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
16
1
作者
江志红
李建平
+1 位作者
屠其璞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558,共14页
利用多窗谱方法 ,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 ,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 ,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2 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
利用多窗谱方法 ,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 ,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 ,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2 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准 70年波动和准 30~ 5 0年、准 2 0~ 30年、准 1 5年、准 7~ 1 0年多种时间尺度的振荡 ,其中准 70年波动主要存在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 ;准 30~ 5 0年振荡则覆盖了除部分中纬度海域以外的大部分海陆表面 ,其演变特征基本相似 ,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主要反映了这一振荡信号 ;准 2 0~ 30年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大洋的中纬度和副热带纬度 ,且具有沿副热带海洋环流传播的特点 ;准 1 5年振荡主要位于热带太平洋海域 ,自1 930年后 ,该信号与北太平洋中纬度准 2 0~ 30年振荡反位相 ;准 7~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年代
年代际变化
ENSO
年代际振荡
多窗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世纪全球温度场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
14
2
作者
江志红
李建平
+1 位作者
王梅华
屠其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22-434,共13页
利用 1 90 0~ 1 998年全球 5°× 5°年平均表面温度场序列 ,提取具有不同温度变化型态的显著区域 ,探讨温度背景趋势的区域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对Hadley中心HadCM2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
利用 1 90 0~ 1 998年全球 5°× 5°年平均表面温度场序列 ,提取具有不同温度变化型态的显著区域 ,探讨温度背景趋势的区域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对Hadley中心HadCM2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 ,研究温度背景趋势地域性差异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 ,全球年际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距平场存在差异显著的 2 0个区域。温度场的背景趋势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背景增暖型和背景波动型 ,其中背景波动型以准 70a的波动变化为主 ,主要存在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并以北大西洋地区尤为显著 ;背景增暖最为稳定、显著的区域则是南印度洋中纬度地区。不同条件下海气耦合模式数值试验的结果也表明 ,南印度洋中纬度地区是温室效应等外强迫的稳定响应区域 ,温度背景趋势的地域性差异 ,一方面可能与温室效应等外强迫变化在不同区域的响应稳定性有关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海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耦合振荡的区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窗谱方法
全球气温
温度背景趋势
区域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北半球平均温度年代际振荡的非均衡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
被引量:
7
3
作者
江志红
张强
+1 位作者
屠其璞
陈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2-136,共15页
利用先进的信号检测技术——多窗谱方法(MTM),对1856~1998年的南、北半球月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系统对比了年代际振荡信号在南北半球、海陆表面及不同季节的差异,进而研究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0年来,...
利用先进的信号检测技术——多窗谱方法(MTM),对1856~1998年的南、北半球月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系统对比了年代际振荡信号在南北半球、海陆表面及不同季节的差异,进而研究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0年来,南北半球平均温度变率中,变暖趋势占主导地位。但北半球年平均温度的变暖背景上还叠加着显著的40年、60~70年的准周期振荡,导致其线性增暖的显著性、稳定性都较南半球低,夏季尤为明显。海陆对比,海洋上年代际振荡信号较陆地明显,线性增温率略低于陆地, 但稳定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年代际振荡信号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达到峰值,近期已开始下降,这有可能影响北半球未来气候增暖的速率。同时通过对海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观测到的增暖趋势与海气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无关,年代际振荡可能是海气系统的固有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振荡
多窗谱方法
变暖显著性
南北半球
平均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
16
1
作者
江志红
李建平
屠其璞
张强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558,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 3 75 0 3 2
40 2 75 0 2 5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多窗谱方法 ,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 ,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 ,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2 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准 70年波动和准 30~ 5 0年、准 2 0~ 30年、准 1 5年、准 7~ 1 0年多种时间尺度的振荡 ,其中准 70年波动主要存在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 ;准 30~ 5 0年振荡则覆盖了除部分中纬度海域以外的大部分海陆表面 ,其演变特征基本相似 ,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主要反映了这一振荡信号 ;准 2 0~ 30年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大洋的中纬度和副热带纬度 ,且具有沿副热带海洋环流传播的特点 ;准 1 5年振荡主要位于热带太平洋海域 ,自1 930年后 ,该信号与北太平洋中纬度准 2 0~ 30年振荡反位相 ;准 7~ 1
关键词
温度年代
年代际变化
ENSO
年代际振荡
多窗谱方法
Keywords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leconnection relationship
分类号
P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世纪全球温度场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
14
2
作者
江志红
李建平
王梅华
屠其璞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22-434,共13页
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 2 75 0 2 5
40 3 75 0 3 2
文摘
利用 1 90 0~ 1 998年全球 5°× 5°年平均表面温度场序列 ,提取具有不同温度变化型态的显著区域 ,探讨温度背景趋势的区域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对Hadley中心HadCM2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 ,研究温度背景趋势地域性差异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 ,全球年际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距平场存在差异显著的 2 0个区域。温度场的背景趋势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背景增暖型和背景波动型 ,其中背景波动型以准 70a的波动变化为主 ,主要存在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并以北大西洋地区尤为显著 ;背景增暖最为稳定、显著的区域则是南印度洋中纬度地区。不同条件下海气耦合模式数值试验的结果也表明 ,南印度洋中纬度地区是温室效应等外强迫的稳定响应区域 ,温度背景趋势的地域性差异 ,一方面可能与温室效应等外强迫变化在不同区域的响应稳定性有关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海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耦合振荡的区域性有关。
关键词
多窗谱方法
全球气温
温度背景趋势
区域性特征
Keywords
multi-taper spectral analysis
global temperat ure
temperature background chang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半球平均温度年代际振荡的非均衡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
被引量:
7
3
作者
江志红
张强
屠其璞
陈星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环境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国家气候中心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2-136,共15页
基金
南京气象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编号KLME010208)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先进的信号检测技术——多窗谱方法(MTM),对1856~1998年的南、北半球月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系统对比了年代际振荡信号在南北半球、海陆表面及不同季节的差异,进而研究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0年来,南北半球平均温度变率中,变暖趋势占主导地位。但北半球年平均温度的变暖背景上还叠加着显著的40年、60~70年的准周期振荡,导致其线性增暖的显著性、稳定性都较南半球低,夏季尤为明显。海陆对比,海洋上年代际振荡信号较陆地明显,线性增温率略低于陆地, 但稳定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年代际振荡信号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达到峰值,近期已开始下降,这有可能影响北半球未来气候增暖的速率。同时通过对海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观测到的增暖趋势与海气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无关,年代际振荡可能是海气系统的固有振荡。
关键词
年代际振荡
多窗谱方法
变暖显著性
南北半球
平均温度
Keywords
interdacadal oscillation
Multi-Taper spectral analysis
significance of warming
分类号
P423.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江志红
李建平
屠其璞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世纪全球温度场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江志红
李建平
王梅华
屠其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北半球平均温度年代际振荡的非均衡性及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
江志红
张强
屠其璞
陈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