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级位移多次循环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地震损伤分析
1
作者 蒋连接 白国良 +3 位作者 朱方之 施云 于晓明 李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传统拟静力加载试验不能考虑长周期地震动作用特性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SRC柱的损伤程度。采用屈服后每级水平位移循环10次的长周期加载制度模拟长周期地震动作用,比较研究了SRC柱的损伤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峰值荷载后... 传统拟静力加载试验不能考虑长周期地震动作用特性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SRC柱的损伤程度。采用屈服后每级水平位移循环10次的长周期加载制度模拟长周期地震动作用,比较研究了SRC柱的损伤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峰值荷载后,位移多次循环作用使SRC柱的损伤开始快速增长乃至急剧发展,随着同级位移循环次数的增加,长周期加载试件的裂缝宽度增大、损伤程度加重,达到相同破坏特征时对应的位移角减小。考虑混凝土开裂、有效滞回耗能对SRC柱损伤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大位移和有效累积滞回耗能组合的SRC柱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评估了含钢率、配箍率和轴压比对SRC柱地震损伤的影响,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SRC柱的损伤发展历程。结合试验现象和损伤指数计算结果,给出了SRC柱不同损伤程度对应的损伤指数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同级位移多次循环 型钢混凝土柱 地震损伤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工况多次温度循环下微型钢管桩群桩热力响应特性现场试验 被引量:19
2
作者 任连伟 徐健 +1 位作者 孔纲强 刘汉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53-2060,共8页
能量桩技术具有支撑上部结构和浅层地热能换热器双重作用;作为一种节能减排新技术,近年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依托微型钢管桩加固既有基础托换工程,开展冬季工况多次温度循环下微型钢管桩群桩的热力响应现场试验;实测不同间歇时长情况下... 能量桩技术具有支撑上部结构和浅层地热能换热器双重作用;作为一种节能减排新技术,近年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依托微型钢管桩加固既有基础托换工程,开展冬季工况多次温度循环下微型钢管桩群桩的热力响应现场试验;实测不同间歇时长情况下桩身温度与应力等变化规律,探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桩基换热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试验结果表明:文中试验条件下,桩身附加温度应力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随间歇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桩基COP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且随间歇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附加拉应力未超过设计控制范围、不会导致桩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管桩 能量桩 多次温度循环 热力响应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多次激活循环阀的研制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科旭 羡维伟 任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77,136,共4页
在钻井过程中会遇到井下漏失、溢流、钻具水眼堵塞以及长稳斜井段岩屑床无法充分清洁等问题,针对该类问题,研制了井下多次激活循环阀。文章介绍了工具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进行了流阻分析。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工具反复多次投球开关的功... 在钻井过程中会遇到井下漏失、溢流、钻具水眼堵塞以及长稳斜井段岩屑床无法充分清洁等问题,针对该类问题,研制了井下多次激活循环阀。文章介绍了工具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进行了流阻分析。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工具反复多次投球开关的功能性与可靠性,并获取了开阀压力。该工具在高石001-X21井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工具在钻井过程中运行正常,井下开关操作亦安全可靠,应用效果良好。工具的应用能够减少作业时间,提高了钻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漏 旁通 井眼清洁 井下多次激活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冻融循环人工盐渍土路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进财 巩丽丽 +3 位作者 王旭 张延杰 王彦虎 李建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1-1008,共8页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为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铁路,冻害频发,严重影响铁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营,为了整治路基体发生冻害,结合成熟的注浆技术和传统撒盐法,提出注盐法整治路基冻害。在室内模型箱中填筑实体模型,进行封闭系统中多次冻融...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为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铁路,冻害频发,严重影响铁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营,为了整治路基体发生冻害,结合成熟的注浆技术和传统撒盐法,提出注盐法整治路基冻害。在室内模型箱中填筑实体模型,进行封闭系统中多次冻融循环条件下人工盐渍土路基模型试验,探究人工盐渍土路基中温度、水分、盐分以及变形规律,验证注盐法整治路基冻害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路基土体内温度变化趋势符合环境温度变化趋势的余弦函数变化波动规律,土体内温度变化较环境温度变化推迟36 h左右;温度梯度是引起水分迁移的主要因素,越接近冷端,迁移量越大,在冻结锋面处达到最大;在封闭系统中,盐分随着水分向冷端运移,但是盐分运移量较低,随着周期的推进,盐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路基顶面的变形呈现出有规律的冻胀和融沉现象,但是最大冻胀量为0.08 mm,可见路基盐化之后路基土体基本不产生冻胀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区 铁路路基 多次冻融循环 人工盐渍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堆闭式燃料循环对提高铀资源利用率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胡赟 杨勇 +1 位作者 宋英韵 杨鹏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快堆结合闭式燃料循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需对乏燃料进行回收和再循环。对工业钚在大型MOX(混合铀钚)燃料钠冷增殖快堆中多次循环的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钚成分经多次循环后可达平衡,其中易裂变核维持在约74%的较高比例。从成分... 快堆结合闭式燃料循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需对乏燃料进行回收和再循环。对工业钚在大型MOX(混合铀钚)燃料钠冷增殖快堆中多次循环的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钚成分经多次循环后可达平衡,其中易裂变核维持在约74%的较高比例。从成分品质看,工业钚在增殖快堆中的循环次数不受限制。构建模型并分析了快堆闭式燃料循环对于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快堆闭式循环策略下,回收铀、钚多次循环后可大幅度提高铀资源利用率。提高燃料燃耗和乏燃料后处理回收率能显著提升铀利用率;但在最初的几次循环中后处理回收率的影响较小,循环次数增加后,将会对利用率有明显提升。较低的燃料燃耗和回收率情况下,将存在较低的无限次循环铀利用率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增殖堆 闭式燃料循环 工业钚 多次循环 铀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粉砂中螺旋锚抗拔稳定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郝冬雪 王磊 +3 位作者 陈榕 莫凯强 孔纲强 高宇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5,I0005,I0006,共11页
目前螺旋锚基础在寒区电力工程中得到初步应用,然而季冻区螺旋锚的冻拔稳定性研究有限,尤其缺少针对输电线路基础受力工况的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因此,针对粉砂中螺旋锚冻拔性能进行了室内封闭系统单向冻融循环模型试验,探讨锚几何尺寸、... 目前螺旋锚基础在寒区电力工程中得到初步应用,然而季冻区螺旋锚的冻拔稳定性研究有限,尤其缺少针对输电线路基础受力工况的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因此,针对粉砂中螺旋锚冻拔性能进行了室内封闭系统单向冻融循环模型试验,探讨锚几何尺寸、锚顶约束条件、冻融循环次数及冻结边界温度对螺旋锚冻拔位移发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锚盘埋于冻深线以下时,冻拔位移量与锚的抗拔承载力基本相关,未冻土中锚的上拔承载力越大,其冻拔位移越小;承载力相近时,锚盘间距小对抗冻拔有利。锚顶自由时,升温锚顶位移部分恢复;而锚顶作用上拔荷载时,升温过程中上拔位移仍持续发展。大盘径锚和小间距多盘锚抗冻拔效果好,在第3次冻融循环后位移增量趋于稳定。在封闭系统下,相同的冻结时间,冻结边界温度降低会增大锚杆切向冻拔力,从而加剧冻拔位移的发展。所得结论可为季冻区螺旋锚基础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冻融循环 粉砂 螺旋锚 冻拔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Mg_2Si/Mg-2Al-Zn-2Gd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断裂行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旭东 杜文博 +1 位作者 王朝辉 李淑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5-1082,共8页
采用多次循环塑性变形-原位反应方法制备Mg2Si/Mg-2Al-Zn-2Gd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TEM对复合材料的成分及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表明:多次循环塑性变形过程对镁合金基体组织和原位合成的Mg2Si第二相粒子均有细化和均化作用;... 采用多次循环塑性变形-原位反应方法制备Mg2Si/Mg-2Al-Zn-2Gd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TEM对复合材料的成分及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表明:多次循环塑性变形过程对镁合金基体组织和原位合成的Mg2Si第二相粒子均有细化和均化作用;随着Mg2Si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增加,同时断裂强度和伸长率均下降;原位反应合成的Mg2Si第二相粒子与基体结合良好,材料断裂时裂纹优先在基体中形成,断裂时Mg2Si第二相粒子能起到阻碍裂纹扩展的作用;Mg2Si/Mg-2Al-Zn-2Gd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为第二相强化和基体晶粒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Si/Mg-2Al-Zn-2Gd复合材料 断裂行为 多次循环塑性变形 原位合成 MG2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条件风险值的动态火力分配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毅 姜青山 陈国生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316,共4页
针对火力分配(weapon-target assignment,WTA)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研究了一类目标数量和类型不确定的动态火力分配问题。首先,构建了最小总任务费用的确定型WTA模型;其次,引入时间变量、想定模式和风险值约束,把确定型WTA问题转化为具有... 针对火力分配(weapon-target assignment,WTA)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研究了一类目标数量和类型不确定的动态火力分配问题。首先,构建了最小总任务费用的确定型WTA模型;其次,引入时间变量、想定模式和风险值约束,把确定型WTA问题转化为具有条件风险值约束的两阶段动态WTA问题,并用线性不等式集代替条件风险值约束,从而把动态WTA问题转化为混合整数规划问题;最后,设计一种循环多次交换禁忌搜索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求解较大规模动态WTA的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火力分配 航空兵编队 想定 条件风险值 循环多次交换禁忌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CrSi钢晶粒的细化工艺
9
作者 杨明刚 胡艳华 宫继成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8-190,共3页
对38CrSi钢分别加热至880、900和920℃,进行3~5次的循环加热淬火,以细化38CrSi钢的晶粒。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38CrSi钢的晶粒形貌,利用截线法测量晶粒的尺寸。结果表明38CrSi钢晶粒细化的最佳工艺为880℃×12 min+油淬,循环3次,晶... 对38CrSi钢分别加热至880、900和920℃,进行3~5次的循环加热淬火,以细化38CrSi钢的晶粒。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38CrSi钢的晶粒形貌,利用截线法测量晶粒的尺寸。结果表明38CrSi钢晶粒细化的最佳工艺为880℃×12 min+油淬,循环3次,晶粒尺寸为5~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CrSi钢 晶粒细化 多次循环淬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间歇比的地热能源桩热-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春阳 方鹏飞 +4 位作者 张日红 谢新宇 娄扬 张秋善 朱大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结合地热能源桩现场试验,在桩身内部埋设应变/温度传感器,监测进/出口水温、桩身温度和轴向应变.分析不同间歇比下桩身轴向附加温度应力与桩侧附加摩阻力的变化规律,比较间歇与连续模式下地热能源桩的传热性能与热-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 结合地热能源桩现场试验,在桩身内部埋设应变/温度传感器,监测进/出口水温、桩身温度和轴向应变.分析不同间歇比下桩身轴向附加温度应力与桩侧附加摩阻力的变化规律,比较间歇与连续模式下地热能源桩的传热性能与热-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间歇比对地热能源桩的短期传热性能影响比长期传热性能影响大.当间歇比为1、2时,性能系数平均值分别为3.95、4.00,桩身每延米换热量平均值分别为101.2、107.3 W/m.间歇比对桩身温度影响较明显,间歇比为1的桩身平均温度增量比间歇比为2的高66%.桩身中部的轴向观测应变大于桩两端的,桩身轴向附加温度应力和桩侧附加摩阻力均随间歇比的增大而减小.在桩身温度恢复阶段,间歇比为1、2工况的桩身温度,轴向观测应变和轴向附加温度应力均有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比 地热能源桩 多次温度循环 换热性能 热-力学响应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中少量细胞的微卫星长度精细分析
11
作者 黄阿源 周彦 +4 位作者 程酩 张小丹 李建芳 刘炳亚 郭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4-720,共7页
微卫星是基因组上的特殊短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的程度与一些肿瘤的分型、治疗和预后相关。目前,微卫星长度变化的检测往往是基于大量细胞,检测灵敏度低。本文整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ultiple annealing and l... 微卫星是基因组上的特殊短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的程度与一些肿瘤的分型、治疗和预后相关。目前,微卫星长度变化的检测往往是基于大量细胞,检测灵敏度低。本文整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MALBAC)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放大技术和毛细管电泳长度测量方法,经过关键技术点的改进,建立了一套针对组织中少量细胞的多微卫星位点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技术改进,HE染色的组织细胞经激光显微切割分选后,可成功用MALBAC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放大,并在多微卫星位点的检测上,获得了高度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发现肠型胃癌早期病变组织-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单个腺体内部出现多种长度变化的微卫星改变,说明该癌前病变组织中DNA错配修复系统已经出现问题。本方法所获得的全基因组放大产物,也可以用于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另外,该方法适用于任何组织的少量细胞,甚至单细胞的多微卫星位点检测,以及全基因组的研究,为精细研究少量病变细胞的基因组特征以及组织异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ALBAC) 全基因组放大 肠上皮化生 微卫星 激光显微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