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殷小龙 熊伟伟 +3 位作者 邓燕 廖瑜俊 于春红 杨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 VEP)特征峰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20例外斜视力正常组和60例外斜伴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患者进行m VEP的检测... 目的研究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 VEP)特征峰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20例外斜视力正常组和60例外斜伴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患者进行m VEP的检测,并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斜视矫正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比较。结果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的m 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二、三环术后与术前相比均升高,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斜伴轻、中度弱视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m 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潜伏期缩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斜伴中、重度弱视患者术后各组鼻侧视网膜m 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与颞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外斜伴弱视患者鼻颞侧视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且鼻侧视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损害均重于颞侧视网膜。外斜伴轻度弱视患者术后m 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可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程度鼻侧视网膜要高于颞侧,鼻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达到平衡;外斜伴中、重度患者术后鼻侧与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提高程度相近,鼻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仍未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斜视 弱视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客观视野评估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晓蓉 邓振华 +3 位作者 常云峰 陈晓刚 刘陇黔 杜采凤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I0004-I0006,共3页
视野检查是法医临床学视功能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VEP,multi-focalvisuale-vokedpotential)技术能精确、敏感、快速、客观地检测视野。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对mVEP的刺激、记录、分析方法及其在视野评定中的研究现状... 视野检查是法医临床学视功能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VEP,multi-focalvisuale-vokedpotential)技术能精确、敏感、快速、客观地检测视野。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对mVEP的刺激、记录、分析方法及其在视野评定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客观视野 眼电生理 法医临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霞 刘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0-623,共4页
目的研究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对弱视预后的判断给予临床指导。方法收集斜视性(内斜)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30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采用多焦电生理系统进行... 目的研究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对弱视预后的判断给予临床指导。方法收集斜视性(内斜)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30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采用多焦电生理系统进行图形mfVEP检测,分析潜伏期与振幅密度。结果6个离心度上弱视组反应振幅密度较对侧组和正常组均显著降低。弱视组及对侧组的鼻侧视网膜反应振幅密度均低于颞侧视网膜,潜伏期延长。斜视性弱视患者斜视度与弱视眼视力及mfVEP波形异常程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斜视性弱视患者mfVEP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mf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弱视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殷小龙 廖瑜俊 +4 位作者 邓燕 杨洋 于春红 彭小维 鄢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7-839,共3页
目的研究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3.20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103例外斜患儿和3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比较。结果外斜组特征峰的振幅反... 目的研究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3.20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103例外斜患儿和3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比较。结果外斜组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第1环为(710.31±13.54)nV·deg-2,低于正常对照组(835.29±11.02)nV·deg-2;外斜组特征峰隐含值第1环为(109.9±10.8)ms,长于正常对照组(103.8±11.1)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组颞侧视网膜特征峰隐含值(106.9±3.1)ms,长于正常对照组(102.3±2.1)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组下半侧视网膜特征峰隐含值(108.6±3.4)ms,长于正常对照组(106.4±2.2)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斜组的视觉传导通路的损害中心重于周边。外斜患者颞侧视网膜、下半视网膜视神经传导通路有损害。外斜的机能及形态学异常可能存在于从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整个通路中,而不是单独某个层面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外斜 振幅反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暗区对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5
作者 胡晓鹏 黄时洲 +4 位作者 江福钿 龙时先 梁炯基 吴德正 吴乐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暗区对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VERIS Science 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0例(20只眼)正常人进行mf-VEP检测,每例受试者在同一测试时间共进行6次测试,左右眼各3次。右眼分别进行全视野测试和遮盖上半视野、遮... 目的探讨实验性暗区对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VERIS Science 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0例(20只眼)正常人进行mf-VEP检测,每例受试者在同一测试时间共进行6次测试,左右眼各3次。右眼分别进行全视野测试和遮盖上半视野、遮盖下半视野测试;左眼分别进行全视野测试和遮盖中央3环视野、遮盖鼻下1/4视野测试。通过VERIS软件分析mf-VEP的二阶一次反应,并对不同视野区域遮盖前后的mf-VEP分区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受试者mf-VEP在遮盖的视野区域出现振幅反应密度或振幅总和反应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不明显,部分波形呈平坦型;在未遮盖的大部分视野区域振幅反应密度无变化,仅局部区域下降,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f-VEP可发现实验性暗区的影响,其改变与视野具有对应一致性,可以用于临床检测,但在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实验性暗区 正常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病变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妍 吴德正 胡小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记录几种类型黄斑病变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变化,探讨mfVEP测试黄斑病变视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ERIS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测量31只黄斑病变眼和32只正常对照眼的mfVEP,将测试野分为上下两半,再分别由内向外分为3个环。两组... 目的记录几种类型黄斑病变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变化,探讨mfVEP测试黄斑病变视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ERIS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测量31只黄斑病变眼和32只正常对照眼的mfVEP,将测试野分为上下两半,再分别由内向外分为3个环。两组对比分析每环mfVEP的二阶一次反应。结果黄斑病变眼上下半视野的中央环mfVEP的P1波潜伏期延长,N1-P1及P1-N2振幅降低,以下半视野的改变更为明显。结论mfVEP可以检测出黄斑病变的视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病变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检测 视功能 VERIS多焦视觉电生理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卢魁 张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评估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fVEP)的恢复情况。方法 记录15例被治愈的单眼弱视(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合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的mfVEP,分别比较... 目的评估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fVEP)的恢复情况。方法 记录15例被治愈的单眼弱视(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合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的mfVEP,分别比较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对侧眼及正常眼3组之间mfVEP特征峰P波平均潜伏期及振幅密度。结果 弱视眼特征峰P波平均潜伏期及振幅密度与对侧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特征峰P波平均潜伏期1环、2环、3环、4环均较正常眼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平均振幅密度与正常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的弱视眼和对侧眼mfVEP特征峰潜伏期仍较正常人延长,说明仍存在视觉神经传导通路和视皮层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弱视 振幅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交叉及其后部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客观评定 被引量:2
8
作者 项剑 王旭 +2 位作者 于丽丽 靳康佳 杨英恺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目的探讨视交叉及其后部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特点及其客观评定方法。方法选择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典型案例,分别进行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 目的探讨视交叉及其后部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特点及其客观评定方法。方法选择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典型案例,分别进行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fVEP)检查以及颅脑CT或MRI、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对上述视觉电生理指标及神经影像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视交叉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电生理学表现为双颞侧偏盲型mfVEP异常;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均表现为病变对侧的同向性偏盲型mfVEP异常。视束损伤出现偏盲眼轻度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 disorder,RAPD)及特征性视神经萎缩表现,视放射、视皮质损伤则无此表现。神经影像学可为视交叉及其后部视路损伤提供形态学证据。结论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具有各自特点,通过mfVEP视野与静态视野检查的联合应用,结合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最大程度地评价视路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为此类损伤的认定提供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创伤和损伤 视觉电生理 视路 视野 视交叉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视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