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1873年以来器测气温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钱诚
严中伟
曹丽娟
李珍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0-682,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0404、2017YFC1501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5093,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项目134111KYSB2016001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6075,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
文摘
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已广泛用于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然而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应用意义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正在发生变化。气候学二十四节气的提出赋予了二十四节气动态变化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现实指导作用。本文利用北京观象台1940~2017年和上海徐家汇站1873~2017年均一化的逐日气温观测序列,分析了近百余年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京1941~2016年和上海1874~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和二十四节气气温都呈现变暖趋势,导致早春到初夏阶段的气候学节气呈现提前的趋势,而夏末到初冬阶段的节气呈现推迟的趋势;这些趋势大部分是统计显著的。北京和上海的极端冷事件(以大寒标准定义)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上海的极端热事件(以大暑标准定义)呈现显著的增多趋势。除了长期趋势之外,上海极端热事件频数和夏季平均气温演变中都存在明显的60~80年周期的多年代际变率,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相关。相比以往基于1960年以来的观测所做的二十四节气气候趋势分析,本文揭示了更完善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有助于从精细化的季节循环演变角度丰富关于近代中国气候变暖的认识,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
-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气候变化
极端气温
多年代际变率
集合经验模分解
-
Keywords
Twenty-four Solar Terms
Climate change
Extreme temperature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
-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