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13-641,共29页
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 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近研究成果,简述了东亚多板块汇聚产生的三个陆缘汇聚构造系统(北部蒙古-鄂霍次克碰撞造山带、东部与俯冲有关的增生造山系统、西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构造带)、陆内汇聚构造变形体系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大陆构造-岩浆演化的时间框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200~170Ma)周邻大洋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和陆缘裂解事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35Ma)周邻陆缘碰撞造山或俯冲增生造山作用、陆内再生造山作用和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中晚白垩世(135~80Ma)大陆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的发育。研究认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在时空上的有序演化和深浅构造的复合叠加,不仅产生了东亚大陆复杂的陆缘和陆内构造体系,同时控制了中国东部燕山期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也使东亚构造地貌发生东西翘变,早期陆缘汇聚产生的东部高原因晚期大陆岩石圈的减薄和伸展而垮塌。东亚大陆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联合古大陆的裂解同步,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完成了从东亚到欧亚大陆的演替,以东亚大陆为核心的多板块汇聚格局一直延续至新生代,可能成为未来超大陆形成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东亚大陆 多板块汇聚 大陆汇聚构造体系 大陆伸展构造体系 郯庐左旋走滑断裂体系 燕山陆内再生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智超 施炜 +1 位作者 熊小松 吴国炜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8-874,共17页
推覆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中地壳缩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记录盆山结合带-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中国北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及周缘地区,分布了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带。本文通过对这些推覆构造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资料的... 推覆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中地壳缩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记录盆山结合带-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中国北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及周缘地区,分布了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带。本文通过对这些推覆构造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资料的综合收集分析,梳理了中国北方众多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的时空展布特征、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等。在空间展布上,这些推覆构造沿中国北方近东西向展布,推覆距离几十~几百公里不等,属于浅层次脆性变形。在形成时代上,这些推覆构造的时代可以和燕山运动主挤压变形期相对应,分为早(170~160 Ma)和晚(150~135 Ma)两期。在动力学机制上,本文将推覆体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体的逆冲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可能受控于鄂霍次克洋闭合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的综合影响;东段主体逆冲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可能主要受控于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应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变形 推覆构造 东亚多板块汇聚 晚中生代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