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多目标协同优化的Pancake点式探头线圈参数设计
1
作者 何诚 徐笑娟 +1 位作者 骆建伟 罗进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9,共7页
针对传统单一目标优化法无法兼顾优化探头检测灵敏度和线性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sight的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对Pancake点式探头线圈参数进行设计,以提升涡流探头的综合检测性能。该方法利用Isight集成优化框架,将COMSOL Multiphysics... 针对传统单一目标优化法无法兼顾优化探头检测灵敏度和线性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sight的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对Pancake点式探头线圈参数进行设计,以提升涡流探头的综合检测性能。该方法利用Isight集成优化框架,将COMSOL Multiphysics与MATLAB联合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试验设计和遗传算法NSGA-Ⅱ对涡流探头进行多目标自动寻优计算,并结合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涡流探头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的可行性。涡流探头的检测灵敏度与线性度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接近3倍和8倍,实验结果也表明基于Isight的多目标协同优化法在不同应用需求下可显著提高涡流探头检测灵敏度和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涡流探头 试验设计 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 多目标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态场景下考虑出行链重构的电动汽车多目标协同优化调度 被引量:7
2
作者 朱永胜 孙贤 +3 位作者 谢晓峰 丁同奎 巫付专 史志鹏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141,共13页
电动汽车用户日内的充电计划具有规律性,但在突发事件影响下,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则具有突发性和主观性。突发事件由用户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过程,最终波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考虑实际出行中距离变化时用户的充电意愿,提... 电动汽车用户日内的充电计划具有规律性,但在突发事件影响下,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则具有突发性和主观性。突发事件由用户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过程,最终波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考虑实际出行中距离变化时用户的充电意愿,提出充电意愿模型,模拟用户的充电意愿区间;然后,基于电动汽车出行时空特性,将影响调度计划的突发事件分为4类,模拟4种事件对既定调度计划的影响,并综合考虑气温和电价等因素,对电动汽车进行充放电调度;最后,提出多态场景下储能站协同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对常态及两种极端条件下的电动汽车进行充放电调度。采用区域电网进行仿真,分析出行链重构在行为场景、事件类型、调度策略、集群规模、用户参与度和风电规模的条件中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出行不确定性 多态场景 充电意愿 充放电调度 需求响应 两阶段优化 多目标协同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雍锐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4,共6页
在深井超深井钻探过程中,井眼中高强度、高研磨性地层导致的钻头早期磨损、井下钻具振动剧烈、井眼清洁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深井超深井的安全快速钻进。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优化钻井参... 在深井超深井钻探过程中,井眼中高强度、高研磨性地层导致的钻头早期磨损、井下钻具振动剧烈、井眼清洁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深井超深井的安全快速钻进。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优化钻井参数,提高钻井性能。同时基于机械钻速和机械比能,定义了钻井性能综合评价指标;结合地应力、钻具振动、摩阻扭矩、井眼清洁和破岩能效等地质、物理模型,提出了包含探索、学习和应用三种模式的钻井参数实时优化流程,训练了融合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钻井参数实时优化算法。该系统在深地川科1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提速比达到了41.5%,为深井超深井钻井优化提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井 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 机械钻速 机械比能 机器学习 深地川科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配电网网架结构与分布式光伏多目标协同优化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飞 熊晓琪 +4 位作者 查鹏程 黄鹤鸣 夏琦 余滢婷 黎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54-3764,共11页
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distributedphotovoltaic,DPV)的直流配电网是未来配网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规划方法。该文提出一种直流配电网网架结构与DPV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该方法考虑光伏出力与负荷功率不确定因素之间的相... 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distributedphotovoltaic,DPV)的直流配电网是未来配网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规划方法。该文提出一种直流配电网网架结构与DPV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该方法考虑光伏出力与负荷功率不确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维高斯混合模型进行源荷联合概率分布建模,由接受拒绝采样法构建典型场景集。针对直流配网中普遍存在的电力电子设备,建立其潮流模型与损耗模型,从而确定了直流配网的潮流边界条件。以系统年运行成本、DPV收益、配电网供电质量、环境及节能减排效益为多目标构建双层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与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的所有生成树算法对光伏接入容量与网架结构进行上下层协同优化。以修改的IEEE 14节点直流配网规划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分布式光伏 多目标协同优化 混合高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摇航向保持舵的多目标协同优化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军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79,共3页
为使航向保持自动舵在简捷PD控制的基础上具备舵减摇功能,首先建立简捷PD航向保持和舵减摇控制器,以航向保持精度、舵减摇率和舵机能耗3个目标函数,利用NSGA-Ⅱ实现控制系统参数的协同优化。以非线性船舶运动模型为控制对象进行仿真试验... 为使航向保持自动舵在简捷PD控制的基础上具备舵减摇功能,首先建立简捷PD航向保持和舵减摇控制器,以航向保持精度、舵减摇率和舵机能耗3个目标函数,利用NSGA-Ⅱ实现控制系统参数的协同优化。以非线性船舶运动模型为控制对象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显示Pareto优化解集能充分反映多目标函数之间的制约性,与经验参数方案相比,在增加舵机能耗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更高的舵减摇率和更好的航向保持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向保持 舵减摇 NSGA-Ⅱ 多目标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沌果蝇算法的SRM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小平 饶盛华 +1 位作者 张铸 赵轩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40-2647,共8页
开关磁阻电机(SRM)因传统设计方法过程繁琐、专业性要求高且难以获得最优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果蝇算法的SRM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利用传统设计方法得到SRM的初始方案,有限元分析对其性能核算并获得样本数据集,采用极限学习机(ELM... 开关磁阻电机(SRM)因传统设计方法过程繁琐、专业性要求高且难以获得最优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果蝇算法的SRM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利用传统设计方法得到SRM的初始方案,有限元分析对其性能核算并获得样本数据集,采用极限学习机(ELM)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得到SRM的非参数模型和混沌果蝇算法对其进行优化,对其优化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混沌果蝇算法优化能有效提高转矩波动系数与效率指标,且具有参数设置少、收敛速度快且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磁阻电机 多目标协同优化 混沌果蝇算法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行ADMM的分布式电-气能量流多目标协同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新 史军 +3 位作者 马伟哲 徐伟枫 陈俊斌 余涛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0-68,共9页
在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互联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此时对电-气耦合系统的电-气能量流进行协同优化很有必要。同时,为协调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在多个目标下的矛盾冲突,需考虑如何实现多目标下系统最优调度运行。针对... 在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互联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此时对电-气耦合系统的电-气能量流进行协同优化很有必要。同时,为协调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在多个目标下的矛盾冲突,需考虑如何实现多目标下系统最优调度运行。针对以上问题,并考虑到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通常隶属于分布自治的经营主体,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并行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的分布式电-气能量流多目标协同优化算法,利用分解协同交互机制实现电力流与天然气流的分布式多目标并行优化,并针对算法的原理、收敛性能以及相关参数对算法的影响对该算法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在基于IEEE 39节点电力网络和Belgian 20天然气网络搭建的电-气耦合能源系统上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述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耦合系统 多目标协同优化 并行交替方向乘子法 最优能量流 天然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M钢等离子弧增材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8
作者 郭正华 卢安 +3 位作者 赵明杰 涂骏扬 欧阳祥海 姜丽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8-55,共8页
为实现等离子弧增材制造300M钢宏微观质量的整体优化,采用焊接电流、送粉速率和扫描速度作为工艺参数设计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沉积层宏观成形质量和微观缺陷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并不相同。为此,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宏观... 为实现等离子弧增材制造300M钢宏微观质量的整体优化,采用焊接电流、送粉速率和扫描速度作为工艺参数设计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沉积层宏观成形质量和微观缺陷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并不相同。为此,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宏观形貌、几何特征和微观缺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等离子弧增材300M钢的工艺参数进行系统性优化。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宏微观成形质量的影响主次为:扫描速度>焊接电流>送粉速率。优化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焊接电流160 A、扫描速度0.14 m/min、送粉速率15 g/min。在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下,沉积层成形质量实现了多维度评价指标间的全局最优平衡。沉积层表面光滑平整,不稳定起焊区域及锯齿状边界消除,宽高比为4.29、孔隙率降为0.43%,且无大孔隙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弧增材 300M钢 宏微观特征 多目标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动态优化螺旋演进模型的新型铁路客站绿色数智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明哲 沈海燕 李超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铁路客站绿色数智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路径,目前客站面临“重节能、轻洁能、弱赋能”问题,现有研究受限于静态模型与单维优化。为此,构建“3梁、3地基、6柱+N”发展蓝图及量化行动路径,创新融合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改进型NSGA-Ⅲ算... 铁路客站绿色数智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路径,目前客站面临“重节能、轻洁能、弱赋能”问题,现有研究受限于静态模型与单维优化。为此,构建“3梁、3地基、6柱+N”发展蓝图及量化行动路径,创新融合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改进型NSGA-Ⅲ算法,建立“三化—三能”螺旋演进协同模型,解决多目标动态均衡优化难题。基于3类典型客站实证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均值25.3%)、清洁能源消纳率(55%)、服务满意度(均值29.5%),并且在光伏波动(±20%)与客流突变(峰谷比≥3)下保持鲁棒性(服务稳定性指数≥0.91),为铁路客站绿色数智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理论范式、算法引擎及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绿色数智客站 多目标协同优化 螺旋演进 复杂系统动力学 改进型NSGA-Ⅲ算法 均衡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量约束下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
10
作者 梁言贺 宫游 +1 位作者 刘惠颖 满江雪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9,共7页
针对在双碳量要求下,现有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在电网调度后运行成本及净排碳量均较高的问题,构建双碳量约束下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以传统的单碳量模型为基础,设定双碳量约束条件;构建双层协同调度模型并设定模型约... 针对在双碳量要求下,现有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在电网调度后运行成本及净排碳量均较高的问题,构建双碳量约束下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以传统的单碳量模型为基础,设定双碳量约束条件;构建双层协同调度模型并设定模型约束条件,获取电网协同调度方案;使用线性加权法对调度方案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多目标协同调度方案。构建算例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模型时短期电网运行成本约为1.06×10^(4)元,长期电网运行成本约为1.39×10^(4)元,净碳排放量小于50 t/h,均优于对比模型。所提模型可有效降低电网运行成本和净排碳量,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协同调度 双碳量模型 线性加权法 多目标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站点转乘的公交接驳地铁站点群线路优化
11
作者 王连震 杜翼飞 +2 位作者 刘克毅 周铭 薛淑祺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1,共11页
为促进公交与地铁之间的有效接驳,针对地铁站点群周边接驳公交线路的客流时空分布及换乘效率进行协同优化研究.构建考虑系统总成本最小化和线网换乘需求最大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增设换乘时间成本和换乘次数的惩罚机制,对涉及两次或更... 为促进公交与地铁之间的有效接驳,针对地铁站点群周边接驳公交线路的客流时空分布及换乘效率进行协同优化研究.构建考虑系统总成本最小化和线网换乘需求最大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增设换乘时间成本和换乘次数的惩罚机制,对涉及两次或更多换乘的情况加以约束,促使系统在设计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换乘.引入自适应精英保留策略和惯性系数动态调整策略,设计并采用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来求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接驳公交服务能力方面,相较于原有公交线网,优化后的公交载客量提升约23%;在经济性维度,乘客人均出行成本降低约9%;在算法性能上,所设计的混合优化算法较传统遗传算法运行速度提升15.4%.优化模型在换乘吸引力、人均出行成本等多个关键指标上均优于既有公交线路,验证了模型在提升接驳公交网络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可以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地铁站点群 接驳公交线路 多目标协同优化 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协同算法的状态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雷 吴敏 +1 位作者 佘锦华 段平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铅锌烧结过程综合透气性、烧结终点的优化具有强非线性、计算复杂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多目标粒子群协同优化算法。首先,建立了有综合透气性、烧结终点两个目标的优化模型。接着,通过改进的约束比较方法、粒子极值选取方法,以及... 针对铅锌烧结过程综合透气性、烧结终点的优化具有强非线性、计算复杂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多目标粒子群协同优化算法。首先,建立了有综合透气性、烧结终点两个目标的优化模型。接着,通过改进的约束比较方法、粒子极值选取方法,以及利用不同的粒子群来分别优化相应的变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协同优化算法。最后,利用提出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综合透气性、烧结终点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能较好地解决综合透气性、烧结终点的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烧结过程 综合透气性 烧结终点 多目标粒子群协同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需求响应特征的多站融合协同优化调度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正骅 申屠刚 戴睿昕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70,共8页
多站融合是新型的变电站模式,对多站融合中的需求响应资源进行合理调控能够有效缓解供需不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综合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多站融合的一般形式,建立了数据中心的负荷模型、电动汽车充电站模型以及储能电站模型。... 多站融合是新型的变电站模式,对多站融合中的需求响应资源进行合理调控能够有效缓解供需不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综合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多站融合的一般形式,建立了数据中心的负荷模型、电动汽车充电站模型以及储能电站模型。从充电费用、削峰填谷和配电网损耗3个方面建立了基于需求响应资源的多元多目标协同优化调度模型,为简化问题的求解复杂度,将多个子目标组合转化为单目标模型,采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带权重极小模理想点法求解该多目标优化问题。通过算例分析比较了几种不同优化方案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站融合 储能电站 电动汽车充电站 多目标协同优化 带权重极小模理想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转旋翼气动优化设计 被引量:8
14
作者 薛立鹏 张呈林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3-458,共6页
倾转旋翼的气动外形设计需要对其在直升机模式和飞机模式下的不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对其气动外形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以使倾转旋翼同时具有较高的悬停效率和巡航效率。本文基于自由尾迹分析方法建立了倾转旋翼的气动特性分析模型,以悬停和... 倾转旋翼的气动外形设计需要对其在直升机模式和飞机模式下的不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对其气动外形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以使倾转旋翼同时具有较高的悬停效率和巡航效率。本文基于自由尾迹分析方法建立了倾转旋翼的气动特性分析模型,以悬停和巡航效率为目标函数,以桨叶弦长分布、预扭角分布、厚度分布及翼型分布位置和旋翼转速为设计变量,以旋翼功率和桨叶重量为约束,提出了倾转旋翼气动多目标协同优化策略,对桨叶气动外形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旋翼具有更优的气动性能,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转旋翼 自由尾迹 气动性能 多目标协同优化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复用小型月表着陆器设计优化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贾山 赵建华 +3 位作者 胡汝洁 陈金宝 周向华 张胜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6-365,共10页
针对传统着陆器缓冲装置无法复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小型着陆器,通过各关节上的摩擦制动装置吸收着陆冲击能量,由电机及扭簧组件实现再次起飞后着陆腿的姿态恢复,可满足多点飞跃探测的月表探测任务。完成了一维落震中单套着... 针对传统着陆器缓冲装置无法复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小型着陆器,通过各关节上的摩擦制动装置吸收着陆冲击能量,由电机及扭簧组件实现再次起飞后着陆腿的姿态恢复,可满足多点飞跃探测的月表探测任务。完成了一维落震中单套着陆腿在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吸能动力学分析;基于径向基(RBF)代理模型,面向三种典型着陆工况,采用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对单套着陆腿各关节制动扭矩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缓冲吸能关节可有效降低着陆器在落震过程中的加速度峰值。最后进行了整机多工况落震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着陆响应均满足设计要求,也可保证良好的着陆过程稳定性,可为中国后续开展星表单次任务多点位探测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月着陆器 摩擦制动缓冲 多目标协同优化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与储能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16
作者 吴双 《农村电气化》 2025年第11期64-67,共4页
文章针对含储能系统的水力发电调度问题,构建了融合经济成本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系统稳定性最大化的三维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基于某实际梯级水电厂的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模型与算法,水电与储能系统的... 文章针对含储能系统的水力发电调度问题,构建了融合经济成本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系统稳定性最大化的三维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基于某实际梯级水电厂的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模型与算法,水电与储能系统的联合调度总出力很好地跟踪负荷需求曲线,各水电站在不同时段的出力分配合理且出力平稳,实现发电成本、能源利用率、系统稳定性的综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发电厂 储能系统 多目标协同优化 自适应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级联准Z源逆变器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游云峰 李媛 +1 位作者 肖先勇 方番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以单相级联准Z源逆变器(quasi-Z-Source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qZS-CMI)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动态响应速度和降低开关频率为研究目标,提出一种优化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首先,在分析不同工作状态对qZS-CMI状态变量的影响后,建... 以单相级联准Z源逆变器(quasi-Z-Source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qZS-CMI)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动态响应速度和降低开关频率为研究目标,提出一种优化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首先,在分析不同工作状态对qZS-CMI状态变量的影响后,建立其离散时间模型。其次,以MPPT作为输入电流参考,根据所建立的离散时间模型,对准Z源网络的输入电流、输出电容电压、负载电流进行预测,并引入评价函数中,实现qZS-CMI系统的多变量综合协同控制。然后,将平均开关切换次数引入评价函数,优化系统的开关损耗。通过所提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无需输出电流控制环和直流侧电压控制环,降低了控制参数的调节难度,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最后,通过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准Z源逆变器 模型预测控制 级联多电平 多目标协同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准Z源逆变器最优开关矢量集模型预测控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游云峰 肖先勇 +3 位作者 马俊鹏 李媛 程俊 王行亚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98-2905,共8页
以单相准Z源逆变器(quasi-Z-sourceinverter,q ZSI)为研究对象,以减小逆变器平均开关频率为研究目标,提出一种最优开关矢量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不同工作状态对q ZSI状态变量的影响,建立其离散时间模型;其次,根据所建立的离散... 以单相准Z源逆变器(quasi-Z-sourceinverter,q ZSI)为研究对象,以减小逆变器平均开关频率为研究目标,提出一种最优开关矢量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不同工作状态对q ZSI状态变量的影响,建立其离散时间模型;其次,根据所建立的离散时间模型,对准Z源网络的输入电流、输出电容电压、负载电流进行预测,结合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controlsetmodelpredictivecontrol,FCS-MPC)策略,实现q ZSI系统的多变量综合协同控制;然后,分析逆变器开关时序,建立最优开关矢量集,通过选取最优开关矢量集,降低了系统的平均开关频率。相比于传统FCS-MPC,通过所提控制算法,在不影响交直流侧优化控制的前提下,降低了15%的平均开关频率。最后,通过建立实验模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Z源逆变器 模型预测控制 最优开关矢量集 多目标协同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复用运载火箭着陆装置展开与着陆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山 赵建华 +1 位作者 陈金宝 王永滨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3,共13页
针对可复用运载火箭垂直回收的技术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着陆缓冲装置,介绍了其内部构型及工作原理,并通过运动学和着陆动力学分析验证了其实用性。建立了单套缓冲装置展开过程的运动学方程,通过对比在Adams仿真软件中得到的数据,验... 针对可复用运载火箭垂直回收的技术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着陆缓冲装置,介绍了其内部构型及工作原理,并通过运动学和着陆动力学分析验证了其实用性。建立了单套缓冲装置展开过程的运动学方程,通过对比在Adams仿真软件中得到的数据,验证了展开过程运动学方程的准确性。该装置通过铝蜂窝吸收火箭着陆时的冲击能量,为了提高缓冲性能,在着陆质量已知的情况下,基于运载火箭的三种代表性着陆工况,拟合出了着陆过程响应面代理模型,采用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得到了理想的蜂窝压溃力值。最后,基于上述结果进行了多工况的着陆落震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有效降低冲击载荷并支撑箭体,可为后续相关领域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复用运载火箭 铝蜂窝 多目标协同优化 稳定性 着陆缓冲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obust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physics optimization of multi-physics behavior of microstructure
20
作者 Hamda Chagraoui Mohamed Soula Mohamed Gued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225-3238,共14页
A new strategy is presented to solve robust multi-physics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known as improved multi-objectiv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IMOCO) and its extension improved multi-objective robust c... A new strategy is presented to solve robust multi-physics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known as improved multi-objectiv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IMOCO) and its extension improved multi-objective robust collaborative (IMORCO). In this work, the proposed IMORCO approach combined the IMOCO method, the worst possible point (WPP) constraint cuts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NSGA-II type as an optimiz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robust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multi-physics of microstructures with uncertainties.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hierarchically decomposed into two levels: a microstructure level, and a disciplines levels, For validation purposes, two examples were selected: a numerical example, and an engineering example of capacitive micro 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s (CMUT) type.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robust non-distributed and distributed optimization approach, non-distributed multi-objective robust optimization (NDMORO) and multi-objective collaborative robust optimization (McRO), respectively.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MOCO approach to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a CMUT cell have reduced the CPU time by 44% ensuring a Pareto front close to the reference non-distribute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NDMO) approach (mahalanobis distance, D2M =0.9503 and overall spread, So=0.2309). In addition, the consideration of robustness in IMORCO approach applied to a CMUT cell of optimization problem under interval uncertainty has reduced the CPU time by 23% keeping a robust Pareto front overlaps with that obtained by the robust NDMORO approach (D2M =10.3869 and So=0.0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hysics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robust optimization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non-distributed anddistributed optimization uncertainty interv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