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ternet的多用户共享虚拟环境框架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焱 吴威 赵沁平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8-353,共6页
多用户共享虚拟环境是指网络化的协同虚拟现实系统 ,在该环境中多个用户之间通过各自的三维图形表示实现在虚拟环境中的多人感知、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对虚拟对象的协同操纵 .在综合分析现有系统以及 Internet的开放性标准化需求基础上 ... 多用户共享虚拟环境是指网络化的协同虚拟现实系统 ,在该环境中多个用户之间通过各自的三维图形表示实现在虚拟环境中的多人感知、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对虚拟对象的协同操纵 .在综合分析现有系统以及 Internet的开放性标准化需求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 Internet的多用户共享虚拟环境解决方案 ,即多用户共享虚拟环境框架 (multi- user shared virtual environment framework,MSVEF) .该框架描述了多用户虚拟环境的体系结构 ,定义了基于 XML的相关交互协议 .通过在原型系统中的初步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ML 交互协议 INTERNET 多用户共享虚拟环境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I技术在多用户虚拟环境中的应用—引入用户定制替身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亚荣 张惠良 杨阿昭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39-141,共3页
文章介绍了EAI接口技术以及BOMU和H-Anim替身制作标准。并通过实现将用户定制替身引入到当前多用户虚拟环境中这个实例,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EAI技术来控制VRML插件的可视化仿真。
关键词 外部应用程序接口 多用户虚拟环境 用户定制替身 VRML插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River City的项目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建明 陈仕品 刁永锋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66,共6页
River City是美国哈佛大学开发的一个基于中学科学课程的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从2000年至2008年,它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已经在美国多所学校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详细分析River City项目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研究结... River City是美国哈佛大学开发的一个基于中学科学课程的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从2000年至2008年,它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已经在美国多所学校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详细分析River City项目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认为River City项目对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包括: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应支持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应强调团队合作学习,重视采用基于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组建强大的开发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 科学探究学习 RiverCity mu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D/MOO多用户空间的教育应用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明祥 朱书强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51,共4页
MUD/ MOO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很好地符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要求 ,有着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本文分析了 MUD/ MOO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 ,在简单介绍了 College Town教育 MUD实例之后 ,提出了 MUD/
关键词 MUD/MOO 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 虚拟环境 多用户空间 前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教学环境下的英语外语学习:探索“第二人生”
5
作者 郭晓宁 王小雪 +1 位作者 刘金侠 惠连晓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利用多用户虚拟环境辅助课堂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众多基于多种媒介的多用户虚拟环境中,"第二人生"广受欢迎。为探索"第二人生"虚拟学习环境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方式,本文采用准实验设计和评价研究方... 利用多用户虚拟环境辅助课堂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众多基于多种媒介的多用户虚拟环境中,"第二人生"广受欢迎。为探索"第二人生"虚拟学习环境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方式,本文采用准实验设计和评价研究方法,对中、美两所大学之间开展的"第二人生"英语学习项目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着重探讨了该项目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收集的数据包括:实验前后语言测试、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一对一访谈和小组访谈,以及学生的博客等。实验前后语言测试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人生"英语学习项目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与控制组相比,"第二人生"英语学习组在实验后语言测试的分项和总分有明显提高;对调查问卷、学生的博客以及访谈录音的分析表明,"第二人生"是一个有趣、有效的语言学习平台,"第二人生"英语学习项目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情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激励、互动和成功。研究表明,第二人生能有效解决国内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学习 “第二人生” 多用户虚拟环境 技术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强大的参与经验——访哈佛大学学习技术专家克里斯·德迪博士 被引量:8
6
作者 梁林梅 李晓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共6页
克里斯·德迪(Chris Dede,1947-),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首任蒂莫西·沃斯(Timothy E.Wirth)学习技术讲座教授,2001—2004年任教育研究院学习和教学系主任,现为技术、创新与教育专业负责人,著名学习技术专家。德迪博士1969年于加... 克里斯·德迪(Chris Dede,1947-),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首任蒂莫西·沃斯(Timothy E.Wirth)学习技术讲座教授,2001—2004年任教育研究院学习和教学系主任,现为技术、创新与教育专业负责人,著名学习技术专家。德迪博士1969年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化学和英语双学士学位,1972年于马萨诸塞大学获科学教育的教育博士学位(Ed.D),1972—1981年在马萨诸塞大学任教,1981—1990年在休斯顿大学任教,1991—2000年在乔治梅森大学任教,2000年到哈佛大学工作至今。除了在多所大学的工作经历之外,德迪博士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1979—1980年在美国国家教育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工作,1984—1990年间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约翰逊航空中心从事科学研究,1996—1997年在国家科学基金会担任高级项目主任。德迪博士曾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教育部、乔伊斯基金会和哈佛大学等获多项研究资助,其中受到NSF多次资助、始于2000年、基于MUVE的中学科学课程"River City"在北美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River City"被作为新型数字化学习及评价方式的典型选入《2010教育技术规划》,还受到"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持(Don Tapscott)的关注,被作为发现学习模式写入了他的新书《数字化成长》(3.0版)(2009)。德迪博士还长期为美国政府、企业及各类专业组织提供学术咨询,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教育和心理评价基金委员会成员、美国教育部技术专家组成员,参与了《2010教育技术规划》(草案)的制定工作。德迪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新兴学习及评价技术的研究、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政策研究和教育技术实施中的领导力研究等。其中新兴学习技术的研究包括多用户虚拟环境(MUVE)、增强现实(AR)、社会网络、远程教育、Web2.0工具和教育游戏等。这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因此,我们与他进行了远程交流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技术 多用户虚拟环境(muve) 增强现实(AR) 科学教育 RIVER CITY 设计研究法(DBR) 《2010教育技术规划》(草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技术变革教与学——访哈佛大学教育技术专家克里斯·德迪教授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现民 潘青青 +2 位作者 李冀红 李馨 赵云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克里斯·德迪(Christopher Dede)现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教授,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员,曾作为召集人之一参与制定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德迪教授长期从事技术变革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 克里斯·德迪(Christopher Dede)现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教授,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员,曾作为召集人之一参与制定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德迪教授长期从事技术变革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其研究方向包括新兴学习技术、教育技术政策分析与评估、教育创新、多用户虚拟环境、在线教师专业发展等。此外,他还是国际移动学习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之一,提出了被广泛采用的教育创新扩展框架。德迪教授主持包括Eco XPT、Eco MOBILE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在世界一流顶尖刊物《科学》上发表。在访谈中,围绕"技术变革教与学"这一话题,德迪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对技术变革教育的内涵、技术与教学集成、新千禧年学习风格、未来学习特征、多用户虚拟环境研究、教育创新的扩展性、数字化教学平台等问题的理解。他指出,我们应该主动采用"社会技术法(Sociotechnical Approach)"去认识和发挥技术在变革教育中的作用;根据技术变革教学与学习环境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技术集成分为初级集成、中级集成和高级集成三个层次;技术支持的下一代学习具有三个明显特征:沉浸性、泛在性和个性化;多用户虚拟环境在重塑人类学习上具有无限潜能,可以从多维视角、情境学习和迁移三个方面提升教育效果;教育研究要提前从深度、可持续性、传播、转换和进化五个维度,设计考虑教育创新的扩展性问题。最后,德迪教授比较了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学习管理系统的区别,并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变革教育 新千禧年学习风格 多用户虚拟环境 数字化教学平台 教育创新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