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差异的电子商务进农村政策效应实证剖析
1
作者 张娟 关昕 胡志全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利用2013—2020年中国2419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利用2013—2020年中国2419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该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政策不仅在地形平坦地区表现出促进作用,同时在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山地,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由此表明,政策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促进效应和市场的拉动效应可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县域经济 多时点双重差分法 地形起伏度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邱语 张卫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0-215,共16页
基于2005—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模型、空间DID模型,实证检验高铁网络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铁网络显著改善了劳动力空间错配,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劳动力错配平均下降8.2%,且经停频次每增加一... 基于2005—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模型、空间DID模型,实证检验高铁网络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铁网络显著改善了劳动力空间错配,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劳动力错配平均下降8.2%,且经停频次每增加一趟,劳动力错配进一步下降0.4%,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高铁网络通过劳动力跨区流动、产业集聚渠道显著改善了外围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劳动力空间错配;第三,高铁网络通过产业集聚渠道显著改善了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空间错配,且其改善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劳动力空间错配 多时点双重差分法 空间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引起了环境不平等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亚丽 项本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82,共16页
排污权交易机制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会产生污染排放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可能对环境不平等产生影响,但其污染分配效应却很少得到关注。将2007—2012年先后实施的SO_(2)排放权交易试点... 排污权交易机制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会产生污染排放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可能对环境不平等产生影响,但其污染分配效应却很少得到关注。将2007—2012年先后实施的SO_(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选取各试点省份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时间作为政策干预时间点,基于2003—2014年中国24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SO_(2)排放权交易这一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环境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SO_(2)排放权交易显著增加了试点地区的环境不平等程度;市场化程度和环境规制强度对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环境不平等效应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越高、环境规制强度越高的地区,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环境不平等效应更强。基于研究结论,从促进环境平等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_(2)排放权交易 环境不平等 倾向得分匹配 多时点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雯嘉 吴茂祯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5,共15页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利用2000-202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探究贫困县"戴帽"及"摘帽"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戴帽摘帽过程中不同脱贫机制的...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利用2000-202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探究贫困县"戴帽"及"摘帽"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戴帽摘帽过程中不同脱贫机制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探究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变化的影响.为检验贫困县的进入和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在脱贫攻坚的初期,由于贫困县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弱存在帮扶效果不佳的表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政策扶持有效并显著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异质性检验表明,贫困县"摘帽"政策对第二批设立、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摘帽"时间较晚、处于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的经济促进作用低于整体水平;(3)机制分析表明,贫困治理过程中农业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均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扶贫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随着贫困县的退出教育扶贫的作用愈加显现;(4)"摘帽"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贫困县政策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多时点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