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深层成像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汪小将 陈宝书 +1 位作者 张金淼 杨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针对现有地震资料中深层照明度低、反射信号弱、信噪比差等问题,基于傍轴射线及菲涅耳带理论,提出并研发了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室内处理方面大幅度增加地下尤其是中深层共反射点覆盖次数,有效增强中深层弱反射信... 针对现有地震资料中深层照明度低、反射信号弱、信噪比差等问题,基于傍轴射线及菲涅耳带理论,提出并研发了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室内处理方面大幅度增加地下尤其是中深层共反射点覆盖次数,有效增强中深层弱反射信号、提高信噪比,改善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在属性参数搜索、倾角歧视、中远偏移距时距曲线精度以及是否输出叠前道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在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地震资料处理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多次聚集共反射面元叠加 技术优势 应用效果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角分解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锴 许士勇 +1 位作者 王华忠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48-1155,共8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Reflection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剖面成像方法,传统的CRS叠加实现是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对属性参数进行自动搜索并对其进行优化合成相应的CRS叠加算子,通过该算子进行叠加能够得到信噪比和连... 共反射面元(CommonReflection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剖面成像方法,传统的CRS叠加实现是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对属性参数进行自动搜索并对其进行优化合成相应的CRS叠加算子,通过该算子进行叠加能够得到信噪比和连续性更高的零偏移距剖面.但是数据驱动的实现方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倾角歧视现象”,它造成了弱有效反射信号损失和运动学特征失真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倾角分解CRS叠加方法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使CRS叠加方法更具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CRS)叠加 倾角歧视现象 倾角分解 倾角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理论——从共反射点到共反射面元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华忠 杨锴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共反射面元 (CRS)叠加是目前认为最好的生成零炮检距剖面的方式 .共反射面元意指地下某一反射点邻近的一个反射弧段 ,该弧段在时空域内的走时响应称为CRS叠加面 ,该叠加面可视为反射弧段上各共反射点(CRP)的时空域内走时响应的组合 .在... 共反射面元 (CRS)叠加是目前认为最好的生成零炮检距剖面的方式 .共反射面元意指地下某一反射点邻近的一个反射弧段 ,该弧段在时空域内的走时响应称为CRS叠加面 ,该叠加面可视为反射弧段上各共反射点(CRP)的时空域内走时响应的组合 .在一般的共反射点走时关系基础上 ,引入两种特征波———Normal波和NormalIncidencePoint波 ,就可以在傍轴近似假设下 ,将CRP走时关系推广到反射点邻近的各反射点 ,将这些反射点的CRP走时关系加以组合就得到了关于该反射点的共反射面元的走时关系 .考察从共反射点 (CRP)到共反射面元 (CRS)的过渡 ,这一过程提供了CRS叠加的应用理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 CRS 叠加 反射 Normal波 傍轴近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实践 被引量:41
4
作者 杨锴 王华忠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7-331,T007,共6页
共反射面元 (CommonReflectionSurface)叠加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炮检距剖面成像方法 ,实现共反射面元叠加依赖于 3个波场属性参数的确定 ,它们分别是零偏移距射线的出射角α、Normal波和NormalInci dentPoint波出射到地表的... 共反射面元 (CommonReflectionSurface)叠加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炮检距剖面成像方法 ,实现共反射面元叠加依赖于 3个波场属性参数的确定 ,它们分别是零偏移距射线的出射角α、Normal波和NormalInci dentPoint波出射到地表的波前曲率半径RN 和RNIP.在CRS叠加的理论基础上 ,本文阐述如何在实际数据上实现CRS叠加 .首先 ,通过简洁的一维相关性分析在常规叠加剖面上找到对应该共反射面元的一组初始波场属性参数(α ,RN,RNIP) ,然后在对应的叠前数据上应用最优化算法对这组参数进行优化处理 ,相比初始属性参数 ,优化后的属性参数能够更好地聚集来自地下反射层的能量 ,最后应用优化后的属性参数实现最优CRS叠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 叠加 属性参数 数据驱动 单纯形法 最优化 零炮检距剖面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的共反射面元叠加初步实践 被引量:9
5
作者 杨锴 徐蔚亚 王华忠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9-313,共5页
共反射面元 (commonreflectionsurface ,CRS)叠加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炮检距剖面成像方法 .共反射面元的旅行时响应由三个波场属性参数确定 ,相比常规共中心点 (commonmiddlepoin ,CMP)叠加和倾角时差校正 (dipmoveout,DMO)... 共反射面元 (commonreflectionsurface ,CRS)叠加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炮检距剖面成像方法 .共反射面元的旅行时响应由三个波场属性参数确定 ,相比常规共中心点 (commonmiddlepoin ,CMP)叠加和倾角时差校正 (dipmoveout,DMO)叠加 ,CRS叠加算子能够将地下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的能量进行聚焦并实现同相叠加 ,因此能得到更好的零炮检距剖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叠加 零炮检距剖面 属性参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I——理论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锴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6-553,共8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考察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考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它属于输入道成像方式.本文基于理论模型数据,实现了输出道成缘方式的CRS叠加方法.相比传统的输入道成像方式,它具有能够保证大偏移距反射信息的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的优点,而且更加容易推广到三维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反射叠加 输出道成像方式 输入道成像方式 数据输入面 数据输出面 克希霍夫MZ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及其在偏移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小东 李振春 +1 位作者 滕厚华 李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5期465-469,504,共6页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技术通过描述本征波波前的运动学参数来生成叠加算子,能够提高叠后数据的信噪比,改善深层反射成像的质量。但对CRS叠后数据的偏移处理,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此,对CRS常规流程进行了改进,借助于CRS运动学参数...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技术通过描述本征波波前的运动学参数来生成叠加算子,能够提高叠后数据的信噪比,改善深层反射成像的质量。但对CRS叠后数据的偏移处理,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此,对CRS常规流程进行了改进,借助于CRS运动学参数同时实现数据的叠加和偏移。由于CRS参数剖面与成像射线相对应,因此有助于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偏移孔径的估算。模型数据试算结果表明:由改进的CRS流程得到的参数谱质量更高,相干剖面上的同相轴连续性更好。因此,利用改进后的CRS流程进行参数分析可以得到更好的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运动学参数 法向射线 成像射线 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邓金华 李栋 +1 位作者 王立歆 徐兆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7-293,323,共8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CRS)叠加算子包含多个属性参数,具体实现时常采用多级优化策略,然而传统的参数搜索算法并未考虑叠加剖面中同一目标成像点处存在多个有贡献同相轴的情况。针对传统算法的局限性改进参数搜索策略,...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CRS)叠加算子包含多个属性参数,具体实现时常采用多级优化策略,然而传统的参数搜索算法并未考虑叠加剖面中同一目标成像点处存在多个有贡献同相轴的情况。针对传统算法的局限性改进参数搜索策略,通过引入相干阈值方法求得目标点处的全局和局部最大值,有效解决了零偏移距剖面中同相轴相交的问题。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相比,改进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考虑了同相轴相交的情况,模拟的零偏移距剖面更加真实可靠,成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CRS)叠加 参数搜索 相干阈值 相交同相轴 多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易宗富 邵雨 +3 位作者 黄毅 蒋在超 严泽泉 周清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7-218,共2页
共反射面元叠加(CRA)是一种压制随机噪声的去噪方法,该方法在叠加或偏移地震剖面上进行多个共中心点(二维)或共反射面元(三维)的反射地震记录的“同相叠加”,通过增加叠加的覆盖次数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目的。阐述了共反射面元叠... 共反射面元叠加(CRA)是一种压制随机噪声的去噪方法,该方法在叠加或偏移地震剖面上进行多个共中心点(二维)或共反射面元(三维)的反射地震记录的“同相叠加”,通过增加叠加的覆盖次数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目的。阐述了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基本原理,并用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效果证实该方法是基本保幅的去随机噪声方法。就保幅能力而言,该方法优于其它压制随机噪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随机噪声 去噪 信噪比 保幅 CRA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娄兵 郑鸿明 +2 位作者 郭宏宪 范旭 张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4,共2页
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是一种以输出道成像方式实现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成像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够输出一张高质量的叠加剖面,同时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叠前道集,对改善低信噪比资料的叠前成像质量... 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是一种以输出道成像方式实现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成像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够输出一张高质量的叠加剖面,同时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叠前道集,对改善低信噪比资料的叠前成像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通过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应用,证明了其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缘山前带 低信噪比 反射面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化方法的共反射面元叠加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小东 李振春 丁仁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49,53,共5页
共反射面元叠加可以直接由多次覆盖反射数据得到零炮检距剖面,不依赖于速度信息。通过对共反射面元叠加优化方法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共反射面元叠加三参数分析的精度。同时引入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有效地解决了新优化方法中遇到的组... 共反射面元叠加可以直接由多次覆盖反射数据得到零炮检距剖面,不依赖于速度信息。通过对共反射面元叠加优化方法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共反射面元叠加三参数分析的精度。同时引入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有效地解决了新优化方法中遇到的组合优化的难题。基于CRS参数搜索的具体问题,对模拟退火算法中的三函数两准则做了最优设计。模型数据的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验证了新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波场参数 模拟退火算法 全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栋 李振春 +2 位作者 孙小东 蒲路 何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6,共5页
为了充分利用大炮检距信息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构造进行叠加成像,基于传统的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元(ZO CRS)叠加提出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方法。对叠加剖面的每个成像点确定叠加算子相应的5个参数是CO CRS叠加方法的关键,采... 为了充分利用大炮检距信息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构造进行叠加成像,基于传统的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元(ZO CRS)叠加提出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方法。对叠加剖面的每个成像点确定叠加算子相应的5个参数是CO CRS叠加方法的关键,采用多参数分步搜索策略,在不同道集中分别搜索相关叠加参数,能够减少COCRS叠加方法的运行时间,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计算效率低的难题。模型试算结果证明基于CO CRS叠加得到的成像剖面与传统ZO CRS叠加剖面相比有着较高的信噪比和同相轴连续性,验证了搜索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反射面叠加 偏移距剖面 运动学参数 多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旅行时面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金淼 陈宝书 +3 位作者 汪小将 刘军荣 杨小椿 杨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1-889,1012+831,共9页
本文基于克希霍夫成像理论,对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等旅行时面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CRS-OIS)原理及其测试效果。指出CRS-OIS是对于传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重要改进,它简化了传统CRS叠加方法,可以同时得到信噪... 本文基于克希霍夫成像理论,对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等旅行时面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CRS-OIS)原理及其测试效果。指出CRS-OIS是对于传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重要改进,它简化了传统CRS叠加方法,可以同时得到信噪比大幅度提高的叠前道集与零炮检距成像剖面。该方法首次被用于南海深水二维地震数据处理,处理结果表明基底与莫霍面的成像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剖面的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CRS)叠加 输出道成像方式 克希霍夫统一成像理论 南海深水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叠加提高叠前地震资料质量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栋 李振春 +2 位作者 孔雪 熊宇 孙小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6-80,共5页
提出利用部分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提高稀疏低信噪比叠前地震资料质量。通过多参数的COCRS旅行时公式计算得到部分叠加的CRS超道集,对数据进行规则化,以利于以后的常规处理如速度分析、叠前偏移等。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 提出利用部分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提高稀疏低信噪比叠前地震资料质量。通过多参数的COCRS旅行时公式计算得到部分叠加的CRS超道集,对数据进行规则化,以利于以后的常规处理如速度分析、叠前偏移等。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与原始地震数据相比,对经过部分CO CRS叠加处理后的叠前数据进行偏移,不仅提高了偏移剖面的信噪比,同时改善了同相轴的连续性,获得了较好的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资料 反射面(CRS)叠加 偏移距反射面(COCRS) 反射面(CRS)超道集 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纵弯线气枪震源陆地反射资料叠加成像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晶晶 酆少英 +4 位作者 姬计法 王宏伟 魏学强 李稳 田一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2-603,I0002,共13页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深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2015年10月在安徽铜陵段开展气枪流动激发试验。该试验采用沿长江航道激发、岸边固定排列接收的工作方式,因受长江航道及江岸地形的影响,加上原始记录中干扰波发育、静校正问题突出等,基于...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深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2015年10月在安徽铜陵段开展气枪流动激发试验。该试验采用沿长江航道激发、岸边固定排列接收的工作方式,因受长江航道及江岸地形的影响,加上原始记录中干扰波发育、静校正问题突出等,基于常规的共中心点叠加的数据处理方法已不再适用。为此,开展了针对性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本文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叠前多域多道集去噪以及非纵弯线共反射面元叠加等一系列处理技术,结果显示所获测线经过区域的深部构造叠加剖面较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非纵弯线 反射面叠加 安徽铜陵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深地震反射剖面联线关键处理成像技术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3 位作者 匡朝阳 李文辉 李洪强 赵玉莲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9,共8页
华南大陆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且地下构造复杂,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干扰强、振幅不一致、横向速度变化大等特点。为完整地揭示华南大陆深部细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对重庆—邵阳、邵阳—漳浦2条深地震反射剖面(3套数据)进行... 华南大陆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且地下构造复杂,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干扰强、振幅不一致、横向速度变化大等特点。为完整地揭示华南大陆深部细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对重庆—邵阳、邵阳—漳浦2条深地震反射剖面(3套数据)进行了拼接联线处理。针对数据的特点,采用了多种处理系统相结合,使用数据拼接整合、复合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与综合寻优剩余静校正、共反射面元叠加和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成果剖面,为研究华南大陆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深部地震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数据处理 数据整合拼接 复合多域去噪 反射面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S叠加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铁强 王兆湖 牛滨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复杂介质情况下,由于地下条件不满足常规叠加的假设,叠加效果很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零炮检距剖面生成方式。CRS叠加的实质是MZO(M igration to Zero O ffset)过程,它具有不依赖宏观速度模型和完全数据驱动实现的... 复杂介质情况下,由于地下条件不满足常规叠加的假设,叠加效果很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零炮检距剖面生成方式。CRS叠加的实质是MZO(M igration to Zero O ffset)过程,它具有不依赖宏观速度模型和完全数据驱动实现的特点。CRS叠加理论认为不仅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零偏移距剖面,而且可以得到3个有用的波场属性参数剖面。简要介绍CRS技术,并概括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应用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和模拟退火混合寻优一步法三维CRS叠加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小东 侯孟睿 +2 位作者 任丽娟 王伟奇 李振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288,I0009,共7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叠加充分利用了菲涅耳带半径内的地震信息,在不降低分辨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噪比,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的有力手段。同时,CRS叠加考虑了地下反射层的倾角和局部曲率,具有更高的...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叠加充分利用了菲涅耳带半径内的地震信息,在不降低分辨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噪比,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的有力手段。同时,CRS叠加考虑了地下反射层的倾角和局部曲率,具有更高的成像精度。常规的三维CRS叠加,多步依次求取的八参数精度较低,影响了最终叠加效果。为此,提出了一步法三维CRS叠加的实现策略。结合遗传算法快速搜索的优势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全局收敛特性,采用两种算法混合的多种群分层式并行寻优算法,即顶层采用遗传算法中的热槽法产生初始种群,中层执行并行的遗传迭代算法实现种群进化,底层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全局寻优。该CRS叠加方法及混合算法的设计方案明显降低了参数的优化成本并提高了精度。实际资料的测试验证了混合寻优一步法三维CRS叠加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 参数耦合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参数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锴 王华忠 马在田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年第3期27-31,共5页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 ,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 (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 ,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 ,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 (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 ,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 ,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 (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 ,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 ,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 (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 ,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 (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 (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 (CRS)叠加理论 ,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 ,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 ,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 ,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 (PreSDM )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零炮检距 地震照明成像 地震勘探 偏移到零偏移距 CRP轨迹 CRP叠加 反射面 CRS叠加 空间-半偏移距-时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地震资料成像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平 宋宏文 +2 位作者 高树生 柳世光 高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45-48,共4页
针对辽河油区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介质速度横向变化快和信噪比低的特点,开展了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炮域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共反射面元(CRS)技术研究。并将这2项新技术应用于辽河断陷复杂构造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 针对辽河油区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介质速度横向变化快和信噪比低的特点,开展了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炮域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共反射面元(CRS)技术研究。并将这2项新技术应用于辽河断陷复杂构造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为辽河油田小断块、微幅度复杂构造和深层、凹陷两侧油气勘探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反射面(CRS)叠加 地震资料处理 复杂构造 辽河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