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筛查肺结节 被引量:18
3
作者 韦进 王小文 +2 位作者 吴广仕 麦兆绵 揭育添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6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4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方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胸片可疑肺结节患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扫描机。螺旋扫描采用预设35.5 mAs,床进20 mm/圈(即螺距1),0.7... 目的探讨4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方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胸片可疑肺结节患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扫描机。螺旋扫描采用预设35.5 mAs,床进20 mm/圈(即螺距1),0.75 s/圈,非螺旋扫描预设24 mAs,床进20 mm/圈(层厚=层距),0.48 s/圈,其他扫描参数相同:120 kV,准直0.5×4,DFOV 300 mm,重建层厚5mm。根据出现伪影程度及是否分辨出肺结节来评价CT图像质量,对肺结节进行简单计数。比较两者发现肺结节的差异及有效放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方式检查30例患者均为阳性,发现各种肺结节都是108个。非螺旋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低于螺旋扫描方式(P<0.001)。结论非螺旋方式扫描与螺旋方式扫描在胸部低剂量检查中对于肺内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扫描剂量相对更低的非螺旋方式扫描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及筛查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螺旋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非螺旋扫描在颞骨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韦进 熊德建 +1 位作者 张学光 麦兆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358-33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在颞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颞骨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采用TOSHIBA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4)分别进行轴位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全部图像行高分辨率骨密度算法重建,并利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在颞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颞骨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采用TOSHIBA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4)分别进行轴位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全部图像行高分辨率骨密度算法重建,并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冠状面图像,评价两种扫描方法对颞骨关键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并通过随机软件,实时记录每次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product,DLP),比较两种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的差异性。结果: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显示质量及各向同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的DLP分别为(29.02±1.38)mGy.cm和(36.70±1.99)mGy.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非螺旋扫描完全可以作为颞骨低剂量检查的一个选项,为进一步减低CT检查的有效放射剂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螺旋扫描 低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注射后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志敏 高剑波 +1 位作者 刘杰 张永高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率、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延迟扫描时间的相关性及与冠状动脉达峰CT值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50例可疑冠心病的受检者,男70例,女8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1岁,平...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率、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延迟扫描时间的相关性及与冠状动脉达峰CT值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50例可疑冠心病的受检者,男70例,女8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1岁,平均54岁。所有受检者均行timingbolus扫描技术预测冠状动脉CTA延迟扫描时间,然后行冠状动脉CTA扫描,记录冠状动脉达峰CT值、延迟扫描时间,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率与冠状动脉CTA延迟扫描时间及冠状动脉达峰CT值的相关性。结果体重指数对冠状动脉达峰时间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性别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395,对冠状动脉达峰时间影响最大,其次是年龄,影响最小为心率;心率对冠状动脉达峰CT值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性别标准回归系数为0.462,对冠状动脉达峰CT值影响较大,其次为体重指数,影响最小为年龄。结论当timingbolus扫描预测冠状动脉CTA达峰延迟扫描时间时,对老年、男性、心率较慢者,应综合考虑,适当增加延迟扫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延迟扫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颅底区域扫描参数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昌盛 郑小华 +3 位作者 谢宝君 童仕平 陈谦学 罗志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3期360-362,共3页
目的 优化颅底区骨及脑组织螺旋CT扫描及成像参数。方法 对 42例疑颅底区病变患者分别行 1mm ,3mm ,5mm层厚螺旋CT扫描 ,改变扫描及成像参数 ,以对颞骨内细微结构如听小骨或骨病显示的清晰度及颅底区域脑组织及其病变显示清晰度为标... 目的 优化颅底区骨及脑组织螺旋CT扫描及成像参数。方法 对 42例疑颅底区病变患者分别行 1mm ,3mm ,5mm层厚螺旋CT扫描 ,改变扫描及成像参数 ,以对颞骨内细微结构如听小骨或骨病显示的清晰度及颅底区域脑组织及其病变显示清晰度为标准 ,分析扫描和成像参数与成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用 1mm层厚 ,小扫描野 ,0 .2mm骨重建 ,只能非常清晰地显示骨组织及其病变 ,用 3mm层厚 ,适当增加管电压及照射量 ,一次扫描 ,再以 1mm间隔 ,分别以骨和标准算法重建 ,以骨窗和脑窗显示 ,能分别清晰显示骨和脑组织及其病变。 5mm层厚扫描只能较清晰显示脑组织及病变。结论 颅底区螺旋CT扫描用 3mm层厚扫描及成像参数组合的成像质量最佳 ,可用它来代替常规 5mm层厚的扫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质量 成像参数 颅底 螺旋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对小儿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显阳 赵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和同层动态CT电影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价值。方法对51例疑诊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胸部X线、胸部CT扫描及硬支气管镜检查,其中12例加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比较硬支气管镜检查和CT扫描结果。结果硬支气管镜检查发现42例异物在主... 目的探讨螺旋CT和同层动态CT电影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价值。方法对51例疑诊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胸部X线、胸部CT扫描及硬支气管镜检查,其中12例加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比较硬支气管镜检查和CT扫描结果。结果硬支气管镜检查发现42例异物在主支气管或支气管叉,胸部CT扫描显示相同位置异物;硬支气管镜诊断为阴性的9例中,胸部CT检查6例为真阴性而3例为假阳性。CT检查出气管异物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可信区间,91%~100%),66.67%(29%~92%),94.12%(64%~99%),93.33%(81%~98%),和100%(54%~100%)。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正确诊断9例真阳性和3例真阴性,并可鉴别空气滞留与继发肺改变。结论CT扫描可用于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尤其是在诊断困难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减少伪影及放射剂量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吴骏峰 杨长伟 +2 位作者 李明 茅建辉 鸿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时管电压和管电流与金属伪影程度之间的关系,探索适当的方案以减少金属伪影和辐射剂量。方法将4枚椎弓根螺钉植入人体腰椎L4、L5标本内制成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用丝线悬吊固定于伪影评价专用水模中央。对其使...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时管电压和管电流与金属伪影程度之间的关系,探索适当的方案以减少金属伪影和辐射剂量。方法将4枚椎弓根螺钉植入人体腰椎L4、L5标本内制成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用丝线悬吊固定于伪影评价专用水模中央。对其使用不同扫描参数(主要是管电压及管电流)条件下的多层螺旋CT扫描,并测量椎弓根螺钉前端的放射状伪影长度以评价其伪影程度,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多层螺旋CT管电流的变化并没有明显影响金属伪影,但管电压的变化对伪影程度有较大影响,随着管电压的增大(100~140kV),伪影程度明显减小(P<0.05)。辐射剂量随着管电流及管电压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能同时减少伪影和辐射剂量的方案是:高管电压(一般为140kV)并保持不变,而管电流则使用低于250~270mA常规使用值的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图像质量 伪影 辐射剂量 植入物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管电压 管电流 扫描参数 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脊椎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孔飚 张雪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57-860,共4页
目的:对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脊椎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提高脊椎转移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临床可疑脊柱转移的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与最终诊断结果对照,并计算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脊椎转移... 目的:对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脊椎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提高脊椎转移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临床可疑脊柱转移的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与最终诊断结果对照,并计算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脊椎转移瘤诊断的符合率和漏诊、误诊率。结果:MSCT诊断总符合率为91%(91/100),有脊柱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6.83%(61/63),无脊柱转移诊断符合率为88.57%(31/35),漏诊、误诊率为6.12%(6/98)。结论: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患者早期正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 骨转移瘤 多排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门胆管癌诊断的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欧继华 陈君坤 +1 位作者 刘小琨 陈跃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8期602-604,共3页
目的 :探讨CT在增强后多期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 (HC)检出的评价。 方法 :2 7例经病理证实的HC患者 ,采用螺旋CT扫描。所有患者于肝门部作 3~ 5mm增强前、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连续扫描 ,测量同一层面不同时段肿瘤 肝密度差 ,对... 目的 :探讨CT在增强后多期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 (HC)检出的评价。 方法 :2 7例经病理证实的HC患者 ,采用螺旋CT扫描。所有患者于肝门部作 3~ 5mm增强前、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连续扫描 ,测量同一层面不同时段肿瘤 肝密度差 ,对其作定量分析 ,评价肿块检出率及螺旋CT判断肿瘤累及范围的准确性。 结果 :①平扫发现肝门肿块 8例 (30 % ) ,双期 2 1例 (78% ) ,动脉期 1 9例 (70 % ) ,门脉期 1 1例 (4 0 % ) ,延迟期 2 5例(93% ) ,双期与延迟期肿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 >0 .1 ) ;②不同时段扫描肿瘤 肝密度差为 :动脉期 (2 7± 8)HU ,门脉期 (1 0± 8)HU ,延迟期 (32± 1 0 )HU。动脉期与延迟期肿瘤 肝密度差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 肝密度差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③螺旋CT判断HC肿瘤累及范围的准确率为 4 0 %。 结论 :肝门部薄层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有助于HC肿块的检出 ,延迟期扫描能提高肿块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评价研究 螺旋CT扫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诊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永功 侯明 +2 位作者 王买全 张继良 闫峰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牙源性DN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可见病灶牙及颌骨变化,下颌颈胸CT连续扫描显示感染自颌面向... 目的:探讨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牙源性DN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可见病灶牙及颌骨变化,下颌颈胸CT连续扫描显示感染自颌面向胸部扩散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口底、颌下广泛积气、积脓,经颈部间隙达纵隔,3例为上纵隔感染,9例扩散到下后纵隔;8例伴胸腔积脓、肺部感染,2例心包积脓、积气。结论: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发病急、扩散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值得警惕。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的有效方法。颌面颈胸连续CT扫描是判断感染扩散范围、确定引流部位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感染 纵隔炎 连续扫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绍富 冯玉 +4 位作者 胡曼诗 李竹浩 杨旭峰 肖素朋 张小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0-605,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检查前均于右臂肘静脉留置静脉通道,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乘以0.6 m L/kg,注射对比剂速率均为4 m L/s。G1组:采用常规体位;G2组:采用辅助设备使手臂抬高并小角度外展的体位,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与G1组相同。测量颈动脉和颈静脉各节段CT值,观察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显示效果及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污染程度。比较和分析两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结果】G1、G2两组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2两组颈总动脉开口处;左、右颈内动脉(窦部上2 cm);左、右侧椎动脉窦部水平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颈部CTA检查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提高了对比剂利用效率,降低了对比剂的肾毒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扫描特殊体位 320螺旋CT 低剂量对比剂 对比剂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CT对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劲 梁宗辉 +3 位作者 褚梅花 叶涛 顾晓丽 何正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明确诊断的63例做过MDCT的肠道疾病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肠道疾病的MDCT表现。结果:结肠肿瘤22例,小肠肿瘤5例...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明确诊断的63例做过MDCT的肠道疾病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肠道疾病的MDCT表现。结果:结肠肿瘤22例,小肠肿瘤5例,表现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性肿块,部分近端肠腔扩张,或肠壁黏膜异常强化。肠梗阻16例,表现为近端肠腔扩张,远端肠腔萎陷,肠扭转还可见鸟嘴征。炎症11例,表现肠壁增厚,强化呈靶征,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部分可见渗出及包块,周围血管扩张呈梳征。肠系膜转移5例,表现肠系膜密度明显增高,并可见多发或弥漫性结节影,呈网膜饼征。其他4例,包括腹茧症2例、肠系膜上动脉附壁血栓1例、胃结肠瘘1例。结论:MDCT能全景式、全方位展示肠道、肠系膜及血管,对肠道疾病的准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疾病 多排螺旋CT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的基本原理及特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战丽波 秦东京 邢学玲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6期698-700,共3页
关键词 螺旋CT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北美放射学会 普通CT机 扫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春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63-1264,共2页
目的;探讨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29例,行CT检查并行工作站后处理。对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邻近组织改变及增强后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圆形及类圆形结节25例、呈斑片状4例... 目的;探讨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29例,行CT检查并行工作站后处理。对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邻近组织改变及增强后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圆形及类圆形结节25例、呈斑片状4例,有分叶征25例;毛刺征22例,血管集束征14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空泡征5例,空洞2例,钙化1例,胸膜凹陷征15例,邻近胸膜增厚1例。增强扫描24例中,强化CT值增幅在40~60Hu 21例。结论: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联合序列对比MDCT在食管鳞癌T分期诊断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生发 苏丽清 +3 位作者 彭英 沈衍富 李添 马明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48,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食管鳞癌MRI联合序列与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ulti 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的T分期诊断效能,为临床精准T分期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90例福建省立医院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住院患者,皆有完... 目的通过对比食管鳞癌MRI联合序列与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ulti 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的T分期诊断效能,为临床精准T分期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90例福建省立医院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住院患者,皆有完整MRI联合序列(高分辨率T2-TSE-BLADE序列+高分辨率T1-STAR-VIBE-FS延迟增强序列)、MDCT增强检查数据。由两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在双盲下分别进行评估,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名阅片者T分期一致性。参照术后病理金标准分别计算上述两种T分期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MRI联合序列、单模态序列、MDCT分期方法分别对照病理标准进行一致性Kappa分析。结果术后病理T分期:T1期22例(24.44%)、T2期22例(24.44%)、T3期34例(37.78%)、T4a期12例(13.33%)。两名阅片者两种T分期方法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97、0.86。结果显示:(1)MRI联合序列对T1~T3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均高于MDCT;(2)两种分期方法对T4a期的敏感度较低,特异度高,约登指数较低;(3)MRI联合序列、单模态序列、MDCT分期方法与病理标准一致性分析Kappa值从高到低分别为MRI联合序列(0.91)、T1-STAR-VIBE-FS(0.81)、T2-TSE-BLADE(0.78)、MDCT(0.71)。结论MRI联合序列对食管鳞癌T分期效能优于MD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磁共振成像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 T分期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联合血清CA125在外突性肌瘤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重阳 刘楠 陈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83-1088,共6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联合血清CA125在外突性肌瘤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外突性肌瘤(A组)63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B组)51例,CT图像...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联合血清CA125在外突性肌瘤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外突性肌瘤(A组)63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B组)51例,CT图像分别观察2组肿瘤供血动脉、卵巢静脉与肿瘤的关系、肿瘤强化特点、有无腹水,作出CT诊断;再结合血清CA125结果作出最终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组肿瘤中2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A组肿瘤由子宫动脉子宫支伴或不伴卵巢动脉供血;追踪卵巢静脉多数可见正常卵巢组织;肿瘤强化明显,可见“漩涡征”;血清CA125多为正常,不易合并腹水;B组肿瘤主要由卵巢动脉伴或不伴子宫动脉卵巢支供血;可见卵巢血管蒂征(ovarian vascular sign,OVPS),追踪卵巢静脉不能显示完整卵巢组织;增强后肿瘤无或轻度延迟强化,血清CA125多升高,常合并腹水。2组肿瘤单独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48%(57/63)、80.39%(41/51),联合血清CA125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65%(59/63)、86.27%(44/51)。结论:根据肿瘤的CT特点并结合血清CA125结果,对女性盆腔内外突性肌瘤及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突性肌瘤 性索间质肿瘤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CA125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