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3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融合视域下西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1
作者 强巴央珍 白玛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西藏的独特历史渊源和西藏地区文化特点,使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鲜明的特色。文章以文化融合为背景,以西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新时期西藏青少年文化特点...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西藏的独特历史渊源和西藏地区文化特点,使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鲜明的特色。文章以文化融合为背景,以西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新时期西藏青少年文化特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探究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和具体措施,以期助力我国民族团结和西藏青少年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融合 西藏青少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看北方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文化认同
2
作者 樊燕妮 李元杰 赵新春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造型结构独特、纹样组合繁复,不仅蕴含契丹民族政策思想与佛教艺术特色,也内涵北方多民族文化基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首先针对华严寺辽塑冠饰的造型与纹样进行多重分析,之后探究其中的多民族元素并... 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造型结构独特、纹样组合繁复,不仅蕴含契丹民族政策思想与佛教艺术特色,也内涵北方多民族文化基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首先针对华严寺辽塑冠饰的造型与纹样进行多重分析,之后探究其中的多民族元素并进行溯源。研究表明,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具有汉、鲜卑与回鹘元素,展示了辽代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进程面貌,体现出契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体系的认同趋向。希望通过对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的研究,能够窥探古代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历程与历史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塑冠饰 大同华严寺 民族融合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衣冠服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丹县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3
作者 虞阿妹 农植媚 《广东蚕业》 2025年第3期75-77,共3页
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广西南丹县获取的数据,分析了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资金支撑不足、人才支撑不足、数字化应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民族文... 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广西南丹县获取的数据,分析了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资金支撑不足、人才支撑不足、数字化应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引育建设、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融合等优化路径,以期为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白裤瑶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产业 文化传承 融合发展 南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与民族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
4
作者 刘德军 《福建茶叶》 2025年第8期73-75,共3页
本文深入探讨茶文化与民族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通过现状分析,揭示两者融合的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刻传承,更能提升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层次,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研究指出,茶文化与民族体育... 本文深入探讨茶文化与民族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通过现状分析,揭示两者融合的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刻传承,更能提升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层次,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研究指出,茶文化与民族体育产业存在天然的文化纽带和互补优势。为此,本文提出深化文化内涵、高效整合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及科技赋能等融合路径,旨在为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民族体育产业 融合发展 模式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
5
作者 申梦悦 马超然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148-150,共3页
茶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展现了两者共有的文化性和群体性特征,强调了传统美德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性。两者在促进传统文化发扬传承、推进创新发展以及增益社会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意义。通过精神层面的契合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茶文化的优雅... 茶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展现了两者共有的文化性和群体性特征,强调了传统美德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性。两者在促进传统文化发扬传承、推进创新发展以及增益社会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意义。通过精神层面的契合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茶文化的优雅静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多样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有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琴曲《采茶扑蝶》:民族音乐元素与茶文化融合的艺术探析
6
作者 段雪 《福建茶叶》 2025年第6期92-94,共3页
《采茶扑蝶》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钢琴艺术融合,展现了民族音乐元素和茶文化。本文研究其如何通过音乐语言体现民族特色,并分析茶文化在音乐中的艺术化表达。研究指出,该曲通过五声音阶、民间舞蹈节奏等元素,以及采茶场景的音乐表达,... 《采茶扑蝶》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钢琴艺术融合,展现了民族音乐元素和茶文化。本文研究其如何通过音乐语言体现民族特色,并分析茶文化在音乐中的艺术化表达。研究指出,该曲通过五声音阶、民间舞蹈节奏等元素,以及采茶场景的音乐表达,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这种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艺术现象的文化和创新价值,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扑蝶》 民族音乐元素 文化 艺术融合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化”与“异化”:三燕时期辽西走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被引量:5
7
作者 穆崟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7,共4页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分汉人、周边夫余、高句丽等民族成分,期间经历了民族间的"同化"与"异化",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及独具慕容鲜卑特质的三燕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政权 辽西走廊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被引量:4
8
作者 段炳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既遵循着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 ,又由于审美文化的特殊规定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际上是自我与对象、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间互为条件、相互克服、相互补充的运动过程。在这... 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既遵循着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 ,又由于审美文化的特殊规定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际上是自我与对象、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间互为条件、相互克服、相互补充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文化有着特别强劲的延伸力量 ,可以超越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地区、时间的限制而传播 ;通过选择、强制与自觉、变形、渐变渐融、业力不灭等形式实现交流融合。这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 ,又是民族审美文化交汇中的普遍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文化 交流融合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价值、模式与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艳琼 张亚文 +1 位作者 谭燕玲 韦石珍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5,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价值、模式,并提出路径。价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兴旺;发挥生态效应,实现生态宜居;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风文明;集聚治理主体,带动治理有效;强...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价值、模式,并提出路径。价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兴旺;发挥生态效应,实现生态宜居;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风文明;集聚治理主体,带动治理有效;强化经济发展,促进生活富裕。五种模式:民俗节庆型、户外运动型、文化内涵型、赛事活动型、休闲康养型。路径:强化政策供给,健全规划机制,打造市场载体,畅通产业资源共享渠道,加强复合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经济 文体旅产业 融合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地域化宗族形态演变
10
作者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4,155,156,共12页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苗汉融合为特征,即保持了苗族子父连名的传统,但祖源叙事却是一位汉族祖公,形成汉父苗母融合的祖先谱系。融合型宗族的联宗规模扩大,同姓联宗跨越数县,其文字家谱的编写历史较短。汉化型宗族形态的特征是以一位汉族英雄祖先为始迁祖,在清代便普遍建祠修谱,其联宗规模更大,可以跨越数省。三种宗族形态是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进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少数民族 宗族形态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元时期蒙古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俊迁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74,共3页
蒙元时期蒙古与高丽的经济交流是以回赐和纳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上的交流则表现在农业、医学、人文等等方面。蒙古与高丽种族之间的融合不仅表现在蒙古与高丽上层之间 。
关键词 蒙元时期 蒙古 高丽 经济 文化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推动民族特色村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金坪民族乡为例
13
作者 邹波 刘倩倩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48-54,共7页
【目的】探究地方政府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背后的行为逻辑,丰富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责任研究,对民族特色村镇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给予参考。【方法】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民族特色小镇金坪民族乡为例,探讨地方政府推动民族特色村... 【目的】探究地方政府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背后的行为逻辑,丰富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责任研究,对民族特色村镇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给予参考。【方法】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民族特色小镇金坪民族乡为例,探讨地方政府推动民族特色村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行为逻辑。【结论】研究发现:民族特色村镇农文旅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驱动农文旅融合受到三种力的影响,分别是文化基础的诱惑力、村民需求和农业政策的推动力,以及消费市场需求和现代技术的拉动力;政府在民族特色村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引导、支持和服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特色小镇 地方政府 农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文体融合IP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14
作者 李敏 贺祥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4期78-81,共4页
以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传承不足、与产业融合不紧密、赛事发展主体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BA... 以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台江县“村BA”文体融合IP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传承不足、与产业融合不紧密、赛事发展主体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BA”赛事对当地民俗文化融合利用与传承、推动“村BA”与农旅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就业环境、吸引人才返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人才培育、人居环境改善、基层治理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 文体融合IP 台江县“村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周边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与边疆繁荣稳定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居住着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跨境民族之间基于族缘和亲缘纽带,在婚姻、劳务、语言文字、节日、宗教、教育、学术、新闻媒体、政府联谊、演艺等多种领域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居住着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跨境民族之间基于族缘和亲缘纽带,在婚姻、劳务、语言文字、节日、宗教、教育、学术、新闻媒体、政府联谊、演艺等多种领域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在总体上有利于边疆繁荣稳定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隐忧。建议将"文化兴边、文化睦邻"确立为边疆文化发展战略,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来支撑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发展,将文化兴边确立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妥善处置跨境民族婚姻交流带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民族 文化交流互动 文化兴边 文化睦邻 边疆繁荣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美国字体设计
16
作者 陈楠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137,共8页
本文聚焦中国文化对美国字体设计的影响,探讨了这种跨文化融合如何丰富字体设计的表达力和审美价值,并通过对美国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字体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设计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同时指出了文化误用和跨文... 本文聚焦中国文化对美国字体设计的影响,探讨了这种跨文化融合如何丰富字体设计的表达力和审美价值,并通过对美国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字体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设计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同时指出了文化误用和跨文化传达中的挑战。本研究意在为字体设计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创新思路,也可以为跨文化设计实践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字体设计 美国地区 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辽西区的民族迁移与文化交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亚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1,共5页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辽西区成为东北民族南下和燕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辽西区 民族迁移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流交融与民族信任和谐——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民族理论专题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公铭 陈永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86-188,共3页
2012年9月21日至25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与西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研究中心围绕本次年会“民族和睦与文化发展”... 2012年9月21日至25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与西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研究中心围绕本次年会“民族和睦与文化发展”的主题,共同主办了“文化交流交融与民族信任和谐”专题会议。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福建省委党校、贵州省委党校、宁夏自治区社科院、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专题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理论 湖北民族学院 中国人类学 专题会议 文化交流 年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村寨景村融合与乡村振兴实证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村为例
19
作者 王永强 马斌 敏忠秀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12-117,共6页
基于乡村振兴、共生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及4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研究了扎尕那景村融合路径及现状。研究发现:扎尕那景区和扎尕那村在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二... 基于乡村振兴、共生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及4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研究了扎尕那景村融合路径及现状。研究发现:扎尕那景区和扎尕那村在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二者实现了景村融合,其主要表现为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内生动力融合、农旅人力资源融合4个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景村融合 农旅融合 民族村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
作者 吉祥波 程传银 +1 位作者 刘林星 鲍海鹰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2,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阻碍,并提出对策。逻辑:以乡村生态振兴为基本前提,以乡村人才振兴为战略基石,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核心内涵,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动力引擎...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阻碍,并提出对策。逻辑:以乡村生态振兴为基本前提,以乡村人才振兴为战略基石,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核心内涵,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动力引擎,以乡村组织振兴为根本保障。阻碍:政策供给亟待完善,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市场环境尚需规范。对策:完善政策供给,强化执行实施;加强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夯实人力资源储备;规范市场行为,营造优质市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生态旅游 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