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杨福泉
杨琼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艺术跨族际交融性
纳西
族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区分与交融:互动中的族群性与族群边界再探讨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洁
杨博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46,共9页
“族群性”“族群边界”皆为社会分类意义下的抽象概念,“区分”的学理意义在应用于认知过程中往往限于“差异性”而致使族际交融被忽略,这一应用误区关乎抽象化分类与族群事实之间的关联与区分。本文基于族际互动维度,探寻“族群性”...
“族群性”“族群边界”皆为社会分类意义下的抽象概念,“区分”的学理意义在应用于认知过程中往往限于“差异性”而致使族际交融被忽略,这一应用误区关乎抽象化分类与族群事实之间的关联与区分。本文基于族际互动维度,探寻“族群性”的区分意义,以及被忽略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典型性与指向性,以图呈现“族群性”的多重意涵;分类意义延伸下的“族群边界”,其“区分”本质与边界互动中呈现的交融、重构一同形成“一体三位”的多维结构。无论“族群性”还是“族群边界”,“区分”的本质与多重维度作用于族际互动的区分与交融,是族际共同性凝聚与族群发展整合的动力。挖掘“区分”意义,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持,也是把握中西方族群话语体系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
群
性
族
群边界
族
际
交融
区分
中华
民族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被引量:
17
3
作者
李世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1,共11页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法;主张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相对论;在文化事项族属难定的前提下,可从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在文化事项族属相对可辨的前提下,主张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辩证统一;提倡发展跨族际交融型文化。文化交融理论有利于建构开放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研究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交融
理论
文化同化理论
跨
族
际
交融
型文化
中华文化认同
多民族
艺术
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杨福泉
杨琼珍
机构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20ZD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外纳西学百年研究史”(2018VJX043)。
文摘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艺术跨族际交融性
纳西
族
艺术
Keywords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ross-ethnic integration of multi-ethnic art
art of the Naxi ethnic group
分类号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J12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分与交融:互动中的族群性与族群边界再探讨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洁
杨博皓
机构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46,共9页
基金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有符号的实证研究”(2022jbkyjd009)。
文摘
“族群性”“族群边界”皆为社会分类意义下的抽象概念,“区分”的学理意义在应用于认知过程中往往限于“差异性”而致使族际交融被忽略,这一应用误区关乎抽象化分类与族群事实之间的关联与区分。本文基于族际互动维度,探寻“族群性”的区分意义,以及被忽略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典型性与指向性,以图呈现“族群性”的多重意涵;分类意义延伸下的“族群边界”,其“区分”本质与边界互动中呈现的交融、重构一同形成“一体三位”的多维结构。无论“族群性”还是“族群边界”,“区分”的本质与多重维度作用于族际互动的区分与交融,是族际共同性凝聚与族群发展整合的动力。挖掘“区分”意义,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持,也是把握中西方族群话语体系差异的关键。
关键词
族
群
性
族
群边界
族
际
交融
区分
中华
民族
共同体意识
Keywords
ethnicity
ethnic boundary
inter-ethnic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分类号
C912.12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被引量:
17
3
作者
李世武
机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20ZD27)。
文摘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法;主张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相对论;在文化事项族属难定的前提下,可从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在文化事项族属相对可辨的前提下,主张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辩证统一;提倡发展跨族际交融型文化。文化交融理论有利于建构开放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研究的范式创新。
关键词
文化
交融
理论
文化同化理论
跨
族
际
交融
型文化
中华文化认同
多民族
艺术
交融
Keywords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ory
acculturation theory
inter-ethnic integrated cultur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multi-ethnic art integration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
杨福泉
杨琼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区分与交融:互动中的族群性与族群边界再探讨
李洁
杨博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李世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