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对开角型青光眼正常半侧视野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虎 陆莎莎 +2 位作者 卞春及 袁孝如 朱承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 了解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人28 例31 眼、Humphrey视野计检测仅表现半侧视野异常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6 例26 眼。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成... 目的 了解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人28 例31 眼、Humphrey视野计检测仅表现半侧视野异常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6 例26 眼。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mERG检测。比较正常组、青光眼组不同视野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mERG二阶反应的潜时、反应振幅密度,分析正常组、青光眼组视野检测的平均敏感度与二阶反应潜时、反应振幅密度的关系。结果 正常组、青光眼组不同视野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F=116.2,P=0.000)、二阶反应的潜时(F=104.3,P=0.000)、反应振幅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F=76.4,P=0.000)。视野检测的平均敏感度与二阶反应的潜时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与反应振幅密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mERG能够反映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野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用于近视眼视网膜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瑞新 李朝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不同部位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并与正常人作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8~32岁的病例68例(101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23例40眼)、高度近...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不同部位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并与正常人作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8~32岁的病例68例(101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23例40眼)、高度近视组(24例40眼)和正常对照组(21例21眼)。所有病例均应用德国罗兰公司的mERG仪记录各环N1波、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再比较3组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别。结果 3组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在第1环最大,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潜伏期在第1环最小,随离心度增加而逐渐延长。经统计学处理,高度近视组N1波和P1波各环的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及中低度近视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N1波和P1波各环的振幅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N1波P1波第1环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及中低度近视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mERG各环振幅密度较正常眼下降,1环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中低度近视眼与正常眼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近视 视网膜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中诱发成分的生理含义的解释和分离方法研究
3
作者 徐进 胡广书 +2 位作者 姜利斌 王宁利 孙秀英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4-338,共5页
诱发成分是指出现在mfERG一阶响应中较后的位置上的一个波形结构。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对诱发成分的生理含义作出准确描述,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个从一阶响应中完整,准确的分离诱发成分的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诱发成分的各个组成信号的... 诱发成分是指出现在mfERG一阶响应中较后的位置上的一个波形结构。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对诱发成分的生理含义作出准确描述,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个从一阶响应中完整,准确的分离诱发成分的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诱发成分的各个组成信号的视网膜生理含义,指出诱发成分是一阶响应的一个固有成分,表现了视网膜的光适应机制,在波形和生理含义上与mfERG高阶响应相似但存在明显差别。其次,利用在不同刺激频率条件下得到的一阶响应之间的差异特性,设计实验从一阶响应中分离出诱发成分。实验结果还证实了本研究中关于诱发成分和高阶响应在波形上存在差异的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诱发成分 响应提取 光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视功能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建秋 滕岩 +2 位作者 宋晗 董丽 齐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5-258,I0002,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兔眼视网膜脱离后选择不同时期手术复位视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测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家兔制备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成模后1 d、7 d1、4 d时经手术达解剖复位,采用多焦... 目的对比研究兔眼视网膜脱离后选择不同时期手术复位视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测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家兔制备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成模后1 d、7 d1、4 d时经手术达解剖复位,采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检测复位后视网膜的功能,数据处理应用SPSS软件。制备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显示1 d、7 d、14 d的RRD手术复位后P1波平均象限反应密度(QAP1,nV/deg2),P1波幅值(AP1,μV),N1波幅值(AN1,μV),P1波潜伏期(TP1,ms),N1波潜伏期(TN1,ms)各项数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光镜电镜显示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视网膜细胞功能的恢复与脱离时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对于局部视网膜功能的评价有重要意义;组织病理学研究提供了解释视功能变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组织病理学 有色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