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学多模态协同机制及研究路向
1
作者 肖梦瑾 赵波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0期19-24,共6页
新兴技术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技术变量注入新动力,促使教学生态系统向多模态化发展。技术变量的动能转换为教育生态数字化转型的势能,拓展了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多模态数据资源生态位、多模态表征资源生态位以及多模态服务资源生态位,促就... 新兴技术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技术变量注入新动力,促使教学生态系统向多模态化发展。技术变量的动能转换为教育生态数字化转型的势能,拓展了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多模态数据资源生态位、多模态表征资源生态位以及多模态服务资源生态位,促就了教学生态系统下教学要素间的多模态协同机制,从而为指导多模态研究提供研究路向。基于此,提出从多模态教学内容动态生成,学习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整合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教学多模态研究,以期助力教学生态系统多模态化发展及其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教学多模态 资源生态位 多模态协同机制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误差补偿的多模态协同交通流预测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宇轩 虞慧群 范贵生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78-2890,共13页
交通流量因受周期性特征、突发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现有模型的预测精度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误差补偿的多模态协同交通流预测模型(Multimodal Collaborative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Error Compensatio... 交通流量因受周期性特征、突发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现有模型的预测精度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误差补偿的多模态协同交通流预测模型(Multimodal Collaborative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Error Compensation,MCEC).针对传统预测模型不能兼顾时间序列和协变量的问题,提出基于小波分析的特征拓展方法,该方法引入聚类算法得到节假日标签特征,将拥堵指数、交通事故图、天气信息作为拓展特征,对特征进行多尺度分解.在训练阶段,为达到充分学习各部分数据、最优匹配模型的效果,采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 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限制动态时间规整技术(Dynamic Time Warping,DTW)以及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设计了多模态协同模型训练.在误差补偿阶段,将得到的相应过程值输入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误差补偿模块,对各分量的误差进行学习、补偿,并重构得到预测结果.使用公开的高速公路数据集对MCEC进行验证,在多个时间间隔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CEC在交通流量预测中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达到17.02%,比LSTM-SVR、ConvLSTM(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T-GCN(Spatial Temporal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s)、MFFB(Multi-stream Feature Fusion Block)、Transformer等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MCEC模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预测 误差补偿 多模态协同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单模态出海到多模态IP协同出海——中国网文出海路径探析
3
作者 李丹丹 李玮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5,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网文出海早已超越单模态文本出海,通过网文IP强势赋能影视、动漫、游戏、微短剧、“谷子”等多个赛道,构建起多模态协同、立体化传播的新格局。中国网文IP出海历经零星开发与增值、全产业链出海、全球... 随着人工智能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网文出海早已超越单模态文本出海,通过网文IP强势赋能影视、动漫、游戏、微短剧、“谷子”等多个赛道,构建起多模态协同、立体化传播的新格局。中国网文IP出海历经零星开发与增值、全产业链出海、全球共创和全生态运营四个重要阶段,其核心动力机制始于数字文化贸易,进而通过构建情感共同体深化文化连接,最终升华为可持续的社群交往。在全新的运营模式下,中国网文IP出海已形成三条核心路径:其一,打造独具中华文化标识、适配不同媒介的常青网文IP;其二,借助AI技术,从内容生产、营销推广到消费体验实现全链条赋能;其三,在多模态协同背景下,构建“纵横交错”的全生态出海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文IP 多模态协同 全产业链出海 网文出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安防系统效能优化设计研究
4
作者 孙迎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2-578,共7页
目的在城市化加速拓展与城市交通安全风险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针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安防系统缺乏动态人机权责分配机制的短板,旨在构建基于多模态感知与人机协同框架的智能安防系统,探索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稳定的模式与路径。方... 目的在城市化加速拓展与城市交通安全风险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针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安防系统缺乏动态人机权责分配机制的短板,旨在构建基于多模态感知与人机协同框架的智能安防系统,探索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稳定的模式与路径。方法以安防数智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安全需求分析,探讨如何细化轨道交通站场安全节点,架构系统化的安防逻辑体系,以提升其感知效率、响应速度,以及乘客交互的舒适度与视觉体验。结果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智能安防系统效能优化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安防系统的解构与研究,完善了其整体安防结构,构建了站场安防系统线性逻辑优化的可借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智能安防系统 多模态人机协同 升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阐释学:一个概念史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进 王红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92-104,171,共14页
在中世纪,阐释学从圣经注释研究发展为语文学理论方法,形成一种“局部阐释学”,关注和阐发了语言、文本、文献的物质维度。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一般阐释学”,其重心转向对“理解的艺术”和“精神科学”的探索,暗含对语文学及其物质维... 在中世纪,阐释学从圣经注释研究发展为语文学理论方法,形成一种“局部阐释学”,关注和阐发了语言、文本、文献的物质维度。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一般阐释学”,其重心转向对“理解的艺术”和“精神科学”的探索,暗含对语文学及其物质维度的隐藏。之后的“哲学阐释学”集中关注理解本身,物质性退居阐释活动的后台。20世纪中叶以来,对现代阐释学的反思和反拨日益增多,一方面,语文学传统回归文学阐释学视域,基于文学文本的物质性形成了一种“物质阐释学”;另一方面,基于技科学的物质性形成了一种“事物阐释学”。进入21世纪,各局部学科的相关思想会通融合,渐次集聚为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物质阐释学”,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出了新的阐释视野和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阐释学 一般阐释学 语文学阐释学 技科学阐释学 多模态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自组装构建多功能铁-原卟啉纳米粒及多模态肿瘤治疗
6
作者 李勇 李燕 +5 位作者 杨景儿 王柏萍 尹君雅 耿鹏 杨扬 黄文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年第11期60-68,共9页
多模态协同治疗纳米材料对肿瘤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其传统制备方法复杂且协同治疗效果低.本文采用超声辅助自组装策略合成了铁-原卟啉IX(PpIX)配位纳米粒(Fe-PpIX),实现了光/声/化学动力三位一体多模态肿瘤治疗.采用透射电子显... 多模态协同治疗纳米材料对肿瘤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其传统制备方法复杂且协同治疗效果低.本文采用超声辅助自组装策略合成了铁-原卟啉IX(PpIX)配位纳米粒(Fe-PpIX),实现了光/声/化学动力三位一体多模态肿瘤治疗.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制备的纳米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与PpIX羧基有效配位.基于荧光光谱定量分析,发现在光和声协同处理下Fe-PpIX可有效产生活性氧(ROS).邻苯二胺/亚甲基蓝双探针检测结果表明,Fe-PpIX可催化内源性H_(2)O_(2)发生类Fenton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从而触发化学动力治疗.采用L929和4T1细胞进行了噻唑蓝(MTT)实验,结果显示Fe-PpIX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经光/声/化学协同治疗后,4T1肿瘤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下降(最低15.0%),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所制备纳米粒有望实现高效治疗,为理性设计多模态联合治疗的纳米粒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多模态协同治疗 原卟啉PpIX 光动力 声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电压输入双接地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众 姚志垒 +1 位作者 王勤 肖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1-919,共9页
针对现有双接地光伏逆变器在阴影条件下由于欠压而停机的问题,提出一种宽电压输入双接地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该拓扑由升压单元和双接地逆变器构成,逆变器无共模漏电流,且在阴影条件仍能正常工作。采用多模态协同控制,减小逆变器... 针对现有双接地光伏逆变器在阴影条件下由于欠压而停机的问题,提出一种宽电压输入双接地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该拓扑由升压单元和双接地逆变器构成,逆变器无共模漏电流,且在阴影条件仍能正常工作。采用多模态协同控制,减小逆变器各元器件的电压应力,并使得升压单元只需在欠压时工作,减少升压单元承受的功率,减小逆变器体积和重量;每个模态只有1个功率管高频开关,提高了逆变器的效率。详细分析拓扑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一台原理样机,验证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电压输入 双接地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阴影条件 多模态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