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四川盆地西南部多期叠加变形构造解析:以自流井背斜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熊小林
张金武
+8 位作者
孟也
花吉清
程辉
陈志宇
尹超
刘嘉伟
杨文雄
钟雅琪
饶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8-1800,共13页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构造隆升及变形扩展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演化期次缺乏准确的时间约束。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选取构造变形幅度相对较小的自流井背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品质地震反...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构造隆升及变形扩展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演化期次缺乏准确的时间约束。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选取构造变形幅度相对较小的自流井背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品质地震反射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精细解析其构造几何样式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变形分层特征明显,深部以寒武系膏盐层为滑脱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中部逆冲褶皱变形主要限制在志留系泥页岩顶界不整合面和下三叠统膏盐岩滑脱层之间,而浅部主要在上三叠统及以上地层发育宽缓褶皱和局部小位移断层。其中,深部寒武系滑脱层对区域构造样式控制起到关键作用。识别出的生长地层及构造平衡恢复结果揭示,自流井背斜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以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期主要挤压构造变形。而上三叠统中发育的北西向断裂指示后期在不同方向构造应力场下发生了叠加变形,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东缘往东向四川盆地扩展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叠加变形
生长地层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四川盆地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
29
2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西南部多期叠加变形构造解析:以自流井背斜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熊小林
张金武
孟也
花吉清
程辉
陈志宇
尹超
刘嘉伟
杨文雄
钟雅琪
饶刚
机构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山前带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8-1800,共13页
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宜宾地区柏树溪断裂构造分析及其地震风险指示意义》(批准号:2022NSFSC0212)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开放课题《川南构造叠加区断裂模型构建及其地震指示意义》(编号:SinoProbe Lab 202213)。
文摘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构造隆升及变形扩展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演化期次缺乏准确的时间约束。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选取构造变形幅度相对较小的自流井背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品质地震反射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精细解析其构造几何样式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变形分层特征明显,深部以寒武系膏盐层为滑脱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中部逆冲褶皱变形主要限制在志留系泥页岩顶界不整合面和下三叠统膏盐岩滑脱层之间,而浅部主要在上三叠统及以上地层发育宽缓褶皱和局部小位移断层。其中,深部寒武系滑脱层对区域构造样式控制起到关键作用。识别出的生长地层及构造平衡恢复结果揭示,自流井背斜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以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期主要挤压构造变形。而上三叠统中发育的北西向断裂指示后期在不同方向构造应力场下发生了叠加变形,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东缘往东向四川盆地扩展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多期叠加变形
生长地层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四川盆地西南部
Keywords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growth strata
detachment
fault-related folds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
29
2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机构
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所
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项目
编号:2002113900070"资助.
文摘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Keywords
Northea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Multi-superimposed deformations
Gravity sliding thrust
Indo China movement
Yanshanian movement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四川盆地西南部多期叠加变形构造解析:以自流井背斜为例
熊小林
张金武
孟也
花吉清
程辉
陈志宇
尹超
刘嘉伟
杨文雄
钟雅琪
饶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汤加富
侯明金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