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布负载镍掺杂二硫化钼作为锂硫电池正极导电基体研究
1
作者 张新龙 田爱芬 +1 位作者 周犇 卢海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582,共6页
以四水合钼酸铵、硫脲和四水合乙酸镍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在碳布基体(CC)上原位生长镍掺杂二硫化钼纳米颗粒(NMS),研究了碳布负载NMS(NMS@CC)对多硫化物限域作用和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MS均匀附着在碳布纤维骨架表面,... 以四水合钼酸铵、硫脲和四水合乙酸镍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在碳布基体(CC)上原位生长镍掺杂二硫化钼纳米颗粒(NMS),研究了碳布负载NMS(NMS@CC)对多硫化物限域作用和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MS均匀附着在碳布纤维骨架表面,形成了丰富的容硫空间和表面活性位点;镍掺杂提高了二硫化钼对多硫化物的吸附锚定能力,使得NMS@CC导电基体能够更有效限域多硫化物,抑制穿梭效应,并显著促进了电极反应动力学和可逆性;相比原始CC和MS@CC基体,使用NMS@CC基体构筑的多硫化物正极具有相对更优的循环能力与倍率特性,其在0.2 C下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352.3 mAh/g,循环200次后保留的可逆比容量为930.1 mAh/g,并在高载硫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硫化 导电基体 多硫化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浸-液相硫化法制备高容量硫化锂/石墨复合正极材料
2
作者 施洪勇 杨佳 +4 位作者 夏立新 潘顺伟 崔兆丰 谈仁杰 谈宏磊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硫化锂复合石墨材料的制备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制备高容量的硫化锂复合石墨结构材料则更具有研究意义,目前采用石墨热还原硫酸锂方法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此材料,该过程需要高温体系,并且属于固相反应,反应速率以及粒径均受限于硫... 硫化锂复合石墨材料的制备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制备高容量的硫化锂复合石墨结构材料则更具有研究意义,目前采用石墨热还原硫酸锂方法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此材料,该过程需要高温体系,并且属于固相反应,反应速率以及粒径均受限于硫酸锂。本文提出在真空体系下利用高温使锂熔浸浸入廉价石墨层内部,并在同体系下进行硫化制得硫化锂/石墨复合正极材料的思路。研究进行了熔浸-液相硫化试验,并考察了各参数对所制备材料的锂挥发率和锂填充率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最佳熔浸工艺参数为熔浸温度1173 K、时间180 min,最佳硫化工艺参数为硫化温度453 K、时间40 min,该反应过程全程处于真空体系中,既稳定高活性的锂,又提高锂与硫的反应程度,而浸入石墨中的锂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将锂尺寸限制在微米级;所制备的硫化锂/石墨复合正极材料中锂基本上是处于石墨夹层内,产物中硫化锂含量为78.88%;硫化锂/石墨复合材料的结构更有利于电子传导,将其作为正极进行储能测试,势垒仅为3.0 V,比容量高达921.6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复合石墨结构材料 复合正极材料 熔浸-液相硫化 填充率 储能 比容量 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中硫化锂沉积机理及其沉积形貌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舒美玲 李婷婷 蔡冬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7,共4页
锂硫电池发展前景广阔,但锂硫电池在反应过程中涉及复杂且漫长的16电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硫转化势垒最高的阶段为硫化锂(Li_(2)S)的生成阶段,该阶段释放的理论容量占锂硫电池整体容量的3/4,但是由于Li_(2)S本身固有绝缘... 锂硫电池发展前景广阔,但锂硫电池在反应过程中涉及复杂且漫长的16电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硫转化势垒最高的阶段为硫化锂(Li_(2)S)的生成阶段,该阶段释放的理论容量占锂硫电池整体容量的3/4,但是由于Li_(2)S本身固有绝缘性和在反应过程中不可控沉积导致电极界面钝化,影响了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进而影响电池的容量释放。综述了影响正极Li_(2)S沉积形貌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电流密度,介绍了调控正极Li_(2)S沉积形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硫化 沉积形貌 比容量 转化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锂:全固态电池时代的“基石”材料
4
作者 何特特 卢洋 +3 位作者 刘洋 徐斌 陈永乐 刘芳洋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8-912,共15页
硫化锂(Li_(2)S)作为合成高性能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前体原料,是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基石”材料。系统认知硫化锂材料的关键物性参数,开发高质量、低成本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对推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 硫化锂(Li_(2)S)作为合成高性能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前体原料,是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基石”材料。系统认知硫化锂材料的关键物性参数,开发高质量、低成本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对推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论述硫化锂在全固态电池技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出发,重点解析硫化锂的基础理化参数、关键性能指标及其对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影响。基于产业化可行性视角,系统归纳了五类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制备工艺:锂硫化合法、碳热还原法、水合肼还原法、液相复分解法及硫化氢中和法。通过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从工艺特性、产品性能、安全风险及经济性等维度对各制备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阐明制约当前硫化锂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瓶颈,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并展望未来规模化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硫化锂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助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体系的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硫化 产品指标 量产技术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硫化锂的制备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家乐 田欢 +3 位作者 雷振 杨柳 钟兆资 陈格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0,116,共10页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视为有望替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池。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和优异的机械性能备受研究人员关注,但其高昂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应用,主要原因在于关键原材料硫化锂的制备成本居...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视为有望替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池。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和优异的机械性能备受研究人员关注,但其高昂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应用,主要原因在于关键原材料硫化锂的制备成本居高不下。因硫化锂极易水解,且合成工艺复杂,综述了硫化锂实验室合成方法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实验室合成硫化锂成本高昂的问题,从产业端分析了目前硫化锂的合成门槛,概述了现有产业端的主流工艺技术路线,分析对比了主流工艺技术路线的吨级放量门槛。从原材料安全性、产品品质、原料成本、产业化设备开发难易程度、技术防御性和生产安全性等6个维度对4种主流技术路线的产业化前景进行对比。讨论了硫化锂产业化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 合成方法 低成本 产业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状中空双金属硫化物Ni_(3-x)Co_(x)S_(4)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中的应用
6
作者 朱宝睿 沈学涛 +4 位作者 王茗钰 张莹 牛航 郑璐瑶 张煜国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149,共10页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瞩目,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仍受到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硫的绝缘性和正极体积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的阻碍.为了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以钴和镍为主体的笼状中空双金属硫化物(Ni_(3-x)Co_(x)S_(...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瞩目,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仍受到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硫的绝缘性和正极体积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的阻碍.为了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以钴和镍为主体的笼状中空双金属硫化物(Ni_(3-x)Co_(x)S_(4)),并将其作为隔膜部分组装到Li-S电池中.其中空结构的特点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足够的活性位点,进而可以达到更大的比容量,本工作发现,采用最佳比例(2∶1)的笼状Ni_(3-x)Co_(x)S_(4)材料能够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固定促进多硫化物的转化,有效限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电导率,并促进锂离子的扩散.实验结果显示,笼状Ni_(3-x)Co_(x)S_(4)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包括在0.1 C下达到1184.3 mAh g^(-1)的初始容量以及在0.2 C循环200圈后仍保持564.4 mAh g^(-1)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穿梭效应 双金属硫化 笼状Ni_(3-x)Co_(x)S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固态锂电池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沛 崔灿灿 +1 位作者 孔德洁 黄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93-5206,共14页
随着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电动汽车和储能成为实施该战略的重要抓手。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取得极大发展。目前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液态电解质,其安全性及能量密度面临瓶颈,难以满足电动汽车和储能的... 随着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电动汽车和储能成为实施该战略的重要抓手。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取得极大发展。目前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液态电解质,其安全性及能量密度面临瓶颈,难以满足电动汽车和储能的应用需求。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采用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取代目前广泛应用的液态电解质,有望回避液态电解质易燃易爆的安全问题。同时,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高离子电导率,使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本文从硫化物电解质的分类与结构入手,首先介绍了硫化物电解质的发展历史,然后讨论了玻璃态、晶体硫化物电解质的结构特点、离子传输机制与电化学性能,接着介绍了硫化物电解质的三种不同合成方法以及其获得的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最后总结了硫化物电解质的空气稳定性、界面稳定性等决定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性能。本文拟为硫化物电解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有利于促进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应用及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电池 硫化物电解质 产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中CNTs-CNFs夹层对多硫化物的捕获和加速转化机理
8
作者 陈磊 袁业辉 +1 位作者 宋瑞 张超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为有效抑制多硫化锂(LiPSs)的穿梭效应,通过静电纺丝、电化学沉积和化学气相生长技术在碳纳米纤维(CNFs)上垂直生长碳纳米管(CNTs),开发了一种超薄、轻质的多功能三维多层交联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CNTs-CNFs)夹层,并研究CNTs-CNFs对锂... 为有效抑制多硫化锂(LiPSs)的穿梭效应,通过静电纺丝、电化学沉积和化学气相生长技术在碳纳米纤维(CNFs)上垂直生长碳纳米管(CNTs),开发了一种超薄、轻质的多功能三维多层交联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CNTs-CNFs)夹层,并研究CNTs-CNFs对锂硫电池(LSBs)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NTs-CNFs薄膜优异的导电性和丰富的孔隙结构为LSBs提供了均匀的导电网络和LiPSs的吸附过滤屏障,与无夹层相比,含有CNTs-CNFs夹层的电池具有更优异的容量保持率和循环稳定性,在0.2 C电流密度下具有1296.7 mA·h/g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在100次循环后仍能提供了864.7 mA·h/g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6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硫化(lipss) 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CNTs-CNFs) 夹层 三维多层交联 硫电池(LS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优先提锂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忠堂 张功喜 +3 位作者 李田玉 卢人航 刘兰进 严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6-1738,共13页
以退役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使用黄铁矿(FeS2)作为硫化剂进行混合焙烧,通过水浸焙烧产物优先浸出Li_(2)SO_(4),从而达到选择性提锂的目的。本文考察了不同因素对“硫化焙烧-水浸”过程有价金属浸出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 以退役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使用黄铁矿(FeS2)作为硫化剂进行混合焙烧,通过水浸焙烧产物优先浸出Li_(2)SO_(4),从而达到选择性提锂的目的。本文考察了不同因素对“硫化焙烧-水浸”过程有价金属浸出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物料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明确了Li、Mn、Fe物相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硫化焙烧可实现Li向Li_(2)SO_(4)物相转化,证实了该工艺具有理论可行性。确定焙烧的最佳条件为焙烧温度550℃、FeS_(2)与正极材料Li的摩尔比1∶2、焙烧保温时间1 h、焙烧气氛纯N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Li浸出率可达92.78%,其他有价金属几乎不浸出,可实现高效选择性提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锰酸电池 正极材料 黄铁矿(FeS_(2)) 选择性提 硫化焙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包覆的硫化锌-碳纳米管用作正极载体材料提高锂硫电池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宇祥 施天宇 +3 位作者 赵晨媛 尹海宏 宋长青 郁可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随着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人们对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需求持续增长,可循环的电能储存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已接近理论极限,因而寻找开发下一代电池电极材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锂硫电池因为具备出色的理论... 随着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人们对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需求持续增长,可循环的电能储存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已接近理论极限,因而寻找开发下一代电池电极材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锂硫电池因为具备出色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锂硫电池中活性硫及其放电产物导电性差、可溶性多硫化物在电极间穿梭、体积膨胀等问题导致电池的反应动力学缓慢、容量迅速下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硫正极进行合理设计,研究表明引入碳纳米结构(如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介孔碳、石墨烯等)作为骨架负载硫能提高锂硫电池的性能。这些碳骨架具有多层次的交叠多孔结构、大比表面积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势,为离子提供迁移通道的同时能形成物理屏障限制多硫化物的迁移,进而抑制穿梭效应改善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但是由于碳纳米结构的非极性特点,多硫化物与碳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只能通过物理相互作用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为了提高抑制效果,可以将极性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与碳纳米结构进行耦合,这样就兼具了极性材料和碳纳米结构的优点。极性材料与多硫化物的相互作用较强,同时碳纳米结构的高导电性和物理屏障作用亦得以保留,因而能大幅减缓穿梭效应,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此外,多种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PPy)、聚噻吩(PTh)和聚苯胺(PANI)等,亦能作为包覆层或导电载体改善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其中聚苯胺(PANI)具有导电性高、易合成、共形性好等特点,作为包覆层能有效地防止多硫化物向外扩散,提高电子的迁移率,从而保证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本工作制备了一种ZnS-CNTs/S@PANI正极材料来抑制上述缺陷,提高锂硫电池性能,该正极材料以ZnS修饰的CNTs为骨架来负载硫,再在外层包覆聚苯胺(PANI)导电聚合物制备而成。该正极材料中由碳纳米管构成的导电网络有利于电子的快速迁移,并能容纳循环过程中硫的体积膨胀;ZnS量子点的修饰在碳纳米管表面增加了大量极性位点,能够增强对多硫化物的吸附,进而抑制穿梭效应;外侧的聚苯胺作为极性导电包覆层有利于提高电极整体的导电性,增强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并且能够通过物理限制效应防止活性材料流失。因此该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池性能,其初始比容量在0.5 C时为952.33 mAh·g^(-1),经过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76.37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1.52%。其在2 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为633.62 mAh·g^(-1),优于CNTs/S和ZnS-CNTs/S电极。该结果证明了ZnS-CNTs/S@PANI正极材料具备优异的锂硫电池性能,为了锂硫电池向实用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正极制备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硫化 正极 聚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化碳纳米管含量对锂硫电池SPAN正极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兴祥 穆钟林 +1 位作者 刘浩 刘海辉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针对锂硫电池(LSB)中存在的硫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简单的静电纺丝技术,并结合半碳化、硫化方法制备了一种独立的硫化聚丙烯腈/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SPAN/MWCNTs-COOH)复合材料。将该材料直接用作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并探... 针对锂硫电池(LSB)中存在的硫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简单的静电纺丝技术,并结合半碳化、硫化方法制备了一种独立的硫化聚丙烯腈/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SPAN/MWCNTs-COOH)复合材料。将该材料直接用作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并探究了不同的MWCNTs-COOH添加量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其独特的纳米纤维三维网络结构,促进了电池中离子的快速转移,提高了电池的电导率,所制备的正极材料具有库伦效率高、循环稳定性好、柔韧性好等特点。添加9%(质量分数)MWCNTs-COOH的正极材料在0.2 C循环200圈后的容量为533.97 mA·h/g,在0.5 C循环500圈后容量达到429.21 mA·h/g,在较高的电流密度1 C下,仍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硫化聚丙烯腈 正极材料 自支撑 羧基化碳纳米管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硫化物锂电池中NCM正极及其界面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邦军 贾理男 张希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3-759,共17页
采用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被视作解决传统液态锂电池安全问题与能量密度提升的最有效方案。正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固态锂电池的基本性能。镍钴锰酸锂(NCM)三元体系正极材料因具备能量密度较高... 采用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被视作解决传统液态锂电池安全问题与能量密度提升的最有效方案。正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固态锂电池的基本性能。镍钴锰酸锂(NCM)三元体系正极材料因具备能量密度较高和成本较低的优点,以及与硫化物电解质的可兼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NCM三元材料存在安全性低、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与硫化物电解质接触界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分析和研究NCM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界面优化,对于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聚焦于当前主流三元正极材料以及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界面问题的匹配性研究,阐述了NCM三元正极材料在全固态锂电池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解决策略和发展机遇,并对NCM三元正极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离子电池 NCM正极 硫化物电解质 正极/电解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用硫化物电解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邦军 贾理男 +1 位作者 朱金辉 张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9-563,共5页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用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具有离子导电率高、制备方法简易、延展性良好和电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但距离大规模应用仍有一定难度。综述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硫化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介绍包含玻璃态、玻璃陶瓷态和晶态等类型的电解...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用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具有离子导电率高、制备方法简易、延展性良好和电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但距离大规模应用仍有一定难度。综述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硫化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介绍包含玻璃态、玻璃陶瓷态和晶态等类型的电解质种类,列举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常见制备方法,总结现有的正极与电解质界面、负极与电解质界面以及电解质自身稳定性等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对硫化物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全固态电池 电解质 硫化物电解质 制备方法 电解质/电极界面 电解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TiN异质结内建电场的构筑及多硫化锂催化转化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杜陈强 聂周缓 +2 位作者 王慧楠 张纪伟 张经纬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99-2510,共12页
锂硫电池因具有较高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成为最有前景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差和多硫化锂转化反应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穿梭效应,致使硫利用率低、功率密度小、循环寿命短,严重制约了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异... 锂硫电池因具有较高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成为最有前景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差和多硫化锂转化反应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穿梭效应,致使硫利用率低、功率密度小、循环寿命短,严重制约了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异质结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催化活性,能够催化多硫化锂氧化还原反应,然而其对多硫化锂催化转化机制仍不清晰。本工作以原位构建球形TiO_(2)/TiN异质结复合材料为模型,研究异质界面结构与其对多硫化锂的“吸附-催化-转化”行为,试图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多硫化锂吸附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研究异质界面内建电场形成机理及其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TiN异质结界面形成由TiN指向TiO_(2)的空间电荷区并构成内建电场。异质结内建电场显著改善多硫化锂锚定能力,加速Li^(+)快速传输,提高多硫化锂向Li_(2)S转化能力。TiO_(2)/TiN异质结复合材料组装的锂硫电池倍率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在0.05 C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070 mAh/g,多次循环后1C电流密度下容量仍保持60.7%。变温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TiO_(2)/TiN异质结复合材料将Li_(2)S转化反应活化能降低至2.73 kJ/mol。本工作为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推动锂硫电池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多硫化 穿梭效应 异质结 内建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加速多硫化锂转化动力学的Li-S电池添加剂研究
15
作者 刘宜霖 尤樱樱 +3 位作者 倪峻泽 蔡盈盈 王志华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76,共4页
锂硫(Li-S)电池作为下一代储能系统的候选者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优势。然而,多硫化锂(LiPSs)中间体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很大程度上阻碍其实际应用。通过引入电解液添加剂2,5-二巯基-1,3,4-噻二唑(DMcT)调节了LiPSs的分子轨道能级,以... 锂硫(Li-S)电池作为下一代储能系统的候选者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优势。然而,多硫化锂(LiPSs)中间体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很大程度上阻碍其实际应用。通过引入电解液添加剂2,5-二巯基-1,3,4-噻二唑(DMcT)调节了LiPSs的分子轨道能级,以提高Li-S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原位锂化的DMcT(DMcT^(2-))和LiPSs通过可逆的离子-偶极作用实现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与LiPSs相比,配位化合物具有更高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和更低的最低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级,因此表现出更强的氧化还原活性。采用DMcT的Li-S电池不仅在2C倍率下提供703mA·h/g的容量,在0.2C倍率下100次循环后仍保持768mA·h/g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二巯基-1 3 4-噻二唑 多硫化 动力学 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隔膜改性增强电池循环稳定性
16
作者 周佳玉 刘佩妮 +4 位作者 周昶安 王超 宋磊 马奎 岳海荣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目的对比玻璃纤维和聚丙烯隔膜用于锂硫电池的性能差异,并通过催化剂改性隔膜提升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能。方法通过循环充放电实验考查不同隔膜锂硫电池性能,利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及扫描电镜研究隔膜对多硫化锂氧化还原反应动... 目的对比玻璃纤维和聚丙烯隔膜用于锂硫电池的性能差异,并通过催化剂改性隔膜提升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能。方法通过循环充放电实验考查不同隔膜锂硫电池性能,利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及扫描电镜研究隔膜对多硫化锂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锰催化剂改性隔膜对锂硫电池性能的提升效果及作用原理。结果在1 C放电倍率、150次循环条件下,玻璃纤维隔膜锂硫电池放电比容量由聚丙烯隔膜的428 mAh/g提升至477 mAh/g,充放电效率从96.9%提升至98.6%,容量保持率从66.8%提升至85.1%。利用锰催化剂修饰玻璃纤维隔膜,经500次循环电池仍保有597 mAh/g的容量和99.7%的充放电效率,循环稳定性能大幅提升。结论玻璃纤维隔膜的大孔隙结构有利于多硫化锂及锂离子在电解液传递,可提高锂离子的传递效率,但也会加强穿梭效应而导致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多硫化锂及锂离子的快速传质有助于诱导形成致密SEI膜以保护锂负极,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此外,在锰催化剂修饰下,锰-玻璃纤维隔膜能实现电池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双重提升,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玻璃纤维隔膜 循环稳定性 多硫化 锰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iO-66金属团簇和缺陷对锂硫电池隔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瑛妹 赵玉青 +3 位作者 周星宇 李海鑫 程琥 庄金亮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200,共10页
分别以硝酸铈铵(Ce(NH_(4))_(2)(NO_(3))_(6))和四氯化锆(ZrCl_(4))为金属盐,1,4-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H_(2)BDC),合成CeUiO-66和Zr-UiO-66两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表征MOFs的晶体... 分别以硝酸铈铵(Ce(NH_(4))_(2)(NO_(3))_(6))和四氯化锆(ZrCl_(4))为金属盐,1,4-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H_(2)BDC),合成CeUiO-66和Zr-UiO-66两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表征MOFs的晶体结构和形貌。采用真空抽滤法将Ce-UiO-66和Zr-UiO-66负载于Celgard PP商用隔膜一侧,制备MOFs修饰的功能性隔膜,组装并测试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e-UiO-66改性隔膜电池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0.2 C倍率下,首圈放电容量为1047 mAh·g^(-1),经200周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7.5%,库仑效率接近100%。在不同倍率循环下,Ce-UiO-66改性隔膜电池在0.1、0.2、0.5、1、2 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281、945、768.1、673.2、604.7mAh·g^(-1),当返回至0.1 C时,容量恢复至951.6 mAh·g^(-1),容量保持率为74.3%。上述表明Ce-UiO-66中的氧化还原活性Ce_(6)-oxo团簇可有效催化多硫化锂的转化反应,改善氧化还原动力学性能;此外,Ce-UiO-66还存在较多缺陷和不饱和配位点,能够有效锚定多硫化锂(LiPSs),减缓多硫化物穿梭效应,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金属有机框架 隔膜 多硫化 穿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衍生膨胀石墨负载双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
18
作者 邓成情 陈慧 +3 位作者 刘文涛 雷艾莹 赖飞燕 张晓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_(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_(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_(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_(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结构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金属硫化物的稳定性,增加了活性位点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Li^(^(+))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交换速率。SnCoS_(4)@EG电极在1.0 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1195.90 mAh/g,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回收再利用 膨胀石墨 双金属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P纳米晶催化活化Li_(2)S构建长寿命锂硫电池
19
作者 陈飞 翟飞飞 +1 位作者 宋昊鑫 吕盼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8-674,共7页
通过简便且易规模化的高温原位热解聚合物制备出自支撑的核壳结构柔性多孔催化载体,用于高载量负载活性硫组分。壳层内FeP纳米晶颗粒的引入,在加速硫电极结构内离子输运的同时,作为活性位点高效催化Li2S的活化转化,加速了Li-S电池中Li_(... 通过简便且易规模化的高温原位热解聚合物制备出自支撑的核壳结构柔性多孔催化载体,用于高载量负载活性硫组分。壳层内FeP纳米晶颗粒的引入,在加速硫电极结构内离子输运的同时,作为活性位点高效催化Li2S的活化转化,加速了Li-S电池中Li_(2)S↔S_(8)的转化反应,保证了锂硫电池的高度可逆性和长循环稳定性。制备的高硫负载阴极展现出较高的放电比容量(1306.2 mA·h/g)和十分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2 C→0.1 C,容量恢复率95.8%)。通过循环后电池拆解分析,验证了实验条件下所组装的锂硫电池性能衰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电池 磷化铁纳米晶 核壳结构 硫化活化 多孔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用Li_(2)S的高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杜岳勇 朱骏昌 +4 位作者 何特特 张宗良 刘丝靓 卢洋 刘芳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9-1759,共11页
随着全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硫化锂(Li_(2)S)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材料受到广泛关注。Li2S的纯度会影响电解质和电池的性能,并且基于Li_(6)PS_(5)Cl(LPSC)电解质的性能对其合成工艺进行评价和研究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手段,但目... 随着全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硫化锂(Li_(2)S)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材料受到广泛关注。Li2S的纯度会影响电解质和电池的性能,并且基于Li_(6)PS_(5)Cl(LPSC)电解质的性能对其合成工艺进行评价和研究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手段,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硫酸锂和石墨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_(2)S,Li_(2)S无需提纯即可直接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合成。对反应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探究烧结强度与Li_(2)S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杂质碳酸锂对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装配的全固态电池5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5.34%,平均库仑效率超过99.94%。本研究可为降低Li_(2)S和LPSC电解质的生产成本、研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 固态电解质 碳热还原法 全固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