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
5
1
作者
殷学清
林海涛
+1 位作者
苏治坤
赵新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2,共19页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东川群岩石中,主要呈层状矿体产出,但也存在少量脉状矿体。文章选择东川铜矿田内因民、汤丹和滥泥坪3个典型矿床的层状和脉状矿体中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广:因民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4.7‰~22.1‰,汤丹和滥泥坪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3.3‰~3.1‰;因民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21.0‰~30.7‰,汤丹和滥泥坪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19.4‰~3.5‰。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形成2种产状矿体的硫来源不同。层状矿体较大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指示了海相硫酸盐不同程度的热化学还原作用,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循环盆地卤水中溶解的海相蒸发岩。脉状矿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则强烈受控于矿区的赋矿围岩,因民矿床硫化物中极高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的来源为地层中的海相蒸发岩,而汤丹和滥泥坪矿床中亏损^(34)S的特征则表明硫的来源为富含生物还原硫的碳质板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前人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是2期独立成矿事件的产物,层状矿体形成于成岩作用时期,脉状矿体形成于后期独立的局部构造热成矿事件,也即SSC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期,但普遍遭受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并且在不同的成矿期中可能存在着多阶段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位硫同位素
东川式铜矿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
多期叠加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
48
2
作者
匡永生
郑广瑞
+4 位作者
卢民杰
刘艳林
张少杰
李洋
程文景
《矿床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脉成群分布,构成长大于2000 m、宽大于1500 m的矿脉群。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大石寨组上覆侏罗系地层的底砾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及矿化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成矿叠加形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超大型银多金属矿
多期
次
成矿
叠加
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双尖子山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
5
1
作者
殷学清
林海涛
苏治坤
赵新福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出处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2,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47206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编号:41822203)联合资助。
文摘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东川群岩石中,主要呈层状矿体产出,但也存在少量脉状矿体。文章选择东川铜矿田内因民、汤丹和滥泥坪3个典型矿床的层状和脉状矿体中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广:因民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4.7‰~22.1‰,汤丹和滥泥坪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3.3‰~3.1‰;因民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21.0‰~30.7‰,汤丹和滥泥坪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19.4‰~3.5‰。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形成2种产状矿体的硫来源不同。层状矿体较大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指示了海相硫酸盐不同程度的热化学还原作用,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循环盆地卤水中溶解的海相蒸发岩。脉状矿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则强烈受控于矿区的赋矿围岩,因民矿床硫化物中极高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的来源为地层中的海相蒸发岩,而汤丹和滥泥坪矿床中亏损^(34)S的特征则表明硫的来源为富含生物还原硫的碳质板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前人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是2期独立成矿事件的产物,层状矿体形成于成岩作用时期,脉状矿体形成于后期独立的局部构造热成矿事件,也即SSC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期,但普遍遭受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并且在不同的成矿期中可能存在着多阶段的成矿作用。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位硫同位素
东川式铜矿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
多期叠加成矿
Keywords
geochemistry
in situ sulfur isotope
Dongchuan-type copper deposits
sedimentary rock-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deposits
multiple overprint events
分类号
P618.4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
48
2
作者
匡永生
郑广瑞
卢民杰
刘艳林
张少杰
李洋
程文景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首钢地质勘查院
赤峰天通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出处
《矿床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深部地质调查与三维地质填图成果集成与信息平台建设(编号:121201114004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业务费项目“华北东部晚中生代_新生代火山岩对华北岩石圈演化的制约(J1329)”联合资助
文摘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脉成群分布,构成长大于2000 m、宽大于1500 m的矿脉群。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大石寨组上覆侏罗系地层的底砾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及矿化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成矿叠加形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关键词
地质学
超大型银多金属矿
多期
次
成矿
叠加
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双尖子山
大兴安岭南段
Keywords
geology, superlarge sliver polymetallic deposit, 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 middle-low tem- perature magrnatic hydrothermal deposit, Shuangjianzishan, southern Da Hinggan Mountains
分类号
P618.5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
殷学清
林海涛
苏治坤
赵新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匡永生
郑广瑞
卢民杰
刘艳林
张少杰
李洋
程文景
《矿床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