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吉林水稻纹枯病菌多核和双核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志恒
胡积祥
+3 位作者
王世维
侯悦
黄欣阳
李忠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8-433,共6页
对采自吉林省的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菌丝生长速度,多核菌株比双核菌株明显较快,但双核菌株菌落相对致密。多核菌株在PDA上生长最快,稻秆煎汁培养基上最慢;而双核菌株在玉米粉琼...
对采自吉林省的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菌丝生长速度,多核菌株比双核菌株明显较快,但双核菌株菌落相对致密。多核菌株在PDA上生长最快,稻秆煎汁培养基上最慢;而双核菌株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上最慢。两者菌株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和查氏培养基;多核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苯丙氨酸,而双核菌株为蛋白胨。光照能抑制多核菌株菌丝生长,但对双核菌株影响较小。二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30℃。多核菌株在pH值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而双核菌株以pH值为8时最适。对于菌核形成,两种菌株均以玉米和查氏培养基为最适。乳糖不利于多核菌株菌核产生,却较适宜于双核菌菌株;以果糖为碳源时,两者菌株菌核干重差异最大。KNO_3利于多核菌株产生菌核,而双核菌株以苯丙氨酸最适。多核菌株菌核形成适宜温度为20℃,而双核菌株为25℃。两者菌株菌核形成均以pH值5为最适。对于致死温度,多核菌株菌丝和新鲜菌核均为56℃,10min;而双核菌株为49℃,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多核菌株
双
核菌
株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核和双核丝核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差异
2
作者
魏松红
段淯
+4 位作者
张优
张照茹
李昕洋
刘伟
王海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4-610,共7页
丝核菌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多种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可侵染水稻,不同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间致病力具有较大差异,分析不同丝核菌致病力差异对于研究丝核菌属病原菌导致的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以及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多核...
丝核菌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多种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可侵染水稻,不同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间致病力具有较大差异,分析不同丝核菌致病力差异对于研究丝核菌属病原菌导致的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以及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多核和双核丝核菌对水稻致病力差异产生的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2种病原菌侵染水稻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的活性差异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核菌株菌丝扩展速度与形成侵染结构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双核菌株。侵染24h时,多核菌株在水稻叶片表面形成较多侵染垫,双核菌株形成的侵染垫数量明显少于多核菌株;侵染48h时,多核菌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细胞叶绿体解体,而双核菌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细胞无明显变化。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在侵染水稻时均能产生5种细胞壁降解酶,且多核菌株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双核菌株。P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多核菌株PG酶活性最高为860.46U·mg^(-1),双核菌株PG酶活性最高为59.27U·mg^(-1)。水稻纹枯病菌多核与双核菌株侵染水稻叶片过程中其PG基因表达趋势相同,但多核菌株PG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双核菌株,多核菌株侵染水稻24h时PG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双核菌株在侵染水稻48h时PG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丝核菌属真菌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多核菌株
双
核菌
株
侵染结构
细胞壁降解酶
PG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稻纹枯病菌及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
被引量:
2
3
作者
许月
魏松红
+4 位作者
王海宁
孔令春
张优
李思博
罗文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5-392,共8页
为探明防御酶系在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和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与水稻互作过程中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选取多核菌株(LND06)和双核菌株(JLS10)进行粗毒素提取,用菌株及毒素分别接种相对抗病水稻品种...
为探明防御酶系在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和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与水稻互作过程中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选取多核菌株(LND06)和双核菌株(JLS10)进行粗毒素提取,用菌株及毒素分别接种相对抗病水稻品种港源8号和相对感病水稻品种秋田小町,测定接种后7种防御酶活性及ASAFR和H2O2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港源8号和秋田小町接种多核与双核菌株及其毒素后,体内POD、PAL、APX、PPO、CAT、T-SOD、GSH-PX活性及ASAFR和H_2O_2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较为感病的水稻品种秋田小町与较为抗病的水稻品种港源8号相比寄主抗性响应较晚,接种多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防御酶峰值更高、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早,部分在36h达到峰值,其余在36~48h达到峰值,但达到峰值后下降速率也更快;接种双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较晚,在48~72h达到峰值,但达到峰值后防御酶下降的速率较慢,维持在略高于对照的稳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多核菌株
双
核菌
株
毒素
防御酶活性
抗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吉林水稻纹枯病菌多核和双核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志恒
胡积祥
王世维
侯悦
黄欣阳
李忠祥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出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8-433,共6页
基金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02A)
文摘
对采自吉林省的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菌丝生长速度,多核菌株比双核菌株明显较快,但双核菌株菌落相对致密。多核菌株在PDA上生长最快,稻秆煎汁培养基上最慢;而双核菌株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上最慢。两者菌株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和查氏培养基;多核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苯丙氨酸,而双核菌株为蛋白胨。光照能抑制多核菌株菌丝生长,但对双核菌株影响较小。二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30℃。多核菌株在pH值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而双核菌株以pH值为8时最适。对于菌核形成,两种菌株均以玉米和查氏培养基为最适。乳糖不利于多核菌株菌核产生,却较适宜于双核菌菌株;以果糖为碳源时,两者菌株菌核干重差异最大。KNO_3利于多核菌株产生菌核,而双核菌株以苯丙氨酸最适。多核菌株菌核形成适宜温度为20℃,而双核菌株为25℃。两者菌株菌核形成均以pH值5为最适。对于致死温度,多核菌株菌丝和新鲜菌核均为56℃,10min;而双核菌株为49℃,10min。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多核菌株
双
核菌
株
生物学特性
Keywords
rice sheath blight
multinucleate Rhizoctonia
binucleate Rhizoctoni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S435.111.4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核和双核丝核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差异
2
作者
魏松红
段淯
张优
张照茹
李昕洋
刘伟
王海宁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出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4-610,共7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RS-01-37)
辽宁省科学研究经费项目(LSNZD201902)。
文摘
丝核菌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多种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可侵染水稻,不同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间致病力具有较大差异,分析不同丝核菌致病力差异对于研究丝核菌属病原菌导致的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以及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多核和双核丝核菌对水稻致病力差异产生的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2种病原菌侵染水稻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的活性差异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核菌株菌丝扩展速度与形成侵染结构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双核菌株。侵染24h时,多核菌株在水稻叶片表面形成较多侵染垫,双核菌株形成的侵染垫数量明显少于多核菌株;侵染48h时,多核菌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细胞叶绿体解体,而双核菌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细胞无明显变化。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在侵染水稻时均能产生5种细胞壁降解酶,且多核菌株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双核菌株。P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多核菌株PG酶活性最高为860.46U·mg^(-1),双核菌株PG酶活性最高为59.27U·mg^(-1)。水稻纹枯病菌多核与双核菌株侵染水稻叶片过程中其PG基因表达趋势相同,但多核菌株PG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双核菌株,多核菌株侵染水稻24h时PG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双核菌株在侵染水稻48h时PG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丝核菌属真菌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多核菌株
双
核菌
株
侵染结构
细胞壁降解酶
PG基因
Keywords
Rhizoctonia spp.
multinucleate isolates
binucleate isolates
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
PG gene
分类号
S435.11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稻纹枯病菌及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
被引量:
2
3
作者
许月
魏松红
王海宁
孔令春
张优
李思博
罗文芳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出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基金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SQ2018YFD030062)
文摘
为探明防御酶系在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和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与水稻互作过程中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选取多核菌株(LND06)和双核菌株(JLS10)进行粗毒素提取,用菌株及毒素分别接种相对抗病水稻品种港源8号和相对感病水稻品种秋田小町,测定接种后7种防御酶活性及ASAFR和H2O2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港源8号和秋田小町接种多核与双核菌株及其毒素后,体内POD、PAL、APX、PPO、CAT、T-SOD、GSH-PX活性及ASAFR和H_2O_2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较为感病的水稻品种秋田小町与较为抗病的水稻品种港源8号相比寄主抗性响应较晚,接种多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防御酶峰值更高、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早,部分在36h达到峰值,其余在36~48h达到峰值,但达到峰值后下降速率也更快;接种双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较晚,在48~72h达到峰值,但达到峰值后防御酶下降的速率较慢,维持在略高于对照的稳定水平。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多核菌株
双
核菌
株
毒素
防御酶活性
抗性响应
Keywords
rice sheath blight
multinucleate Rhizoctonia
binucleate Rhizoctonia
toxin
defense enzyme activity
resistance response
分类号
S432.1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吉林水稻纹枯病菌多核和双核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
刘志恒
胡积祥
王世维
侯悦
黄欣阳
李忠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多核和双核丝核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差异
魏松红
段淯
张优
张照茹
李昕洋
刘伟
王海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水稻纹枯病菌及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
许月
魏松红
王海宁
孔令春
张优
李思博
罗文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