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吸附现象作用的三维四相多组分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茂林 梅海燕 +3 位作者 孙良田 李士伦 刘明高 钱根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7-80,共4页
在油气藏渗流过程中 ,油相、气相和吸附相内各烃类组分将会发生相间传质现象 ,油、气的相态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对于这类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渗流的力学特征和各种物理化学问题 ,可以归结为求解三维四相多组分数学模型。文章在提出考虑“吸... 在油气藏渗流过程中 ,油相、气相和吸附相内各烃类组分将会发生相间传质现象 ,油、气的相态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对于这类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渗流的力学特征和各种物理化学问题 ,可以归结为求解三维四相多组分数学模型。文章在提出考虑“吸附现象作用”的多组分模型假设条件之后 ,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四相 (油相、气相、水相和吸附相 )多组分数学模型。为了完成油相、气相和吸附相的相平衡计算 ,建立了考虑“吸附现象作用”、适合于地下油气藏烃类体系的三相 (气相、液相和吸附相 )相平衡热力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现象 作用 三维四相多组分模型 凝析油气藏 多孔介质 多维模型 多组分 相平衡 相态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液滴自然对流厚交换层蒸发模型及其检验
2
作者 王方 刘睿 +2 位作者 李敏 高翔 金捷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0-1313,共14页
为发展多组分液体燃料高温蒸发模型,首先以零扩散和无限扩散概念为基础,拓展考虑自然对流的厚交换层高温蒸发模型到多组分液体燃料,提出多组分NC-TEL模型。其次,采用挂滴法对正庚烷-乙醇、正癸烷-乙醇、RP-3航空煤油-乙醇三种混合燃料... 为发展多组分液体燃料高温蒸发模型,首先以零扩散和无限扩散概念为基础,拓展考虑自然对流的厚交换层高温蒸发模型到多组分液体燃料,提出多组分NC-TEL模型。其次,采用挂滴法对正庚烷-乙醇、正癸烷-乙醇、RP-3航空煤油-乙醇三种混合燃料的单液滴在高温静止和强迫对流条件下的蒸发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混合液滴蒸发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温度越高组分构成比例对液滴蒸发率的影响越明显;本文实验条件下,对流环境对于液滴蒸发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最后,用实验数据检验蒸发模型。模型对比结果显示:总体上,NC-TEL模型优于R-M模型,高温段预测精度平均提升了8%~35%;低温段,零扩散NC-TEL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较好,而无限扩散NC-TEL模型与实验结果相比误差略大;高温段,对于正庚烷-乙醇混合燃料液滴,NC-TEL模型预测较为准确,而对于正癸烷/RP-3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液滴,NC-TEL模型预测值则偏低,可能的原因是微爆现象和Marangoni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蒸发模型 混合燃料 挂滴实验 厚交换层模型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耦合方法求解非均质地区地下水中多组分反应-运移模型
3
作者 霍吉祥 宋汉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57-63,共7页
近些年来地下水中多组分反应-运移模型在地球科学及环境领域开始得到应用,但其求解较为复杂,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可以采用去耦合化方法处理,从而使模型求解得到简化。针对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非均质地质体,提出该类条件下的去耦合化方法,... 近些年来地下水中多组分反应-运移模型在地球科学及环境领域开始得到应用,但其求解较为复杂,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可以采用去耦合化方法处理,从而使模型求解得到简化。针对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非均质地质体,提出该类条件下的去耦合化方法,即根据水-岩间、水溶组分间反应的不同,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获得对应的去耦合化矩阵。对化学场中各子区域间相邻边界进行设定,达到简化模型求解的目的。最后,以一维非均质介质中基于热力学平衡的反应-运移问题作为算例,基于以上方法进行求解,并与该算例经PHAST软件所示的结果较为一致。结果表明,基于去耦合化方法获得的各离子浓度随时间演变和沿空间分布特征与PHAST所示的结果较为一致,显示该方法在非均质区域模拟溶质运移等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耦合化 多组分反应-运移模型 非均质 PHAST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色谱反应模型的近似解析解
4
作者 李希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248-252,300,共6页
采用空间矩方法结合级数展开求解多组分可逆反应色谱过程数学模型,得到了浓度峰空间分布 的近似解析解,根据所得结果考察了反应色谱峰的运动特征并讨论了吸附与反应对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可逆反应 近似解析解 多组分色谱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多组分伪势LBM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培生 王昭太 +2 位作者 赵万东 钟源 张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5,共9页
采用修正的多组分伪势模型(EFM)模拟了液态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过程中多孔介质内的浸渗过程,研究了黏度比(M)、壁面润湿性、雷诺数(Re)、孔隙率以及不同分形结构对浸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黏度比越大,浸渗饱和度(S)越低、浸渗时间(t)... 采用修正的多组分伪势模型(EFM)模拟了液态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过程中多孔介质内的浸渗过程,研究了黏度比(M)、壁面润湿性、雷诺数(Re)、孔隙率以及不同分形结构对浸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黏度比越大,浸渗饱和度(S)越低、浸渗时间(t)越短,并且M>90时,黏度比对饱和度和浸渗时间影响可忽略不计,此时接触角的影响较小; Re越小,浸渗饱和度越高、浸渗时间越长,同时壁面润湿性的影响越大;当入口Re一定时,孔隙率越小,分形多孔的渗透率越低,由于孔隙分布不均,造成流体在局部优先浸渗,导致浸渗时间减少、饱和度降低;对不同的分形多孔介质,壁面润湿性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对A类(标准分形)和C类(固体骨架偏右)的多孔介质,接触角(θ)越大,饱和度越低、浸渗时间越短;对B(固体骨架偏上)和D类(固体骨架偏左上)分形多孔,随接触角的增大,饱和度和浸渗时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接触角小于90°的区间内出现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多组分伪势模型 多孔介质 浸渗饱和度 浸渗时间 分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拼混活性染料染色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
6
作者 郭玉秋 钟毅 +1 位作者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1-150,共10页
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精确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对混合液体多组分同时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有效提高织物色光稳定性和产品质量。首先根据拉曼光谱特征峰与染料质量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精确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对混合液体多组分同时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有效提高织物色光稳定性和产品质量。首先根据拉曼光谱特征峰与染料质量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测定待测组分的检测极限,确定定量成分适用的质量浓度范围;然后构建多组分混合体系定量分析模型;最后通过检测双乙烯砜活性基结构的活性染料拼混染色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质量浓度变化和纤维上染百分率,进一步评价染料的配伍性。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值与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内部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值均小于0.2,通过本文方法构建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拼混的染料结构和质量比会影响单一组分的上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技术 多组分定量分析模型 活性染料 拼色染色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与煤岩等温吸附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天逸 宁正福 曾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采用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Toth吸附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等5种单组分模型对煤与页岩CH4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检验了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煤岩还是页岩,三参模型拟... 采用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Toth吸附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等5种单组分模型对煤与页岩CH4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检验了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煤岩还是页岩,三参模型拟合度均高于二参模型。二参模型中,Langmuir模型对煤岩与页岩拟合精度较高,约是Freundlich经验公式模型的8倍以上。三参模型拟合精度都很高,其中对于页岩来说,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在平均温度下的拟合度最好,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较差;对于煤岩来说恰恰相反,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最好,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较差。总体来看,页岩与煤岩分别对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最好,Freundlich经验公式拟合最差。研究结果对煤岩与页岩等温吸附模型的精确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气 等温吸附 模型拟合 组分模型 多组分模型 吸附量 平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等温吸附理论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天逸 宁正福 +1 位作者 何斌 张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55-58,共4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页岩气吸附解析规律,对国内外页岩气等温吸附模型进行广泛调研,分别归纳总结了Herry吸附式、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等6种单组分等温吸附模型以及负载比关联式、理想吸附溶液等4种多组分... 为了更好地研究页岩气吸附解析规律,对国内外页岩气等温吸附模型进行广泛调研,分别归纳总结了Herry吸附式、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等6种单组分等温吸附模型以及负载比关联式、理想吸附溶液等4种多组分等温吸附模型。分别列举单组分与多组分等温吸附模型表达式,讨论各个模型的优势与不足。选择精确的吸附模型进行等温吸附线拟合,可以准确了解吸附能力与储层压力的关系,并间接认识等温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煤岩 等温吸附模型 组分模型 多组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微分表示的组分模拟新方法
9
作者 刘昌贵 李士伦 +1 位作者 孙雷 周守信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34-38,共5页
首先把多组分数学模型表示成关于各求解变量的全微分形式 ,然后用全微分量表示了它的数值模型。该方法先微分、再离散 ,并且保留了二阶微分量 ,在累积项的处理上严格地区别于全隐式方法 ,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组分模拟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 首先把多组分数学模型表示成关于各求解变量的全微分形式 ,然后用全微分量表示了它的数值模型。该方法先微分、再离散 ,并且保留了二阶微分量 ,在累积项的处理上严格地区别于全隐式方法 ,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组分模拟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 ,把各求解变量的微分视为称做基本微分单元的新变量 ,于是所有变量的微分都可以表示成基本微分单元的代数和形式。变量的微分量是该变量的一个微分改变量 ,它由于各求解变量的共同作用而引起。求解差分方程组的过程就是通过求取基本微分单元的不同取值逐步地改进各求解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模拟 多组分模型 方法研究 全微分法 基本微分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的冲击特性描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大年 S.T.S.Al-Hassani +2 位作者 尹志华 俞宇颖 沈雄伟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7,共9页
从连续损伤理论出发 ,讨论了盖帽模型。基于大量的混凝土实验结果 ,引出了一种经验性的率相关盖帽模型 ,可以用于描述较低速的混凝土平板撞击试验。为获得水泥砂浆石和卵石在冲击及冲击后的各自行为 ,提出了一种关于混凝土的二组分模型 ... 从连续损伤理论出发 ,讨论了盖帽模型。基于大量的混凝土实验结果 ,引出了一种经验性的率相关盖帽模型 ,可以用于描述较低速的混凝土平板撞击试验。为获得水泥砂浆石和卵石在冲击及冲击后的各自行为 ,提出了一种关于混凝土的二组分模型 ,并耦合于平板高速冲击实验的数值模拟 ;讨论了此二组分模型对于均匀冲击加载的非局部化响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碰撞 冲击波 盖幅模型 多组分模型 冲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最优化算法在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雪 潘保芝 +1 位作者 张意 王飞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砂砾岩储层作为非常规的油气藏其储层具有埋藏深、岩性复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难以精确划分岩性并建立准确的解释模型,给储层参数的求取带来很大的困难。最优化测井解释可充分利用所有测井信息、测量... 砂砾岩储层作为非常规的油气藏其储层具有埋藏深、岩性复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难以精确划分岩性并建立准确的解释模型,给储层参数的求取带来很大的困难。最优化测井解释可充分利用所有测井信息、测量误差和响应方程误差及地质资料和工作经验,从所有可能的解释结果中找出最合理的解释结果。将遗传算法引入砂砾岩储层最优化测井解释,取代经典的数学算法求取储层孔隙度等参数。对松辽盆地实际测井数据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砂砾岩储层 最优化测井解释 遗传算法 多组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析油含量凝析气藏单井衰竭式开发动态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艳静 李相方 +2 位作者 李保振 李乐忠 张云 《油气井测试》 2011年第6期8-11,73,共4页
饱和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地层会出现反凝析现象,各相组份及物理化学特性也会有所改变。应用PR三参数平衡状态方程拟合了凝析气藏流体PVT实验数据,建立了单井径向非均匀网格系统,应用凝析气藏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和组分模拟软件进行预测... 饱和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地层会出现反凝析现象,各相组份及物理化学特性也会有所改变。应用PR三参数平衡状态方程拟合了凝析气藏流体PVT实验数据,建立了单井径向非均匀网格系统,应用凝析气藏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和组分模拟软件进行预测,得到近井地带压力分布特征和凝析油饱和度分布特征,体现了近井地带反凝析液增大了流体渗流阻力。通过实际气井开发动态数据成功拟合了数值模型,将其用于衰竭式开发动态预测,评价了采气速度对地露压差小的高凝析油含量凝析气藏油气采收率的影响,为凝析气藏开发方案优选气井合理生产制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多组分模型 衰竭式开发 采气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