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相流局部混合型质点网格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詹杰民 吴春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6-362,共7页
提出模拟多相流的局部混合型质点网格法,该方法能稳定地模拟高浓度流体颗粒两相流.在每一个颗粒团尺度的欧拉网格下(本文称之为欧拉微元),基于Lagrangian追踪原理,可直接估计体积内颗粒的总量,从而准确求出欧拉微元和控制容积内颗粒的浓... 提出模拟多相流的局部混合型质点网格法,该方法能稳定地模拟高浓度流体颗粒两相流.在每一个颗粒团尺度的欧拉网格下(本文称之为欧拉微元),基于Lagrangian追踪原理,可直接估计体积内颗粒的总量,从而准确求出欧拉微元和控制容积内颗粒的浓度(即颗粒在容积内的体积含量).同时,假设在新的时间步下,颗粒在欧拉微元里充分混合,形成新颗粒团.作者对竖直和倾斜容器中单粒径颗粒沉降和竖直容器中双粒径颗粒双峰悬浮液沉降过程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点网格 混合型 多相 局部 LAGRANGIAN 直接估计 体积含量 沉降过程 颗粒沉降 实测数据 颗粒团 欧拉 微元 两相流 悬浮液 模拟 浓度 容积 粒径 容器 双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相质点网格法的大气污染仿真模拟 被引量:8
2
作者 于潇萌 曹乐 +1 位作者 严家德 王巍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856-5863,共8页
为了准确估计不同风速条件对单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粒子抬升高度、污染物扩散范围产生的影响,使用以多相质点网格(multi-phase particle-in-cell,MP-PIC)方法为基础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进行大涡仿真模拟。结... 为了准确估计不同风速条件对单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粒子抬升高度、污染物扩散范围产生的影响,使用以多相质点网格(multi-phase particle-in-cell,MP-PIC)方法为基础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进行大涡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低风速下,受污染源阻挡作用,污染源周边形成方柱绕流现象,污染物在下风方向分裂为两股,污染物随湍流作用在计算域内波动,且计算域内分裂状况始终存在。随着风速的增大,污染物分裂情况逐渐消失,且污染物扩散范围、粒子最大抬升高度随风速增大而减小。风速为2 m/s时,分裂的两股污染物之间距离为5~20 m,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000~1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70~87个/m^3;风速为5 m/s时,分裂的两股污染物距离为2~10 m,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000~1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212~300个/m^3;风速为10 m/s时,分裂情况消失,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000~1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407~502个/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数值模拟 多相质点网格 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内松木屑气化过程的MP-PIC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万章豪 杨世亮 王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7-1379,共13页
基于多相质点网格(MP-PIC)方法建立了三维流化床内的生物质气化反应模型,考虑蒸发、挥发分析出以及均相、非均相反应等子模块,研究了松木屑在气-固强非线性耦合作用下的空间分布特性和高温热传递过程中的热物性分布规律,探究了不同的空... 基于多相质点网格(MP-PIC)方法建立了三维流化床内的生物质气化反应模型,考虑蒸发、挥发分析出以及均相、非均相反应等子模块,研究了松木屑在气-固强非线性耦合作用下的空间分布特性和高温热传递过程中的热物性分布规律,探究了不同的空气当量比(ER)、蒸汽生物质比(SBR)、气化温度对气化性能和气相热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可燃气体和焦炭的氧化反应促使气相温度升高,而低温蒸汽将自由空域的温度降低至约900 K;ER的增加提升了炉内的气化温度,减小了气体密度和比热容,然而过量的空气会降低气化性能和炉内温度;SBR的增大稀释了气化产物浓度;增加气化温度提升了H_(2)产率,但抑制了C_(2)H_(4)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多相质点网格(mp-pic) 生物质气化 数值模拟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流化床颗粒团絮特征的MP-PIC数值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子文 陈岱琳 +1 位作者 钟文琪 Aibing Yu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43-3451,共9页
为了研究快速流化床颗粒的团絮特征,建立了基于多相质点网格法的快速流化床气固多相流三维数理模型,气相场采用大涡湍流模型,通过求解牛顿运动方程得到颗粒相运动信息,气固间相互作用力采用Gidaspow曳力模型,固体间作用力通过计算颗粒... 为了研究快速流化床颗粒的团絮特征,建立了基于多相质点网格法的快速流化床气固多相流三维数理模型,气相场采用大涡湍流模型,通过求解牛顿运动方程得到颗粒相运动信息,气固间相互作用力采用Gidaspow曳力模型,固体间作用力通过计算颗粒应力梯度得到。基于该模型,对三维快速流化床上升管(H=3 m、d=0.1 m)气固流动开展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进行了校正,研究了在气速工况Ug=5.28 m?s-1下的颗粒(ρp=2650 kg?m-3、dp=250μm)团絮性质,实现了对上升管内颗粒团絮的基本类型(条形团絮、马鞍形团絮、U形团絮)的成功预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团絮在上升管内形成、发展、聚并直至破碎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上升管径向颗粒团絮的平均颗粒浓度分布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环核结构,颗粒团絮速度的分布与其相反;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颗粒团絮的颗粒浓度逐渐降低而速度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高度后变化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朗格朗日 多相质点网格 数值模拟 快速流化床 颗粒团絮 多相 介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均匀固相应力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雪岩 李煜 +2 位作者 谢妍妍 李飞 陈昇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2-542,共11页
最小多尺度理论EMMS已经被引入多相质点网格法MP-PIC中,建立了非均匀EMMS固相应力模型.但现有的非均匀固相应力模型计算中,中间步骤繁琐且花费时间长.采用人工拟合的方式能获得非均匀固相应力表达式,但需要人为确定拟合变量和拟合函数,... 最小多尺度理论EMMS已经被引入多相质点网格法MP-PIC中,建立了非均匀EMMS固相应力模型.但现有的非均匀固相应力模型计算中,中间步骤繁琐且花费时间长.采用人工拟合的方式能获得非均匀固相应力表达式,但需要人为确定拟合变量和拟合函数,且针对于非均匀固相应力这种高度非线性函数所得到的拟合精度不高、用于MP-PIC模拟的结果相比原EMMS固相应力模型结果存在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规避对固相体积分数的局部分布情况的表征,并提出和建立能考虑颗粒浓度详细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固相应力模型.首先,基于局部颗粒浓度和颗粒非均匀分布指数建立了双变量的ANN固相应力模型;进一步将当前网格及其周边网格颗粒浓度组成的序列来详细表征颗粒浓度分布,并建立相应的ANN固相应力模型.然后,将两种模型与EMMS固相应力模型进行了对比并测试了网格分辨率和粗化率对模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ANN固相应力模型的模拟结果对EMMS固相应力模型结果有较高的还原度,同时具有一定的网格分辨率无关性和粗化率无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多相质点网格 非均匀固相应力 机器学习 流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