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中地区多期构造演化、差异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42
1
作者 汤良杰 郭彤楼 +5 位作者 田海芹 金文正 李儒峰 万桂梅 董立 王鹏万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8-307,共10页
黔中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等四大旋回,进一步划分为早期裂谷(前南华纪)、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志留纪)、台地-陆内裂谷(泥盆纪—二叠纪)、稳定台地(早、中三叠世)、陆相断陷(晚三叠世—古近纪)... 黔中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等四大旋回,进一步划分为早期裂谷(前南华纪)、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志留纪)、台地-陆内裂谷(泥盆纪—二叠纪)、稳定台地(早、中三叠世)、陆相断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和断褶隆升(新近纪—第四纪)等6个阶段。控制黔中地区构造—沉积格局的关键构造变革期为: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印支中期运动、燕山晚期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黔中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十分明显,自东往西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带,即雪峰构造带、麻江-凯里构造带、黔中构造带和黔西北构造带等。受NW—WNW向展布的构造转换带控制,黔中地区在南北方向上具有构造分段性特征。黔中地区具有盖层多样性特征,主要发育3类盖层,即盐岩、泥页岩和致密碳酸盐岩。盐岩类盖层分布局限。构成区域性封盖条件的泥页岩主要分布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金顶山组)和中下志留统(翁项群),分布较稳定。致密碳酸盐岩盖层可能以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岩和泥灰岩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构造演化 关键构造变革期 差异构造变形 油气保存 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地区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多期次岩浆演化特征: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军 肖文交 +3 位作者 何治亮 云金表 刘全有 李天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0-1139,共20页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阿尔曼太蛇绿岩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大洋岩石圈残片,其主要由地幔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以及硅质岩组成。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发现在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内侵入了大量的岩体,主要为闪长岩以及闪长玢岩。本文通过LA-IC...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阿尔曼太蛇绿岩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大洋岩石圈残片,其主要由地幔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以及硅质岩组成。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发现在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内侵入了大量的岩体,主要为闪长岩以及闪长玢岩。本文通过LA-ICP-MS 锆石U-Pb 定年,获得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为497.3 ± 4.5 Ma,而后期侵入的闪长玢岩的年龄为424.5 ± 3.1 Ma。前人研究认为这些闪长玢岩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这些后期侵入的闪长玢岩是岛弧岩浆作用的结果, 推测阿尔曼太蛇绿岩为一个岛弧多期次演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东准噶尔地区 蛇绿岩 多期演化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永3断块区多期构造演化物理模拟
3
作者 文璐 杨少春 +3 位作者 路智勇 张艳增 辛杰 吴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7,共8页
东辛永3地区为一多油层、中高渗透复杂断块,内部被多级断层切割复杂化,沙河街组为其主要含油层位。在三维地震解释基础上,针对构造形态、成因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根据相似理论支撑,经过材料选取、边界设定、时间确立、受力加载,对研究区... 东辛永3地区为一多油层、中高渗透复杂断块,内部被多级断层切割复杂化,沙河街组为其主要含油层位。在三维地震解释基础上,针对构造形态、成因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根据相似理论支撑,经过材料选取、边界设定、时间确立、受力加载,对研究区古近纪沙河街组构造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模拟结果实现了研究区基本断裂特征的恢复,验证了地震解释结果;初期北北东、北西向伸展、后期右旋剪切及底辟上拱多期构造能够成功模拟,明确了其成因机制,与整体东营凹陷伸展区域应力场及郯庐断裂带转型机制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成因机制 相似理论 多期构造演化 永3断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_(Ⅰ)19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银涛 陈石 +7 位作者 刘强 冯光 谢舟 梁鑫鑫 李婷 宋兴国 康鹏飞 彭梓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295,共13页
富满油田目前是塔里木盆地断控缝洞型储层油气开发热点区块,F_(Ⅰ)19断裂带属于目前重点增储上产区,但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进行精密解释,厘定断... 富满油田目前是塔里木盆地断控缝洞型储层油气开发热点区块,F_(Ⅰ)19断裂带属于目前重点增储上产区,但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进行精密解释,厘定断裂平剖发育特征,表征断裂空间展布结构;基于地层垂向升降幅度及断裂破碎带宽度,反映断裂活动强度;结合断裂变形特征与周缘造山带活动规律,分析了断裂演化期次并建立了断裂发育模型;叠加储层发育特征与断裂展布规律,初步分析了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具有显著平面分段特征,依据走向变化由北往南可大致划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垂向上依据断裂变形特征,由下往上,可划分为下构造层(T∈3以下)、中构造层(T∈3—TO3t)以及上构造层(TO3t以上)。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F_(Ⅰ)19断裂的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中晚寒武世末)、加里东中期(奥陶纪)及加里东晚期(志留纪),且在该区域的主要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具有多幕性。储层平面上集中分布于走滑断裂破碎带内,沿F_(Ⅰ)19断裂走向储层发育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由南往北逐渐减弱,与断裂活动强度相关。受加里东中期断裂发生多幕活动影响,奥陶系碳酸盐储层分布具有垂向多层分布的特征。受塔北断裂体系与塔中断裂体系的共同影响,加里东早期研究区最大主应力由南往北发生逆时针偏转,逐渐由NNE向过渡至近南北向,发育了两组X型小角度相交断裂,并奠定了研究区内F_(Ⅰ)19断裂展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F_(Ⅰ)19断裂 多期演化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发育演化特征精细解析及其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_(Ⅰ)17断裂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强 张银涛 +4 位作者 陈石 宋兴国 李婷 康鹏飞 马小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3-113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因其发育于超深层且活动强度较弱,断裂的精细解析及演化特征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化走滑断裂构造精细解析流程及探讨断裂活动的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_(Ⅰ)17断...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因其发育于超深层且活动强度较弱,断裂的精细解析及演化特征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化走滑断裂构造精细解析流程及探讨断裂活动的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_(Ⅰ)17断裂为例,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活动特征、演化过程,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初步分析断裂控储特征。通过恢复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特征,对断裂平面走向偏移的发育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F_(Ⅰ)17断裂平面发生多次转向,走向由南往北发生逆时针偏转;基于断裂的走向变化特征,可将断裂划分为北(NE8°)、中(NE33°)、南(NE50°)三段。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变形的特征,依据断裂变形特征,可划分为以直立走滑为特征的深部构造变形层(TO_(3)t之下)和发育雁列式正断层的浅部构造变形层(TO_(3)t之上)。断裂在深部构造变形层中具有“分层开花”的特征,垂向上发育多个花状构造,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底面(T∈_(3))及一间房组顶面(TO_(3)t)附近。浅部构造层垂向发育三组雁列式正断层,由下往上分布于TO_(3)t—TS、TS—TC以及TC—TT。断裂的演化具有多期性,演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中—晚期。前寒武纪基底裂谷结构影响了上覆走滑断裂的发育与连接,造成断裂平面走向发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F_(Ⅰ)17断裂 多期演化 走向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差异变形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5
6
作者 戴寅 胡望水 +2 位作者 汤济广 彭国红 鄢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4-1592,共9页
合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基底形成、坳陷、断陷及构造反转等阶段的演化,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坳陷盆地发育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和盆地消亡期(新近... 合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基底形成、坳陷、断陷及构造反转等阶段的演化,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坳陷盆地发育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和盆地消亡期(新近纪—第四纪)等5个阶段。控制合肥盆地构造-沉积格局的关键构造变形期为:早燕山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合肥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十分明显,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带,即金寨—舒城逆冲—伸展叠合构造带、六安—肥西逆冲推覆-断陷叠合构造带、淮南—定远冲断-断陷叠合带。这种南北方向的构造分带性受NWW向展布的断裂带控制。笔者依据对盆地各构造形变区勘探潜力的分析,确立了淮南—定远冲断-断陷叠合带为Ⅰ类远景区,即最有利的构造形变区;六安—肥西逆冲推覆-断陷叠合带为Ⅱ类远景区,即有利构造形变区;金寨—舒城逆冲-伸展叠合构造带为Ⅲ类远景区,即较有利构造形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构造演化 关键构造变形期 差异构造变形 油气保存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探讨 被引量:26
7
作者 邓平 舒良树 肖旦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根据浙闽赣粤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石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和近年报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认为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之下存在一个前泥盆纪的变质基底。其中 ,前震旦纪的变质基底以呈面形分布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为特征 ,年龄值大于 ... 根据浙闽赣粤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石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和近年报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认为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之下存在一个前泥盆纪的变质基底。其中 ,前震旦纪的变质基底以呈面形分布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为特征 ,年龄值大于 8亿年 ,是构成华南地区最古老的陆壳基底之一 ,俗称华夏古陆。 9亿年左右 ,该陆块和扬子陆块碰撞 ,其缝合带为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带。稍后 ,受区域拉张构造事件的影响 ,它被裂解为三个走向各异、分布在浙东南—闽西北、赣中—赣南和云开三个地区的块体 ,分别呈NEE、NNE和NE方向展布。三者之间为巨厚的震旦纪—早古生代沉积物质所充填 ,并有复式岩浆岩流出现。研究表明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构造至少经历过三期构造—热事件的演化。这种古构造格局 ,制约了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大规模构造 -岩浆活动、岩浆成分差异及其空间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 多期演化 同位素年龄 中国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5
8
作者 宋兴国 陈石 +6 位作者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杨明慧 梁鑫鑫 彭梓俊 史绪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该走滑断裂活动较弱,识别解译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发育、演化及控藏特征。基于富满油田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选取并精细解译了3条典型主干断裂(F_(... 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该走滑断裂活动较弱,识别解译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发育、演化及控藏特征。基于富满油田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选取并精细解译了3条典型主干断裂(F_(Ⅰ)10,F_(Ⅰ)12和F_(Ⅰ)17),明确了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活动特征及主要活动期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性质及成藏期次,分析了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加深了对该区域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对油气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满油田内走滑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可划分出4个构造变形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盐下基底构造层(T∈_(2)之下)、盐构造层(T∈_(2)—T∈_(3))、碳酸盐岩构造层(T∈_(3)—TO∈_(3)t)和碎屑岩构造层(TO∈_(3)t之上)。研究区断裂活动期次整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Ⅲ幕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期3个阶段,其中加里东中期Ⅲ幕是区域内断裂主要活动阶段。结合油气性质差异、油井生产动态、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期的耦合关系认为,断裂活动影响了垂向运移通道的开启,控制了油气垂向运移;断裂持续活动时间长,使油气运移通道保持开启,有利于晚期高成熟油气的持续充注,造成断控油气藏具有油气充注强度大、成熟度高及气/油比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差异变形 多期构造演化 走滑断裂 油气成藏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尔伯特−黄变换在浅海沉积体系地震精细识别刻画中的应用
9
作者 鲁银涛 曹晓初 +6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许小勇 李东 杨涛涛 邵大力 魏新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效识别了薄层砂泥岩交互特征和细微沉积体。通过对高频分量进行瞬时属性提取,明确了目的层段水下分支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与常规叠后地震属性相比,经过希尔伯特−黄变换后的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瞬时属性显示了更多沉积体系的细节特征,为水下分支河道的内部结构、发育期次、切割关系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伯特−黄变换 瞬时属性 海陆过渡相沉积 多期河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