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国艳 张作洪 任铭新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7期80-82,共3页
目的 观察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规划穿刺靶点和手术路径,实施颅内病变活检术,均成功进行了病变组... 目的 观察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规划穿刺靶点和手术路径,实施颅内病变活检术,均成功进行了病变组织取材,然后全部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实施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37例。记录并统计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的送检率、标本阳性率、病变性质诊断准确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经常规病理检查确诊。活检术中快速冰冻送检率61.67%(37/60),标本阳性率97.30%(36/37),病变性质诊断准确率为62.16%(23/37)。活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患者。结论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颅内病变的准确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病变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 快速冰冻病理活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增强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业森 尚毓淳 韩易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433-436,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联合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与增强现实技术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1月某院神经外科114名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名。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模式...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联合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与增强现实技术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1月某院神经外科114名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名。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增强现实技术教学模式,比较2组学生考试(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成绩、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增强自学能力、增强理论与实践联系、增强临床思维能力、扩展和延伸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评分、模拟手术方案优良率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87.19±3.45)分、(85.26±3.24)分,高于对照组的(83.25±3.47)分、(82.19±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增强自学能力、增强理论与实践联系、增强临床思维能力、扩展和延伸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评分分别为(85.37±5.04)分、(86.25±4.79)分、(87.01±5.11)分、(83.26±5.25)分、(84.06±5.26)分、(87.02±5.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25±5.07)分、(82.01±5.14)分、(82.43±5.06)分、(77.56±5.28)分、(78.19±5.25)分、(75.36±5.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模拟手术方案优良率(98.25%)、教学满意度(96.49%)高于对照组(87.72%、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联合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与增强现实技术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其临床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临床教学 多模态影像 增强现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3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CT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可重复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黎明 宗维 +3 位作者 荆雪红 王刚 丛林 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3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US-CT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肝脏体模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包含3条肝静脉及6枚囊肿模型的体外肝脏体模,应用融合导航定位系统将其CT薄层扫描图像导入超声检查仪虚拟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在囊肿模型的最大截面层,应用matlab... 目的探讨US-CT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肝脏体模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包含3条肝静脉及6枚囊肿模型的体外肝脏体模,应用融合导航定位系统将其CT薄层扫描图像导入超声检查仪虚拟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在囊肿模型的最大截面层,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影像重合率。实验共进行2次:1)2名不同资质的操作者应用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分别在1天内各自独立完成3次对6枚囊肿模型的融合对位;2)1周后重复上述步骤。结果高年资操作者和低年资操作者都能获得较高的影像重合率和较低的变异系数。2次实验中,2名操作者组间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不同操作者,前后两次组内实验影像重合率明显相关。结论US-CT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可以达到较高的影像重合率,在组间及组内都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并且,不同操作经验的医师只要在标准操作的前提下,不会显著影响影像重合率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 影像重合率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宗维 孙尧 +3 位作者 王刚 丛林 任福欣 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738-174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37例肝癌患者,病灶直径均≤3cm。均运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完成肝癌局部微波消融治疗。术后30min行超... 目的探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在小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37例肝癌患者,病灶直径均≤3cm。均运用超声-磁共振(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完成肝癌局部微波消融治疗。术后30min行超声造影(CEUS)评估病灶是否达安全消融边界,如有残留则及时给予补就消融。分别记录患者术前、首次治疗后1个月的AFP水平,分别于首次术后24h(首次治疗完成后24h)、首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时复查上腹部强化MRI。以首次治疗结束后24h肝脏强化MRI评价首次术后完全消融率,以强化MR影像消融病灶及其周边0.5cm范围三期均无强化为标准。结果微波消融病灶共58枚,首次治疗后病灶完全消融率为96.6%,首次治疗1月后完全消融率为94.8%,3个月完全消融率93.1%,6个月完全消融率89.7%,距首次治疗后1年完全消融率84.5%,随访术前AFP水平升高20例患者,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AFP水平降至正常17例,2例略下降。结论应用US-MRI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微波消融小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 微波消融技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基于迭代局部最近点法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与融合
6
作者 穆晓兰 王满宁 宋志坚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5-396,399,F0002,共4页
目的:拟开发一种全自动快速配准技术,用于临床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配准与融合。方法: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迭代局部最近点法(ILCP)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技术,用临床实际病例的CT、MRI图像进行配准实验。结果:实验得到了满意的... 目的:拟开发一种全自动快速配准技术,用于临床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配准与融合。方法: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迭代局部最近点法(ILCP)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技术,用临床实际病例的CT、MRI图像进行配准实验。结果:实验得到了满意的全自动快速配准效果,结果显示ILCP法比普通ICP法快10-30倍,比最大互信息法快8-10倍;耗时可以为临床医生所接受。结论:所提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 迭代局部最近点法技术 形态学 三维数据场 配准方法 融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阎学江 李建国 +1 位作者 只达石 赵卫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49-250,共2页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是近年来影像神经外科的新进展 ,它融立体定向技术 ,计算机医学影像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和微侵袭技术为一体。是在虚拟的数字化影像与实际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 ,在整个脑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定位导航 ...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是近年来影像神经外科的新进展 ,它融立体定向技术 ,计算机医学影像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和微侵袭技术为一体。是在虚拟的数字化影像与实际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 ,在整个脑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定位导航 ,有利于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术中病灶精确定位 ,以最小的损伤 ,达到病灶的满意切除。本文综述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应用方法、适应证及影响精确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 研究进展 适应证 人工智能技术 影像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图像融合联合3D打印在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廖正俭 陈忠仪 +4 位作者 刘宇清 何炳蔚 黄绳跃 洪文瑶 潘儒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5期2689-2692,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联合3D打印在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模态图像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联合3D打印在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模态图像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利用Mimics 15.0软件进一步提取数据信息,重建出所需的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并3D打印出实体化模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构建中央区窦镰旁肿瘤虚拟模型并实体化,利用该模型制定手术预案、指导术中操作,顺利完成手术,评价良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3D打印可为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提供全面直观的立体解剖信息,提高手术安全性并取得更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3D打印技术 中央区窦镰旁肿瘤 三维虚拟模型 实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成 《淮海医药》 2005年第1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 显微神经外科 神经影像技术 微创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技术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并发症 发展 定位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网络架构的多模态航空影像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婧 武林伟 +1 位作者 刘伟杰 韩如雪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17期43-47,共5页
高质量无人机航空影像是目标检测、分析、识别的重要前提条件,但各类传感器成像机理不同,质量影响因素多样,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模态数据的特性设计不同的网络模型,从而大大增加了质量评价算法在无人机上的应用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 高质量无人机航空影像是目标检测、分析、识别的重要前提条件,但各类传感器成像机理不同,质量影响因素多样,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模态数据的特性设计不同的网络模型,从而大大增加了质量评价算法在无人机上的应用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统一网络框架的无参考多模态影像质量评价模型,通过自适应地学习图像块内部的局部特征与图像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空间维度上的全局信息融合和时间维度上的时序信息融合,实现对多种模态影像数据的质量评估,进而快速有效地监测筛选采集数据的质量,提高有效数据采集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种模态的影像数据质量评价上具备泛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无参考模型 网络结构 多模态数据 影像质量评价 卷积神经网络 特征提取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导航辅助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技术探索
11
作者 杨涛 高大志 +4 位作者 许潭潭 史东宏 刘丽 陈佳海 许健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3-508,共6页
目的对比IQQA-Guide智能穿刺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与同期的传统PTBD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方面的优劣,为进一步拓展电磁导航辅助PTBD的临床研究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56例因恶性梗阻性... 目的对比IQQA-Guide智能穿刺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与同期的传统PTBD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方面的优劣,为进一步拓展电磁导航辅助PTBD的临床研究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56例因恶性梗阻性黄疸于东部战区总医院介入治疗科行PTB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按术中穿刺胆管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电磁导航组(n=20)、传统透视组(n=36)。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规划穿刺胆管分级及直径、术中穿刺胆管次数、术中透视时间、术中辐射剂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改变。结果电磁导航组穿刺的胆管直径小于透视组(P<0.01)。术中电磁导航组在穿刺胆管针数、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明显优于透视组(P<0.01)。电磁导航组及透视组PTBD的术后TBIL、ALP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电磁导航组HB术后变化值较透视组小(P<0.01)。电磁导航组术后3天的CRP、CRP术后变化值低于透视组(P<0.05)。透视组术后HB较术前降低,术后3天CRP较术前升高(P<0.01)。电磁导航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透视组(P<0.05)。结论经电磁导航辅助PTBD术操作简单,安全可行,能有效提高胆管穿刺成功率,减少透视时间及术中辐射,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电磁导航 影像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