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热退火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肃 贾佳 +3 位作者 王丽婷 黄惜惜 黄国平 李菁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0-175,共6页
针对多晶PERC电池严重的光致衰减问题,研究不同退火方式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诱导衰减效应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退火条件,对退火后的寿命片和电池片光电性能进行系统表征,发现不同退火条件对多晶寿命片和电池片的光衰有较大影响。通过研... 针对多晶PERC电池严重的光致衰减问题,研究不同退火方式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诱导衰减效应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退火条件,对退火后的寿命片和电池片光电性能进行系统表征,发现不同退火条件对多晶寿命片和电池片的光衰有较大影响。通过研究对比确定最佳工艺,可较大程度地抑制多晶PERC太阳电池的光衰效应,同时又不影响电池片的转换效率,为探究抑制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衰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光致衰减效应 多晶perc太阳电池 少子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曲线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磊 沈鸿烈 +3 位作者 勾宪芳 周肃 黄国平 黄青松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1-337,共7页
针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其较大的光衰效应会影响功率输出的问题,研究烧结曲线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在常规烧结曲线1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烧结曲线峰值温度位置得到优化烧结曲线2和优化烧结曲线3,然后将双面沉积Al2O3/SiNx... 针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其较大的光衰效应会影响功率输出的问题,研究烧结曲线对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影响。在常规烧结曲线1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烧结曲线峰值温度位置得到优化烧结曲线2和优化烧结曲线3,然后将双面沉积Al2O3/SiNx叠层钝化膜的寿命片和丝网印刷后的多晶PERC电池分别采用不同烧结曲线热处理,最后将样品在70℃、800 W/m2环境下进行45 h光衰处理。结果发现经过烧结曲线1~曲线3处理后的寿命片少子寿命衰减率分别为63%、42%和23%,多晶PERC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衰减率分别为6.46%、3.55%和2.30%,光衰处理后的多晶PERC电池的EL测试结果显示烧结曲线1亮度最小,曲线2次之,曲线3最大。以上结果表明,仅通过烧结炉的烧结曲线优化就可以很明显地减小多晶PERC太阳电池的光致衰减幅度,可为探究抑制多晶PERC太阳电池光致衰减效应的方法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载流子寿命 光致衰减 烧结曲线 perc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用柔性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3
作者 赵文婕 韩安军 +3 位作者 孟凡英 呼文韬 徐国宁 刘正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42-2651,共10页
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能源系统对太阳电池性能的需求,利用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的双面对称结构和低温工艺特点,开发厚度小于100μm的超薄柔性SHJ太阳电池。针对飞行器对太阳电池组件在力学、热学、电学的要求,开展柔性SHJ太阳电池组件封... 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能源系统对太阳电池性能的需求,利用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的双面对称结构和低温工艺特点,开发厚度小于100μm的超薄柔性SHJ太阳电池。针对飞行器对太阳电池组件在力学、热学、电学的要求,开展柔性SHJ太阳电池组件封装材料的研究和优化,确定组件的封装结构和工艺,开发适用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柔性高效率SHJ太阳电池组件。针对临近空间环境适应性要求对其可靠性进行研究,确立高耐候性、高稳定性柔性SHJ组件,大批量应用于高空无人机和平流层飞艇。同时,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设计开发新一代高效率柔性组件,并对组件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转换效率达到20.75%的太阳电池组件,经环境可靠性测试后几乎没有衰减,完全适用复杂多变的临近空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飞行器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超薄单 柔性太阳电池 环境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结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素香 张松 +2 位作者 王振交 李果华 季静佳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9-942,968,共5页
高效、低成本是目前硅太阳电池追求的主要目标。多晶硅太阳电池成本低,但其电性能较差。背面钝化及局部背接触是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的主要技术。通过采用SiO2/SiNx叠层膜作为背钝化介质层,依次经过背面开槽、丝网印刷、烧结形成... 高效、低成本是目前硅太阳电池追求的主要目标。多晶硅太阳电池成本低,但其电性能较差。背面钝化及局部背接触是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的主要技术。通过采用SiO2/SiNx叠层膜作为背钝化介质层,依次经过背面开槽、丝网印刷、烧结形成背面局部接触,制备钝化发射极和背表面电池(PERC)结构多晶硅太阳电池。采用恒光源I-V特性测试系统测试其电性能,结果表明:较之常规铝背场多晶硅太阳电池,PERC结构电池在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转换效率η方面分别提高了13 mV、1.8 mA/cm2和0.67%(绝对值),其转换效率达到17.27%。PERC结构多晶硅电池采用了常规丝网印刷工艺,有利于实现高效多晶硅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太阳电池 背面钝化 背面局部接触 钝化发射极和背表面电池(perc) SIO2 SiNx叠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多晶硅PERC太阳电池LeTID特性和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纪方旭 周春兰 +3 位作者 程尚之 王贺 吁洵哲 王文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8-133,共6页
热辅助光诱导衰减(LeTID)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太阳电池效率衰减现象,其衰减机制和相关缺陷形态的演变过程亟需澄清。针对p型多晶硅钝化发射极局域接触(PERC)太阳电池,研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衰减规律,光照促进了衰减-再生反应的进行,衰... 热辅助光诱导衰减(LeTID)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太阳电池效率衰减现象,其衰减机制和相关缺陷形态的演变过程亟需澄清。针对p型多晶硅钝化发射极局域接触(PERC)太阳电池,研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衰减规律,光照促进了衰减-再生反应的进行,衰减程度随光照强度减小而增大。对衰减起主导作用的是由LeTID过程中产生的体内深能级缺陷导致的SRH复合,该缺陷中心的电子与空穴俘获截面之比k值在33~37范围内,而对衰减影响较小的浅能级缺陷可能是k值在0.1~1.0之间的Fe—B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多晶 衰减 载流子寿命 光诱导衰减 pe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x)N_(y)/SiN_(x)减反膜对双面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提升研究
6
作者 付少剑 叶滨 +5 位作者 邱桂兰 曾涛 施玮 王立富 陈云霞 刘志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2-420,共9页
减反膜应用可降低气—固界面的菲涅尔反射,是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晶硅太阳电池的有效手段之一。以商业化双面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尺寸:182 mm×182 mm)为研究对象,以SiO_(x)N_(y)(1)/SiN_(x)(3)作为电池正面减反膜改善入射光子利用率... 减反膜应用可降低气—固界面的菲涅尔反射,是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晶硅太阳电池的有效手段之一。以商业化双面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尺寸:182 mm×182 mm)为研究对象,以SiO_(x)N_(y)(1)/SiN_(x)(3)作为电池正面减反膜改善入射光子利用率。与传统SiN_(x)(4)减反膜相比,SiO_(x)N_(y)(1)/SiN_(x)(3)减反膜可显著降低300 nm~500 nm波段内光子反射率,短波段光子减反效果尤为明显。对应电池在标准测试条件下(AM1.5,1000 w·m^(-2),25℃)所测定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3.227%,高于传统减反膜的电池效率(23.128%)。根据SERIS-V1.5软件对QE谱积分电流损失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iO_(x)N_(y)(1)/SiN_(x)(3)减反膜电池电流损失相对采用传统SiN_(x)(4)减反膜电池,反射部分造成的电流损耗可降至0.867 mA·cm^(-2),且其他电学性能参数如开路电压及填充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并不实质影响电池背面效率。此外,基于SiO_(x)N_(y)(1)/SiN_(x)(3)减反膜电池规模生产终端EL测试良率与传统减反层电池相当,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perc 太阳电池 减反膜 电流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太阳电池发射极的模拟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赵雷 周春兰 +2 位作者 李海玲 刁宏伟 王文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87-1591,共5页
针对传统p型衬底晶硅太阳电池,通过PC1D数值计算,模拟了发射极扩散峰值浓度、方块电阻、结深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该规律与硅衬底电阻率之间的依赖关系,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作用机理。对于磷原子浓度梯度符合余误差分布的发射极,... 针对传统p型衬底晶硅太阳电池,通过PC1D数值计算,模拟了发射极扩散峰值浓度、方块电阻、结深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该规律与硅衬底电阻率之间的依赖关系,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作用机理。对于磷原子浓度梯度符合余误差分布的发射极,得到扩散制结的标准为:扩散峰值浓度介于1×10^(19)~5×10^(19)cm^(-3)之间,方块电阻在100Ω/□以上。尽管电池效率在衬底电阻率为1Ω·cm时最高,并随衬底电阻率的增大而明显下降,但上述发射极扩散标准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发射极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陷光的超薄晶硅太阳电池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陆晓东 伦淑娴 +2 位作者 周涛 王月 张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0-634,共5页
先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研究了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对不同厚度超薄晶硅电池光吸收谱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超薄晶硅电池厚度为10~20μm的结论。然后,针对厚度为12μm的超薄晶硅电池陷光结构进行了理论优化,得到了增强因子大于2.25的一维光... 先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研究了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对不同厚度超薄晶硅电池光吸收谱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超薄晶硅电池厚度为10~20μm的结论。然后,针对厚度为12μm的超薄晶硅电池陷光结构进行了理论优化,得到了增强因子大于2.25的一维光子晶体上表面织构结构。最后,对该电池结构的光生电流密度和倾斜入射光的接收角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的陷光结构可使12μm的超薄晶硅电池的最大光生电流密度达33 mA/cm2以上,且在入射角为-60°≤θ≤60°的范围内,该电池均能保持较大的光生电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硅材料 陷光结构 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e纳米晶/共轭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艳山 王藜 曹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599,共4页
采用有机金属液相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5nm的CdSe纳米微球(ns-CdSe),并将其与共轭聚合物(MEH-PPV或P3HT)共混制备了太阳电池器件.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荧光光谱(PL)研究结果表明,CdSe纳米晶呈均匀的球状颗粒,在近... 采用有机金属液相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5nm的CdSe纳米微球(ns-CdSe),并将其与共轭聚合物(MEH-PPV或P3HT)共混制备了太阳电池器件.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荧光光谱(PL)研究结果表明,CdSe纳米晶呈均匀的球状颗粒,在近红外区具有良好的吸收和荧光性能;加入CdSe纳米晶能够有效地淬灭共轭聚合物的荧光.在AM1.5模拟太阳光(光强为100mW/cm2)照射下,ns-CdSe/MEH-PPV共混体系太阳电池器件性能测试结果为:短路电流ISC为1.56mA/cm2,开路电压VOC为0.75V,填充因子FF为34.5%,光电转换效率η为0.40%;对于ns-CdSe/P3HT共混体系,其ISC为1.93mA/cm2,VOC为0.65V,FF为38.4%,η为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E纳米 共轭聚合物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陷光的超薄晶硅太阳电池光学结构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晓东 张鹏 +4 位作者 周涛 赵洋 王泽来 吕航 张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18-2922,2934,共6页
先选择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和三角带型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作为超薄晶硅电池(有源层厚度为12μm)的陷光结构,然后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对这一陷光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吸收光谱和光电流密度谱对优化的陷光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估。计算表明:... 先选择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和三角带型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作为超薄晶硅电池(有源层厚度为12μm)的陷光结构,然后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对这一陷光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吸收光谱和光电流密度谱对优化的陷光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估。计算表明:在300 nmλ800 nm的波长范围内,优化陷光结构实现了Yablonovith陷光极限;在800 nmλ1100 nm的波长范围内,该优化陷光结构的性能略低于Yablonovith陷光极限,但明显高于矩形条带式一维光子晶体陷光结构的陷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陷光结构 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晶多孔薄膜固态太阳电池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学萍 张正诚 +4 位作者 李维盈 方世璧 林原 张东社 肖绪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1-284,共4页
该文报导了用交联聚醚聚氨酯 (PEU)凝胶网络型高分子和以聚硅氧烷为基础含有聚氧化乙烯 (PEO)内增塑链的凝胶网络高分子为电解质的TiO2 纳晶固态太阳电池的制备及性能。在所研究的 3种固体电解质 (SPE 1,SPE 2及SPE 3)中 ,具有低交联度... 该文报导了用交联聚醚聚氨酯 (PEU)凝胶网络型高分子和以聚硅氧烷为基础含有聚氧化乙烯 (PEO)内增塑链的凝胶网络高分子为电解质的TiO2 纳晶固态太阳电池的制备及性能。在所研究的 3种固体电解质 (SPE 1,SPE 2及SPE 3)中 ,具有低交联度、高盐 (KI)含量的凝胶网络型高分子电解质 (SPE 2 ) ,其离子导电性最佳 ,可以与液体电解质相比 (σ =2 1× 10 -3S·cm-1) ,由此构成的固态电池具有最好的光电化学性能。改进凝胶网络高分子电解质的结构组成以及优化TiO2 纳晶多孔薄膜 /高分子凝胶的界面可以进一步改善固态电池的性能 ,提高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太阳电池 高分子电解质 二氧化钛纳多孔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中CdTe多晶薄膜沉积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华靖 张静全 +3 位作者 冯良桓 蔡伟 郑家贵 谢二庆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2,共4页
在氩氧混合气氛下近空间升华技术(CSS)制备CdTe多晶薄膜中,薄膜的结构、性质决定于整个沉积过程。深入研究沉积过程中的热交换、物质输运,有助于制备薄而致密的具有进行良好光电性质CdTe薄膜。通过分析近空间沉积的物理机制,测量近空间... 在氩氧混合气氛下近空间升华技术(CSS)制备CdTe多晶薄膜中,薄膜的结构、性质决定于整个沉积过程。深入研究沉积过程中的热交换、物质输运,有助于制备薄而致密的具有进行良好光电性质CdTe薄膜。通过分析近空间沉积的物理机制,测量近空间沉积装置内温度分布,对升温过程、气压与薄膜初期成核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压下制备的样品,均有立方相CdTe,此外,还有CdS和SnO2:F衍射峰,CdTe晶粒随气压增加有减小趋势;随气压的增加,透过率呈下降趋势,相应的CdTe吸收边向短波方向移动。在此基础上制备出转换效率优良的结构为SnO2:F/CdS/CdTe/Au的串联集成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 近空间升华(CSS) 多晶薄膜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太阳电池背场欧姆接触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幼真 周继承 +1 位作者 黄迪辉 赵保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在扩散工艺后的单晶硅片背面沉积了铝膜,对样品在600~900℃之间进行了快速热处理,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仪、扫描电镜对热处理前后样品的电阻率、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测量了样品的I-V曲线,计算了铝膜与硅片... 采用磁控溅射在扩散工艺后的单晶硅片背面沉积了铝膜,对样品在600~900℃之间进行了快速热处理,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仪、扫描电镜对热处理前后样品的电阻率、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测量了样品的I-V曲线,计算了铝膜与硅片的接触电阻,并同步与印刷铝浆料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与丝网印刷工艺相比,溅射铝膜具有均匀细腻、电阻率低、接触电阻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姆接触 磁控溅射 太阳电池 铝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纳米管有序阵列与Cu_2O纳米晶核壳结构的光电化学性能及全固态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郝彦忠 孙宝 +3 位作者 罗冲 范龙雪 裴娟 李英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在铟锡氧化物(I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高度有序的ZnO纳米管阵列,然后在ZnO纳米管阵列上电化学沉积Cu2O纳米晶颗粒,获得了一维有序Cu2O/ZnO核壳式纳米阵列结构,通过控制Cu2O纳米晶的沉积电量得到不同厚度的Cu2O壳... 采用电化学方法在铟锡氧化物(I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高度有序的ZnO纳米管阵列,然后在ZnO纳米管阵列上电化学沉积Cu2O纳米晶颗粒,获得了一维有序Cu2O/ZnO核壳式纳米阵列结构,通过控制Cu2O纳米晶的沉积电量得到不同厚度的Cu2O壳层,并对该核壳式纳米阵列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以Cu2O/ZnO一维核壳式纳米阵列结构为光电极组装全固态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研究了Cu2O壳层厚度对光电极光吸收性能、光电性能以及组装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电池中对电极材料的喷金厚度.结果表明,以Cu2O沉积电量为1.5C的Cu20/ZnO为光活性层,以4mA电流下真空镀金20~25min的铜基底为对电极组装的简易太阳电池最高可获得0.013%的光电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管阵列 Cu2O纳米 核壳式结构 全固态纳米结构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硅衬底参数对背接触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涛 陆晓东 +1 位作者 张鹏 夏婷婷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1-447,477,共8页
利用Silvaco-TCAD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对n型插指背接触(IBC)晶硅太阳电池衬底参数进行了优化,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晶硅衬底厚度、电阻率、少子寿命对IBC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短路电流、开路电压、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硅衬底少子寿... 利用Silvaco-TCAD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对n型插指背接触(IBC)晶硅太阳电池衬底参数进行了优化,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晶硅衬底厚度、电阻率、少子寿命对IBC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短路电流、开路电压、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硅衬底少子寿命是影响IBC太阳电池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少子寿命越高,电池转换效率越高。当晶硅衬底电阻率为2Ω·cm,少子寿命为500μs时,最优的衬底厚度范围为60-65μm,IBC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约为22.5%。利用高质量晶硅材料制备IBC太阳电池时,可降低对衬底厚度的要求。当晶硅衬底厚度为150μm、少子寿命为500μs时,最优衬底电阻率为0.3Ω·cm,IBC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约为23.3%。少子寿命越低,IBC太阳电池最优的衬底电阻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接触 太阳电池 电阻率 厚度 少子寿命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e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改进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庚培 蔡伟 +6 位作者 郑家贵 冯良桓 蔡亚平 黎兵 李卫 武莉莉 鄢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7-370,共4页
采用共蒸发法制备了ZnTe:Cu和Cd1-xZnxTe多晶薄膜,研究了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获得了Cd1-xZnxTe多晶薄膜的光能隙与锌含量的关系,ZnTe:Cu多晶薄膜光能隙随着掺Cu浓度的增加,光能隙减小。分别用ZnTe/ZnTe:Cu和Cd1-xTe/ZnTe:Cu复合层作为背... 采用共蒸发法制备了ZnTe:Cu和Cd1-xZnxTe多晶薄膜,研究了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获得了Cd1-xZnxTe多晶薄膜的光能隙与锌含量的关系,ZnTe:Cu多晶薄膜光能隙随着掺Cu浓度的增加,光能隙减小。分别用ZnTe/ZnTe:Cu和Cd1-xTe/ZnTe:Cu复合层作为背接触层,既能修饰异质结界面,改善电池的能带结构,又能防止Cu原子向电池内部扩散。获得了面积0.5cm2,转换效率为13.38%的CdTe多晶薄膜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多晶薄膜Cd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硅太阳电池上表面减反射膜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涛 陆晓东 +1 位作者 张鹏 李媛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24-2029,共6页
本文首先利用Silvaco-TCAD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建立基于优化减反射膜结构的二维晶硅太阳电池结构。然后利用传递矩阵法(TMM),优化设计由多种常见介质膜材料组成的减反射膜结构。最后详细分析了Si O2/Si3N4和Mg F2/Zn S双层减反射膜对... 本文首先利用Silvaco-TCAD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建立基于优化减反射膜结构的二维晶硅太阳电池结构。然后利用传递矩阵法(TMM),优化设计由多种常见介质膜材料组成的减反射膜结构。最后详细分析了Si O2/Si3N4和Mg F2/Zn S双层减反射膜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750 nm波长范围内,Mg F2/Zn S减反射膜光反射损耗最小。在850-1200 nm波长范围内,Si O2/Si3N4减反射膜光反射损耗最小。光反射损耗越小,太阳电池量子效率和转换效率越高。减反射膜的钝化效果对晶硅电池短波段(λ〈550 nm)光谱响应影响较大。通过光吸收效果和钝化效果对减反射膜性能进行综合评价,Si O2/Si3N4减反射膜优于Mg F2/Zn S减反膜,更有利于晶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减反射膜 表面复合 量子效率 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铟硒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7
18
作者 姚若河 邹心遥 张红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4,共3页
简述了铜铟硒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其制备技术及其特点,给出了进一步研究和要解决的现存问题。
关键词 铜铟硒多晶薄膜 太阳电池 制备技术 异质结 硒化退火 蒸发法 溅射 夹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PERC太阳电池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及能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毅湛 陈惠秋 +2 位作者 冼丽娴 邝键培 赵丽特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84-188,共5页
随着居民分布式太阳能并网发电在电网的发电比重不断增加,提高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益是目前的重点内容。本论文介绍采用高效PERC太阳电池屋顶光伏系统的设计及能效分析。首先建立采用高效PERC单晶太阳电池,总功率为9.15 k W,占地50... 随着居民分布式太阳能并网发电在电网的发电比重不断增加,提高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益是目前的重点内容。本论文介绍采用高效PERC太阳电池屋顶光伏系统的设计及能效分析。首先建立采用高效PERC单晶太阳电池,总功率为9.15 k W,占地50 m2的屋顶光伏系统。其次,利用PVsyst@进行设计模拟,在光伏组件排布方式相同的情况下,研究棚户式和阵列式等不同屋顶的发电效益。对比仿真模拟和系统实测结果,发现采用高效PERC电池棚户式设计方案,在相同的气象资源、占地面积下,较常规太阳电池阵列式设计方案,光伏系统的转换效率提高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分布式并网 perc太阳电池 屋顶发电 模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晶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立群 侯兴刚 +1 位作者 吴景波 刘思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3,共5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晶,采用热重-差热(TG-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保温时间对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30℃热处理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晶主要表现为锐钛矿结构;随...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晶,采用热重-差热(TG-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保温时间对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30℃热处理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晶主要表现为锐钛矿结构;随着保温时间从1h延长至3h,纳米晶的平均粒径从13.7nm增大到43.7nm.以所制二氧化钛纳米晶为光阳极材料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粒径为25.4nm的二氧化钛纳米晶太阳电池表现出最佳的光电转化效率,其值为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二氧化钛纳米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