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形核粒细胞百分比在早期脑挫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民涛 孙胜房 +5 位作者 贾竹亭 窦连峰 马会力 陈曦 李建军 崔守永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多形核粒细胞百分比(PMNs%)检测对早期脑挫裂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头部创伤患者253例,CT检查确诊为脑挫裂伤患者97例(研究组)、脑组织无异常患者156例(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6、12 h,采用血液细胞计数器测定两...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多形核粒细胞百分比(PMNs%)检测对早期脑挫裂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头部创伤患者253例,CT检查确诊为脑挫裂伤患者97例(研究组)、脑组织无异常患者156例(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6、12 h,采用血液细胞计数器测定两组WBC计数和PMNs%,并计算其诊断早期脑挫裂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入院时,研究组PMN%、WBC分别为70.031%±16.931%、(8.819±2.341)×10~9/L,对照组分别为59.795%±16.391%、(6.787±3.167)×10~9/L。两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各时点两组均出现WBC增多和PMNs%核左移。与入院时比较,入院6 h两组WBC增多率、PMNs%核左移率、WBC/PMNs%升高率均高(P均>0.05),研究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入院6 h比较,入院12 h两组上述各指标均下降(P均<0.05),但两组上述各指标比较,P均<0.05。WBC计数为7.5×10~9/L时,诊断脑挫裂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入院6 h最高,分别为35.1%、85.9%、0.548、0.670。PMNs%为67.00%时,诊断脑挫裂伤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入院6 h最高,分别为38.1%、0.569、0.681,特异度入院时最高,为84.6%。结论头部创伤患者入院6 h内WBC和PMNs%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脑挫裂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计数 多形核粒细胞百分比 脑挫裂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在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从凯 张鑫(综述) 李爱民(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7-881,共5页
脑出血是脑卒中第二大类型,有着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研究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升高可预示脑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而活体显微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明确地揭示了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在出血性脑实质中的积累,可推测在脑... 脑出血是脑卒中第二大类型,有着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研究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升高可预示脑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而活体显微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明确地揭示了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在出血性脑实质中的积累,可推测在脑出血继发性损伤过程中,PMNs引起的炎症反应影响甚大。PMNs亦存在类似小胶质细胞表型的概念,分为促炎型N1和抗炎型N2 PMNs。文章结合近年相关研究对PMNs及其相关分子在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中性粒细胞 脑出血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元恕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0年第4期15-15,共1页
致病菌侵入人体后,首先遭遇非特异性免疫抵抗,其中以细菌吞噬与炎症反应为主,随后产生特异性免疫,两者结合,共同消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又称多形核粒细胞,PMN)是非特异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长期以来认为它们缺乏转录活性,是... 致病菌侵入人体后,首先遭遇非特异性免疫抵抗,其中以细菌吞噬与炎症反应为主,随后产生特异性免疫,两者结合,共同消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又称多形核粒细胞,PMN)是非特异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长期以来认为它们缺乏转录活性,是几乎不能合成任何蛋白的终末分化细胞,其作用仅限于吞噬与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吞噬 细菌感染 免疫调节作用 多形核粒细胞 非特异反应 炎症反应 分化细胞 转录活性 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对间歇低氧PMN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君男 陈宝元 +3 位作者 李津娜 呙恒娟 杨晓燕 陈云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7期27-28,42,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低氧(IH)模式下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以及抗氧化剂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Tempol)对减轻该损伤的作用。方法通过向低氧仓中循环充入氮气和压缩空气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目的探讨间歇低氧(IH)模式下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以及抗氧化剂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Tempol)对减轻该损伤的作用。方法通过向低氧仓中循环充入氮气和压缩空气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IH病理生理过程,制造IH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IH组、常氧组、IH+Tempol组、IH+生理盐水(NS)组。IH组最低氧浓度为5%,低氧频率均为30次/h,8 h/d,IH+Tempol组及IH+NS组每天低氧开启前腹腔分别注射Tempol 1 mg/10 g及与Tempol同等体积的NS(已经大鼠体质量校正),常氧组内皮细胞不经过IH处理。大鼠低氧暴露6周后取血分离PMN,将PMN和大鼠动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浓度。结果与常氧组比较,IH、IH+NS及IH+Tempol组CAT和SOD低,MDA高(P均<0.05);与IH及IH+NS组比较,IH+Tempol组CAT和SOD高(P<0.05),MDA低(P均<0.05)。结论 IH环境来源的PMN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剂Tempol能缓解PMN的氧化应激攻击作用而保护OSA患者血管内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低氧 氧化应激 多形中性粒细胞 4-羟基-2 2 6 6-四甲基哌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MN内游离钙含量与PMN凋亡的研究
5
作者 单容 王爱光 林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5,共2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MN)内游离钙含量变化、凋亡情况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外周血PMN加入乙肝患者血清,在体外培养0、3、6、12小时后负载荧光染料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PMN...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MN)内游离钙含量变化、凋亡情况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外周血PMN加入乙肝患者血清,在体外培养0、3、6、12小时后负载荧光染料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PMN内游离钙含量,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N凋亡情况。结果PMN内游离钙含量及凋亡率较正常对照均降低。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MN凋亡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PMN凋亡 钙含量 流式细胞仪检测 多形核粒细胞 显微镜测定 外周血 含量变化 发病机制 乙肝患者 体外培养 激光扫描 荧光染料 正常对照 游离钙 共聚焦 凋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医学应用的技术开发符合未来医疗保健发展趋势
6
作者 陈兴安 《稀土信息》 1998年第4期6-7,共2页
1.应用稀土化合物进行防治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研究和西方的“顺势治疗”不谋而合。 纽约《侨报》曾报道(1997年10月初):“医学科学家们认为,未来的医疗保健将强调整体性治疗、信念治疗、顺势治疗和中... 1.应用稀土化合物进行防治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研究和西方的“顺势治疗”不谋而合。 纽约《侨报》曾报道(1997年10月初):“医学科学家们认为,未来的医疗保健将强调整体性治疗、信念治疗、顺势治疗和中医治疗”。西方的“顺势治疗”是指应用微剂量的取自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天然物质,激发人体的反应,促进人体的自然平衡,提高人体的整体免疫能力,以达到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它能克服治标不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化合物 医疗保健 医学应用 技术开发 免疫功能 吞噬功能 柠檬酸稀土 心血管疾病 老年性痴呆 中性多形核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稀土化合物Hormesis效应的被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7
作者 陈兴安 程永娥 赵克文 《稀土信息》 1997年第Z1期11-11,共1页
“Hormesis”有人把它译成“小剂量毒物刺激作用”或“毒物兴奋作用”,日本学者则把它解释为“激素样刺激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指生物机体暴露于低水平的理化因子,能刺激有利于健康和生存的天然防御机构。这种效应首先引起美国放射生物... “Hormesis”有人把它译成“小剂量毒物刺激作用”或“毒物兴奋作用”,日本学者则把它解释为“激素样刺激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指生物机体暴露于低水平的理化因子,能刺激有利于健康和生存的天然防御机构。这种效应首先引起美国放射生物学家的注意,例如,美国学者Henry早在1961年就发表了“所有的核辐射都有害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化合物 Hormesis效应 小剂量 生物学意义 免疫功能 中性多形核粒细胞 吞噬功能 毒物刺激作用 放射生物学家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