量量子化 并行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扬 李娟 王兴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多维要素 社会网络分析 位序—规模 核密度估计 DBSCAN聚类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城市群内部网络空间结构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1 位作者 马晓敏 陈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位于东翼.交通网络差异相对较小,呈单中心结构,经济网络规模分布最为集中,呈双中心结构,人口网络规模分布相对分散,呈多中心结构;城市联系表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格局,且等级性显著.交通网络呈带状组团结构,经济网络呈中心辐射状结构,人口网络呈以省会为主的蜂房状多中心结构;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交通网络子群构成与联系凸显干线的串联带动作用,经济网络择优链接效应明显,人口网络受行政区划约束;地理邻近、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是产生网络共性的主要因素,企业成长、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是网络差异性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要素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结构 驱动机制 西北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